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理性制度化的社会竞争--评“和平竞争--社会竞争的社会学讨论”_社会论文

呼唤理性制度化的社会竞争--评“和平竞争--社会竞争的社会学讨论”_社会论文

呼吁理性化、制度化的社会竞争——评《和平的角逐——关于社会竞争的社会学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论文,社会论文,理性化论文,社会学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需要有专门的研究,因为,普遍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现象必然是对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只有对它作出科学的研究,才能认识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对其加以规范。社会竞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和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关于它的理性考察却显得格外薄弱,特别是在中文文献中,站在社会学理论层面上的专门研究还几乎是一个空白点。《和平的角逐》(陈通明等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以下称《角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对社会竞争问题的理论思考有了初步进展。

社会竞争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总是与社会竞争相依相伴的。社会结构的状况规定着竞争,而竞争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人类历史是一个从自在的竞争到自觉的竞争的发展过程。所谓自觉的竞争是根据人们对社会竞争的认识,按照社会竞争的规则规范和平地获取资源、理智地解决人类社会冲突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手段。因此,自觉的竞争有赖于对竞争的科学研究。《角逐》对社会竞争这一专题所作出的科学探讨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研究社会竞争,可以有多种角度。诚如作者所说,对于社会竞争,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案,法律专家关注竞争的“正当”与“不正当”,哲学家爱好对竞争加以分类,伦理学家思考竞争结局的“公平”与“不公平”,经济学家看重竞争的职能,而文学家则乐意于描绘竞争在社会成员个体身上的表现。不管从什么角度认识竞争,都有一个倡导什么样的竞争和贬仰什么样的竞争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必须有赖于对竞争的规范,使竞争行为理性化和制度化。作者从一般社会学的基点出发,条分缕析地研究了作为普遍社会行为的竞争,对社会竞争的主体进行角色分类和评价,把握社会成员个体间竞争与群体间竞争的特点。特别是在对社会竞争作出目标分类时,作者进一步把竞争主体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从事社会竞争活动的现实形象;在对竞争结构的分类中,则包含着作者对构建良性竞争模式的期冀;在对竞争过程的分析中,又包含着作者对公开、公正的竞争程序的渴望……

竞争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是需要在社会系统中来加以把握和理解的。作者认为,竞争根源于社会差别,没有社会差别就没有社会竞争。同时,社会竞争又是修正社会差别的努力,即修正社会差别的角色关系,改变社会差别的表现形式和消灭差别。当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消灭差别迄今并未表现出其现实性,但就局部的或个别的范围而言,社会竞争的愿望却时时表现为消灭已有的社会差别,并以其结果重建新的社会差别。在这个消灭社会差别和重建社会差别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中,促使社会以社会流动的形式走向开放,赋予社会以择良去莠的活力和社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推进社会分层体系的社会整合功能强化,造成“对原有社会存在的改良、延续乃至维护,使得原有的社会力量在某一个历史高度上向着成熟的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之结果。从中国的现实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与稳定是两大基本主题,而发展从何处获得动力呢?稳定又怎样才能成为改革的题旨而不至于演变为革命的形式呢?这实际上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角逐》一书对此作出了回答,那就是要切实地把握社会竞争这个关节点,这也就是《角逐》一书的书名所指的“和平的角逐”。

《角逐》一书不满足于在社会横向层面上对社会竞争作出静态分析,而是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纵横结构中对社会竞争作出深入的探讨。作者对这一历史研究方法是这样认识的:“作为人类社会由来已久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社会竞争一直伴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发展着。把社会竞争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考察它,是了解社会竞争全貌,探究它的本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社会竞争构成了社会系统的一个结构性要素,考察历史演化中的社会竞争,实际上也就是探究社会竞争与其他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交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历史考察,作者勾画出了人类社会从“有限的不规则竞争”,到“受抑制的竞争”,再到“理解型竞争”的历史演进过程,确定了当前中国社会在人类社会竞争史上的位置。理想型竞争是一种程序化、制度化的竞争,是一种理性化的行为和社会理性化程度的标志。从人类发展史上来看,在整个近现代社会中,人类孜孜以求的就是社会的理性化,而社会理性化程度的提高,又使理想型竞争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广泛地开展起来。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竞争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后,率先在农村出现了富有经营头脑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群,他们富有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善于经营,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获得了社会竞争的能力、经验和知识。在城市,随着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的兴起,也有力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了人们的竞争观念。总之,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成就就是使公开的竞争冲破了地域、行政层次的限制,而且在一些领域,竞争开始走向制度化、法规化。但是,尽管中国有着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却没有带来社会生活的全面理性化,因而也没有出现理想型竞争的全面社会化。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必须承担起两个交互影响的任务;其一,通过提升社会生活的理性化程度,为理想型竞争的生成和发展开辟空间;其二,通过广泛的社会竞争,促进理性精神的形成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理性化的提升。

