西部大开发中的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经济问题论文,农村市场论文,西部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是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是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农业处在什么位置,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农民怎样才能在大开发中迅速富裕起来等等,都是需要认真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经济的定位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经济的地位
西部大开发离不开农业。因为大开发所必需的人们最基本生活资料要靠农业来提供,考虑到西部交通运输的困难条件,其主要部分仍然还得依靠西部农业自己来提供;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资金固然一部分来自国家及国外投资,但相当大部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得靠农业自身的积累;西部绝大部分人口仍然是农民,工业品的消费及服务业还得依赖于农村市场;西部开发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部分仍然依赖于农村;等等。农村经济繁荣将奠定整个西部经济繁荣的基础。但是,我国西部农业基础十分脆弱,表现在:
1.西部大部分是高原、丘陵、沟壑、高寒石山、溶岩、沙漠、戈壁、风沙干旱地区。世界有名的十大干旱区之一就在这里,水资源短缺,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西南地区的降雨量虽然多些,但土层薄,保水能力差,绝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流失。石灰岩地质结构区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更加恶劣。
2.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严酷,水、热、土等自然资源匹配不佳,决定了农业基础脆弱,产量低而不稳,农产品供应失衡,不得不依靠过度开荒、放牧,以破坏草场和森林为代价勉强维持眼前的需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农民收入低,生产及生活门路狭窄。大部分县的财政无法自给,靠国家财政补贴。
在这样一种经济态势下,发展区域经济不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在安排西部经济时不优先安排农业、农民、农村,整个区域经济就很难启动。
建国以来,我们已经有过包括5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60年代的“三线”建设和70年代的能源化工业化基地建设等三次西部开发。这三次开发虽然都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其共同点都是忽视了农业、农民、农村。表现在以下四点:(1 )在安排西部开发时,只着眼于工业的开发,而没有农业的开发和整个农村经济建设。(2)工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及水资源破坏的直接受害者是农业;水土流失、环境条件变坏所造成的水旱灾害频仍,地下水位的严重下降及污染,土壤生态的变坏,严重破坏了西部农业的基础。(3 )孤立的工业建设并没有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工农业之间装备、技术、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随着工业建设而缩小,反而更扩大了,工农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剧了。(4 )把占西部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排斥在工业建设之外,大量的过剩农业劳动力和小规模、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农户自然经济,并没有得到改造。
实践证明,损害了农业,最终也就损害了整个西部经济;不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也就不会有西部城乡经济的繁荣;不吸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参与西部大开发,就不会有西部的繁荣和昌盛。
(二)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目标
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自然经济及半自然经济,是一种孤立于整个社会生产之外的自我封闭、自我维持、凝固、停滞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缺乏自我发展动力的经济。这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长期停滞、贫困的经济根源。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打破在西部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自给自足经济,赋予农村经济以自我发展动力,实现资源的优势配置。因此,引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关系到农村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决策。
在过去几次西部开发中,始终没有把改变自给自足经济,引进市场经济作为发展西部农村经济的战略决策。国家虽然投入了数量可观的资金、设备、技术,结果只是建造了若干个孤立于整个经济之外的工业生产基地,是汪洋大海般自给自足经济中的现代工业孤岛,没有也不可能带动整个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催动下,经济快速起飞,但在西部农村却并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实施。市场经济发达的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反差愈来愈大,在1995年国内生产总质中,西部不及东部的1/4;东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7倍。
现在,我们又面临开发西部战略抉择十字路口,这特别要求慎之又慎。我们要汲取过去的教训,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西部农村开发的战略目标和突破口,把我国宏观战略目标和西部农村经济开发目标统一起来。西部农村一旦走上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优势,包括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组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新技术的采用和经营管理的改进、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兴起,都是必然的结果。僵化和停滞就能被打破,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就会展现在面前,正象东部发达地区所经历的那样。
二、加大培育西部农村市场经济环境条件的力度
西部农村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可以通过以下二个途径实现:第一,市场经济自发发育的途径,即通过农户的商品性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在此基础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经营比较正常的专业农户中就会逐渐聚积起相当规模的原始积累,用来实现第一产业的现代化和发展第二、三产业,用来发展交通运输、道路、信息以及为发展农村经济所必需的其他基础设施、市场建设设施等等;农村经济的繁荣又会反过来实现农户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包括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技术改造,扩张国内外市场,一部分农户向城镇结集,实现资产重组和组织农民自己的中介组织,等等。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伴随这一过程而来的是一部分地区和农户由于原来条件的优越会快速地富裕起来,而另一部分地区和农户则发展迟缓,导致地区间和农户间的经济差距拉大。第二,是通过国家援助和政策调控下定向发育市场经济的途径,即在国家强有力帮助下逐步缩短市场经济所赖以发展起来的环境条件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它可以在国家援助下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资源,转化成本区域主导产业和产品,增强与发达地区商品的竞争能力;它可以大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逐步赶上发达地区,进而缩小两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选择在国家援助和政策调控下定向发育市场经济的途径,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目标,既引进市场经济,同时又避免了通常在自发的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一般要出现的地区间及农户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实现普遍的繁荣与富裕。国家援助和调控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以政府为主导培育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信息、市场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及风险投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基本建设、卫生、教育等投资
