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探析论文,生产力论文,自然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生态哲学的研究中,有些国外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 思维陋习。他们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否认了自然界的价值,“忘却了自然”、“自然 被失落了”。例如,美国生态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就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所垂注的是阶 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只是极力想把人们从旧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中拯救出来, 只关心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无法找 到多少对保护任何古老的自然观的关心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任何关注”。([美]唐纳德· 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91页)英国学 者本顿、日本学者玉野井芳郎就《资本论》中的一些观点对马克思进行了指责,他们认 为马克思把“土地”仅仅看成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而忽视了它首先应该是生态学意 义上的土壤环境。马克思由于把“土地”只看作是生产的手段,完全忽视了农业劳动是 植物、动物生命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界循环的一部分。马克思对我们在劳动过程中不能 操作的自然条件重视不够,与此相反,却对人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力量强调过头。他们 认为,马克思没有区分农业劳动与工业制造劳动的区分。因而,马克思“劳动过程”的 概念是抽象的,不妥当的。照他们看来,农业劳动是“环境调整的实践”,这种劳动与 工业那样的“制造实践”是不同的。(参见[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7年版)
在我看来,这些学者对马克思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的观点显然是基于以下这样 的见解:即只要把自然界看成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产生 破坏。这样的见解显然是不能作为立论的基础的。实际上,人的对象性存在和实践活动 的展开,必定要从大自然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灵生存与 发展的物质前提,而把大自然看成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不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相反,为了能持续地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人类会重新考虑人与自 然的关系,激起人类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呵护,但无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怎样的调整, 自然界是人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这一身份并没有改变。
他们认为,马克思没有看到作为环境调整实践的农业生产与作为制造实践的工业生产 的不同,认为农业生产是有机的,是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体现出自然界的再生过程;而 工业生产是机械生产,是一种迫使自然万物变形的生产,是对自然资源的“盘剥”。其 实,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使自然变形,这是一切生物作用于自然界的共性特征 。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一样,也会使劳动对象变形。人们对土地的耕作、对农作物的施 肥灌溉、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对农产品的多级加工等等都表现出使自然物变形的特点 。因此,他们对马克思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当代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也不都表 现为保护环境。相反,由于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和对土地实施大量的化肥、农药,土壤 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卡逊夫人《寂静的春天》一书,就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 环境污染现象的控诉,她用大量的事实对这个问题的披露,开启了现代社会环境保护运 动的大幕。
的确,单从《资本论》中“劳动过程”一节来看,马克思没有探讨农业劳动与工业劳 动的区别以及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意义,这与马克思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规律有关。但是,因此就说马克思忽视农业劳动,忽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保护意 义则未免过于性急了。实际上,马克思并非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曾对农业、 矿业和工业做过明确区分,在《资本论》中,我们经常看到他吸收了李比锡的物质代谢 理论,涉及到了关于土地问题的环境保护观点。
许多人对马克思自然观指责最多的,莫过于他对自然价值的规定。马克思的确讲过; “瀑布和土地一样,和一切自然力一样,没有价值,因为它本身中没有任何物化劳动, 因而也没有价格,价格通常不外是用资币来表现的价值。”(《资本论》第3卷(下),人 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29页)马克思还说过:“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 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而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同上书,第728 页)众所周知,《资本论》是工人阶级解放的“圣经”,马克思穷其毕生精力撰写《资 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奥秘,展示剩 余价值产生的真正源泉。马克思从产生剩余价值的社会劳动出发,大量阐述了劳动价值 论,而对劳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价值没有过多涉及,这对揭示剩 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认为马克思的 自然观否认自然界的价值,误导人们对自然界的正确理解,是蔑视自然界的价值,导致 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学根源。在理论研究中,为了真正阐述一个问题而肯定某些观点, 决不意味着就否认另一种观点的价值。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不仅不否认自然界的价值和 效用,而且相反,他还有丰富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充分肯定自然界的价值,并没有 敌视自然界的思维恶习。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河水、湖泊、海洋、土 壤、各种动植物等等都是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如果一个使用价值不用劳动也能创造 出来,它就不会有交换价值,虽然作为使用价值,它仍然具有它的自然的效用。”(同 上书,第728页)这里讲的“自然的效用”就是指自然界的价值。而自然界的这种价值在 “自然生产力”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二
在我国通用的哲学、经济学教科书或各类词典中,把“生产力”一般都定义为“人们 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人们的共识均把生产力的要素归纳为“ 从事物质生产的、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以及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上的定义,曾经长期萦绕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中, 许多人接受了这样的定义并把这种观点传授给他人。其实,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完整 形态看,以上的定义是有严重缺陷的:
首先,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生产力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前提。从割裂人与自然的有机联 系入手,离开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孤立的侈谈“人的能力”,只突出了生产 力的社会性,给人们一种误导,似乎“生产力”仅仅是指“社会生产力”,而遮蔽了自 然环境状况在社会生产力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忽视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 思想。
其次,这种观点有形而上学的思维陋习,只看到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分,没有看到自然 界中各种自然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上思想只是把“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看成是 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把整个自然环境纳入生产力的范畴。这样就势必导致人们对生产 力的狭隘理解。其实,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当人们把一部分自然物纳 入到生产过程中时,该自然物必然会对其他自然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过来那种 暂时未被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也会影响这种已经纳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自然物的生 长或演化,从而影响生产力的状况。我们可以说,整个自然环境都是生产力,只不过有 的自然物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有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例如,肥沃的农田 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人类的破坏,成为不毛之地,它还能是生产力的要素吗?
