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及其诗体剧创作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德森论文,诗体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麦克斯韦尔·安德森(Maxwell Ander-son,1888—1956)是美国现代戏剧史上名声仅次于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3部戏剧,其中29部在舞台上公演,艺术生涯横跨了30余年。安德森曾两次获得纽约剧评奖,一次普利策奖,他的许多剧作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而且还拥有不同时期的广泛观众,并被翻译成10余种文字,受到其它民族的喜爱。安德森对美国戏剧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继承了已成历史绝唱的诗剧传统,在现代舞台上重现了莎士比亚式的诗剧样式,并用它来反映历史、描述现实和再现底层人民的生活。美国戏剧史家称赞道:“麦克斯韦尔·安德森之于美国戏剧,相当于席勒之于德国戏剧,罗斯丹(Rostand)之于法国戏剧。如果不是完全等同,安德森也在精神和理想主义方面提高了美国舞台的浪漫主义品味。”〔1〕
一
麦克斯韦尔·安德森1888年11月出生在宾州亚特兰大城,他的父亲是浸礼会传教士,曾先后辗转于宾州、俄亥俄、衣阿华、北达科他等地担任教职。安德森在北达科他州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早在中学期间,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济慈、雪莱的诗歌和莎士比亚的诗剧,在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毕业后,安德森又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14年,他以“莎士比亚戏剧与商籁体诗中的不朽”(Immortality in the Plays and Sonnets of Shakespeare)的论文通过答辩。安德森早年主要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旧金山《新闻简报》、纽约地区《新共和》、《纽约环球晚报》、《纽约世界》等报刊杂志的记者和编辑。那时安德森的主要兴趣是写诗,曾是当时小有名气的诗刊《韵律》的发起人之一。1925年,他出版诗集《爱梦幻的你》(You Who Have Dreams)。
安德森涉足于戏剧创作,据他自己说纯属偶然。20年代初,他与当时已颇有名望的左翼剧作家约翰·劳逊比邻而居,发现劳逊因《罗杰·布卢默》一剧上演而收入颇丰,不免惊慕不已。安德森在听了该剧的朗读之后告诉自己:像这样的剧作,我也完全写得出。〔2〕于是他立即着手写了一部反映北达科他民间生活的诗体悲剧《白色沙漠》(White Desert,1923),公演于公主剧场。虽然票房收入不高,却增强了安德森成为剧作家的信心。1924年,安德森与劳伦斯·斯道林茨合作的反战喜剧《荣誉值几个钱?》(What Price Glory?)在纽约普利茅斯剧场连演229场,受到剧评界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誉为以真实手法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成功的作品。从此,安德森放下诗笔,专注于戏剧创作,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成为百老汇制作商争相罗致的天才剧作家。安德森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
1923—1929年是安德森戏剧创作的第一阶段。在写作形式上,既有独立创作,也有与斯道林茨等人的合作。在剧本体裁方面,有通俗的散文剧,也有一些诗体剧——但大多数不甚成功。在创作思想上,此时的安德森以和平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为主要武器,对战争罪恶、社会灾难、肮脏的国会权益交易和政治黑暗进行了讽刺与鞭挞,其中较重要的作品有《白色沙漠》,《荣誉值几个钱?》(与斯道林茨合作)、《首次飞翔》(First Flight,1925)、《浮光掠影》(OutsideLooking In,1925)、《星斯六的孩子》(Sat-urday’s Children,1927)、《海之妻》(SeaWife,1927)、《闪电之神》(Gods of the Lightning,1928)、《吉普赛人》(Gypsy,1929)等。