西部经济之所以滞后于东部地区,就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条件的严重落后,要缩小两者的经济差距,也应该从加大培育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力度入手。
交通运输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中居首要地位。持续不懈地提高西部地区的运输网密度,实现交通线路的四通八达,使更多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参与国内外经济分工合作。应预见到当今信息产业中,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态势,要高起点、高速度、高质量,克服西部地区自然地理障碍所造成的信息传递的阻滞。要拓展信息通道里程,消灭死角;要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改造传统通讯系统。东部地区发展经验也证明了,哪里的高新技术及网络信息系统发展迅速,哪里的GDP 的增长速度就快,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西部大开发,供水供电必须先行。西部能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例如,陕北、川南、东疆的天然气,六盘山的煤炭,川西、滇南、黄河上游的水力、塔里木的石油等。但是,分布极不平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开发,形成规模经营,降低成本,严防乱挖乱采。
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都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为了防止已经恶化的西部环境进一步恶化,政府应界入环境保护,控制全局的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大江大河治理,防止泥石流,大面积耕地及草原保护,防止沙漠化、盐碱化、冻土区的冻胀融沉等等,应由国家统一规划整治。大面积的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林区及草原、水面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都应有规划地进行,以利于持续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应为西部地区提供缩小与东部地区知识差距的条件,包括投资于教育,引进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以弥补与东部地区的知识差距,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
总之,上述基础性产业与环保产业大都带有公共物品性质,微观经济利益不一定很高,但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很大,适宜于国家投资。当然,某些有市场竞争性项目,可以吸引民间投资的,也应该尽量动员外资及区内外民间资本介入,加快西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应该有一系列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经济政策
1.要有与西部安排基础性产业及环保性产业的建设项目相配套的投资和金融倾斜政策,实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为了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中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上,实行比其他地区更优惠政策。此外,要利用西部地区漫长的边境线的有利条件启动边贸。
3.要优先扶持农林及农村旅游业。特别是其中的优势农业、特色农业、乡镇企业、高新技术农业,以增加就业岗位。要减轻农民负担,要让农民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4.推进东西部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互利的基础上加大对西部的帮扶力度。
5.在开发力度上,要从过去只重视自然资源开发,转向同时重视教育、技术、信息、市场等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以资源为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培植新的市场竞争机制。
(三)深化西部农村经济的改革力度,不断实行制度创新
我国西部一直是个比较封闭的地区,计划经济制度的残留和影响远比其他地区严重,国家应有意识地推动西部地区的自身改革,构筑西部大开发的有效运转机制。这是把潜在的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潜在的市场转换为现实的市场,内在的资源优势转换外在的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
1.根据中央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开放西部的市场。部分农产品的购销体制尚未放开的,要准备条件逐步开放,价格要随行就市,成为调整农产品余缺的指示器。
根据WTO的规程,我国的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通讯、会计、 咨询、法律、旅游等要逐步从国家垄断走向开放,允许内外资进入。教育、医疗、房地产仍是短缺型的,也应实行制度创新。总之,要调动多方面积极性来快速发展西部第三产业。
2.产权及分配制度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农村产权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农民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农民应有在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抵押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制重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从土地长期而有保证的使用权中获得经济利益。
农村乡镇企业也应在产权重组中实行股权多元化,推行股份制改革,确保所有者到位。职工持股有利于建立经营者、职工和企业间的利益共同体,也应试行推广,提升西部乡镇企业的活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3.非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全国1998年的材料,它已占工业总产值的73%、GDP的63%、经济增长的80%, 但是在西部农村仍然十分薄弱。要取消对非国有经济的歧视和限制,获得应有的国民待遇。在确保贷款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特别是对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农户的贷款支持,成了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关键。
4.法制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是培育西部市场经济的双翼。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法制经济,严格遵循游戏规则运作,才能为西部地区处于摇篮时期的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培育掌握现代最先进知识的高新技术经济管理人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将决定一切。国家应紧紧抓住技术开发及教育这两个环节,充分利用东部在这方面的优势资源,通过合作,大规模开发西部人才资源。
5.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逐步削弱直至取消政府对经济主体的直接行政干预,强化保护产权和合法契约履行的责任,提供基础设施和稳定宏观经济的职能。加快机构改革,消除干部利用资源配置权寻租的行为,遏制腐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保护农民权益,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持久和稳定的环境。
三、西部农户要真正地把自己培育成为市场经济活跃的主体
已经走上家庭承包道路的西部农户经济虽然有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因为还没有嫁接到市场经济的藤蔓上,仍然无法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所提供的一切好处,仍然缺乏内在机制和内在动力去发展自身经济,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
如何才能推动西部家庭承包的农户经济进一步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而不是孤立于市场经济之外?
