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的关系_语文教育论文

论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的关系_语文教育论文

略论语文训练和语文实践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问题提得如此之奇特,在任何一本教育科学的理论著作中都不曾见过:语文教学要不要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在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阶段,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然而,在当今的语文课改实践中,这个问题的提出又是如此之急迫而又合乎逻辑!

一、语文训练:一个奇特的问题

先说这个问题的奇特之处:奇之一,语文教学的目标理所当然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并且,这二者是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得以生成的前提与载体。如果淡化甚或取消语文训练,在什么地方去陶冶情感?凭借什么去生发感悟?态度如何形成?价值观如何构建?学习方法如何掌握?语文教育必然重新回到我们曾十分憎恶的空洞说教的套路上去。奇之二,语文教学过程的活动形态和内容就是语文训练,这种训练理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如果我们淡化甚或取消语文训练,我们将不知道语文教学的过程内容是什么模样,语文教师能做些什么,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做什么。奇之三,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评价主要对象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如果淡化甚或取消语文训练,我们将不知道,语文试卷怎么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将如何得到表现。奇之四,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教科书是由课文与练习两部分构成,如果语文教学淡化甚或取消语文训练,我们将不知道,语文教科书将怎样编辑,学习的内容及其秩序将如何呈现。奇之五,语文课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淡化甚或取消语文训练,作为家长完全有理由怀疑:他(她)的孩子将会从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里得到什么教益呢?学校还有必要开语文课吗?

二、语文训练:一个急迫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不要进行语文训练的问题已经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部分教师似乎不愿或不敢再讨论‘训练’的问题了,表现在课堂上便是不论教学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该训练的也不敢训练了,往往浅尝辄止,生怕别人冠以‘教法不新’的帽子。有的时候,甚至抛开课文进行所谓‘探讨’,结果虽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却远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被上得‘浮’起来,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注:①张业成.由外教上课想到的.小学语文教师,2003.4)

在课改实践中,淡化甚或取消语文训练的思潮已然造成了值得反思的后果:字、词、句的训练羞于见人,段落的赏析隐匿了,主旨的推求被说成是空疏无用甚至害人不浅的暗示。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训练,我们将不知道语文素养从何处产生,语文素养又该包括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课堂上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有效的科学的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语文训练,所谓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种宝贵教育资源的廉价消费。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消费不是现在才有的,在近百年的教育历程中,我们一直对这种物无所值的消费麻木不仁。现在,又出现了这种时髦的“消费”,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语文教育,你要走向何方?

三、语文训练: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

1.语文训练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本来,语文教学是要进行语文训练的,这是天经地义的,自有这门课程以来,中国人就一直是这样做的。为什么许多教师会提出这样一个在教育常识里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呢?

直观地看,该问题源于新课标里“训练”二字的淡出和实践理念的凸现。认真阅读了新课标(实验稿)之后,我们确会发现这样一些句子或段落: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标准》)

再仔细研读试用修订版大纲和新课标(实验稿),我们会发现:教师们的质疑并非望文生义。语文实践应包括课内的语文实践和课外的语文实践。然而,试用修订版大纲“语文实践活动”与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有关条文均把语文实践看成是超越课堂时空的活动,换言之,课内的语文训练未能明确地包含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中。

因此,关于课堂教学要不要进行语文训练的质疑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中的语文训练是不是教育情境中语文实践活动体系中的一部分呢?

2.关于“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在人类实践活动体系中,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据此,我们可以把语文教育活动看成是教育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活动的空间特性,语文实践活动可分为课内语文实践与课外语文实践。

朱敬本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即语文实践。我赞同朱先生的意见。课内的语文实践即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合乎逻辑的构成部分。

“语文训练”一词是一个偏正短语,训练是一个核心词语,“语文”表达该训练的对象与目的、内容与形式。“训”强调了教师的指导,“练”强调了学生反复的学习,不仅指学习的频度,而且指学习的难度、效度、向度和秩序。这频度、难度、向度、秩序和效度则是教师应该予以协调的,也是语文教师指导作用的最重要的体现。而语文训练的形式和内容是听说读写和字词句篇。

因此,语文训练是语文实践的必要构成部分。把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对立起来的做法和看法不仅是对语文实践的一种误读,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偏差。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利于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语文实践的理念昭示了语文训练的多元价值回归

