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概念及其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体系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文章对经典的信息定义进行了评述,对相关领域信息定义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考察,重点展开和阐释了钟义信先生的信息概念体系并提出了兼顾理论标准与现实标准的“综合信息分类体系。”
〔关键词〕信息 定义 概念体系 评述
人们每天都在与信息打交道,通常说,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什么是信息?对此,有多少人可能就会有多少种理解、多少种回答,这也正是信息的独特性质所导致的现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
1 信息的经典定义及其评价
据考证,“信息”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诗人李中在《暮春怀故人》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其中,“信息”一词也就是消息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也常常互相通用。可见,在人类社会早期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是比较宽泛和模糊的,他们多把信息看作消息的同义语。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中期以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信息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才开始思考和探讨信息的准确内涵,其中不乏精彩的论述。
1.1 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
1928年,Hartley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在文中,他将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的大小。
Hartley注意到,任何通信系统的发信端总有一个字母表(或符号表),发信者发出信息的过程正是按照某种方式从这个符号表中选择出一个特定符号序列的过程。假定这个符号表一共有S个不同的符号,发信息选定的符号序列一共包含N个符号,那么,这个符号表中无疑有S[N,]种不同的符号的选择方式,因此也可以形成S[N,]种长度为N的不同的序列。这样,就可以把发信者产生信息的过程看作是从S[N,]个不同的序列中选定一个特定序列的过程,或者说是排除其它序列的过程。这种选择(或排除)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经过N次选择: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确定的。每选择一个符号,就排除了一批序列,直到N个符号全部选定,这时就把所有其它的序列都排除而保留了唯一的序列。所以说,发信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主要取决于他对符号序列的选择方式。Hartley由此进一步推导出了最早的信息度量公式。
H=LogS[N] (H为信息量,S为符号数,N为选择次数)
Hartley的信息定义是其信息度量公式的表述,严格地说,它只是一种经验定义,它表明在符号表的符号数目和“信息(符号序列)”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发信者所能发出的信息数量。该定义就其时代而言是一种进步,它的意义在于为客观地测度信息提供了思路,从而给Shannon信息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局限性则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该定义没有涉及信息的内容与价值,属于语法信息的范畴;其二,即使在语法信息的范畴内,也未考虑到信息的统计性质;其三,将信息理解为选择的方式,就必须有一个选择的主体作为限制条件,这样的信息只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1.2 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1948年,Shannon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在信息的认识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因而被公认为信息论的创始人。Shannon的贡献最主要地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他推导出了信息测度的数学公式,标志着信息科学进入了定量研究阶段;其二,他发现了信息编码的三大定理,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Shannon在研究中发现,通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本质上都是随机的,因此可以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他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一个实际的消息是从可能消息的集合中选择出来的,而选择消息的发信者又是任意的,因此,这种选择就具有随机性,是一种大量重复发生的统计现象。假设有一随机事件的集合:
在此,I与H在数值上相等,但概念上不同,H是不定性或称信息熵,I则是消除不定性所需的信息量。
若引入通信过程,Shannon所定义的信息量公式还可表示如下:
I(X;Y)=H(X)-H(X|Y)≥0
其中,H(X)是信源X的熵,即收信者在通信之前所具有的关于X的不定性数量,H(X|Y)是收信者在收到Y的条件下所具有的关于X的不定性数量;I(X;Y)则是通信过程中收信者实际得到的关于X的信息量或者说关于X的不定性数量所减少的值(参见图1):
图1 最简通信模型
