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的晚期骨关节炎治疗中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要点及效果论文_邱序忠

(中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探讨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的晚期骨关节炎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73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发或继发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患者治疗15天、1个月、6个月后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双下肢肢体不等长度差值。结果:62例双下肢肢体不等长患者治疗后的肢体长度明显短于治疗前,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75例患者治疗后15天、1个月、6个月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为2.74%,均为2髋小转子劈裂骨折,在采取相应临床处理后完全愈合。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发或继发晚期骨性关节炎时,可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骨关节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点;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190-01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较易继发出现骨性关节炎症状,患者在发病完全常常会自觉痛感加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关节僵直、髋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性障碍等[1]。传统保守治疗方式效果有限,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以其显著的优势价值,越来越越多的被应用到了晚期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本文探讨了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的晚期骨关节炎,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目标对象均为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因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而继发的晚期骨关节炎患者,共73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及CT扫描诊断符合于晚期骨关节炎症状表现,予以确诊,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内科慢性病,以及经影像学检查有骨质疏松、骨缺损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42例;年龄43~66(54.16±8.63)岁,单侧61例,双侧12例;双下肢肢体长度不等患者62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使患者取侧卧位,由后外侧入路;采用股骨大转子间为远侧三等分点,并顺着大粗隆后缘部位做弧形切口,将浅层筋膜切开,分离大肌,使外旋肌群充分显露在手术视野下,采用动力锯截断股骨颈,将股骨头取出。依据术前所制定方案及术中所见骨质状况选用骨水泥亦或是是非骨水泥髋臼进行假体安装,结合患肢短缩程度与软组织张力选择适当股骨头假体模型进行试装,确定合适髋关节活动度,缝合切口,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1)对所有患者在术后均开展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统计患者的术后肢体长度差值;并于术后15天、1个月、6个月对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进行分数评价。(2)观察并统计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数据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通过t值进行组间对比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情况

对比62例双下肢肢体长度不等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长度差值,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7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术后15天、1个月、6个月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本组研究所选的73例患者共出现了2(2.74%)例并发症患者,均为2髋小转子劈裂骨折,骨折位置未发生移位,假体位置稳固,嘱患者卧床制动8周经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良好。

3.讨论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所继发产生的晚期骨关节炎患者,其髋部骨质结构往往已经存在有十分显著的变形情况,且骨质缺损情况明显,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必须重点控制好多个手术操作要点[2]。

在对患者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资料前需结合以影像学检查情况,来明确出软组织的剥离位置及方向,从而实现缩短手术时间与减小创伤面积的效果。髋臼假体主要有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两种类型,其中后一种假体对骨性臼床有着更高的标准要求,但两者也均需要具备有较为完备的包容及负重区支持。在面临是否需进行截骨选择时,术前评估便至关重要,术前对患者实施脊柱全场正侧拍片,骨盆正位拍片,以评价其记住弹性及骨盆的倾斜度。针对年级较大患者,因其脊柱弹性较差,因此采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较为困难,需术中由转子下截骨,安装假体后复位髋关节;而较为年轻的患者,因脊柱较为柔韧,便可在术前采取皮肤牵引或骨牵引,从而便可在术中对髋关节附近的软组织起到松解目的,术中无需由转子下截骨,术后恢复效果更佳[3]。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发或继发晚期骨性关节炎时,可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周政,刘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5(26):4115-4119.

[2]高杰,王子玉,罗震,等.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难治性髋关节病变中的临床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5):541-546.

[3]陈文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9(19):5457-5459.

论文作者:邱序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2

标签:;  ;  ;  ;  ;  ;  ;  ;  

分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的晚期骨关节炎治疗中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要点及效果论文_邱序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