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的发展传承及美育教育功能论文_李卉

花鼓灯的发展传承及美育教育功能论文_李卉

安徽科技贸易学校 李卉[摘要]:传统知识是历经数个世纪,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大脑,提高人们的内涵,汲取悠久的知识和经验。本文试从花鼓灯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承传意义等角度对花鼓灯艺术的发展传承和美育教育功能进行探讨,认为花鼓灯这一“非遗”艺术事象依沿淮文化境域发展而演变,具有强烈的美育教育功能和宽泛的文化价值, 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富于浓郁的地方特色,值得推广和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花鼓灯;核心价值观;职业教育;发展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强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非遗的传承,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确保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世代相传具有重要意义。源远流长的安徽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阔的江淮大地上,多样文化和谐共生,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孕育了巧夺天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就有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美誉之称的“花鼓灯”艺术。

1花鼓灯的历史渊源与表演程式

花鼓灯的起源或者发展是个不断流变、动态的艺术形式。追溯花鼓灯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大禹时代,形成于东汉时期,北宋年间花鼓灯锣鼓成形并广泛流传,兴盛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社会,风雨交加,动荡不安,淮河流域连年混战,花鼓灯艺术步入谷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来,花鼓灯艺术得到各界人士关注,中国舞蹈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许多中小学甚至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建立传习基地,花鼓灯迎来了高峰期,社会影响力深远。

花鼓灯流行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形成了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灵巧秀丽的特有风韵。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大花场”;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 “小花场”;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盘鼓”。歌唱部分统称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主要唱调有“慢超牛”、“淮调”、“卫调”等十余种,因演唱曲调抒情、缓慢,而舞蹈节奏强烈、急速,故歌的时候不舞,舞的时候不歌,在原形态的花鼓灯套路中,灯歌与舞蹈交替出现,构成了花鼓灯的一大特色。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舞蹈相配并具有很高的复杂度,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后场小戏一般是两人或三人情节简单的生活小戏,有的是有情节的对唱,演完小戏,演出告结束。

2 花鼓灯的艺术特色和美育教育功能

花鼓灯来源于生活,创造在民间,它的演出多在田间地头、露天广场上,它的表演即兴大众,包容开放,它的作品反映出人民对民族的挚爱,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的信仰,对情感的寄托,对身为中华儿女由衷的自豪,感情淳朴真挚自然,使得花鼓灯更为大众所接受也更易于学习和传承。花鼓灯又是“俗”的艺术,它描绘了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诸多场景,它的作品立足于广大群众,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有血有肉,接地气、说实话、动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歌唱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太平盛世,最真实的反映社会,作品具有一定审美功效,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演举手投足间,热情欢快、奔放洒脱、情感充沛,充分体现了歌舞拙朴、原始的特点和风貌,展现了淮河儿女的礼仪风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与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也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谋而合。根植大禹涂山之地,承接华夏文明,花鼓灯艺术所传递的自尊自励、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是强大的正能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3 花鼓灯的现状、保护及传承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在思想观念、思维、眼界、行为生活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多种原因,如今原生形态的蚌埠花鼓灯已濒临消亡,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民间传承的机制有待重新建立,急需有效保护。为弘扬和传承花鼓灯艺术,让中小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以蚌埠市为代表的一部分地市本着“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率先启动开展“非遗(花鼓灯)进校园”活动,各级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经费投入,巩固传习基地和队伍建设人才培育,逐步实现学校全覆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近些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发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怎样办好职业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具体的权威准则。多年来我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本土文脉”这一主题,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多次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了包括书法讲座、经典诵读、武术讲座、花鼓灯讲座、戏曲演出、民族器乐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校基础教学部还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传统五大民族舞教学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把花鼓灯艺术引入课堂,并于2018年参与申报了蚌埠 “花鼓灯”传习教学基地,为学校近千名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量身制定了花鼓灯艺术专业特色建设目标与具体实施计划,引进“非遗”进校园校本教材《花鼓扬校园》,把开设花鼓灯特色教育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分批按计划邀请花鼓灯国家级传承人金明、国家级一级编导著名的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高小平、娄楼,国家级二级演员编导王若琴、徐祭红等先后到我校教学,传承、辅导、培训,让学生在老师活态传承下感受到花鼓灯的魅力,增强传承理念和保护意识,既实现了花鼓灯的代代传承,又促进了幼教专业专业化成长。学校还不定期选派学生前往幼儿园、艺术团体、培训机构等单位实习实践,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比赛和文艺展演,以期达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产教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标准,进一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竞争的优秀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沈龄.谈花鼓灯舞蹈语汇的创新[J];舞蹈;1996年05期

[2]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刘芳.安徽花鼓灯的生命力[J];四川戏剧;2007年02期芳;;安徽花鼓灯的生命力[J];四川戏剧;2007年02期

论文作者:李卉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花鼓灯的发展传承及美育教育功能论文_李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