1930—1938年是安德森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也是他着力于诗体剧探索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安德森把他钟爱并熟悉的诗歌、悲剧、历史和传奇等形式熔于一炉,锻造成一种具有现代美学色彩的推陈出新的诗体剧形式,为美国戏剧舞台填补了空白。这一时期他的重要的诗体剧有《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1930)、《苏格兰的玛丽》(Mary of Scotland,1934)、《涌流》(Valley Forge,1934)、 《米奥复仇记》(Winterset,1935)、《高岭》(High Tor,1936)、《无翼的胜利女神》(The WinglessVictory,1936)、《国王的假面舞会》(The Masque of Kings,1937)等。这期间安德森的散文剧和音乐剧创作也颇有收获,代表作有《参众两院》(Both Your Houses,1933)、《纽约人的假日》(Knickerbocker Holiday,1938)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参众两院》外,安德森此时的创作倾向转向历史题材和非政治化题材,把目光投射在人类历史和感情深处的悲剧成份上,更集中地探索悲剧艺术和编剧技巧,因此遭到当时左翼作家的非难。
1939年以后至50年代初,是安德森戏剧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他认识到战争期间美国观众更需要反映现实斗争和表现爱国主义的戏剧,更需要散文体的、叙述性的、通俗易懂的戏剧舞台样式。于是安德森修正自己的创作理念,调整诗笔,着重于散文剧的创作。此间的代表作有反映西班牙内战、批判法西斯主义的《主旋律》(Key Largo,1939),由剧作家剧团上演于埃塞尔·巴尔摩剧院,演出了105场。论者认为该剧在反映战争、描写人物性格发展方面,超越了《荣誉值几个钱?》。描写二战时美国军队与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岛屿浴血奋战的《圣马可前夜》(The Eve of St.Mark,1942)是一部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的剧作,在全美舞台受到热烈欢迎。它首演于考特剧院,演出291场,然后又巡演各地,1943年1月,该剧还为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国家剧院做了专场演出。从1942年到1943年,超过100家的业余剧社在全国上演了此剧,正在伦敦参战的美国军队剧团也排练了它。描写演员舞台生涯、有戏中戏情节的《洛林地区的琼》(Joan of Lorraine,1946),有诗体和口语体两个舞台排练本。该剧在阿里文剧院公演了201场,被称作1946—47年演出季最优秀的剧作。《永久的安妮》(Ann of the Thousand Days,1948)是安德森关于都铎王朝诗体剧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采用历史与虚构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亨利五世与安妮·博林之间的关系以及传说故事。该剧公演于舒伯特剧院,共演了226场。根据艾伦·佩通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音乐剧《消逝于星空》(Lost in the Star,1949),在纽约音乐箱剧场公演了273场。根据威廉·马奇的小说改编的,描写一个患精神病的女童与几个杀手之间的故事的《邪恶的种子》(The BadSeed,1954),在纽约第46街剧院公演了334场,评论界称该剧具有感染力、洞察力和娴熟的技巧,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之作。1957年,该剧被搬上银幕。
