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国外发展趋势与中国未来走向_教育论文

生态德育:国外发展趋势与中国未来走向_教育论文

生态德育:国外的发展走向与中国的未来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中国论文,走向论文,生态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2)03-0130-07

当今时代,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全球普适性的教育活动。探索国外生态教育的现实走向,学习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与做法,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生态德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当前我国生态德育所面临的一项前瞻性的重要课题。

一、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

目前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发展的基本走向是:

1.生态教育注重系统化

国外的生态教育已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尤其是学校的生态教育已成系统化。如澳大利亚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国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将生态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形成系统化教育,使人人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风气,他们的生态教育处于发达国家前列。德国的生态教育注重从幼儿抓起,在美丽的花园般的幼儿园里,沙地、水池、草坪、花草树木等都保持着原生态状态,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不仅充分享受到与自然亲近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受到生态情感的启蒙教育。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系统化,还体现在围绕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地系统实施教育目标方面。如日本文部省编辑出版的供教师使用的《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小学篇;初·高中篇;事例篇)中明确指出,日本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关心环境问题,综合地认识和理解人与人及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力和判断力等,形成对环境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从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作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围绕这一目标,日本学校的生态教育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亲近自然教育,让学生对自然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力。教育对象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让学生接触自然和亲身感受自然,使学生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形成对生态环境的具体认识并培养他们解决生态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二阶段是了解自然教育,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教育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通过让学生直接面对与环境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使之形成对环境的具体认识,同时指导学生养成把握事物和现象间因果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是保护自然教育,培养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意识。教育对象是高中生,通过让学生综合思考和判断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选择,并培养他们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态度。①

2.生态教育突出时代性和适应性

突出时代性和适应性,是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学校开展生态教育的出发点。概括一些国家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校生态教育的目的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建立在符合本国国情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适时提出来的,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二,善于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富有时代性的新的生态教育理论。第三,根据社会发展提出新的生态教育内容,增强一些现代学校德育的新科目,如在塑造完整人格方面,注重审美素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道德教育等。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过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美国、德国等诸多国家的学校适时开展了低碳教育,在学校中普遍推行了课本的循环利用,学生在学期伊始向学校借书,到学期末归还,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从身边事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了低碳教育。②第四,学校生态教育改革的政策和策略,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同时也会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加以完善的。第五,在学校生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也体现了时代性,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现代化的手段,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来辅助生态教育,以此达到各种在课堂不可能展示的生态情景,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生态教育工作的效力。

3.生态教育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

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是当今国外学校生态教育发展的大趋势。③所谓综合化,系指当代西方国家学校生态教育的形式已趋向综合,由主要通过专门的生态教育课程来完成,发展为既重视课堂教育,同时也注重融入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之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所谓网络化,是指在学校生态教育中,改变了由单纯依靠学校进行生态教育,发展为政府、学校、家庭、教育机构共同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职责,他们目标一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综合生态教育网络。如美国已从单纯依靠学校进行生态教育的模式,逐步演变为由学校的各科教学、活动与学生组织、家长以及社会、节假日、庆祝活动、文艺表演、宗教仪式等生态教育网络形式来完成。还有一些发达国家,把生态教育的网络扩大到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方面,相互之间建立起制度化的联系,使学校的生态教育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目前,在国外近年来的学校德育改革中,生态教育网络化的趋向日益增强,已逐步取代以往的德育形式。所谓生活化,是指学校生态教育已逐步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在面向生活的过程中,国外发达国家学校生态教育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生态教育面向生活,对道德的要求更高了,它通过在面向生活中不断扩充、拓展道德,引导人们超越抽象的人性,站在“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着力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培养“全球合作精神”,形成全球道德意识,承担起人类命运中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生态教育的生活化,提升了人们的道德境界,不仅开启了当代社会新风,同时也使生态道德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功效。

4.生态教育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既非学校教育又非教授传授的教育形式,在当代国外学校中日益受到重视,并在生态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近10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在开展生态教育时,改变了“课堂中讲授、集会中灌输”的传统做法,他们越来越重视通过设置隐性的生态教育课程,把学校生态教育由显性课程教育转向隐性课程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渗透性功能作用,力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生态教育、达到强化生态教育的目的。此外,国外一些高校还充分利用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风格的生态教育活动。如围绕生态教育的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讲座、召开演讲会、报告会、展览会等。

当代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不仅重视“认知”,而且还十分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行为养成”。如英国的学校除在课堂上传授生态保护理论知识外,还十分注重通过户外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目前,英国的每一所中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户外学习,甚至一些公共考试科目中也含有户外学习的成分。许多学校还建立了一个生态教育实习基地,以供学生进行户外研究之用。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英国政府也在此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为例,早在1979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方教育当局就已开办了360多个生态教育基地,供各个学校的学生进行户外学习之用。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知识对比,能够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能力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知识、生态环境态度和生态环境技能。这种公共的实习基地是专为生态教育而设,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生态教育的教学效果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率。④

