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_民主制度论文

论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_民主制度论文

论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民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人们对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的研究方兴未艾,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日趋演变成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它预示着在教育思想、方法、组织与实践领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如何把握这一教育改革趋势,正确认识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健全合格人才中的作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民主化辨析

教育民主化源于西方社会对教育的一种主张,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积极性等特点。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对教育民主化这一课题进行引介和探讨,关于教育民主化的涵义,其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机会的平等。(2)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3)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前两者基本属于教育政策和制度民主化的问题,后者涉及到师生双方的关系,即在教育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和谐关系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理解,教育民主化可从宏观意义上来探讨,也可以在微观的意义上阐述。国内外学者多数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教育民主化的问题,而在微观意义上,探讨教育民主化问题的还不多见,本文意在这方面作探讨。我们认为把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作为一个层面,置于教育民主化的视野中来考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张崇善在《当代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趋向》一文中,指出当代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实现教育教学民主。[1]“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认为,教育必须实现民主化,而民主化的实现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集体,而良好集体的构建,是在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前提下形成的”。[2]我们认为,作出在微观意义上探讨教育民主化的选择,更能体现和符合本文将要论述的意旨,因为学生个体是在微观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成长的,这是教育实践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因此,在微观意义上探讨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及其关系就显得更为迫切和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教育民主化是指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民主性的原则,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善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种合作民主和谐相容的关系,是师生双方在这一方面作出努力的整合。主要特征是:(1)教师有意识地摆脱以知识独有者,以真理掌握者的权威地位,把学生从被驯服被说教的被动局面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新型的民主关系。(2)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团结、合作、友爱之精神,允许并鼓励学生在一定规程下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教学相长。(3)正确对待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遵循发展性原则,促使学生个体获得充分自由全面发展。

二、教育个性化之历史必然

教育个性化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特长和爱好,加以引导,促使其和谐完美发展的过程。教育个性化之目的在于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个性化所涉及的诸多成分中,我们认为自主性与创造性是其核心所在。

教育个性化的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苏格拉底学派就珍视独立人格的价值意义,柏拉图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和发展人的特长,卢梭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在我国,孔子也曾成功地把个性化的教育思想付之于他的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到了近代,蔡元培则振臂举起“尚自由,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大旗。这些史实说明,个性化教育思想之光在教育的历史长廊是依稀闪烁的。然而,从历史的另一面来看,这一珍贵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无力冲破重重阻力而蔚然成风。尽管许多有识之士有如此远见卓识,有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扼杀个性的教育现象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控诉和揭露,然而他们的言论在当时只被看作是一批野夫鄙民的糊言狂语而已,严复的“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3]正是对中国封建教育扼杀个性发展的真实写照。

教育个性化的研究被普遍地提上日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议题,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我国对教育个性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则起步于八十年代末期。可以说,这一方面是对以往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弘扬;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世界性开放格局和日益激烈的世界性竞争历史,迫使人们必须对教育改革思想进行把握的结果。二战后,各国都致力于国家民族的独立和经济的复苏,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产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巨大杠杆。人们普遍地认识到国家的强盛,社会经济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传统的强制划一的培养模式虽然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忽视人的个性的培养模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教育个性化的主题日显突出和强调,表明了人们对传统的强制划一的教育会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忧虑。维纳认为对个性的限制将使人类在未来的偶发事件之前丧失应付能力,从而危及自身在地球上的生存[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一再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它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决定、主动参与、教育内容必须个性化”等,并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同时还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5]。这些都说明教育个性化思想作为一股强劲的势力,在冲击着整个教育世界,这并非是一种旧光返照,而是人们基于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而作出的理性回应,是历史的必然昭示。

三、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

我们在对关于什么是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化作阐述的基础上,力图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结点,并说明要关于独立人格的价值,必须实施教育民主化,而教育民主化的实施,旨在让学生个体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发展人的个性的社会化过程,而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应贯彻民主性原则。纵观历史,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是并行不悖相互包容的,有着莫逆之缘。在欧洲十四世纪掀起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仅是个性获得全新解放的时期,而且也是民主思想得以弘扬的时代。在教育上,对人的多方面能力与作用的信任,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一切并有所作为,这是民主精神之胜利。在我国五四运动时期,民主成为最响亮的口号之一,人们对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高潮迭起。蔡元培顺应时势,提出了“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6]的教育主张,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毋庸置疑,教育民主化中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合作的特点,以及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关切和尊重,是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发展的前提,从而使教育更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所追求的目标。而教育的个性化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它是教育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们是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回顾历史,在教育教学上,专制主义横流盛行的时期,便是学生个性被扼杀的时代,专制主义与扼杀个性作为教育上的反动是相生共溶的。在专制主义时代,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7]这便是作为教育民主对立面的专制主义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戕残。专制主义的教育制度的最大流弊在于它要求学生学习要绝对服从上级和教师的规定,不论是学习内容、方法、步骤、观点或结论,都不得有自己产主张、见解或质疑,教师讲的似乎是金科玉律,学生不应任意发表意见。由此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应有健全的发展,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这与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是相背离的。

