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消费模式研究_农民论文

中国农村消费模式研究_农民论文

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模式是对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居民消费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及由此决定的消费特征的总体概括。消费模式性质决定于生产关系,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使居民生活消费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模式的特征决定于生产力水平,任何消费模式的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作为物质条件。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和消费习惯迥异,研究区域消费特征,对有针对性地开拓农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地区差距急剧扩大,农村居民省际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1370扩大到1996年的0.2166,省际收入高低倍数从1978年的2.88扩大到1997年的4.45,东西部收入差距在1985~1988年和1992~1995年经济过热时期扩大明显,以西部为1,东、中、 西部农民收入地区差距系数1978年为1.27∶1.05∶1.00;1995年为2.01∶1.32∶1.00,到1997年为1.95∶1.37∶1.00,说明东部与西部差距有所缩小, 但西部与中部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农村区域间的消费呈现出分化的特征。国家国内贸易局一项调查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除个别仍十分贫困的地区外,基本处于三个不同层次:①西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东部少数地区,基本处于温饱型消费水平。②中部大部分地区、东部部分地区、西部部分地区,基本处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型消费水平。③东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西部少数地区已开始进入小康型消费水平。农村温饱型、过渡型、小康型三种消费水平之间的比例大约为3∶5∶2。(见表1、表2、表3)。

表1 全国农村居民不同消费模式的收入来源(1997年) 单位:元/人:%

劳务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全年

纯收入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全国 2090.13 514.55 24.62 1472.72 70.46 79.25 3.79

模式1:郊区

5277.02 3735.40 70.09 1226.26 23.24 170.93 3.24

模式2:沿海

3147.10 1183.13 37.59 1770.19 56.25 142.93 4.54

模式3:农区

2158.83 476.58 22.08 1608.59 74.54 52.41 2.43

模式4:杂居

1611.73 283.02 17.56 1239.16 76.88 72.23 4.48

模式5:高原

1249.69 173.0 13.84 1049.69 82.40 42.05 3.37

财产性收入附: 固定资产

住房

金额 比重 购买力价值 (元/户)

全国 23.60 1.13 2947.68

3360.773896.56

模式1:郊区

144.43 2.79 8728.48 13408.622588.43

模式2:沿海50.84 1.62 4756.83

6327.123955.59

模式3:农区21.25 0.98 2986.35

3318.103856.16

模式4:杂居17.25 1.07 2343.65

2034.864203.40

模式5:高原 4.95 0.40 1266.77

1059.266984.11

经营

劳动力 存粮

耕地

受教育(公斤

(亩/户) 年限

/人)

全国 2.07

7.49 561.72

模式1:郊区

1.03

8.09 270.20

模式2:沿海

1.09

8.02 447.48

模式3:农区

2.75

7.84 877.16

模式4:杂居

2.63

7.19 494.37

模式5:高原

2.46

5.15 443.21

资料来源:据全国农调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1997年)计

表2 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与结构(1997年)单位:元/人:%

生活消 食 品 衣 着 居

费支出

金额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比重

全国 1617.15

890.28 55.05 109.11 6.77 233.23 14.42

郊区 4227.90

1755.6 41.53 267.11 6.32 920.53 21.77

沿海 2257.23

1133.7 50.23 148.45 6.58 336.54 14.91

农区 1596.21

888.09 55.64 119.16 7.47 219.86 13.77

杂居 1335.98

765.78 57.32 96.92 7.25 182.49 13.66

高原 983.15

639.07 65.00 79.80 8.12 104.47 10.63

设备用品医疗保键交通通讯

金额

比重

金额比重金额比重

全国 85.41

5.28

62.45

3.86

53.923.33

郊区337.81

7.99 174.20

4.12 240.195.68

沿海140.51

6.22

91.43

4.05 100.934.47

农区 76.51

4.79

64.73

4.06

51.013.13

杂居 63.22

4.73

53.23

3.98

36.012.70

高原 47.06

4.79

32.22

3.28

18.331.86

附:

消费货

文教娱乐 杂项商品 币化程

金额 比重金额 比重度(%)

全国

148.109.16

34.262.12 69.65

郊区

414.069.79 118.362.80 89.02

沿海

225.439.99

65.912.92 79.92

农区

149.609.37

28.241.71 68.24

杂居

112.658.43

25.691.92 61.20

高原47.894.87

14.321.46 52.96

资料来源:据全国农调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1997年

表3 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的实物特征(1997年)

