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整体感知为开端的课堂阅读教学论文_梁明栋

试论以整体感知为开端的课堂阅读教学论文_梁明栋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思中学 535016

摘 要:本文从阅读心理学角度论述了整体感知课堂阅读教学的经验与具体做法。从整体感知阅读教学内容对象的选择;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整体感知课堂教学也要微观分析等方面进行展开论述。旨在告诉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整体感知 感知对象 学生状况 循序渐进 微观分析

张志公说:“读一篇文章,是先通读全篇,得其在大要,再逐层分解细读,然后 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及提法新颖的语句,最后再通读领略一番。”张志公的这番话是我们语文教学整体感知阅读的最初契机。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在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就列为阅读训练的十八条的第一。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列于第三条。现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淡化了“整体感知”的提法,但是第四学段阅读部分的第四条乃强调了“整体感知阅读”的重要性。目前这种整体感知阅读的教学思想也被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并归纳出如“整体感知阅读——精段赏析——借鉴评价”等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确定范围——磨炼语言”等训练阅读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阅读训练这些模式都是以整体感知阅读作为开端。整体感知阅读教学花费了我们站在前线的语文老师的不少心思,有些教师并有了自己的心得,下面就笔者实践整体阅读设入的教学经验,阐述一下粗浅的看法,请方家予以斧正。

一、整体感知课文,教师应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感知的内容

现在颁布实施的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部分第四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无疑强调了“整体感知阅读”的重要性。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同仁的努力,现在语文阅读的整体感知教学也进入了一个“高原”状态,须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的通力合作,坚持研究与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时,总是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的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诚然这些无疑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的 教学内容的对象。现在不禁要问的,每篇文章都千篇一律地按照上述的内容讲授吗?内容上,有无取舍,有无详略,有无先后的教学问题呢?是不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展开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实施“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语文教师。

整体感知阅读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优点十分明显,很多语文教师尝到了不少甜头。可是作为一种教学程序化的模式,固然有它的长处,也会有它的不足。美国教育学家埃金说:“所谓模式,就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因此说整体感知的教学模式是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埃金又指出:“蓝图的规定,决定建筑工人应采取的行动和要造的建筑物的类型。要选什么特殊式样的蓝图或模式,就须看修造什么样的建筑物。”同样的道理教师在选择整体感知的教学模式时,就得要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选择整体感知阅读的内容。这样就彰显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整体感知课文,教师应充分掌握本班的学生状况,合理调节课堂的教学环节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美,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却忽略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忽略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和风细雨。故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白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将得到什么?将学到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语文教师就得要了解本班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思维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这样整体感知的阅读才能有层次地、有梯度地进入学生的知识仓库中,才能发挥整体感知教学的优越性。

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阅读时,往往都是速战速决走过场的形式,草草了事,很快地转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如在叙事作品中安排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在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中,安排学生编写提纲,或让学生朗读几遍课文,以此作为学生的“整体感知”。我们知道,如今中学生课业负担普遍严重,课前的预习流于形式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在课堂上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并非是易事,因此只有反复阅读课文,经过学生深思熟虑,在透彻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出课文提纲。阅读心理和阅读规律表明:每个学生阅读时都需要经历一段安静的、自我阅读思考的时间,这是学生首次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这个教学过程不能像跑马观花那样一闪即逝,昙花一现就不见其踪影,也不能把这个教学环节当作舞台上的作秀,表演完毕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再问津。只有我们认识到这些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误区,才能正确引导我们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才能使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教师应有板有眼,循序渐进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认识规律: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整体感知课文就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开端,是语文教师课文阅读教学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是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要经历过的,也是掌握知识过程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传授知识言语行动要有条理,有步调,按照科学的逻缉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缉思维能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就不能操之过急,就不能跑马观花,更不能草草了事。就得中规中矩,就得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实施“整体感知阅读”这一教学环节。一篇文章,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教学的目标也不相同,整体感知阅读对象的内容深浅也不同。设入整体感知阅读的教学方法就得要灵活多样,设入整体感知内容的对象也得要有梯度。如有的课文语句表层不易理解,教师得稍作诠释;有的课文内涵丰厚,教师可指点迷津;有的课文事件繁杂,教师可给几道思考题;有的课文看似杂乱无章,教师可帮助确立突破口,并把整体感知的内容分条目分梯度的按易到难分成几个问题逐步地呈现给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有好有差,阅读能力也是高低不齐。如有阅读积累的参差;有接受能力的高低;有语言表达能力好与差。所以我们的教师就得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需要的信息引导学生,给学生明确整体感知阅读内容的对象。

四、整体感知课文,也离不开对课文的微观分析

有的教师认为整体感知只需认真阅读原文一到两遍,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头脑中有个整体的框架就算达到了目的,接着就可能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或可戛然而止了。遵奉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陶渊明的读书方法固然值得推广,但是在作为学知识、做学问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显得不是时宜。比如我们教读一篇课文,如果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读懂内容上,对于不懂或还不知懂不懂的地方先“不求甚解”一路读下去便是,可是我们教学课文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实施的。总的来说,为了实现在阅读目标,我们教学必须从“方法、技能和阅读文本”提出要求。对“课文”的阅读,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对“文学作品”要求是“欣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二是体验情景和形象,并能说出体验;三是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整体感知教学真的不能“不求甚解”,有时非要“咬文嚼字”。李维鼎先生认为“整体感知”就是要“迅速抢占制高点”,以透彻“了解各部分在整体、注释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这些联系的松紧逆顺”。这话就道出整体感知的目的,是很有见地的。有了整体感知,微观分析这一教学环节,下面的就会顺势而下,不致于磕磕绊绊了,各个教学问题就会逆刃而解了,讲起课来就轻松得多了。

参考文献

[1]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秦训刚 晏渝生 主编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出版社。

论文作者:梁明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试论以整体感知为开端的课堂阅读教学论文_梁明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