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设计的新取向——质的教育研究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教育作为终身职业的人越来越多,教师队伍的学历和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主要参与教育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地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研究将有助于教育实践的改善,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参与教育研究并保持持久的研究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研相长。但对如何参与教育研究,如何才能得到令人信服和值得推广的科研成果,则要看每一个人的教育研究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研究是颇为复杂和费力的。大范围的研究活动要用到不同的研究方法:从相对简单、单一的操作到复杂的各种程序的综合应用,定性的研究和定量的研究兼而有之。而教育研究的成果要得到广泛认可和社会接受,必须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研究是经验的?研究是系统的?研究是有效的和可靠的?研究采用了哪种研究方法和哪种研究设计?这些问题相互联系,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研究的性质。
显然,要取得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掌握好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必要的。因为,教育科研成果必须基于可靠的研究方法和有效的研究设计之上,只有做到这一点,研究结论或成果才能令人信服,才能归纳出“共性”,才有推广的价值。因而,教育研究方法已成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的效率,确保教育研究成果的效度和信度,适时引进新的教育研究方法,注重教育研究设计,也即注重教育研究前期的“计划性”已成为一种共识。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方法一般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定性研究被典型地认为是一种为实施研究而设置的一系列程序的方法。定量研究根据源于实证主义,与定性研究相比更接近于科学方法,它强调的是事实、关系和原因,定量研究者更为重视的是结果和产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就实施的研究来说不是两分的,而是一个定性定量的统一体。
定性研究在美国社会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定性研究最早被普遍应用于1910年到1940年期间“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中。在这期间芝加哥大学的社会研究人员运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分析文件等方法进行有关都市生活的观察研究、少年犯罪的生活史研究等。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定量研究方法兴盛,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定量研究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定性研究方法则受到一定的削弱。但是,近十多年来,在实践中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仅以数量来表示教育研究的基本观点或结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维活跃,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生活经历的丰富,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会不断地变化,而且不同的环境、地域和不同时间对教育研究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使人们又在考虑,定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并不能弃置,重要的是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改进和发展它。所以就产生了有别于以往定性研究方法的另一形式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了区分它们的不同,称之为“质的教育研究方法”。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可以作以下表述:从实际研究中收取所需材料,对自然发生的事进行观察,描述事件发展中各种行为的发生,并记录在不同的环境及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结论也并不要求唯一。即是说,质的教育研究,不人为地强加环境或条件,不加以任何的外在压力,不预先假设研究的终极目的,让被研究的对象客观自主地发展,重视观察研究过程中的各个层面,研究者本身也是实践者,最终根据实际结果来作分析,显然,它的内涵比原来的定性研究有很大的扩展和较多的增加。这也引申出另一个问题,质的教育研究方法依据“自然现象学”的哲学,认为“多元的真象”是社会建构的,它透过个人与集体对情境的界定而得,教育研究不能脱离其社会性的特征,要尊重个体生命中的价值和兴趣,不能以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兴趣、情绪和价值观来影响研究的过程。因而,质的教育研究方法与原来的定性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建构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去验证一个预先的学说或假设,而是应用对话与体验的方法来比较不同学者对社会事实的不同看法或观点。即是说,质的教育研究就是去了解人们如何解释其经验世界的过程。
本文拟介绍的是:在引进和应用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同时,如何进行质的教育研究设计。
一、质的教育研究设计的必要性
(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接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只要能上学,到今天则是要求上好的学校、要求教师予以学生个人更多的关注,等等。即社会上对教育的需求已从对“量”的重视转向对“质”的重视。在这种社会的需求下,对教育工作者也同样提出了不可避免的新要求,即如何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不可否认,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天赋,那些杰出天才的学生往往受到我们教育制度的妨碍,而另外一些天赋差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制度又不让他们完成任何学业。学校的教育意义应该是:要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唤起个人的人格独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
(二)素质教育的要求
21世纪中国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有创造力的、有个性魅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与人际关系、宽阔的知识视野、较强的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由于社会对不同的人才类型和教育类型的需求,必须重视对不同的教育类型和人才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过程和课程体系。
(三)科技发展的需要
目前,计算机发展迅速, 网上教育已成为一种大家接受的形式, Internet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从网上吸取大量的有关信息,扩展视野。但由于Internet的出现使教育信息控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使涉世不久的学生们茫茫然,容易吸取一些不良的影响。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考虑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利用Internet的有关信息,这是一个新的教育研究课题。
