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教育理念下的远程教育通识课程改革_远程教育论文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远程教育通识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人论文,远程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教育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07)05-0017-04

一、前言

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富有革命精神的要素。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来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界一直在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今的教育环境往往只能塑造一个在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单面向人,而无法教育出具多方面智慧和能力、有完整人格的人。但是,教育自身的使命不仅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也是塑造人格、追寻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教育应往何处去,“全人教育”受到人们的关注。“全人教育”,概括地说,即“完美的人”的教育,“全人格”的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下至学前教育、上至高等教育都逐渐意识到,一个完整的人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开始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教法的一系列探索。

近年来,我国政府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力抓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刚进入2007年,先后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要求“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远程教育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目前以学历教育为主,正逐渐向非学历教育过渡。学历教育中,本科层次的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有非议,在如今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远程教育院校要抓住契机,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重新审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找好规模效益和质量保证之间的平衡点,力争人才培养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本文在对试点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情况抽样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试点院校在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全人教育的视角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二、问题的提出

试点院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大都依托母体院校,利用院校自身及周边院校的教学资源来办远程教育。而普通高校自身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如学科及专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理工科院校办文科、文科院校办理工科,没有自己的特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文秘、会计、法律、外语等一些通用专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办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在:知识内容陈旧、课程教材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课程设置硬性有余而弹性不足、高度分化的专门化知识的“科学主义”和“专门职业化”的高等教育课程不能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参照系本身的问题,必然导致试点院校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亟待解决的类似问题。

同时,由于远程教育是不同于传统面授教育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在远程的情境下如何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理念?远程学习者大都是成人工作者,如何针对成人开展全人教育,全面提高成人的素质?这些都是摆在远程教育研究者们面前的问题。

三、调研与分析

1.抽样

采取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0%作为样本,按学校类别抽样。

(1)笔者首先参照《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对133所普通高校类别划分表,将67所试点高校进行归类,武表中没有的高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江南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笔者则根据各高校主页上的学校介绍进行划分,结果整理如表1。(注:表中的地区分类只是为了阅读方便,不作分析处理)

(2)按照30%的抽样比例,抽取67×30%≈20,即样本容量为20。样本在学校类别上的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在各组中的数目分布

综合类 文理类 理科类 文科类 专业类

总体数(67) 15

7

8

7

30

样本数(20) 5

2

2

2

9

(3)同层内查随机数表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出来的院校见表1中的阴影部分,这20所院校即样本。

2.数据描述与分析

我国学者认为,外国语、计算机科学、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数学、文学和艺术、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和伦理学、历史研究、自我认识和心理咨询、写作、社会分析和宗教思潮等都为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以公共必修课(或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在样本院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站上获取其教学计划或其他教学信息,选取专升本层次的最新教学计划(如同时有0703批次和0609批次的教学计划,在其中选0703批次)。将公共必修课(或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通识课程。所得数据整理如表3所示。

(表3说明:“大学英语”包含:大学英语<预备级、精读>和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远程学习概论”包含:现代远程学习概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教育学习指导;“政治理论”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形势与政策;“其他”包含: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婚姻与继承法、服务礼仪等)

从表3分析得出:

(1)样本中20所网院100%开设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政治理论”课程。“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是统考科目,2004年3月1日以后(含3月1日)入学注册的统考合格成绩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合格的条件之一,这事关学历证书,所以各个院校不能怠慢。“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这是公民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内容,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

(2)样本中有30%和45%的网院分别开设了“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课程。一般情况下,专升本的统考科目中没有“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只是对入学考试没有“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成绩的学习者,才要按不同专业加试“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

(3)样本中有65%的网院开设了“远程学习概论”,这是所有的通识课程里最具特色的一门课程。这反映出远程教育管理人员普遍意识到远程教育是不同于传统面授教育的另一种教育形式,我国的远程学习者已经习惯了面授教育,对即将参加的远程学习方式不甚了解,需要有专门的课程来引导远程学习者掌握远程学习方法,拥有自主学习的理念,同时使其对远程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他没有专门设置“远程学习概论”课程的网院,将这部分内容以入学指南、学生手册或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不同院校对“远程学习概论”重要程度的认识不同。

