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与政治文明的发展_政治论文

党的建设与政治文明的发展_政治论文

党的建设与政治文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愈加迫切。江泽民同志在去年的“5·31”重要讲话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有这样的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否搞好自身建设,关系到政治文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途。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色

“政治文明(politicalcivilization)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张友渔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04页)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阶级在通过社会革命或其他方式取得国家政权之后,通过彻底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并在新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组织和社会政治制度,在由这些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所构成的政治生态系统中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和解放程度也随着社会形态的进步而得到提高。不同时代的各阶级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着政治文明的成果,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政治文明的创造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也就在于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三者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石,列宁在谈到民主时指出:“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列宁全集》第3卷第257页)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为了有效行使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也就在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又是和法制紧密相联的,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宪法是党和广大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之上的权力,没有法制的规范,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前提。在现阶段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是中国政治文明和政党制度与西方政治文明和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中国执政党的个性。这项制度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共产党的友党和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要求。在当代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民族的力量,驾驭复杂的局面,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带领人民走向辉煌的未来,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党的领导决定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离开了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把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零一零年、建党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19页)由此可见,小康社会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含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包含民主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分为两大基本的部分:一部分为社会的基础,称之为经济基础,另一部分为基础之上的结构,称之为上层建筑”(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70页),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复杂的互动关系。建国后,我国片面强调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反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文明程度的倒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果断地把工作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来;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又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从而在思想领域里突破了姓“资”和姓“社”的区别;1997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扫清了障碍。1978年以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政治体制改革总体上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等问题。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的高度来认识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政治文明的发展依赖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自身角色的转变,即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党转变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任务又发生了转变,由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人民进行国家建设转变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十六大之后,中央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从而赋予党在新时期执政任务以新的内涵。这些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否有效地搞好自身建设,能否有效地推进执政方式的创新。

执政方式的创新是指应通过改革,形成以执政为基本内容、以民主为根本原则、以法治为主要形式的新的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李建明:《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内涵与标志》,http://www.wtolaW.gov.cn2002-08-02)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全局性的作用;执政方式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重要历史性课题,同时也构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研究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政治文明是包括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规范在内的统一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理论创新,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产生三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构成我国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反过来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当然,在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点,进一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际的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执政任务的结合,以求真务实的勇气推进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2.正确处理党和社会之间关系,坚持执政为民

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正确地处理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党对社会的有效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和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逻辑。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历史前进发展的动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是要让人民真正的享有民主政治权利,真正的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要求消除政治民主中的矛盾。而这矛盾的真正解放,唯一的途径就是使民主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在消除经济领域,即市民生活领域中的奴役和不平等的情况下,完成社会解放,实现社会民主。”(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321页)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从终极意义上也是为了完成民主从政治领域向社会领域的过渡。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是为了更好地确保人民当家作主;通过执政为民,有效地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进而实现社会层面上的民主,使民主实现从政治层面到社会层面的回归。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化建设

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作用,这必然地要求推进党内民主化建设。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无疑是领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力量,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化建设同时也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党内民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保障党员基本民主权利的基础上,促进普通党员对党的事务更大层面上的了解和参与,进而调动广大党外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广大党员的聪明才智,促进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

4.不失时机地推进党的领导体制改革

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创新,要求党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的基础上规范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之间的关系,不失时机地推进党的领导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有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781页)。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党的先进性;要深化党的政治领导,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职能范围,让党的领导更多的体现在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上,在加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领导的前提下切实发挥国家政权的功能;要改善党的组织领导,把党对干部的管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党只有搞好自身的领导体制改革,理顺和我国政治体系中其他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完善程度而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也将会通过推进自身执政方式的创新,坚定不移地把我国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  

党的建设与政治文明的发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