麦克斯韦尔·安德森不仅是位理想主义诗人和贡献卓著的剧作家,还是一位美国现代剧坛活跃的戏剧组织者和理论家。1938年,他有感于百老汇商业化戏剧倾向对严肃戏剧发展的压制与阻碍,有感于戏剧作家的独立个性经常受到制作人和剧场掮客的污染与摧残,更有感于戏剧观众的审美要求被不断政治化、金钱化的剧评界所误导,毅然倡议组建具有同仁性质的“剧作家剧团”,不仅保护自己的权益,也为深入展开戏剧艺术的探讨提供了一方园地。他的构想得到当时名作家赖斯、霍华德、巴尔曼诸人的响应。“剧作家剧团”从此成为二战期间、战后直至60年代重要的美国戏剧组织。安德森担负着主要的领导责任,并把后期大部分作品都提交此剧团演出。安德森还是美国戏剧史上第一位总结并撰写戏剧理论专著的剧作家。1939年,他出版了论文集《悲剧的精华》(The Essence of Tragedy),探讨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诗体悲剧的发展,研究了这种古典戏剧样式反映当代生活,为当代观众所接受的可能性以及改革创新之路。更重要的是,安德森总结了自己诗体剧创作的甘苦、挫折和成功经验,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悲剧艺术理论体系。这部著作被当代研究者视为诗体剧论的典范作品。1947年,安德森又出版了《百老汇之外》(Off Broadway)一书,不仅描写了20世纪上半叶小剧场和艺术探索剧的发展概况,还汇集了安德森一系列的当代剧作点评录以及安德森的编剧心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浓郁的理论色彩。
安德森勤奋严谨,对戏剧怀着虔诚的、宗教意味的感情。在《百老汇之外》一书中他曾就《米奥复仇记》用诗剧表现下层生活是对传统亵渎的说法进行辩解说:“我有一种长期的、强烈的愿望:这个国家的戏剧将超越新闻纪实的社会评论阶段、甚至能偶尔进入高尚的诗体悲剧境界。我信奉歌德所说的戏剧是人类迄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我也赞成萧伯纳的观点:剧场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大教堂,有助于升华人类的心灵。”〔3〕安德森在30年间一直保持着崇高的、献身于剧坛的创作心态,描写人类灵魂中善与恶的抗争,揭示人类生活中的罪与罚。尤其是从1935年到1945年,当尤金·奥尼尔的创作生涯出现沉寂时,安德森被视为美国最多产、最有才能、最优秀的剧作家。剧评家希沃斯在比较这两位戏剧天才时说:“在美国悲剧领域超越安德森的只有奥尼尔。然而安德森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又是独特的,何况他笔下的优雅对话激发精神和想象力,这又是奥尼尔所缺乏的。”〔4〕
二
美国剧坛的诗体剧主要流行于19世纪上半叶。一方面,大量莎士比亚剧作和欧洲英雄主义悲剧成为美国剧场上演的主要形式,但尚未脱离贵族文艺的习气,主要的观赏者是有钱和有闲的上流社会人士与知识阶层,普通的百姓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原因较难问津。另一方面,当时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剧作家,尤其是取材于现实、反映美国民族风格和社会真情实景的写实主义本土剧作家尚未诞生。因此,以摹仿、拼凑和移植为手段,用传奇的、浪漫的、华丽的欧洲历史故事(尤其是美国故事)来组织情节的诗体剧,便成为当时剧团的另一批主干剧目。这个时期重要剧作家有约翰·H.佩恩(JohnHoward Payne,1791—1852)、罗伯特·M.伯德(Robert Montgomerv Bird,1806-1854)、约翰·A.斯通(John AugustusStone,1800—1834)、乔治·H.博克(George Henry Boker,1823-1890)等人。他们的创作成就显然对安德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强盛,都市文明的发展和娱乐行业的壮大,以纽约百老汇的出现为标志,美国戏剧进入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就舞台表演形式而言,诗体剧完全让位于散文剧;佳构的、写实的、凡人琐事的当代戏剧基本取代了夸张的、浪漫的、贵族化的古典戏剧。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诗体剧不适宜于表现当代生活,理应搁置于历史陈列馆,成为艺术遗响。
