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教育”育出了“宅男”儿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了论文,儿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预约面谈时间之前,李清给我打过两次电话。她的声音柔和圆润,语速适中,说话时字斟句酌,甚至在找不到合适的中文字眼时,会用英文单词代替。交谈中,我得知李清是一家美资在华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她的前夫在一所大学执教,之所以和前夫离婚就是因为两人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分歧。
李清认定中国的基础教育是虚伪无用的,只有发达国家的教育才适合孩子,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儿子15岁时,李清把他送去美国读高中。不到半年,儿子便因不能适应环境,被送回国。李清斥巨资供儿子在国内上了三年国际学校后,再次将儿子送去美国读大学。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儿子又回国了,并宣称绝不再回去了……
白领母亲奉行“去中国化教育”
第一次咨询,李清是独自来的。她衣着简洁而考究,一眼就看得出这是个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只是她的眉头紧锁,神情忧郁而悲伤。她忧心忡忡地说:“儿子宅在家里半年了。他还不到19岁,这样下去该怎么办啊?”
李清所在的美资企业名列世界500强,员工薪水高、福利好,当然工作压力也很大。李清常去国外出差,看着国外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欢快的微笑,想想国内孩子被学习压得透不过气、面带愁容的样子,李清心想,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境遇129岁时,李清生下了儿子陈威。儿子一出生,李清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他送到国外,过高品质的生活。
陈威3岁时,李清把他送到一家收费昂贵、教学方式灵活的国际幼儿园。儿子的能力和才华被老师充分肯定,他敢于表现,会唱歌,会主持,在各种美术比赛中频频获奖,是个优秀的小男孩。可是,自从进入小学后,一切都变了。别的孩子早已在幼儿园学会了汉语拼音,所以老师一上来就教汉字。陈威傻眼了,国际幼儿园从来不教这些知识!虽然他的英语发音标准,口语流利,可是他是班里唯一不认得汉语拼音的孩子。
“我觉得小学教育太成问题了。当时我几乎每天都被班主任请到学校,要求我配合,抓紧教孩子汉语拼音,并要求孩子书写规范。人对任何知识的掌握都应该先保证准确率,书写则是次要的,可老师偏偏强调要书写规范。我觉得老师的要求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孩子根本就不会,何谈规范?”李清说,每次和老师交流时,她都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根本辩论不过她,后来她明显感觉到老师放弃孩子了。
原本在国际幼儿园是优秀孩子的陈威,成了班里的落后分子。他终日耷拉着脑袋,总是犯错误,被老师体罚。愤怒的李清多次向校长反映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法,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看着孩子痛苦,我的心在滴血。我坚信儿子是聪明的、优秀的,只是国内的教育体制不适合他,如果在国外,他一定是出类拔萃的……”
令李清沮丧的是,在国际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口语的陈威,英语竟然特别差。陈威上初一时,李清利用出差的机会,带儿子去了一趟美国。果然,回国后陈威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浓厚。可是,除了英语,别的课陈威都不愿意学了,还经常和老师理论,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抵制老师的教学要求,甚至说他迟早要去国外留学的,这些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东西不学也罢。
老师曾数次和李清沟通,后来得知孩子以后肯定要出国,就不再“打扰”他们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三。毕业前夕,学校为了保证中考升学率,决定将陈威分流进职业学校……李清别无选择,只能送儿子出国。
也就是在那时,一直不赞成李清“去中国化教育”的丈夫终于按捺不住,和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两人的争执以离婚收场。
婚姻破裂了,李清毫不在意。她觉得,与其让一向与自己持相反意见的丈夫阻挠自己的教子计划,还不如全心全意地为儿子的前途打算。
可是现实不像她想象的那么乐观。陈威去美国时还不到15岁,不仅语言不过关,其他方面也完全不适应。半年后,李清接到学校的通知:鉴于陈威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请监护人将他接回国。没有中国学籍的陈威回国之后,只能选择每年学费20多万元的国际学校。那几年,昂贵的学费让李清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赚钱,供孩子上学”。好不容易熬到高中毕业,陈威申请到美国一所普通大学,可他只上了一个学期就回国了,还发誓再也不去了。从送儿子去美国读高中算起,四年间,李清花费了近200万元。如今钱没了,老公走了,儿子整天躲在家里上网打游戏,最长一次两个星期没下楼,成了标准的“宅男”……李清绝望了,她不明白生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盲目质疑学校教育,恶化了孩子的心理环境
