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型课程:扎根于课堂的教育研究的重要载体_课堂教学论文

学科研究型课程:扎根于课堂的教育研究的重要载体_课堂教学论文

课题研究课:教育科研扎根课堂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载体论文,课题研究论文,教育科研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育科研的价值日益受到基层学校的理解与重视,教育科研的功能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之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但在实际的教科研工作中,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割裂,不少学校和教师“为教科研而教科研”,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做教科研,将教科研工作视为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的“附加物”,教育科研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撑教育的作用,反而成了教师的负担,学校的装饰。为了使教育科研真正地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正向支持作用,启发基层教育科研的研究意识、提升基层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促使教育科研走出纯理论与思辨的狭小空间,接触到基层学校的“地气”,南京市教科所面向全市开展了“科研送教”活动,旨在推动群众性、草根化的教育科研方式,促使教育科研扎根学校教育实际、扎根学校课堂教学。因此,听评课就成为南京市教科所“科研送教”的必备项目。逐渐地,一种新的课型——“课题研究课”的雏形已渐露端倪。本文将就这种课的形态、特点、听评课的方式加以辨析。

二、课题研究课的定位:教育科研的载体课型

作为一种课型,课题研究课在本质上是公开课,因为这种课具有研究和探索性质,需要同行和专业研究人员的观摩和评鉴。但与常规公开课不同的是,一般的公开课一直定位为一种教研组织形式,其功能有示范、研讨、考评和竞赛的作用[1],主要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专业能力,对教师的教态、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能力、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效果的评价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教研公开课内在对教师有一种强烈的预期,希望教师完美地展示其课堂教学,因此,它就成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集中评鉴的工具。而课题研究课与此不同,教师在课题研究课上的动力并非来自教学完美表现的需要,而是来自对教育科研研究问题的实践解答。课题研究课是教师将自己教育科研过程中对研究问题的思考、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的预设带进课堂中的一种尝试。它并不要求教师有完美的课堂表现,但要求教师有完美的问题解决方式。因为人的成长的不可复制性,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展开,不允许荒废,更不能失败。因此,开设课题研究课的教师更需要在课前对问题的解决有明确的把握,所设计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否则,这种课题研究课就不宜开展。简单地说,课题研究课是课题研究的一种实证和应用形式,是附属于整个课题研究中的研究活动。

三、课题研究课的评课角度与标准

根据课题研究课独特的性质,相应地,对其评课的角度和标准也应与常规教研公开课不同。这里涉及到教研与科研的区别的问题。

传统的教研活动由来已久,而教育科研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事实上,尽管两种活动都具有研究的特质,但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仍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其研究的对象、活动方式及成果都不相同。

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对收集到的教育信息进行现象解释、寻找原因、发现规律的一种科学分析与认识的过程。它以人们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研究因子,以科研课题为主要的活动组织方式,由教师个人或团队发起的具有探索性质的一系列逻辑严密、程序递进的研究行动。它的研究成果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适用于整个教育领域。其研究可以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上进行。教学研究(简称“教研”)是通过研讨、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对具体的课堂与教学实践进行认识与分析的过程。它是以人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研究因子,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系列活动。它仅限于教学领域,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改进。如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研究考试方法、研究评价方法等。教研活动是学校全体教师日常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直接面向教学问题的解决,基本是在微观的层面上进行。[2]

二者都可以聚焦到微观的课堂层面上,但教育科研的目标与教学研究的目标是不同的。教育科研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对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解释性的阐释或实证性的解决,而教学研究就是对已有的教学原理、教学思想的具体应用。教育科研中探索性的、试验性的、实验性的、开拓创新性的课题内容,可以化为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但也不能用来代替或作为常规教研活动的内容。对一次课题研究课的评价,主要的标准要看本节课是否围绕课题研究的预设展开,课堂的理论基础是否牢靠,课堂上问题的解决是否围绕研究点来进行,整个课堂活动是否验证了研究的基本假设,其课堂文化是否体现了课题研究理念。总结起来,应该是评价其课堂中的研究意识、研究状态与研究效益。其中研究效益在课堂上体现为课堂效益(即时效益、长远效益)、课程性质的体现以及课堂文化的塑造。

案例一:在对化工园区大厂高级中学的科研送教中,某一课题研究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研究”,围绕这个研究主题教师开展了课堂教学。其方案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以及词汇教学的拼读策略、资源策略等,并将这些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观察其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应用词汇教学策略后学生词汇的习得效率。经过听课后,教科研人员对该研究课的评鉴意见是:该课教师与学生的表现和互动给研究的基本假设“小组合作学习与词汇教学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词汇的习得”提供了例证,研究的即时效益(英语教学内容的精选、学生词汇量的扩充)以及长远效益(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都能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具体的操作策略仍有待细化,并针对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案例二:在对浦口区实验小学的科研送教中,针对浦口实小的省重点资助课题“交往教育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研究”重点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四个学科“课题研究课”研讨活动。市教科所研究团队分四个小组,走进课堂听课,与授课教师交流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施中的亮点以及进一步改进的建议,认为浦口实小开展的课题研究有基础,有传统,有创新,并对此项课题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交往教育的理论基础探讨要更深入一点;二是必须关注交往的双方和多方之间的关系是要平等的,是要建立某种恰当而合理的教育伦理;三是交往教育的目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要形成平等的关系,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听课的情况,研究人员认为,要实现交往教育的预期研究目标,在课堂教学上要着力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一是在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压力的前提下,注重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在交往教育的理念下,注重校园文化,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交往的若干平台的搭建,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和人际交往上多探索,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教与学更能与时俱进;三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常态的传统教学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要注意在交往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听评课的方式有别于常规公开课评课,突出了“主体合作性”,即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与外来的研究指导人员的专业对话;具有了“实践开放性”,即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展开;强调了“反思理论性”,重视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促进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最后,这种课题研究课也凸现了“校本整合性”的特质,将学校发展、核心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个人教学实践有机地统整了起来,塑造了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和科研风尚。

四、结语:不断探索教科研的新型载体

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应该是一张皮,而课题研究课正是将二者良好结合的有效载体。这种整合将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地转化为科研目标[2],教师可以将教学问题提炼上升为研究课题,而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两者可以紧密协同发挥作用,但如何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并促进更多适宜的载体的出现。

标签:;  ;  

学科研究型课程:扎根于课堂的教育研究的重要载体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