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防雷接地;施工技术
导言:在人类各项生产与生活中,安全合格的建筑物可以保护人们免受各种侵袭。在雷雨天气下,建筑物很可能被雷击,根据雷电三大效应及其危害特点,在建筑物形成前期的建安工程实施过程中,高质量、合适的防雷接地设计及施工技术将大大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保证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一、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原理
1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夏天有很多雷雨天。雷击房屋时,会损坏设备,甚至引起火灾和爆炸。据统计,每年由于雷电灾害,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做好防雷接地施工,高质量地完成防雷接地系统施工,确保雷电能通过接地系统引入地面,确保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或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2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原理
常见的雷电灾害有三种:雷电感、直击雷和无线电波侵入。防雷是指通过系统施工达到拦截、疏导、直至最后将雷电泄放入地的一体化系统,以防止雷电的电磁脉冲对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备造成损害的防护技术。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其作用是将雷电电流导入大地,分为人工接地体与自然接体。
在建筑防雷接地施工中,应注意电气设备的接地,这是防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分为几种接地方式:1)工作接地,即以大地为导体。2)保护性接地是指设备外表面和不带电金属部分的接地,以保证建筑物在遭受雷击时快速连接。3)电压保护接地又称防雷接地,是利用电压保护设备或设备的金属部分接地。以上防雷接地施工可提高建筑物的防雷系数,提高安全性。
二、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
现代建筑的防雷措施主要是保护建筑物,完整的防雷方法包括屏蔽、接地、电位连接和限压固定装置。《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设计规范》(GB50057-2010)等设计规范对建筑物防雷系统设置进行了明确分类,并按类别对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进行规范设计要求,针对雷电频率对建筑物的控制措施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等施工验收规范对建筑物防雷装置安装要求应考虑防潮、景观、环境等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雷控制措施,使安装的防雷接地装置更加可靠、经济。此外,防雷装置的安装应考虑其在安装过程中的舒适性。防雷接地装置必须按建筑物内外结构安装,根据不同地形区域的雷电情况,选择必要的措施。防雷装置应安装在不同的防雷区域,建筑电子信息系统的标准配置应因地制宜。在建筑物内安装防雷装置时,应规定防雷等级、措施和方法(避雷针、避雷器、接地装置等)。
1施工准备
a施工条件。对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施工,根据防雷接地系统设计及施工规范,防雷接地体可选用深基础或人工接地体的底板加固。防雷接地体选用楼板钢筋时,必须在柱钢筋与底板钢筋连接处绑扎,并着重观察防雷引下线的施工情况。如果选择人工接地体,必须保证建筑物内有梯子或脚手架等辅助设施,保证人工操作的工作面最小,还需要绑扎构造柱钢筋。
b材料和工器具的准备。在建筑防雷接地系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正式安装防雷接地装置前,必须充分了解防雷装置的系统构成、设计标准等相关情况,掌握建筑的结构、施工顺序、原理和注意事项。一般来说,防雷装置主要由镀锌材料制成,主要有扁钢、圆钢等,材料进场前需按有关验收规范进行验收,采购的材料必须有相应的产品合格证和质量检验合格证。对材料建立相应的保管制度,避免材料损坏、损失。安装前必须详细检查材料的外部条件,如材料有无锈蚀、孔洞或尺寸差异,以免影响材料的导电效果,焊接材料有无受潮,是否影响焊接质量等。
c施工技术交底
防雷接地系统施工前,施工人员应接受明确的施工技术交底,并记录存档,以便其熟悉和掌握相关标准、规范、设计图纸、建筑施工流程等,从而达到在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规程,确保施工过程中所用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和规格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技术交底内容应明确材料工器具准备条件、各节点进度要求、施工工艺及流程、质量控制要点、安全、成品、质量及环境保护措施、分部分项工程需达到的质量标准等。
2防雷装置支架的施工技术
安装防雷装置支架时,施工人员应将预埋角钢支架的深度控制在10mm以上,如采用扁钢或钢支架,按标准埋深应控制在9mm以上。同时,在防雷装置支的架安装过程中,其支架顶部距建筑物表面即接触面的距离应控制在10毫米以内;接地系统的干线支架安装时,顶部距建筑物表面的距离应控制在2毫米以内。支架安装时,还应在预埋注浆两端支架施工完毕后进行放线作业。标尺放线时,可用铅丝保证放线成直线,其他支架按直线放线位置预埋。预埋支架施工前,必须保持预埋孔湿润,工程施工过程中常以用清水浇湿润即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暗敷方式下防雷引下线的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电气设备防雷引下线暗敷安装时,施工人员应先用工具将扁钢调直,确定具体安装位置及走向。安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施工图纸、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要求,断开卡子和接地体应在指定位置与防雷引下线连接。随着建设工程高度的增加,防雷引下线的长度也随之增加,最终接入建设工程顶部的防雷接闪网。防雷引下线暗敷用的镀锌圆钢一般应保证其直径能达到8mm以上,镀锌扁钢应采用截面高度大于48mm的建筑材料。
4明敷方式下防雷引下线的施工技术