我们认为,在现代教育中,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权利发展自己的个性,而教育民主化将在培养丰富健全的个性方面是有所作为的,因为教育民主化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彼此尊重,尤其是表现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师生关系融洽,情感笃深,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的不同爱好、兴趣和特长,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而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独立人格的不断养成,将促使教师不断地调整自己传统的角色地位,教育教学民主化之进程是在他们的互动作用中得以发展的。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育个性化的发展程度体现着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体现着教育个性化。

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教育个性化中所关切的两个核心内容,它们与教育民主化又有哪些更为具体的关系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教育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体自主性的觉醒。自主性意指不为别人所左右支配,表现为对自己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自觉地把握自己的价值目标,从而展示自己独立的人格。使用“自主性”一词,意味着对过去消极被动无为的反叛,学生自主性的张扬,须与传统专制划一的教育作法作彻底的决裂,自主性作为个性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人格独立的象征,是人获得自尊、自信、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当我们呼唤教育必须个性化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品质。然而,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思想乃至方法方式上,“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抹煞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决定的一面,抹煞内因的一面,把学生发展的结果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8]个性的自主性荡然无存,这与教育民主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教育民主化肩负着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建立之重任。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教育,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客体来塑造。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是教育获得成功的不可缺乏的伙伴来看待,这就为学生自主观念的确立开辟了道路。只有学生个体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独立人格才日显突出,依附、盲从、惰性、无为被动等会在教育民主氛围的渲染下失去其存在的土壤,学生的主体价值才得以尊重和确认。

其次,教育的民主化为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开辟道路,营造宽松有利的环境。创造性表现为不拘泥原有的形式、范例、观点,通过自己的智慧运作而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图式、模块或新的见解。创造性不仅是个性最突出的表征,而且也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人类历史的文明进步,无处不打上人的创造性才能的烙印。当今,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格局的不断裂变组合和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更需要有众多的创造性人才来加以解决。教育应把培养人的创造性作为自己的一个基本准则和价值目标。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就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的创造欲望,其中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是不可缺少的。然9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采取蔑视和扼杀的做法,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提法,与教师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时,他们多半被认为是思想行为的怪异者而受到冷落和不公平的对待,“唯书”、“唯我”、“唯上”的思想痼疾,犹如一块巨大的顽石把学生的创造欲望扼杀在摇篮之中。教育民主化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为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赢得了宽松有利的环境。在民主的教育氛围中,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得以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自由地尝试自己的学习策略,作出各种设计和发现,提出各种新的见解,一旦获得成功,势必促使学生去反复尝试,而在这一反复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在进一步提高中又创造出新的更富有意义的成果。由此,学习欲望大了,创造性欲望就愈强烈,独特的个性就日显突出了。

面对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日益深化的趋势,在阐述二者基本关系的同时,我们必须树立科学辩证的思想,一方面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大教育观,着眼于更为宽远的未来,把握时代的脉博,充分认识到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并致力于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它必然受到政治经济制度、传统与习俗、社会式样等诸因素的制约,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充分到充分地不断发展的过程,各国历史不同,国情各异,民族文化心理存在差别。因此,指望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在短时间内实现或要求全球一体化进程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借“教育民主”一词而否定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二是借“个性化教育”而鼓吹绝对个人自由主义,完全否定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心所欲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是对教育个性化实质的歪曲和异化。学生完美健康个性的养成,离开教师的指导和悉心的培养,是徒托空言的。因此,不反对以上两种错误倾向,则实施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有丧失其真实本义之危险。

注释:

[1][2]张崇善:《当代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趋势》,《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5期第51、52页。

[3]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诗文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第9页。

[4]《维纳著评选》。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21、248页。

[6]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文选》第49页。

[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57页。

[8]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第33页。

标签:;  

论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_民主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