全年实物消费量(公斤/人)

肉类及

奶及

粮食

蔬菜

肉制品 水产品

酒类

奶制品

全国250.67 107.21

15.74

3.757.130.95

模式1:郊区 260.80

84.62

24.34 11.70

14.921.10

模式2:沿海 245.76

95.65

18.72

8.92

11.210.46

模式3:农区 263.94 129.10

13.28

3.949.100.18

模式4:杂居 239.73 101.65

15.64

0.884.311.31

模式5:高原 242.17

56.58

14.55

0.122.177.25

全年实物消费量(公斤/人)

干鲜煤炭

成品服装

茶叶 瓜果类 煤制品 (件/人)

全国 0.30 17.7785.301.03

模式1:郊区0.18 31.65 0.540.98

模式2:沿海0.29 23.4095.090.99

模式3:农区0.20 20.3572.371.04

模式4:杂居0.30 16.12

115.140.99

模式5:高原0.93

5.07

103.250.89

年末耐用物品拥有量(百户均)

自行车

手表

电风扇 洗衣机 电冰箱 摩托车

(辆)(只)(台)(件)

(件)(辆)

全国 141.95 153.55 105.93 21.87

8.49

10.89

模式1:郊区

245.50 253.17 302.33 66.50 68.17

45.50

模式2:沿海

192.29 210.18 177.27 38.33 25.51

21.49

模式3:农区

140.56 139.89

91.34 25.86

6.89

10.01

模式4:杂居

125.92 136.79

56.43 17.16

3.356.80

模式5:高原76.63 131.834.94

8.89

0.413.13

年末耐用物品拥有量(百户均)

大型家具 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抽油烟机

(件) 机(件) 机(件)

(件)

全国 729.15 65.12

27.32

2.31

模式1:郊区

833.50 72.83

61.83 21.83

模式2:沿海

911.27 52.46

49.63

4.03

模式3:农区

628.24 72.21

26.71

1.00

模式4:杂居

662.01 62.02

23.72

0.31

模式5:高原

656.00 36.97

13.59

0.02

资料来源:据全国农调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1997年)计算。

从宏观上划分三个经济地带不可避免地抽象掉了许多因素,尤其是对研究消费模式多有误差,不利于制定以省级为对象的经济政策。为此,我们以全国农调总队1997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省际数据中的农民收入、生活消费水平、购买力、恩格尔系数、消费货币化程度、年末住房价值、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 水产品和肉类的消费比例8项作为特征指标,利用计算机SAS软件经过标准化处理后, 用平均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新类的均方根标准偏差和聚类过程图判断,决定聚类个数取5 较为合适,其代表性累积为99.7%。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模式及其特征

模式1:郊区。第一类地区是上海郊县, 它代表了全国大中城市郊区农民的生活方式。

收入方面。1997年,该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02元, 是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2.5倍。平均每户常住人口3.35人, 劳动力负担系数为1.35,是全国农村家庭规模最小的地区。在常住人口中,乡村企业人员占34.64%,其他企业职工占13.24%,外出劳动力人数占5.87%,非农就业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72.6%。其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9年,劳动者报酬收入人均3735.4元,占纯收入的70.09%,家庭经营收入1226.26元,比重为23.24%,家庭经营已经不是模式1的主要经营形式,非农化就业比例之高表明这里的农村人力资本的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较小,且生产用房价值占61.13%。 经营耕地面积人均1.03亩,农民从土地使用权转让中分享到较高的土地价值。粮食和蔬菜的商品率分别平均为40.4%和67.8%。郊区是城市的“菜篮子”,因此,种菜是家庭经营的重要项目。

消费方面。1997年该模式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4227.90元, 是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2.6倍,恩格尔数为41.53%,比城镇居民低4.91个百分点,说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已经略高于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货币化程度为89.02%,家庭很少过多存粮。 副食食品和在外饮食较多,食物讲求营养和方便。居住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1.77%, 住宅追求楼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燃料以液化气和电为主。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支出比重也较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基本达到了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摩托车和电风扇等消费明显超前,分别达到百户45.5辆和30.2台。彩电、冰箱等仍有市场,空调、抽油烟机等正进入农户,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的支出也高于其他农村。