(4)样本中有40%的网院开设了其他通识课程,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共5所,占样本总数的25%)开设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所,占样本总数的5%)开设了“物理学”,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所,占样本总数的5%)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所,占样本总数的5%)开设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婚姻与继承法”、“服务礼仪”等。“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属于德育课程;北京邮电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所开设的通识课程是与其学科专业相关的,也可以理解为专业内的通识课程,而不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课程;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从范围上更加广泛,内容上更加丰富,这从其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可见一斑,具体情况参见http://www.openonline.com.cn/new_homepages/zszq/hzgx/dc/jxjh/0703/zsb/kj0703_070110.htm。

(5)同普通高校本科设置存在的问题类似:较多地强调政治素养的培养,而忽略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道德伦理和社会分析类、科学课程不足,对通识教育课程比例的合理性尚缺乏深入的探讨。

将表3的数据按院校类别分类整理,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

表4 样本中各类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情况

院校类别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专业类

通识课程学分 24.2% 22.5%

30.0% 21.5%28.0%

所占比例均值

从图1中分析得出:

(1)各类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比例相差不大,均值在26%上下浮动。

(2)理工科类和专业类院校网院所开设的通识课程比例相对较高,影响因素之一是这两类院校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较多。

3.结论

各试点院校网络教育学院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做得还不够,所占比例小且涉及面窄。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马列课程、德育课程和远程学习方法类课程,其中远程学习方法类通识课程的普遍开设,体现了远程教育的特点。

四、建设与思考

针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我国普通高校已经行动起来进行调整和解决。如北京大学新增100多门通选课和公共选修课,逐步推行有指导的以学生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并自我构建知识基础;提出对低年级逐步实行通识教育,对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思想;推出一个全校素质教育通选计划,打破了专业的界限,设立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伦理学、历史、语言文学与艺术等五大领域。这些举措为网络教育学院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做法。

一些学者提出合理建议为网络教育学院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如高校课程设置在内容综合化、实施多样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课程改革本土化,指出要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的培养,建立起一套连续多向型的课程系统。

远程教育中师生准永久性分离的特征及其远程学习者的特点,要求学校一定要结合远程教育自身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在通识课程改革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取得共识:通识教育对成人学习者同等重要

远程学习者多是成人学习者。我国以往的成人教育,在科学技术突现和科学知识备受关注的趋势和现实面前,偏重的是知识技能的教育,使学习者有可能谋得特定的就业机会、获得相应的社会升迁、取得较高的待遇,却忽视了人文科学、道德修养等通识课程的内容。终身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待人接物、更新理念、勇于创新和改变等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人,并不意味着定型,不仅在知识获得上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且也要在人格发展上有不断追求的信念。因此,在网络教育学院的课程改革中,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通识课程,使成人在人格上更加健全,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逐渐改变网络教育或成人教育的形象,增加社会认可度。

2.远程师生间的温情:身教重于言教

无论是在面授教育还是远程教育中,教师的示范和教化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师生分离的远程学习情境下,虽然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教师的行为,但是教师录像中的讲课热情、对学科的态度、对远程学习方式的褒贬、对学生问题的回馈等,点点滴滴都透露出教师隐性的风格。设置通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如果教师体现不出应有的风范,只是空头说教,效果一定也会大打折扣。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3.通识课程比例:在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取得平衡

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我们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人为地分门别类去研究。如果不抱着整体观和系统观的态度去看世界,必然导致偏颇。设置通识课程,让学生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去看世界、读世界、理解世界,从而在某一领域有所造诣。那么,如何设置通识课程,其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的多少,如何在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取得平衡,这是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普通高校和网络教育学院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4.通识课程资源的建设:众人拾柴火焰高

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逐渐地为人们所接受,一些院校已经或开始着手建设通识课程。如香港中文大学,将所有通识科目归纳为4个选修范围: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2004~2005年度或以后入学的本科生需在每个选修范围内最少选修一科,不同学系的学生一起修读,让学生学会从多视角看问题。台湾中原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尊重自然与人性的尊严,寻求天人物我之间的和谐,以智慧慎用科技与人文的专业知识,造福人群。”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应达到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六个方面的通识,“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这六方面的文化价值就像秋天庭院里盛开的大波斯菊花一样,希望和谐地生长”。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在考虑建设哪些通识课程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国内外已有做法,特别是国内已有通识课程,利用网络无地域限制的优势,力求资源共享,免去大量的人财物投入。

通识课程的改革还要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希望能引起远程教育界内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标签:;  ;  ;  ;  ;  ;  ;  ;  ;  

全民教育理念下的远程教育通识课程改革_远程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