然而,安德森的创作实践有力地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他一生写了11部诗体剧,他试笔并公演的第一部剧作《白色沙漠》是诗体形式,他在美国舞台乃至世界上享有的名望也是建筑在《伊丽莎白女王》、《苏格兰的玛丽》、《米奥复仇记》、《高岭》等诗体剧的巨大成就上的。安德森对古老的传统诗体剧发生兴趣的原因,据他在《麦克斯韦尔·安德森戏剧四种》序言中所说,首先是由于长期沉浸于英国诗歌阅读和研习中所形成的爱好。安德森说:“在诵读诗歌中得到的绝对快乐,就好比海豚在海中戏水一样。”因此转而去阅读其它文学作品时甚至感到狄更斯这样久负盛名的小说家的叙事语言简直像孩童般幼稚。后来,安德森又发现诗歌写作的愉悦远甚于阅读。当然,安德森对诗体剧的选择,更主要表现的是他对本世纪20-30年代剧坛流行的粗俗的、商业化的散文剧的不满。他说,国力的强盛使美国变成世界政治和经济大国,“这种国家的狂妄自大感也弥漫在我们的剧场里。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充满活力的剧本,快速谈话、绚丽的、吸引人的剧本,充斥于大小剧院,培养了一大批演员和剧作者,他们带来了瞬间熄灭的票房兴旺”。〔5〕安德森认为,完全把诗体剧视为过时的、死亡的戏剧形式,是文化弱智症和粗鄙浅陋的社会思潮的反映。安德森强调,高尚严肃的思想的自然语言是诗歌。他说:“我坚信散文是信息交流的语言,而诗歌是情感的语言。”〔6〕因此用诗体剧去表达人类崇高情感,表现人类内心世界,无疑是美国剧坛不可或缺的。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安德森选择诗体剧去认知世界是逃避主义的人生观和戏剧思想的产物。比如英国学者比格斯毕就说:“在某种意义上讲,麦克斯韦尔·安德森可以视作一种典型,即坚持着渴望从现代撤退,渴望逃避现实经验的暗示性,这暗示性意味着断裂,意味着社会和道德的残破。尽管他最早的剧作是部写实主义剧——《荣誉值几个钱?》——安德森仍执拗地着迷于创造一种摹仿拼凑的莎士比亚,一种场景为都铎时代的英格兰或传统美国的剧作。在这个世界里,他不必强迫去面对20-30年代复杂的道德空间。”〔7〕其实这种指责是不正确的。首先,安德森在30年代创作了大量揭露政治黑暗和鞭挞法西斯势力的现实主义剧作,如获得普利策奖的散文剧《参众两院》等;其次,他的诗体剧也不全是规避现实的历史题材,被评论界誉为安德森诗体剧最杰出的作品《米奥复仇记》就取材于震惊全国的萨可和凡塞蒂冤案(两人于1927年被处死)。就安德森个人经历来说,他在30年代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像另一位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一样,还一度成为罗斯福总统的讲演稿的撰写人。因此安德森的诗剧创作主要是顺应了时代的戏剧审美要求,同时还兼顾了自己的艺术兴趣。
三
安德森的《白色沙漠》描写了发生在北达科他平原由于嫉恨与猜忌而导致的一幕悲剧。该剧虽然演出不够成功,却展现了安德森艺术虚构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剧中描写两对夫妇之间的感情纠葛和荒漠的生活场景,刻划自然环境给人造成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凯恩与彼德森过去曾是好友,但凯恩发现妻子与彼得森私通时,他们的友谊便结束了。凯恩最后枪杀了妻了,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妻子的名声。剧作风格阴郁沉闷,把厚雪覆盖的平原喻为白色沙漠,意境深远。
《伊丽莎白女王》是安德森的成名作。它通过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的爱情悲剧,描写了权力与个人感情之间的冲突,以及发生在宫廷内部朝野上下的阴谋与争斗。伊丽莎白女王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机敏的操纵臣属的权术;她渴望巩固王室权威,扩大疆域版图,尤其对爱尔兰地区的反抗甚为忧虑。女王的爱臣埃塞克斯伯爵勇猛强悍,在西班牙战争中建立功勋,他与女王倾心相爱,因此遭到其他贵族的嫉恨。埃塞克斯伯爵性格高傲,具有强烈的权力欲和使命感。他虽然爱着作为女人的伊丽莎白,但认为英国要强盛必须由他来做君王,因为自己的文韬武略远非伊丽莎白所能比拟,而血统则与她同样尊贵。