模式2:沿海。第二类地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 江苏、北京、天津等7个地区,实际上可以划分为粤闽、江浙、 京津三个亚类。

收入方面。1997年,该类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人均为3147.1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滞后3年。其中, 劳动者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分别为37.59%和56.25%。但是亚类间的收入结构差异较大。北京和天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88%和48.02%,将率先分化进入郊区消费模式。京津区和江浙区农民家庭规模较小,乡镇企业较为发达;而粤闽区则仍以家庭经营形式为主,经营山地和水面较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中运输机械和生产用房较多是模式2的共同点, 但在家庭经营和各项副业中各有侧重,粤闽区以渔业、糖业和非农产业为主,江浙区以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京津区主要是牧业和运输业。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较多是模式1和模式2的共同特征。

消费方面。虽然相近的收入水平削弱了地域性对消费的影响,1997年,模式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平均为2257.23元,恩格尔系数为50.23%,但从微观来看,北京、 天津农民水产品消费量远远少于东南沿海诸省,而广东、海南农民的酒类和干鲜瓜果类消费又远逊于沿海其他诸省。居民消费偏好受到了生产结构、消费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近年来,江浙一带农村建房热兴起,居住支出比重分别为17.2%和18.1%。模式2诸省耐用消费品和学杂费等服务消费支出比例较高, 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第二代耐用消费品在京津区已经渐趋饱和,而在东南沿海农村市场的覆盖率不足50%,相对于其较高的购买力水平而言,市场潜力仍然较大,摩托车、影碟机、抽油烟机等相对实用的家电产品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民家庭。

模式3:农区。第三类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 山东和湖南、湖北、江西、安徽9省两个亚类, 分别简称大东北区和长江中游区。

收入方面。第三类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的50%。 尤其是东北三省农村住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5.3亩,粮食生产量1470公斤,出售量892.5公斤,粮食商品率为60.7%。 家庭经营收入约占纯收入的74.5%,其中,种植业收入约占家庭经营收入的57.7%,而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明显偏少。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农林牧渔业机械、大中型铁木农具、役畜及产品畜为主。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疲软,粮食积压严重。1997年,农业区农民人均年末粮食结存高达877.16公斤,相当于农民3年的消费量。

消费方面。第三类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596.21元,恩格尔系数为55.64%,粮食和蔬菜消费量人均分别为263.9公斤和129.1公斤,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农产品积压加剧了农民食物自给自足的倾向,消费货币化程度为68.24%。 肉类和奶类的消费量分别为人均13.28公斤和0.18公斤, 畜产品的消费水平是全国最低的。说明该类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必须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模式4:杂居。第四类地区包括三个亚类。秦晋区:陕西、 山西、河南;蒙新区:内蒙古、宁夏、新疆;川滇区:四川、重庆、云南及生活水平相近的广西。

收入方面。该类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地形复杂,民族杂居,多种经营,农民收入水平居全国中等偏下水平。模式4虽以省级为单位聚类, 实际上其内部差异较大,并不存在微观意义上的严格的杂居消费模式。第四类地区中的川区农民消费更接近农区消费模式,山区农民消费更接近高原消费模式。例如,1990~1996年间,宁夏农民收入总体差异构成中,山区和川区地区间的差异平均约占80%,山区内县际差异约占16%,测算收入分配差异的锡尔系数从0.44上升为0.71; 川区内县际差异约占4%,且锡尔系数从0.22下降到0.09,回族聚居的贫困山区与引黄灌溉的川区生产条件的差异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1997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1611.73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占76.88%;川区为2349.08元,山区为896.67元。 省级内部农民生活水平悬殊是杂居消费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突出特征。

消费方面。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5.98元,恩格尔系数为57.3%,生活水平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滞后2年。 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家庭经济中农林牧渔业的多种经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薄膜覆盖和节水灌溉等技术应用、耕作制度的改变等,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均有所提高。内蒙古和宁夏的河套平原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渐趋重要。新疆的棉花、陕西的水果、广西的糖料、云南的烟叶、四川的生猪,均在全国具有比较生产优势。作为全国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相结合的地区,其肉类消费较多而粮食消费略少。消费的货币化程度为64.2%,耐用消费品的覆盖率仍然较低。

模式5:高原。第五类地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和贵州4个省区。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原牧区和包括在其他地区中的收入水平相当的山区农民消费的主要特征。