Shannon的信息定义首次从量的角度精确地揭示了信息,从而促进了人类信息认识的质的飞跃。但它也同样具有局限性:首先,该定义也未能包容信息的内容与价值,因而主要还是一种语法信息;其次,它只考虑了随机型的不定性,不能解释模糊不定性等形式的语法信息;其三,它未能从根本上回答信息是什么的问题。
1.3 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1948年,就在Shannon创建信息论的同时,Wiener出版了专著《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与控制问题》,并创立了控制论。后来,人们常常把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同时代产生的系统论合称“三论”,或统称为“系统科学”或“信息科学”。
Wiener从控制论的角度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他还认为,“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环境的偶然性变化的过程,也是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的过程。”Wiener的信息定义包容了信息的内容与价值,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与界限,但是,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同时也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若不加区别地将信息与物质、能量混同起来,则是不确切的因而也是有局限性的。
Wiener的另一名言也常被人们引为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其实,准确地说,Wiener在此只是划清了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的界线,指出信息是一类独立的研究对象,它并未回答信息是什么的问题。
1.4 信息就是差异
意大利学者longo在1975年出版的专著《信息论:新的趋势与未决问题》的序言中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我国电子学家冯秉铨先生也赞同“信息就是差异”的说法,他还用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若某人发出一个恒定的持续的声音“啊——”,人们是无法从中得到什么信息的,因为它没有差异;如果发出的声音出现抑扬起伏,就会表达出某种信息,譬如,“啊”表示感叹,“啊”表示疑问,“啊”表示恍然大悟,等等。总之,有差异就有信息,没有差异就没有信息。
无疑,“有差异就有信息”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没有差异就没有信息”的说法却不够确切。譬如,我们在大街上碰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他(她)们之间可谓没有差异,但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双胞胎”这样的信息。可见,“信息就是差异”的观点也有其局限性。
据不完全统计,信息的定义有100多种,它们大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揭示了信息的特征与性质,但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信息作为物质世界的三大组成元素之一,其定义的适用范围是非常宽泛的,上述几种经典定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适于特定范围或层次的定义,是人们在探索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几种含金量高的认识积淀,由于信息本身的普遍性、抽象性、相对性以及其它独特性质,至今人类仍在探索其准确的内涵与界限。
2 信息及其相关概念认识的最新进展
在信息及其相关领域,“信息定义”仍是一个研究特点。为了构建相关的学科体系,需要准确的信息定义;为了解决与信息相关的特定问题,需要准确的信息定义;为了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经济,也需要准确的信息定义。不同的学科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信息概念并区分了知识、数据等信息的相关概念。
2.1 图书情报领域的认识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图书情报领域对“信息定义”研究的兴趣有增无减。美国学者Buckland认为(1991),当我们今天谈到信息系统时,我们是在“事物(thing)”的意义上使用“信息”一词的,因为信息系统是围绕记录、文本、数据等事物而运行的。也就是说,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或记录(record)。Buckland进一步归纳道,许多事物都可以是信息,文本(textual items)固然是信息、图片、录音磁带、博物馆陈列品、自然物体、实验、事件等也是信息。总之,只要环境条件许可,任何事物都可以是信息。Buckland的信息定义源于信息系统,它很适用但又过于宽泛,它未能区别信息与信息载体,也未能区别信息与信息源。
另一位美国学者Jean Tague-Sutclift在其专著《MeasuringInformation》(1995)中从信息服务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信息是人类和人类所生产的记录跨越时空与其它人类所交流的内容。若引入符号和限定条件,该定义可表述如下:
I i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to a user Y by S in context C if
(1)there exists A record S such that
a.Y reads or otherwise perceives S in a context C.
b.Y uses his or her conceptualizing capaity tounderstand S.
c.I is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that Y understand by S.
(2)Y views context C,in general,as a source of truesentences.