埃塞克斯伯爵主动请缨征讨爱尔兰,然后回师伦敦,包围宫廷,逼迫女王退位,交出权力。伊丽莎白则用感情怀柔计谋,设法遣散伯爵身边的卫队,把他逮捕入狱。剧本极其生动细腻地展现了女王心中情与理的冲突。她曾送给伯爵一枚标志特赦的戒指,只要伯爵交出它,就能得到宽恕而避免死刑。然而,孤傲的埃塞克斯决心用死亡来毁灭他与女王之间的爱情,既惩罚伊丽莎白的背信弃义,也维持自己的贵族尊严。最后,伊丽莎白甚至决定放弃王位而挽救爱情,她在埃塞克斯临刑前哀求他:“拿走我的王国,它是你的了。”但伯爵仍义无反顾地走向断头台。因为他知道,在江山与爱情之间,他和女王一样,都不会向个人情感屈服。更何况他最后认为,伊丽莎白是目前这个国家最适合的君王:“你统治英格兰比我更好/我只能把它引向战争,获取更大的威名/也许像亨利五世一样,在身后留下大批债务和连绵无绝的杀戮/你却带来和平、幸福、安宁/女人治国胜于男人,因为天生懦弱/一个懦弱者是最好的国君,”全剧在女王的悲悼中结束。
《伊丽莎白》的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诗体语言等方面,都成功地摹仿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传统诗剧的艺术方法。它的核心内容是阴谋与爱情。在作者看来,当一个人痴迷于某种权力与野心时,他就不配享有真正的爱情。爱情往往成为阴谋的一部分。因此,贵为国君的伊丽莎白是一个悲剧女性,而企图权力与爱情兼得的埃塞克斯伯爵,也必然成为在爱情外表掩护下施使阴谋的牺牲品,该剧还较为全面地描述了英国宫廷内的生活画面,具有历史真实感。
《苏格兰的玛丽》三幕七场,故事发生在伊丽莎白执政时期,描写了震撼人心的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命运悲剧。玛丽是苏格兰王室的继承人,在法国接受教育。然而,当这位仁慈宽厚、怀抱富民强国理想的姑娘踏上充满阴冷敌意的故乡土地时,就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对她的尊严和权力的挑战。一是以伊丽莎白女王为代表的英国侵略势力;二是以诺克斯为代表的苏格兰新教徒为争取权利、宗教利益与玛丽所属的天主教之间的冲突;第三,以玛丽同父异母的弟弟蒙里亲王为代表的苏格兰寡头政治集团对王权的凯觎。伊丽莎白女王是制造玛丽悲剧的总后台,而玛丽与博斯韦尔伯爵的爱情则是这个悲剧爆发的导火索。
伊丽莎白女王对玛丽的忌恨、恐惧与构陷,主要源自于狭隘的嫉妒心理和英格兰国扩展疆域的侵略野心。在剧中,她的出场虽不多,但她的阴鸷、狡猾、残忍的性格刻画得非常充分。她有意利用社会舆论,破坏玛丽与博斯韦尔伯爵的爱情,设圈套招赘花花公子达恩利勋爵,从而使玛丽陷入感情痛苦中,达恩利勋爵轻浮、酗酒,具有强烈的夫权思想知政治参与欲望,却蠢笨无能,被人耻笑。他杀死了玛丽忠诚的意大利秘书,又激起了新教徒的暴动。在危急关头,博斯韦尔伯爵勇敢地与玛丽站在一起,却又因为他是新教徒,反而导致了蒙里亲王等王室贵族的猜忌。他们倒向伊莉莎白女王,把玛丽囚禁起来,押解到伦敦的古城堡中。
《苏格兰的玛丽》最后一幕是悲剧高潮,两位女王在城堡监狱中相见。伊莉莎白威逼利诱,企图让玛丽在退位声明中签字,保证她能与关押在另一处的博斯韦尔伯爵相聚,过上幸福生活。玛丽唾弃伊莉莎白的虚情假意,鄙视她的奸诈狠毒,决心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玛丽高傲地宣称,她相信历史的裁决,相信人格和道德的力量最终会战胜邪恶与阴谋,“当然,我最终会胜利。我一直是个女人,作为女人被人爱过,作为女人也失去过。我还曾有过一个儿子,他将统治苏格兰一一与英格兰。你却后继无人。一个魔鬼不可能有孩子。”玛丽的崇高形象感人至深。史载,玛丽与伊莉莎白其实未曾见过面,剧作家匠心地想象了这个符合人物性格发展,并强化全剧悲剧风格的情节,受到研究者的称赞。戏剧史家奎因指出:“《苏格兰的玛丽》是一部伟大的戏剧。因为玛丽·斯图亚特与她的敌人之间的冲突,代表了具有责任心的个人仁道治国的理想与缺乏责任感和个性色彩的集团统治之间的永恒的冲突,不管这个集团是贵族内阁还是议会。这种冲突不仅表现在玛丽时期,还一直延续到她的孙子查理一世时代。”〔8〕因此,安德森此剧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表现了剧作者对阴谋暴政和滥用权势所造成的危害的关注。《苏格兰的玛丽》在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优美、庄严、崇高和个性化的诗体对白锤炼上。某些场面,如玛丽与博斯韦尔伯爵的爱情场面,两个女王针锋相对的言辞交锋场面的描写,绝不逊于莎士比亚的剧作。该剧为安德森赢得巨大荣誉。它前后演出了248场,曾获普利策奖提名。剧评界称赞它是“安德森最优秀的剧作”〔9〕;“美国作家创作出来的最好的历史剧”〔10〕,“安德森所倡导的悲剧理论的第一部实践之作”,“浪漫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悲剧作品。〔11〕