5.生态教育走向以法实施的轨道

立法和严格执法规范生态教育是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当代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立法保障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的国家,通过制定《国家环境教育法》、《国家环境教育发展计划》、《环境教育和培训计划》等一系列环境教育法规和发展计划,为美国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依据与保障;⑤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学校还把许多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如《与学生有关的社会准则》、《有关文化的社会准则》、《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准则》等,严格执行健全的法规与准则,使生态道德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二、国外学校生态教育发展走向的启示

综观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对中国学校生态德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如下启示:

1.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

生态道德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应当在提高全民族生态道德意识和培养生态专业人才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而且也应当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国外发达国家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要体现在尽快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层次体系上。针对我国生态德育缺乏层次性的状况,首先,要使生态德育的对象层次鲜明,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层次不同,做到各层次学校生态德育教育目标层次化、生态德育内容规范化、生态德育方法科学化、生态德育操作形式具体化,从整体上体现层次的特殊性、内容的连续性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其次,应在生态德育内容上体现层次性,针对不同世界观、不同道德境界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生态德育要求。再次,根据不同层次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通过完善生态德育的层次体系,让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受到良好的生态教育,以逐步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道德习惯和行为,从制度上保障学校生态教育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2.要努力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

在生态德育中,实行“认知式”教育,主要是通过生态道德知识、生态德育理论等生态德育课程的教学,以专门的学习科目来体现和落实生态道德认知内容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首先提出的,目前已为国外发达国家学校广泛运用。该理论强调“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基于此,柯尔伯格特别强调:道德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灌输,用直接教的办法灌输某些条文是无用的,德育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抉择,发展道德认知力;唯有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才能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根据不同环境和具体情况做出最佳判断。⑥这也是今后中国生态德育课程教学的努力方向之一。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与“认知式”教育所不同的是,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更深层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体现了人的道德提升与成长经历的辩证关系,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拓展了广阔的行为空间。这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国外生态教育中已经广泛运用,中国生态德育也应当认真加以借鉴和运用。

“参与式”教育作为生态道德理论转化为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生态道德情感、提高生态道德责任感。这是因为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深切体会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才能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紧迫性;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强化自身的生态道德情感,才能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与不同的道德建设主体(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取得生态共识,共同遵守社会公德、践行生态道德,推进生态道德规范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

以上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使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德育,使之收到切实有效的效果。

3.要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生态德育系统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综合德育网络,使学校生态教育在空间上进一步扩大,是学校生态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中国的生态德育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在学生生态道德发展和德性形成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建立健全以学校为主体和主导,以家庭、社区和社会为必要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开放式”的生态德育网络,强化生态德育的综合效应,发挥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合力,促进学生的生态道德形成和健康成长。

4.要强化德法并举的社会约束机制

强调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并举,是国外发达国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成功经验。道德规范是一种“软约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而法律规范则是一种“硬约束”,表现为以强制性手段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形成不得不遵循或服从的意识。解决生态问题,是建立在高度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的,单纯依靠法律是不能实现的,它必须依靠人们的道德自律,即以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生态道德规范来客观地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但是,由于道德规范的调适功能,不能代替法律的强制功能,在改变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方面,单纯依靠道德规范也是不行的。因此,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互作用、功能互补,才能有效避免和纠正一切对待生态的失范行为。

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依靠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言,中国的生态立法工作较为滞后。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当前尤其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法制建设研究,通过系统、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确定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立法的目标、宗旨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尝试在部分学校先行试点,制定生态道德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生态道德教育法制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5.要加强生态德育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学校对德育研究高度重视,不仅有专门的德育研究机构,而且在研究力量、研究层次以及研究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也都值得中国借鉴。尤其是一些世界名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德育研究和实验机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等。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还把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道德心理分析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第1号项目来规划。在第1号规划中,关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课题就设了300件以上,其数量之多,大大超过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项目。⑦

近几年来,我国学界加强了对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学术性期刊上,但与其他德育研究相比,对生态德育的研究还比较肤浅,缺乏总体性的研究和把握;无论从研究成果的发表、还是从生态德育课程的安排上来看,都不具有影响力、并且也没有提升到应有的位置。因此,在实际中就显示出当前不仅对生态德育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而且反映在对生态德育的指导思想上也缺乏全局性,教育教学思路上缺乏指向性,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鉴于此,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强化对生态德育基础理论的研究。研究国外生态德育理论与实践当然是为了为我所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学习和借鉴,应当充分注意考虑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发展的实际,注意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美国等国家,尤其要研究和关注与我国相近的、在文化传统上拥有共同之处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对近似国家生态德育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发现可资借鉴、甚至可以直接采用的德育实践方式,这将更有助于我国生态德育实践的改善。