信息是依赖于人类的概念化和理解能力的无形的东西,对于记录而言,它所包含的有形的文字与图片等是绝对的,但它所包含的信息对于读者则是相对的。信息是读者通过阅读或其它认知方法处理记录(record)所理解的东西,它不能脱离外在的事物或读者自身而独立存在,它是与文本和读者、记录和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相关的,是与读者大脑中的认知结构相对应的东西。Tague-Sutclift的信息定义是为其信息测度服务的,它引入了读者这一约束条件,从而使信息定义局限在认识论的层次上,而无法包容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
西班牙教授Emilia Curras则在给《International Forum on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1993)的一封信中谈了自己对信息的认识。他首先用文学语言对信息进行了描述:信息什么也不是但又是任何事物,没有它生活是不可能的;信息如风一般敏感,如沙滩上的沙子一般松散,如逝去的幸福一般不可捉摸,………它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和能量;信息可以被传递、被感知、被理解,它需要有形的载体以变为实实在在的信息。信息是一种现象,它是我们无意识感知的,用于调整我们的知识状态和态度;信息也是一种过程,是我们所需要和寻求的东西,是由文献中的数据处理而来的。信息不同于知识和数据,信息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数据则是信息形成与获取的原材料。确切地说,将信息等同于现象(phenomenon)和过程(process)也是不准确的,物质与能量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
2.2 心理学领域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所研究和处理的也主要是信息现象。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Warren thorngate教授(1995)认为,心理学家在定义什么是信息时同样存在困难,但他们至少能够说明信息不是什么;信息不是知识。“信息”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它存在于自然界、印刷品、硬盘以及空气之中;知识则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它是与不确定性相伴而生的,我们一般用知识而不是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
Thorngate教授还从心理学家的角度阐述了信息的功能。他认为,人们是为了许多原因而不仅仅是改进政策和决策而寻求和利用信息的,我们为了寻求刺激、快乐和满足好奇心而索取信息,我们利用信息去协调和改进我们的行为、去获取地位和权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生产和消费信息以维系友谊、解决冲突和促进教学。
心理学家对信息的认知无疑带有明显的心理学烙印,但于我们而言却不无启迪:信息是外在的,是不依附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知识则不然,它是人类大脑的产物。
2.3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认识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所激发的一种新的信息理论,在欧洲也简称为“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cgement,IM)”,该领域对信息的认识更多地受计算机领域的影响。
美国学者Auen N.Smith和Donald B.Medley在他们所著的《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中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具体地说,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以可检索形式贮存的事实或数据。以时间为例,“小时”可谓数据,它代表一种时间测度;“45小时工作量”则是信息,这是经过处理的数据。知识是信息与人类经验相结合的副产品,是源于信息处理的人类推理与解释,在管理领域,决策者更多地与知识打交道,管理者更多地与信息打交道,操作者则更多地与数据打交道。知识、信息、数据的关系可用金字塔模型来描述(见图2)。Smith和Medley与其说是定义信息,不如说是规定信息的含义,他们从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角度出发,借鉴计算机领域的一般认识,简捷地从数据(data)引出信息的定义,并由此建立了自己的IRM体系。应该说,Smitht和Medley的信息定义是实用的,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这样的“信息”更象“信息资源”,而不象广义的信息,因为它未能包容自然信息。
图2 信息、数据、知识关系图
另一位美国IRM学者Horton则用“事实的生命周期”来解释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他认为,原始数据总是与新生事物联系在一起,对原始数据的评价产生了信息,成熟的信息构成知识,而事实的最终“死亡”形成了相关的知识库。相对而言,信息要比数据重要,知识则比信息更重要。Horton对信息的认识大致与上述Smith和Medley的认识相一致,他也认为,信息是数据经过处理后形成的有用的形式,同时又是知识产生的基础。这种认识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在其它相关领域,数据一般认为是信息的一种形式或一种类型。
2.4 通信和信息科学领域的认识
通信领域对信息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信息科学的出现正是通信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1988年,北京邮电学院钟义信教授出版了《信息科学原理》一书,其中对信息定义及信息的相关概念做了精彩的论述(详见下文)。钟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以一分钟的消息为例,有的消息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有的则很小。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信息不同于情报,情报通常是指秘密的、专门的、新颖的一类信息,可以说所有的情报都是信息,但不能说所有的信息都是情报。信息也不同于知识,知识是认识主体所表述的信息,是序化的信息,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钟教授还通过引入约束条件推导出了信息的概念体系,对信息进行了完整而准确的论述,并从而使信息概念能够完全包容信息这一客观存在。