首先,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在语文课堂上,他(她)的主要实践活动体系形式就是学习,语文训练则是他(她)最重要的学习形式和内容。

其次,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理由是: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为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一种科学、有序、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严密的学习程序和体系。多尔在描述后现代课程的特性时提出了“四R”: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其中丰富性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种课程属性,它可能打破现存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的那种线性的窒息的呆板的格局,使课程成为一个能容纳不确定性的动态性的体系。但多尔同时又提出,为了避免课程走向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课程还具有“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多尔的“四R”实际上是课程属性的矛盾统一体。多尔指出:“有必要建立一种批判性的但又是支持性的社区。这种社区,我相信,是杜威所构想的学校。”(注:[美]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课程思想中,学校和课堂不仅不会走向消亡,相反,学校和课堂应成为学习化社区中的一个具有批判性和支持性的单位。

我们平时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在空间上,是把社会当成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课堂是学习化社区的一个批判性的支持性的社区单元;在时间上,语文教育是终其一生的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是一个基础;在形式上看,它既包括课内的语文学习活动,又包括课外的语文实践。

掌握丰富多样、完善系统的语文知识技能不仅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构建内在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可以切合儿童对自身的要求;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外在要求,而且是内在于课程主体的要求;不仅是类属语言文化的建设的要求,也是个人语言文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在新世纪的课改实践中,语文课堂的语文训练非但不应取消,而须重新构建,进而使学校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生活的一个建设性的构成部分。

其三,从学生内在语文经验的整合看,必要的语文训练是其构建个人的内在语文知识体系的主要形式和机制。

语文知能的系统和完善不仅是语文课程应有的品质,而且是学生语文经验统合的内在要求。学生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与文本进行交互作用。“将语文放在诠释的框架之中;将语文与文化相结合,视语文为文化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隐喻、神话和记叙的解释来发展其丰富性。”(注:[美]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对学生来说,语文训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介入,而且是学生内化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感、统合语文经验的内在过程。比如: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优美词句或精彩段落的摘抄本,这既是其语文学习历程的一种记录,也是学生自主整合语文知识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径直把语文训练看成是教师外在强加的一种强制性的活动,而应把语文训练看成是一种必要的干扰,以引起学生内在语文经验自组活动,从而完成语文经验的由外而内的转变。如此,语文训练成为内在于学生语文实践的必要构成部分,没有语文训练(外在的干扰)就不可能产生内在经验统合的驱动,语文训练加速了这一内在进程,这就是语文训练存在的价值基础。

其四,我们不应割裂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完整性。诚然,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语文教育过分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但不能由此而否定语文训练的价值。对于语文课程来说,语文训练可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经验的情知平衡。

“语文训练”不是别的训练,其内容是语文,其形式也是语文。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又不可能是无动于衷的。因此,语文活动又是一种情感性活动,语文活动中的知与情是相互交融的,而这“知”与“情”在语文教育的情境中又是与“语文经验”密不可分的,是一体的。

因此,语文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既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又包括语文程序性知识(即方法);既包括语文学习的结果性情知,又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语文情知体验。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不是相互分离的,更不是对立的。

课标里所言之语文态度可以从语文行为、语文智能和语文情感得到解释。态度是一个内在的选择性的倾向,既有认知成分,又有情感因素,这种倾向表现于外就是语文行为。

课标里所言之“语文学习方法”则是语文元认知知识,属于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陈述性知识相对应。

课标里所言之“过程”维度其结果形式就是语文体验。这种体验应包括语文认知体验,又包括语文情感体验,二者相结合并能够在行动中得到持续的确认,它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即会升华为一种价值观。

然而,离开了听说读写议及其内在情知活动,以上的所有课程目标都将失去实体性依托,由此也消解其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语文技能;无论是语文情感,还是语文认知;无论是语文态度,还是价值观,都是形成于表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即形成于表现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议的实践中——语文训练之中。因此,语文训练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无论从语文课程外在的完整性,还是从学生语文经验的内在统合看,语文训练是必要的、可能的。在新课标中,“训练”二字虽然淡出,但其中隐含着更加多样、更加丰富、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人性的语文训练的理念,我们所要反对的只是机械、单调、过分重复、不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训练。

标签:;  ;  

论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的关系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