《米奥复仇记》是安德森创作的第一部当代题材的诗体悲剧。从1935年9月起在全国巡演达五年之久,并荣获首届纽约剧评奖。早在1929年,安德森就与哈罗德·希科逊合作,以萨可—凡塞蒂案件为题材,创作了一部强烈吁求公理与正义的散文剧《闪电之神》。萨克和凡塞蒂是两位意大利移民,后来成为美国工运领袖,被当局栽赃陷害。这个案件曾引起世界舆论的广泛注意。《闪电之神)颇受当时左翼戏剧思潮的影响,对激进主义分子的反抗行为予以深切同情,虽然人物形象和剧情结构显得粗疏幼稚,但为诗体剧《米奥复仇记)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米奥复仇记》完全摒弃了《闪电之神》的激进色彩和宣传鼓动的社会抗议性内容,而是借鉴了《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构成技巧,写出了发生在底层社会的个人内心冲突、个人与环境冲突的感情悲剧。《米奥复仇记》的场景为纽约一个肮脏凌乱的贫民窟街道,在不远处一座巨桥阴影的笼罩之下,呈现出恐怖的色彩。故事的主题是青年米奥为当年被冤杀的父亲洗刷罪名而寻找见证人的过程。在这里,米奥见到了曾目击抢劫案的加恩和她的妹妹玛丽,米奥与玛丽一见倾心。这时,当年劫匪首领特克刑满释放,也来找加恩,不许他说出案件真相;而那位曾判米奥父亲死刑的法官冈尼特因受到良心谴责而神智错乱,为了自赎也寻到小街。于是,这群人之间展开了精神、肉体、道德、灵魂等方面的激烈交锋。最后,米奥惨死在特克的枪口下。
《米奥复仇记》并没有让观众的注意力过多地停留在冤案、私访和暴力情节上,而是在欣赏崇高、优美的诗句的同时,把同情和怜悯倾注在米奥这个立志为父报仇但又缺乏以暴制暴的能力和勇气的青年人身上,描写他和玛丽在这恶浊的环境里的浪漫奇遇。然而,他们的爱情生命就像冬日里的脆弱小花,尚未真正感受到阳光与春意,便被骤然碾碎了。该剧的场景设计由著名的舞台艺术家乔·迈尔茨纳担任,他成功地制造了令人压抑的、可怖的悲剧气氛,突出表现了环境对人物心灵的窒息作用。比如多场情节发生在加恩一家居住的地下室里,冰冷坚硬的水泥地,蟒蛇般的管道横七竖八地盘旋纠缠于天花板上,使人物显得渺小而可怜。据载,该剧在首演时曾引起一些评论家的抱怨,认为对话过于绚丽夸饰,人物自以为是的动作也不真实。后来随着演出的不断成功和剧本的公开发表,人们逐步认清了《米奥复仇记》所包容的巨大的思想性和艺术开拓价值。比如批评家阿特金森就说,尽管剧中语言“不够正规,并且是冗长的,但其中的生涩与刺耳不过像宝石上的灰尘。它是美国优秀戏剧的典范,并标志着一种人生哲学。”〔12〕加塞认为该剧主题有些杂乱,又有比较明显的不适合的结局,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失为安德森创作成就的高峰,“它通过语言、人物和氛围,用崇高来打动人。”〔13〕
安德森另一部取材于现实的戏剧《高岭》的故事结构明显地接受了《暴风雨》的影响,表现出奇迹剧和寓言剧的色彩。“高岭”是纽约矿区的一座山丘之名,属于自然主义者范·范·多尼所有。地产商斯基莫翰早己垂涎它的重要开采价值,千方百计要攫为已有。然而弃绝现代文明、性格执拗的范宁愿与女友绝交,也不肯出售这块祖业。于是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在高岭之上发生了怪诞恐怖的闹剧。原来,300年前,距离高岭15里之外的大河里曾沉没过一艘德国航船,船长阿歇夫妇和五位水手最后绝望地死在这高岭上。他们的鬼魂在林壑泉边游荡,期待着过往船只能携带他们返回家园,而高岭则暂时成为他们远避喧闹尘世的处所。现在,斯基莫翰家族开发高岭的企图,搅乱了这伙鬼魂的安宁,他们便在这风雨之夜对滞留山中的斯基莫翰家族的商业代表进行报复。《高岭》的另一条情节线索是几个劫匪抢掠银行后,携巨款潜逃到高岭之上,在雨夜里与鬼魂遭遇,并展开格斗。最后,贪婪的斯基莫翰家族的代表因私藏劫匪遗落的赃款而遭到警察拘捕;阿歇夫妇率领手下的众鬼魂离开了高岭——冥冥之中终于驶来一艘可搭乘回家的船只;范和女友重归于好,并答应卖掉高岭,因为在纽约这个资本主义商业巨兽盘踞的地区,依靠个人力量是不可能保留一块免受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的。