2.5 比较与结论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的信息定义,笔者认为,作为与物质、能量同一层次的概念,信息应取钟义信先生所归纳的定义,即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因为,这个定义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不仅能够涵盖所有其它信息定义,而且通过引入约束条件还能够转换为所有其它信息定义。此外需要说明,不同领域对信息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不是对等的,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数据概念不同于钟义信教授的数据概念,心理学家的信息定义也不同于图书情报领域的信息定义,这也就是说,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信息概念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固有的局限性,我们在应用不同理论时首先应弄清有关概念并加以区别对待。
3 信息概念及其体系
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钟义信教授站在信息科学的高度,考察并比较了三十多种信息定义,最后将信息概括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并由此导出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概念体系。钟教授的信息概念及其体系为信息研究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3.1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具体地讲,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与方式。在此,“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等;“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性状与态势。由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运动,都有一定的运动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因而一切事物都在产生信息,这是信息的绝对性和普遍性;同时由于一切不同的事物都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与方式,信息又具有相对性和特殊性。这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它不受任何条件约束,它所表征的事物实际的运动状态与方式也不受主体意志的影响,不以主体的条件为转移,因而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
如果引入认识主体这一约束条件,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就转化为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可以认为,认识论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其中,认识主体所感知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可称之为感知信息;认识主体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主体向外部世界(包括其它主体)输出的信息,可称之为再生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受认识主体的约束,可以说,没有主体就没有认识论信息。一般而言,在人类所及的有限时空中,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其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图3 信息转化模型
在上图中,由对象产生本体论信息,作为主体的人类从本体论信息中提取所需信息尤其是事物结构功能方面的信息(感知信息),然后通过分析综合等过程而再生出优化结构和新型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再生信息),再作用于对象而使对象结构发生改变并产生人类期望的新功能,这样,对象又产生了新的本体论信息,新一轮的信息转化过程又开始了……。这种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造就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中若再引入认识深度这一约束条件,认识论信息就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三个次级层次(或三种类型);语法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的形式化关系,这是最低层次的认识论信息;语义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和方式的逻辑含义,这是较高层次的认识论信息;语用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这是最高层次的认识论信息。以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为例,如果我们不了解每个字母或数字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含义,那么我们只能够获得有关“英文字母与数字的一种特定排列方式”之类的信息,也就是说只能获得该公式的语法信息;如果我们知道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2,]代表光速的平方,那么我们就能获得质能转换关系方面的信息,也就是说获得了该公式的语义信息;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利用质能转换公式可以改变原子核的质量状态从而获得巨大的原子核能时,我们才最终获得了该公式的语用信息。一般说来,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是密不可分的,不可能撇开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孤立地研究其它方面;当认识和研究一个事物时,人们多是遵循从语法、语义到语用的认识顺序,这可以看作是一个认识小循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在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中,若再换一个约束条件,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认识论信息分为三个部分:先验信息,是认识主体在观察之前通过某种途径所感知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认识主体具有记忆能力);实得信息,是认识主体在观察过程中实际得到的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认识主体具有学习能力);实在信息,是认识主体在理想观察条件下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即事物实际的运动状态和方式(认识主体具有较完备的各种认识能力)。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它的引入对于用户和信息工作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信息用户若想获得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包括信息技能);另一方面,信息工作者若想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就必须了解用户拥有哪些先验信息,以便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尽量增加用户的实得信息(实得信息=实在信息-先验信息)。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广义的信息定义,是最普遍的层次。由此而层层引入约束条件,信息的内涵就变得越来越丰富,适用范围则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信息概念由一而众,逐级展开,自然形成了概念体系。