阅读《角逐》一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现实社会责任感,因为,作者吁求理性化、制度化社会竞争机制的愿望跃然于全书的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的字里行间。作者把社会竞争看做是良性社会机制不可或缺的要素,从社会控制、社会发展效应和社会价值实理等方面探讨了社会竞争这一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程序化、制度化的可能性。作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竞争是实施社会控制的过程。有着系统规则的程序化的社会竞争,可以扩大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权力及影响力,可以培养、诱导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生成,可以起到平衡社会、缓和社会冲突和强化社会秩序的作用,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强化群体对个人的控制,而最为关键的是可以促进社会联合以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作者说,“竞争机制在许多领域的社会生活中都起着一种黏合剂的作用,它促使松散的个人、团体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联合起来”。而“联合起来”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意味着社会控制的加强。所以说,社会竞争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控制。不仅社会竞争是实施社会控制的过程,而且社会竞争本身又具有着要求相适应的规则、程序与之相伴的基质,因为社会竞争的负面效应总是迅速地浮现于社会表层,从而促使人们去修正社会竞争的规则和程序,对竞争进行社会控制直至塑造出理想型的社会竞争。可见,基于社会控制的视角,社会竞争本身就是自我完善和社会理性化的动力源。

第二,竞争的社会发展效应包含于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社会效率之中。竞争在微观的层面上,直接地表现为效率,而效率的普遍化造就了社会宏观层面上的发展效应。因而,作者引用罗尔斯的话,把这种由竞争带来的效率称做最大的“善”。也就是说,竞争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财富和其他社会资源。这一点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中可以得到证明。同时,理想型的竞争不仅具有上述社会效应,而且能够保证竞争的弱势者的境况不至于恶化,即竞争能给社会带来普遍的福利和好处。而这后一点也许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和需要着力解决的。所以,在微观的层面上,竞争能够带来效率,而在宏观的层面上,理想型竞争则造成社会发展的效应。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规范竞争,使竞争在微观层面上的效率包含着宏观层面上的发展效应。

第三,社会竞争使普遍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整个近现代社会,社会公平一直是一个普遍的社会价值,为了追求这一社会价值的实现,人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制度设计,有些是乌托邦的,有些在实践中证明是不成功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撇开意识形态的偏见,现实地探索实现社会平等、公平和公正的途径。作者认为,“竞争机制是一种默认结果不平等的机制”,而且“在凡有竞争的地方,效率、平等和公平这三者之间很难和谐一致”,但是,社会公平又必须在社会竞争中实现,那就是需要把社会竞争纳入法治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总之,作者渴望理想型社会竞争的出现,而且把这种竞争理解为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这样一种有利于社会竞争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社会竞争作为个人的行为模式是理性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是有规则和规范的,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是制度化的。其实,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考都以现实的制度安排为其终极目标,但并非所有的思考都是有益的,只有那些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且有着深邃洞察力和执著探索精神的人们,才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角逐》一书虽然所研究的只是社会竞争这一社会学的专门问题,但作者在这项研究中表现出的精神是值得嘉许的。当然,《角逐》一书还只是社会竞争问题研究的初步成果,许多地方给人以“言不尽意”之感,但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期待着作者对这一问题继续作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标签:;  ;  ;  

呼唤理性制度化的社会竞争--评“和平竞争--社会竞争的社会学讨论”_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