(一)农户必须要打破生产自给自足性,掌握有批量的商品,商品是推动农户经济走向市场的载体
当然,这里所说的商品并不是一般的商品,而必须是在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至少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竞争能力的商品。这种商品要靠农民自己根据市场的导向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专业化、商品化、批量化生产而实现的。西部地区以及西部的任何一个局部地区,一般说来都有优势资源以及具有市场需求的有优势资源转化而来的优势商品。这就要求各地农户根据市场及本地的优势资源,正确选择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这是走向市场经济的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这要和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决裂,敢冒市场和自然的风险。但是,不迈出这一步就没有西部农业的开发,我们必须硬着头皮跨出去。
(二)资源开发要以保护资源、生态环境为前提
开发固然要冒破坏资源与环境的风险,但并非注定要引发生态和环境问题。众所周知,农业中许多部门,例如,林业、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等,本身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梯田、鱼鳞坑、固防坝等工程设施的广泛修建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不在于开发而在于用什么指导方针和科学态度去开发,把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是完全可能的,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实现了持续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凡涉及全局、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要靠国家投资建设,但是微观生态环境建设,则要结合农户的资源开发和农户经济的发展,由农户来实施。后者面更宽,工程量更大,和农户经济的直接利益关系更加密切,要靠家家户户来实施。
能否实现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取决于很多条件,但最主要条件是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如果人口的数量超过了资源所能承载的限度,必然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恶化。人口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也将会导致掠夺性使用资源,从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无论从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还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坚持计划生育以及提高人的素质,什么时候都是根本。
(三)西部的贫困仍然是个突出问题。
经过15年来的反贫困斗争,全国贫困人口已从1985年的1.2 亿下降到1999年底的3400万,主要成片分布在西部的边远地区。如果和国际接轨,按每人每天收入水平一美元作为贫困线的标准,则我国贫困人口还会增加近亿人,这些人口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因此,缓解西部的贫困仍然是个突出的问题。
解决贫困不能单纯依靠救济而要帮助他们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同样,靠的是在贫困地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贫苦农民是脱贫致富的主角和主体,只有通过市场经济调动他们自身内在动力和活力,反贫困事业才有希望与前途。
扶贫的方法也要转轨,从目前的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机制的轨道上来。扬弃对扶贫资源由各级政府垄断、层层传递、不承担责任、不透明、贫苦农民和社会组织无法参与的非市场机制的低效做法。应该找出一种新的利用市场机制来利用来之不易的反贫困资源的方法,才能提高反贫困效率。
(四)打通西部农民走向市场的通道
作为走上商品化、专业化、批量生产的农户经济,天生要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市场获得商品性生产资料、技术,并向市场出售商品,取得储藏、加工的服务等等。但是,作为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经济在市场发育并不充分的西部地区,要保持与市场的经常、通畅的联系,十分困难。这就要求有社会化的中介组织,开辟市场渠道,提供销售、储藏、加工、运输、技术供应及信息等一系列服务,以便在农户经济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这些中介服务组织可以是公司加农户型的、也可以是农户自己组织起来的社会化合作服务组织,要允许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存。但是,比较而言,农民社会化合作服务组织应该说是所有中介组织中最好的形式,因为它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最能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五)农民要把提高自己的素质放在首位
农民的素质,包括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两个方面。要提高体力素质,要依靠农村医疗、保健、卫生、营养、体育、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的持续推进。只有提高了人们的体质,才能延长预期寿命和劳动寿命,减少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婴儿死亡率,健壮体魄,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农民的体力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提高智力水平。要提高智力素质,要依靠教育,要在西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行农村助学金及奖学金制度,让出身于贫苦家庭的子女都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要扫除文盲,推行成人职业教育。
在西部大开发中,如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就不能认为开发是成功的。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