三、中国学校生态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生态德育的广泛开展,中国生态德育将呈现拓展深化的趋势。所谓拓展,是就生态德育未来发展的广度而言的;所谓深化,是就生态德育未来发展的深度而言的。从总体上来说,未来中国的学校生态德育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1.生态德育的理念将更加现代化

生态德育作为一项新型的教育活动,它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因此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其必然要求。在中国生态德育的未来发展中,其教育理念将呈现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教育观念将随着时代发展及时更新。与其他德育相比,生态德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时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它赋予了德育新内容,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和人发展的新需要,从而形成开放、发展、创造性、多样化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二是将确立“终身教育”全程化的理念。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⑧以往我国德育的重点主要放在注重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上,而没有上升到帮助学习者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理念、愿望、态度、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终身修养的习惯,以促进其终身的发展这一高度上来。未来生态德育将确立“终身教育”全程化的理念,帮助受教育者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进行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生把学习和教育作为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自觉地将生态德育的学习和教育贯穿在生活的全领域、全过程,以养成生态道德学习、终身生态道德修养的习惯。

2.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

生态问题,是20世纪以来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人类在对生态问题的反省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自身问题,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正是人类自身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主义、霸权主义、民族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所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好生态问题,要求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其教育内容不仅要涵盖自然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同时也要涵盖人的自身问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生态德育是全社会教育的重点,其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生态德育的内容将在面向生活中不断扩大,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提供和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如,针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过度开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问题,将进行以环境道德和经济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证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认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针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社会方面的热点问题,将进行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从思想上牢固确立人类主体意识、生存意识、国际和平意识与共同发展意识。针对人自身在生态问题上所出现的身心发展失衡问题,将对学生进行以科技伦理教育、生命关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使人类的精神家园得以重建。在内容的类别方面,思维型的内容发展将优于知识型的内容发展,活动型的内容发展也将重于讲解型的内容。

3.生态德育的手段将更加科学化

未来生态德育的发展,在强调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的同时,一个发展与改革的趋向将是进一步致力于德育科学化。⑨所谓德育科学化,不仅表现在道德的观念更新和实践领域的世俗化方面,也不仅表现在生态德育的决策过程上,从目标设计到实施都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实验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态德育的手段上。这是因为生态德育的对象是人,人的生态道德观念的确立要靠教育,生态德育的效果要靠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实现,而教育手段的运用要根据发展变化而更新,如果教育手段落后,生态德育的效果也就无法实现。因此,随着未来生态德育手段的科学化,可以预见高科技将会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传统教育无法表达的形式,把抽象的德育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多彩,在与人文教育方式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空前提高育人实效,使生态德育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4.生态德育的参与将更加广泛化

目前中国生态德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相对于学校来说,家庭和社会生态德育的推广和开展,难度更大些。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加强对全体公众的生态道德教育,发动全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未来生态德育的发展不仅强调对学校学生广泛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还应强调要以社区为重要依托,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和配合,构成生态道德教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遵守公共生态道德的热情和自觉性将会更加高涨,尤其是以学生和社会其他成员共同参与的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壮大,将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间组织将成为政府部门之外的最重要的生态保护的促进力量,他们将会在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生态德育的合作将更加全球化

生态德育的产生是对威胁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不但要从实践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技术和策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理论上树立起新的理念和观点,培养人的生态道德素质,以期获得问题的根本解决。由于生态问题不仅局限于个人、地区和国家的范围,而是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意识的考验,因此树立新的道德理念、培养新的道德素质将是整个人类共同的事情。

放眼全球,在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生态问题面前,亟须倡导一种“全球合作精神”,使人类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能源、拯救地球的责任。而生态德育能够促进人类承担起这个重任:它突破了“民族”与“国家”的界线,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互惠共生关系,养成具有“地球村”、“宇宙村”的崇高德性。可以预见,中国生态德育的未来发展将更加趋向全球化,它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问题对人类持续生存的威胁,树立共同保护治理的全球意识;它将在行动上大力推进与世界各国学校之间的“全球合作精神”,并使这种世界范围内关于生态保护治理的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中国生态德育也将面向世界,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生态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博采适合国情的生态道德教育先进理论、材料和经验,并将其融入有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特色的体系之中,使中国生态德育汇入世界大潮,更具时代气息,从而充分发挥生态德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促进作用。

注释:

①作者引自日本文部省编辑出版的供教师使用的《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初·高中篇;小学篇;事例篇)中的有关资料,其中《初·高中篇》为1991年版、《小学篇》为1992年版、《事例篇》为1995年版,分别由日本大藏省印刷局发行。

②张书磊:《国外环境教育对我国开展生态德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6期。

③赵野田:《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④程永红:《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⑤王付欣:《发达国家生态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年第1期。

⑥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⑦朱永康,苏振芳:《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⑧赵丽:《略论终身教育特点》,《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第12期。

⑨林国建:《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生态德育:国外发展趋势与中国未来走向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