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峰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生态系统自然、良性、可持续性循环,建设新型生态文明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接、贯穿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始终,而园林绿化的改建提升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因地制宜地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则成为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连接、贯穿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始终,而园林绿化的改建提升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因地制宜地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则成为其中的重点、难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园林设计;渗透作用
部分城市的建设开发方式,很容易对城市水体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引发水安全、水生态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每逢夏季雨水集中期,我国部分城市就会出现城中“看海”的景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滞后,历史欠账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城市建设时,路面硬化面积占比偏大,大部分降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对原本较为脆弱的城市排水系统产生巨大压力。同样因为城市硬化路面具有不透水性,加上老城区中污水管道建设的不完善,一旦遭遇降水,城市路面及犄角旮旯里的污渍等就会随着雨水的冲刷流入排水管道,流入附近河流,导致水环境的面源污染。
一、绿色生态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指将城市建设成为像海绵一样能够进行吸水再利用的城市,也是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即市政道路在雨季到来,降水众多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将雨水进行汇集、渗透及净化,从而将城市的降水进行有效利用,可以使水汇集在地下,从而防止出现道路积水的情况发生。当干旱季节来临,面对旱季时,城市道路排水体系可以将收集的雨水利用起来,从而满足城市的供水要求,方便人们的生活。城市道路排水体系主要是将雨天城市道路积水进行有效排出,促进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使城市的环境协调发展。例如:可以增强城市防水灾的能力、促进城市植物的生长、防止出现干旱缺水问题[1]。
传统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上注重城市取水、给水排水管网建设的选址,与现代节水环保理念不符,不能兼顾水资源节约、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理念,难以满足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阻碍了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在自然条件下,地面水可以从土壤以及植被的水分蒸发中得到补给。但在城市中,近地面空气与土壤之间被柏油沥青等路面硬化材料隔绝,土壤不能发挥保蓄水分的功能,容易使城市空气干燥,形成“干岛效应”。
二、海绵城市成功建设的优势
减少扬尘;减少雾霾;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给人们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减轻水污染;减少洪涝、旱涝和地面塌陷,给人们打造更安全的生活环境。协调社区水资源利用;减少空调的使用,更节能环保。回复生态循环系统;绿化生态[2]。
三、海绵城市和园林规划的关系
园林的规划与建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园林规划也成了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园林规划合理,才能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对城市空气质量和城市水土的保护作用,让城市成为一个生态整体。城市的园林建设,不能墨守成规地就建设而建设,然后被动地进行管理和养护。以海绵城市理论来对生态学重新认识,了解生态学对园林规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好植物群落的关系和他们在园林规划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人与生态的关系,处理好园林绿化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而发挥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3]。
四、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园林规划
(一)规划园林道路设计
海绵城市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务。在园林道路设计中,要结合园林的地形和地貌来践行规划,可以合理设计环状路网减少道路的占地面积,可以用曲线或折现来代替传统的直线路形。绿化带的设计要满足排水的需求。选用可渗透性材料作为路面材料,目的在于减小雨水径流,改善雨水水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海绵城市理论,选用透水性比较强的材料铺装嵌草路面、草皮砖、多空孔混凝土和各类疏松粒料等等,提高雨水的渗透和利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园林的渗水性,可以用多孔混凝土和多孔沥青铺设道路[4]。
(二)规划园林水景设计
水景是园林景观的重要一部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借助人工湖、绿林中河道或者溪流等来储存雨水。传统的水池处于封闭的状态,只能在雨水丰富的季节发挥优势,但是雨水少的时候就需要用其他自来水作为补充,浪费水资源的同时也阻碍了水与自然的交换。在设计水景时,可以结合地形考虑,利用低洼的地势设计水景,保持其渗水功能,达到自身水体的净化。
(三)规划园林建筑物设计
可以修建暗渠,在雨季对雨水进行收集,将各个建筑物处接到的雨水通过暗渠引流到蓄水池中,可以连接汇水管将储存起来的雨水送到绿化植被的种植槽对植被进行灌溉。
其次,可以将屋顶进行绿化。绿化屋顶可以降峰减流,不仅生态。绿化屋顶,可以通过屋顶的植被来截留雨水,其土壤机制和土壤空隙也可以对雨水进行截留。屋顶绿化可以设置结构蓄水层和蓄水容器截留雨水;屋顶的雨水经过排水系统整合后,将溢出的雨水收集到地下水池中储蓄利用[5]。
(四)规划园林绿草地设计
设计园林时,不能将自然的地形过大地进行改变,可以结合地形的起伏程度和走向,进行灵活设计。例如可以将凹陷处设计成蓄水池或者排水隐形区域。将截洪沟改造成具有收集、储存、过滤功能的生态水渠;在山坳设置水渠,将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进行过滤和净化。
在对陆地进行规划时,要正确把握排水的位置以及下管网的位置,合理布置流水通道,满足排水的同时,还保持了绿地的自然起伏性,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在规划园林景观中,植被的种类、人工湿地都会对水的渗透和水质的净化器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选择植被和设计湿地时都要相当重视。
(五)规划人工湿地设计
湿地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人工湿地还是自然湿地,都不能对其忽视。举个例子,过去有人将养猪场建在自然湿地附近,将猪的粪便排入湿地以增加湿地水藻营养来提高鱼的产量,但是后来造成了对湿地的严重污染。政府后来将养猪场改为休闲旅游胜地,不仅让水里的营养得到保留,还减少了污染,滋养了水产品和水生植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除了保护人工湿地外,还可以用人工湿地进行雨水净化。可以对未经过土壤渗透的雨水进行初级净化,对经过土壤渗透排出的雨水进行进一步雨水净化,建立初级净化池和次级净化池,两个净化池之间用水泵连接[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善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先进的绿色技术支撑,比如透水性铺装技术的运用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潮流,对此,各方给予了高度重视。生态规划和设计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园林发展的研究对象之一。将海绵理论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施生态设计研究的一大突破,也是城市建设理念和建设方式的重大转型。它将人工工程措施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能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提高水质,调节气候,改善水生态,打造自然与净化为一体的海绵城市。建议国家和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和建设投入,从园林规划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曹泽桥.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0):5151-5151.
[2]赵智.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3):5096-5096.
[3]吴祥斌.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8):3800-3800.
[4]牛萍.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分析[J].花卉,2017(20):26-27.
[5]孙溪娅.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概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1):2470—2470.
[6]卢宪超.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6):58.
论文作者:谢晓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湿地论文; 理论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