综上论述可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电子计算机在教育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都对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个性,强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参与。这些都使质的教育研究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表明必须有与研究方法相配套的质的教育研究设计。
二、质的教育研究设计方法评析
所谓质的教育研究设计,指的是为了获得研究问题的证据而使用的研究计划或程序。一般说来,研究设计是研究者的行动计划,首先需要设定研究的问题、收集的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所研究问题的可能的答案或结论。研究设计的目标是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最有效、最准确的答案。所以研究设计是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一)质的教育研究设计的原则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强调对个案的重视,认为统计数字是死的,生动具体的个案才是“活”的。这种研究方法真正体现了对个体的人的尊重。质的教育研究过程不是直线性进行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往往在我们选择了一个研究方案后,一再重复一个探索过程。在质的教育研究设计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依赖前面的资料而来的,所以质的研究设计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有弹性的设计过程。由于质的设计所探究的行为往往是在非计划的情景中发生的,不需要操纵情景或经验,故质的设计也是非实验的。如需要我们事先写好书面的研究计划、则这个计划的内容也应是开放式的,应以质疑的态度描述一般的研究取向,或者进行实验性研究来尝试研究的不同取向。
质的教育研究设计与定量研究设计相比较,结构化的成份少。定量研究强调以“数字”说明,或以部分(样本)推论全体。所以定量研究一般都有明确的假设,一般都设有对比组,取试验组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有其优点,但缺点是忽视了人的作用和人的思维过程,忽略了个别的特殊性,这与质的教育研究设计有较大的不同。
(二)质的教育研究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在质的教育研究中,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这个过程,并不是步骤分明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也不是直线式的进行,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探索过程,所以我们应遵循质的教育研究的探索模式来进行质的教育研究设计。
1.质的教育研究设计方法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或焦点。 这个问题或焦点应是真实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或事件。
(2)给出研究的提议或主张。 研究的提议应指明在质的教育研究中将被探究的某些事情的范围,指出我们寻找资料的方向。
(3)指出分析的单位。也即是“个案”是什么, 它可以是某个人、某个事件、某个小团体或某个地理区域。几乎生活中任何主题都可以被选作研究的个案,个案决定了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范围。
(4)指出分析资料的步骤。它是研究资料和研究提议间的联结。
2.质的教育研究设计的步骤为:
(1)选择个案。质的教育研究周期始于选择个案分析。 这个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群学生、一所学校、一项方案、或一种概念。我们必须先考虑研究的范围,也即是考虑研究的社会单位。
(2)进入研究现场,从问题开始。 往往这些问题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现场的情景中逐渐产生的。进入质的研究周期后,我们将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又指引着我们的观察方向,通过分析这些初步的观察资料后,我们又可从中发现较特定的问题,接着作焦点式的观察,我们就这样重复着质的研究周期。
(3)收集资料。我们主要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方式收集资料。 首先广泛地观察现场的整个情境和所发生的事情,作记录、分析初步收集的资料;其次是逐渐缩小观察的焦点、在进一步分析资料和现场重复观察后,作更特定情节的观察。即使是观察逐步变成焦点式、更细节的,但研究者仍将继续沿着一般途径的广泛观察直至现场的研究结束。
(4)作记录。记录工作包括:现场笔记、照片、录音、录像、 绘制地图等等,这些记录衔接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
(5)分析资料。 资料的分析并不需要等到已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后才进行,在质的研究过程中,分析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我们并不是带着特定的问题进入研究现场的,而是从分析现场收集得来的资料中持续地发现问题,籍以知道在现场的工作仍需要寻找哪些资料。
(6)拟定过程报告。它可以是某一研究阶段的小结, 报告可将促使我们作更密集的资料分析,从中引发新的问题和观察,所以拟定报告也是质的研究周期重要的部分之一。
(7)解释研究的发现,撰写质的教育研究报告。
从上述可知,质的教育研究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探索过程,我们从研究现场中不断地获得反馈和线索,逐渐酝酿和发展研究方向,形成质的教育研究计划。当我们开始进入现场时,对于研究的主题或方式可能只存在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将逐渐在现场中得以验证或修订。所以说,质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本身构成的研究,不是预先的概念或任何明确的设计构成的研究,真正的研究过程往往是我们在研究之后的再反思、即描述研究过程中曾经发生哪些事、遇到哪些人、发生什么问题以及他们与这些人、事之间的互动实况,质的教育研究报告书要说明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设计方法以及研究实况。
三、几点建议
拟出适当的研究设计是质的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进行质的教育研究设计时,我们可能会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参考下列几点来作出合适的研究设计:
1.考虑研究者的兴趣。作为研究者对已选择的研究的场所或对象要有足够的兴趣,愿意投入心力去了解他们,不固执于预先的决定,要在现场持续地探寻,要不断地修订原来的期望或改变原来的计划。
2.考虑场所的可接近性。所选择的场所是否容易接近?研究者是否容易进入该现场?该研究现场是否对外来者没有敌意?
3.考虑研究的可行性。观察选择研究的范围和复杂性是否适度合理,是否能在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源限度内完成研究。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最好选择单一的研究场所,因为较大的研究场所需要较多的研究技巧,需要正确地估计自己能否有足够的时间在场所有效地参与观察,以便获得想要的资料。
4.考虑参与观察的角色。要考虑我们可能担任参与观察者角色的范围,这个角色必须能充分地接触研究的现象,我们的参与观察应对研究现场不应有太大的干扰,我们应能自由地参与现场的活动。
5.考虑观察现场的活动。如果所选择的场所很少出现我们想观察的活动或现象,那么我们应当另寻找场所来进行研究。
6.考虑研究的意义。由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研究单位、政府机构把各自丰富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作为资源共享置放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Internet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如该研究场所是否有有关研究的课题,该研究课题是否在教育方面有现实意义,等等。
引进质的教育研究方法,将进一步丰富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内容,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质的研究观点来看,人世社会的任何场所或现象都是可以研究的题材,什么样的研究题材合适只待于研究者去感知、寻找和作出选择,去拓展其研究领域。
标签: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