确定具体安装位置后,施工人员应由建筑物自上而下依次固定防雷引下线(圆钢或扁钢),并将断线夹与防雷引下线进行可靠连接。根据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要求,需要对防雷引下线的接头位置进行处理时,施工人员可采用焊接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对焊接位置采取相应的防腐工艺处理。当已敷设的防雷引下线距地面约2m时,可采用保护管(禁止采用金属钢管,以免产生涡流不利于雷电流导入大地)对防雷引下线进行保护,保护管外侧涂红白漆。建筑工程电气设备防雷引下线明敷安装时,一般采用镀锌螺栓安装,以保证接地体与断线夹可靠连接。
5避雷网的施工技术
安装避雷网时,施工人员应尽量选用无弯曲材料,并在建筑顶部设置接闪带。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接闪带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然后将防雷引下线和接闪带与接地网焊接到在一起。当发生焊接事故时,应在焊接部位涂银粉或防锈漆刷,以提高焊接部位的耐腐蚀性,保证连接牢固。安装接闪带时,当建筑物顶部有电视天线、通风管、金属栏杆、金属烟囱、旗杆或天沟等物体时,避雷网应与这些物体内的金属构件焊接牢固,形成有效的连接。此外,为防止雷害影响建筑物顶部烟囱结构的稳定性,在安装避雷带和避雷针时,应注意焊接位置的选择合理性。
三、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注意事项
1科学设计防雷接地施工结构
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施工关系到建筑物和其内部人员在雷害发生时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成熟的科学技术手段,严格按照相关设计图纸,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地面情况选择实际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如垂直局部接地和水平局部接地、网络式接地等,设计中采用科学的防雷结构,提高防雷水平,使施工人员以最低的成本建造最好的防雷和接地设施。此外,做好建筑物金属结构与防雷结构的连接,与建筑物金属管道的连接,确保防雷接地的可靠性。要充分考虑施工的各个细节,严格按照工程技术标准施工。
2加强质量管理
建筑电气安装防雷接地的施工需要做好质量管理,以保证其使用寿命并发挥一定的效果。因此,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到连接部位的焊渣处理和防腐工作,都会影响整个防雷系统的使用。
3加强安全管理
安装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前,应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和公司有关安全规定,对每个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防止事故发生;施工工器具要有防护措施并由专人负责,避免漏电和触电事故。高空作业时,必须检查施工人员的安全带,并配备灭火器,防止因进行焊接时引起火灾事故。最后,在防雷接地系统施工中,会出现一些重要设备或装置,该工序的施工要求配备相应的安全辅助设备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以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此时应选择具有一定抗干扰性能的施工方法,促进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
四、结束语
在我国,每年的雷电灾害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建筑物内安装防雷接地装置,可以减少雷击破坏的可能性。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高层建筑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更为重要,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完善建筑物电气安装中的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并进行广泛应用,提高防雷接地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防雷能力,解决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后顾之忧。本文主要介绍防雷接地系统的重要性、原理、安装要点及具体应用,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先富.分析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7(17):193-194.
[2]张礼.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94-95.
[3]王俊如.智能建筑若干有效防雷接地技术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7).
[4]柯荆.建筑防雷接地与等电位联接在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J].新疆有色金属,2015(3).
[5]杨建兵.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应用与质量管理[J].绿色环保建材,2019,(06):160.
[6]周爱明.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05):184-185.
[7]常杰锋.基于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9,(12):41,43.
[8]林峰.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19(24):80.
[9]韦衍都.防雷接地技术在建筑电气安装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8(9):118-119.
论文作者:高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7
标签:防雷论文; 建筑物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装置论文; 雷电论文; 系统论文; 支架论文; 《建筑实践》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