《高岭》深刻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商业的野蛮开发如何毁灭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不仅印第安土著遭到惨烈的种族灭绝(剧中穿插了居住在高岭上的最后一个印第安人在临死前的控诉),曾长期安息于此的古代灵魂被掘坟扬灰,无处逃遁;即使像范这样的现代人,也被强制舍弃传统,割断与自然界的联系,屈辱地向资本家退让,融入庸俗的、铜臭的现代商业大潮中。因此,《高岭》表现了剧作家浓重的怀旧情绪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剧中对现代商人的贪婪本性、愚蠢作风和空虚的精神世界予以辛辣的讽刺。比如斯基莫翰家族两位商业代表在被鬼魂们高吊在悬崖边的料斗车上生命垂危之时,尚挂念他们中饱私囊的交易成分,趁着雷电光亮,检点藏匿在怀里的银行赃款。另外,剧作通过范与船长妻子鬼魂惺惺相借的爱慕情节,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真正的、不计利禄地位的浪漫爱情,只有在梦幻中才能发生,人类美好的感情在实利主义的颓风荼毒下已荡然无存。
《高岭》虽是诗体剧,但较多地运用了散文体对白,并有所分工。古代鬼魂所用的优美、崇高的诗句,伴随着雷鸣闪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船长妻子向范描绘她在高岭之颠建构“花园美景”的道白,意境高远,令人遐想连翩。作为传统性的奇迹剧,《高岭》的情节诡谲魔幻,场面热烈刺激,人物行为夸张变形,洋溢着喜剧色彩。剧评家盖兹纳甚至认为,该剧包含着1782年约翰·盖伊《乞写的歌剧》以来“英语诗体剧中最优秀的讽刺成份”〔14〕;谢韦斯称赞《高岭》是“美国剧坛出现的最好的诗体奇迹剧”。〔15〕该剧为安德森赢得了第二次纽约剧评奖,
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界,麦克斯韦尔·安德森几乎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人物,本文谨对这位优秀的美国剧作家作一些粗浅的介绍,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注释:
〔1〕〔4〕〔11〕〔12〕〔13〕〔14〕〔15〕转引自 Maxwell Anderson,by BarbaraLee Horrn,from:American Playwrights 1880-1945,a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Sourcebook,ed.,William W.Demastes,Greenwood Press,1995,pp.15-27.
〔2〕Dramatists in America:Letters of Maxwell Anderson,1912-1958,ed.,LarenceAver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7 ,p.297.
〔3〕〔6〕〔7〕〔8〕转引自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Twentieth-CenturyAmerican Drama,Volume I,C.W.E.Bigsb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150,p.149,149,p.146。
〔5〕Four Verse Plays by Maxwell Anderson,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NewYork,1959.
〔9〕〔10〕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Drama,From the Civil War to the PresentDay,Arthur Quinn,F.S.Crofts & Co.,Pulishers,1937,pp.146-147,p.269.
标签:安德森论文; 戏剧论文; 悲剧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论文; 艺术论文; 伊丽莎白女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