收入方面。第五类地区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249.69 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占82.4%。生产性固定资产主要为役畜及产品畜,如西藏1997年末农民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为15162.81元,是全国平均数的3.9倍,其中,役畜及产品畜占50.8%,但资产流动性较强, 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纯收入的0.4%。

消费方面。该类地区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不足1000元,货币购买力人均为1266.8元,且将近一半支出是自给自足,恩格尔系数平均高达65.0%。收入水平低,消费环境差,用于耐用品和服务的开支很少,仅有半数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且以黑白电视机为多。藏区奶类、茶叶和肉类消费较多。第五类地区农村居民蔬菜、瓜果、水产品等消费较少,食物来源比较单一。山区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破坏性。

二、农村市场的区域性细分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居民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经济因素,消费习俗取决于地域因素,我们的聚类分析力图将经济和地域因素结合起来,模式更多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状况,亚类则便于把握地域特征。我国农村收入差距和地区差异均较为显著,开拓农村市场必须注重对其购买能力、生活习俗和消费环境的细分。依据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模式及其特征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开拓农村市场的具体建议:

1.郊区居民城镇化,增加人力投资。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郊区农村居民非农化就业程度、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均较高,消费的城市示范效应很强,近年来都市大型商场向城乡结合部扩散,更加改善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以彩色电视机为主的第二代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饱和,受消费品生命周期的影响其更新换代需要假以时日。而第三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将迅速提高,并对某些传统产品进行替代,如影碟机对录像机,摩托车对自行车,空调对电风扇,抽油烟机对排气扇的替代等。我国国民经济的紧缩可能会对郊区农民的收入产生不利影响,但今后国家将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决定,又给郊区农民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分享到土地使用权转让的部分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村建材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应该鼓励郊区农民增加文化教育投资和旅游消费,发展卫星城,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转非”步伐,改变郊区农民的社会角色。

东南沿海地区和直辖市郊区一样,住宅投资地位非常重要,投资大、档次高,往往花费掉农民多年的积蓄。这可能是耐用消费品消费与其收入水平相比滞后的原因。近年来,农村“建房热”又兴起,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应该继续鼓励发展小城镇,并积极开拓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2.农区农业产业化,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改善,对开拓以第三类地区为核心,包括其它平原地区的农业区农村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不但主要承担了全国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繁重任务,还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方式为工业化提供了巨额经济剩余,纯农户更在乡统筹、村提留和集资摊派中承受了较重的负担。这是农业区居民购买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必须重视减轻农业区农民的负担,尽快取消“剪刀差”方式的制度基础。我国国民经济“软着陆”后形成了产品过剩经济,农产品价格更是迅速走低,积压严重。1998年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粮食价格回升,但农民并未分享到国营粮食企业的垄断利润,反而因为管制,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有所恶化。应该加快农业主产区大型仓储设施的建设,确定合理的保护价,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区必须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形成了特有的农业技术和产品结构,片面追求高产、早熟,忽视产品的口感和品质,致使目前大量不能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积压,而高品质的农产品又需大量进口。应该转变思路,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依优质求高效。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可以转化粮食,丰富食物来源,提高农民食物营养水平。1998年遭受洪水灾害的主要是第三类地区,灾后重建应该重点做好并村、退耕、还湖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小城镇。

3.山区资源资本化,改善消费环境。以青藏高原为主,包括其他山区、牧区等地区,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水平较低,有相当数量的农民过着绝对贫困的生活。开拓山区市场的制约因素很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制度建设。山区生态环境恶化根本在于人口过载,做好自然资源恶劣地区的有组织移民吊庄工作,会立竿见影,却容易反复。造成人畜集中的关键是缺乏排他性产权制度,应该将草原、山地、林地的使用权进一步量化到户。进行“四荒”拍卖,并切实加以法律保护。其次是市场开发。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山区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自给自足程度较高,影响他们从专业化分工和商品交换中获得收益,即使像西藏那样家庭役畜及产品畜资产较多的地区,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仍十分低下。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有助于山区退耕、还耕、还牧。该类地区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再次是技术推广。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科学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节水灌溉和地膜覆盖技术等,非常有利于提高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是山区消费环境急需改善。优先发展人口较多的山区的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标签:;  ;  ;  ;  ;  ;  ;  

中国农村消费模式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