3.2 信息的概念体系
以本体论信息为基点,逐级引入认识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深度、认识对象的运动方式(随机型、半随机型、模糊型、确定型等)等约束条件,则可推导出一个严密的层次清晰的信息概念体系(见图4)。在图示的概念体系中,箭头表示概念之间的转化关系,箭头旁的数字符号表示转化所需的约束条件,具体如下:
图4 钟义信教授的信息概念体系
①一般性的观察者(认识主体);
②观察者具有感觉能力而缺乏理解能力;
③观察者具有感觉能力和理解能力而缺乏目的性;
④观察者具有感觉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⑤观察者具有感觉能力,所观察的事物具有明晰的状态并按随机运动方式运动;
⑥观察者条件同⑤,所观察事物具有明晰状态但按半随机方式运动;
⑦观察者条件同⑤,所观察事物具有模糊运动状态和确定的运动方式;
⑧、⑨、⑩观察者具有记忆能力,其它条件分别同⑤、⑥、⑦;
(11)、(12)、(13)观察者具有学习能力,其它条件分别同⑧、⑨、⑩。
钟教授的信息概念体系严谨有序、层次分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正如图4所示,钟教授的概念体系似乎过于注重语法信息,注重从定量的角度描述信息而较少定性的分析,而事实上,定性分析目前仍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研究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次,该体系偏于抽象,缺少相关知识的人们仅仅靠该体系是无从了解信息的;第三,该体系基本上是单线展开的,未能包容所有信息,是一种不完全分类。
与钟教授信息概念体系相仿但又相对通俗易懂的信息体系当数黎鸣先生在《信息时代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所设计的信息分类表(见图5)。它引入了认识主体、信息来源、信息功能等约束条件,巧妙地将常见的信息类型纳入这些约束条件所形成的框架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信息分类体系(或者说信息概念体系)。
黎鸣先生的信息分类表是从定性角度来描述的信息概念体系。其中,“广义的信息”相当于钟教授的“本体论信息”,“信息”则相当于钟教授的“认识论信息”(见图5)。比较而言,黎鸣先生的信息概念体系主要是一种归纳型体系,而钟教授的信息概念体系则更多地是一种演绎型体系。黎先生的信息体系的主要优点是实用、有序、通俗易懂,不足之处则表现为严谨性稍差。譬如,“广义的信息”与“信息”两个概念的运用似值得推敲;“无用信息”与“有用信息”、“功能信息”与“非功能信息”均是相对而言的,以此作为信息类分的主要标准是否妥切?等等。换句话说,黎先生的信息分类表只是告诉人们信息有哪些类型,它未能揭示信息的本质联系。
图5 黎鸣先生的信息分类表
概念体系本身是一种认识的方法论,它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相对消长的产物。从概念体系入手,我们易于获得有关事物的整体认识。
3.3 信息的分类
信息是一个大家族,我们要全面系统地认识信息,就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类。事实上,钟教授和黎先生的信息体系本身都是一种信息分类体系,但由于它们未能穷尽所有分类标准,因而也未能全面地揭示和展现信息的本质联系与性质。
常见的信息分类主要有:
(1)以信息的性质为依据,信息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2)以认识主体为依据,信息可分为客观信息(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和主观信息(经过认识主体思维加工的信息);
(3)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信息可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4)以信息的逻辑意义为依据,信息可分为真实信息、虚假信息和不定信息;
(5)以信息的生成领域为依据,信息可分为自然信息,社会信息和思维信息;
(6)以信息的应用部门为依据,信息可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等;
(7)以信息的记录符号为依据,信息可分为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等;
(8)以信息的载体性质为依据,信息可分为电子信息、光学信息、生物信息等;
(9)以信息的运动状态为依据,信息可分为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半连续信息等;
……
上述信息分类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每次只选择一个分类标准,它们是从信息的某一侧面切入来分析信息的。这样的分类虽然能够给人们提供多种研究入口,能够让人们从多个侧面来认识信息,但却无法使人们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为此,我们以本体论信息为基础,以认识主体、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及信息应用领域等为主要依据,综合多种标准构建了一个信息分类体系(见图6)。该体系不仅容纳了人类生活中的主要信息类型,而且也揭示了信息的本质联系,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认识。
图6 综合信息分类体系
4 结束语
信息概念是信息类学科共同的理论支点,它的界定对于这些学科的理论建设、对于信息方法论的形成、对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信息社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一般人的意识中,信息只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他们往往不加区别地简单地套用信息的概念,从而造成了信息类学科建设的混乱和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等问题。诚然,信息不是“一个”概念,它是由本体论信息逐级展开而形成的概念体系,不同学科领域所发展出的信息概念往往只是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附加了约束条件的信息概念。弄清了这种区别,将有利于信息科学的协同发展和信息事业的整体建设。
(收稿日期:199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