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中的应用探究论文_李智勇

岳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湖南岳阳 414100

【摘 要】目的:分析与探究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3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B组研究主体。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30例该病患者作为A组研究主体。A组给予优化急诊救治流程,B组给予常规急诊救治流程。对比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B组为70.00%;A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B组为66.67%,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可以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效果,且能获得较理想的护理满意度,可推广。

【关键词】急诊救治流程;急性心梗;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al emergency treat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Thirt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Thirty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November 2016-Nov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 subjects. Group A given to optimize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ss,Group B given conventional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ss.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group A was 96.67% and in group B was 70.00%.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group A was 93.33% and that in group B was 66.67%.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Optimizing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ss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nursing satisfaction,which can be promoted.

【 Key words 】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s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reatment effect;Nursing satisfaction

急性心梗是临床心内科的高发病,其具有起病急、抢救难度大、救治时间短等特点。其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相关[1]。其临床症状为心力衰竭、胸闷与心律失常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基本生活。对于该病患者而言,争取最佳救治时间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本文旨在分析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该病中的应用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3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B组研究主体。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30例该病患者作为A组研究主体。A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范围是46-81岁,平均(56.27±2.15)岁;病程范围是1-7h,平均(3.24±0.52)h。B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范围是45-80岁,平均(55.18±2.09)岁;病程范围是2-9h,平均(4.05±0.44)h。对比以上数据,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B组给予常规急诊救治流程:入院后,协助患者取卧位,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和抽血化验等治疗,经确诊后给予手术治疗。A组给予优化急诊救治流程:一,院前急救和转运:医务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于5min内出发,途中应与现场人员或是患者家属保持电话沟通,指导其院前急救方法,并稳定患者与家属等情绪。到现场后应立即进行输液和吸氧等常规治疗。转运期间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取科学体位。二,急诊接诊:途中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其科学呼吸方法,给予吸氧治疗,创建静脉通道,进行心电图监护。若患者意识清醒应记录其病史、临床症状、相应体征和年龄等基本信息。三,术前准备:经确诊后,应给予手术治疗。使用药物维持治疗,同时取下患者所佩戴的饰物,给予其心理疏导,告知其治疗注意事项,使其保持积极心态。四,术中配合:术中,全面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并告知家属,做好急救准备。详细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并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记录用药情况。五,术后处理:术后及时将手术结果告知患者与家属,并继续监测相关指标,向患者或家属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普及常见并发症。为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内容应包括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作息时间表、合理饮食结构和自我护理要点等。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利用自制评价表判定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态度和护理及时性等。总分100分,很满意为85分以上;满意为69-84分;较满意为53-68分;不满意为53分以下。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经急救处理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消失,意识恢复清醒;显效:经急救处理后,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意识恢复清醒;有效:经急救处理后,患者生命体征有改善,临床症状有好转,意识恢复清醒;无效:经急救处理后,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2]。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用(%)表示,行x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治疗效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B组为70.00%,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梗作为发病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复杂的发病机制。其能够导致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减少其体内供血量,并能因治疗延误形成血栓,加重患者病情。目前,临床中常采用优化急诊救治流程纠正该病患者病情,该救治流程强调急救工作的连贯性,将院前急救、转运、急诊接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处理等救治工作融为一体,体现出救治流程的系统化原则。其可以为急性心梗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间,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其优势明显,主要为:一,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阶段可为患者家属或现场人员提供科学的急救措施,缩短患者的溶栓时间,可争取到最佳治疗时间。二,提前备好急救物品能够提高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急救物品包括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尿激酶等。急救车上备用心电图机器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的心电图情况,利于疾病确诊,且能防止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等不良事件发生[4]。三,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可在院前急救阶段进行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等治疗,且能熟练使用除颤仪或心电图机,利于抢救成功率的显著提高。四,实施优化急诊救治流程能够缩短患者的诊治时间,简化诊治流程[5]。该流程具有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特征,备受临床医学与患者青睐。研究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B组(70.00%);A组的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B组(66.67%),对比差异显著(P<0.05)。因此,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且护理满意度高,应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淑杰.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8(12):2141-2142.

[2]徐海雁.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中的应用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5(10):67-69.

[3]童梅.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中的应用探究[J].医药前沿,2015,5(36):169-170.

[4]陈然.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9(5):327-327.

[5]胡娟娟,吕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效果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5,4(33):3360-3361.

论文作者:李智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中的应用探究论文_李智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