最后,这种观点表现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祈向,只是强调了生产力中人类“征 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没有把人类协调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能力纳入生产力的 范畴,忽视了马克思“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 社1979年版,第97页)的思想。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只是把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视为 是生产力的体现,而把人类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摒除在生产力之外,这显然是错误 的。马克思“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观点,就是要求人们在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同 时,也要使自然生产力持续发展。因为,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如果能够自觉地调整 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使之保持基本的协调,生产力的发展就有后劲;反之,生产力的 发展就会遭受挫折。
三
马克思承认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卷,第662页)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人的社会生产力与自然 界的自然生产力也是同样起作用的。因此,对于生产力范畴,我们应该有新的理解。我 们认为,生产力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总和。人的劳动能力(脑力、体力、科学技术等)及其 社会组合构成了“社会生产力”,而自然生产力就有不同的表现:狭义的自然生产力是 指纯粹的自然力(如利用河水、风力、太阳能来发电),广义的自然生产力则不仅包括自 然力,还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所必备的自然条件等等。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自然生产力 ”,指的是广义的自然生产力。我们应当承认,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是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但是,考虑到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生产力”问题的忽视,所以本文仅就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进行挖掘和研究。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论述是丰富而 深刻的,只是多年来,我们忽视了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现在是到了认真研究马克思“ 自然生产力”思想的时候了。
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影响、制约着社会生产力。他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 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要以归结为人本身的 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 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 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同上书,第560页)马克思还说 过:“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产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 必要的生活资料。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 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 的的。(动物同时还提供兽皮,供人在冷天保暖;此外,还有供人居住的洞穴等等。)” (《资本论》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2-713页)马克思还特别提到:“农 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 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同上书,第922页)马克思有关的思想表 达还有许多,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是承认自然生产力的。在他看来,自然 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具体地讲,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界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主要因 素的人的生存方式,影响着“人本身的自然”。社会生产要想持续发展,劳动者的自身 自然状况是十分重要的,“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 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 5页)人如果不从自然界中获取自己的生活资料,人类将无法生存,社会生产力也就无从 谈起。而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的生存资料的多寡和质量,直接取决于自然环境的状况, 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自然再生产能力愈强,我们 可获得的生存资料就愈丰富,人本身的自然(脑力与体力)就愈发达;反之,自然再生产 能力愈弱,我们获取的生存资料就愈贫乏,人本身的自然就愈孱弱。如果自然生态环境 遭到了人类的严重破坏,我们从中获取的生存资料就会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的 生存方式。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环境污染对工人健康严重影响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清晰地表 明了这个问题。
第二,自然的再生产是社会的再生产的物质前提,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持续扩大的物 质保障。马克思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总是同 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经济再生产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例如农业再生产过程就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循环过 程。另一种情况是,自然界的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的生产活 动一刻也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而这种条件和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 资源接近枯竭的“红灯”已经闪亮,急需人类给予“养息休生”的政策,使之不断地再 生。如果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丧失殆尽,经济再生产的自然基础就将葬送,经济再生产也 就无法进行。
第三,自然条件的好坏也影响着劳动对象的数量与质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定数量 和质量的劳动对象。例如,牧场的面积与草的质量对畜牧业,某种矿物的品质与储量对 冶金业,林木覆盖面积与木材结构对造纸业、木材加工业的影响极大。如果自然生态环 境优化,自然界的再生产能力兴旺,它给社会经济的再生产提供的自然资源不仅在数量 上有保障,在质量上也是可靠的,这对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 自然环境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自然再生能力受到抑制或恢复乏力,自然再生产过程所能 提供的劳动对象的数量就会减少,质量就会下降。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 将受到严重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第四,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情况变迁,也影响着生产力中工具要素的构成。以劳动 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历来都很看重 生产工具系统的社会作用。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 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 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 2年版,第204页)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直接来源于自然物,如扁平而锋利的石刀,富有 弹性的藤条做成的弓箭,树叉做成的农具等等。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工具 的形态与用途。马克思所谓的“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又有了劳动工具的天然差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页),讲的就是这种情 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的生产工具系统已经有了质的飞 跃,人们一般很难从中窥见到纯自然物的痕迹。但是,人们不要忘记,无论是多么复杂 和多么先进的劳动工具,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自然万物,从石器、青铜器、铁器、大型 机械到电子计算机,其中的原材料都毫无例外地产生于自然界。这就是说,在劳动资料 这个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中,也包含着自然的因素。
第五,自然资源天然分布与日后变动状况影响着工业的布局和经济类型的构成。众所 周知,农业生产是直接依赖于自然条件的,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的结构、气候的类型 等等都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农业生产的自然地域分布特征,形成了种植业、畜牧 业、水产业和海洋捕捞业等不同的生产领域。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工业生产中也同样可 见。区域性工业门类的不同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依赖于自然资源 的分布、构成、储量以及开采运输的自然条件。例如,我国石油工业、森林工业、煤炭 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纺织业的分布情况就明显地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很多工业城市是 自然资源型的,当地的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它的主导性的工业产值就高,相应地也带动 了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反之,随着该地自然资源储量的减少甚至枯竭,这种自然资源 型的城市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对社会生产力的持 续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四
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已经有了现实的回响。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个思想可以说 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我们应该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现实进程出发,认真整理和挖掘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认真领会“保 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纠正过去人们对生产力的狭隘理 解,真正做到自然再生能力与经济再生能力的和谐发展。
标签:过程能力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