我问李清:“你在国外最长待过多久?”李清想了想,说;“有一次去法国谈一个项目的合作,情况比较复杂,待了二十多天。”“这二十多天里,你和普通的法国家庭有过接触吗?”李清摇摇头,说:“除了谈判,其余时间我们基本都在工厂了解生产情况,或者在酒店整理材料。”“那么你对国外教育的评价有多少是来自亲身体验呢?”李清愣了一下,说:“我经常去国外出差,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真正和社会接触并不多。可是,我确实了解到,他们的教育很宽松,孩子的学习压力不大,生活轻松……”我说:“那些和整个社会的环境有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遇到困难,就放弃已知,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未知,是不是太过冒险?”李清没有回答,沉思起来。
在判断教育模式是否完善、完备时,与之密切相关的环境往往被忽略。中国的应试教育到底是优是劣,我想不是用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很多人用从媒体、书籍、周围同事那里了解的国外教育情况来评判中国的学校教育,忽略了教育制度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众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评价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盲目的质疑使父母难以和学校形成合力,恶化了孩子的心理环境。
孩子本来就不想听老师的,毕竟老师的要求严格,可听父母的,孩子在学校的日子又不好过……最终孩子对成年人群体都不信服了,凡是否决学校的孩子对父母同样也否决。父母尊师重教,保持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虚心地与老师交流,与学校保持原则上的一致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遗憾的是,李清显然从未认识到这些。为了她心目中孩子的幸福,李清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她推崇西式教育,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人在中国,心在外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判断、人际交往模式全部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细节、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但每种选择都是机会与风险并存。父母为孩子选择时一定要慎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孩子被动体验失败、挫折。李清希望儿子长大后去国外上大学,于是将孩子送到国际幼儿园,使他与中国教育脱节。小学一年级遇到现实问题,李清没有反思自己,而是一味地指责学校,使孩子失去了走入正轨的机会。
我是一只永远“离群”的羔羊
第二次咨询,李清带来了儿子陈威。陈威的个子很高,头发又长又乱。他一进门,就旁若无人地把自己像沙袋一样扔在了沙发上。李清的脸上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我示意她出去等候,我要和陈威单独谈话。
陈威说:“我看过许多心理咨询方面的书,我不但没有任何心理问题,而且心理素质极好,换个人经历我的生活,可能都疯了。我的一切都是我母亲设计的,她对我的未来有一个假设,然后固执地追逐,根本不管我是不是适合和喜欢。现在我长大了,不能活得那么被动了,我要独立地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等我想清楚了,我肯定会努力的。”
我说:“陈威,我很高兴,你并不像你母亲说的那样,对未来毫无想法。”
陈威笑着说:“谢谢!这么多年来周围人都觉得我眼高手低,甚至觉得我就是祸害——小学和初中,我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祸害,长大后,我是母亲眼中的祸害……”
陈威说,小学一年级时,最初班主任还挺关心他的,让母亲配合,好让他快点跟上大部队,但母亲不承认原本在国际幼儿园优秀出色的儿子成了落后生,每次都和班主任辩论,弄得班主任很窝火,便不再管他了。孩子都是敏感而脆弱的,陈威发觉班主任对他不理不睬后,开始想尽办法捣乱,其实他不过是希望班主任能够关注他,但他的举动招来了班主任更大的愤怒。班主任开始罚他抄写、面壁、做卫生。母亲说,体罚学生在国外是要被判刑的。渐渐地,陈威开始仇视老师,在课堂上和老师辩论,影响课堂气氛,甚至有同学的家长跑到学校要求开除他这个害群之马……
升初中时,母亲掏了高额赞助费把他送进重点学校,结果,陈威上课就像听天书,根本不明白,闲着没事就惹事——睡觉、说话、玩东西……
“那时,我觉得老师特别虚伪,明知道所讲的内容对学生未来没有任何价值,却煞有介事地教学生。每当我撕开老师的伪善面具,欣赏老师哑口无言的尴尬,就感觉特别爽。后来母亲带我去了趟美国,联想到母亲的朋友们说他们孩子在国内不适应,到了国外就顺风顺水,我知道自己的天地在国外。母亲计划让我到国外上大学,因为中考面临着被分流去职业高中的局面,我只能提前出国……”
到了国外,陈威体会到离群索居的滋味。15岁的孩子,社会适应力是有限的,他无法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第一次回国后,他感觉自己像夹生饭,蒸不熟也煮不烂。在国际学校里,陈威没有学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相反,一味追求“素质”教育,追求个性的张扬使他彻底偏离了中国教育的轨道,不能回头。
“在国内被老师同学排斥时,我总想,出了国就好了。可到了国外,语言不通,环境陌生,当地人对外来种族很歧视,我发现自己还是被孤立排斥的那一个。您知道我申请的那所大学是什么样子吗?老师上课敷衍了事,同学们酗酒吸毒,我回来是为了不同流合污。从小学到中学,从国内到国外,我从来都是一只离群的羔羊,总被排斥在大队伍之外。可母亲不理解,她说我根本不考虑她的感受,为了把我送出国,父亲都和她离婚了。原来受母亲的影响,我也瞧不起父亲太过现实,他认为中国的孩子就应该接受中国教育,没必要把国外教育当救命稻草……现在回想,他可能是对的。母亲最不能听到不同的意见,她担心父亲会干扰我,把他扫地出门了。”
陈威的经历在他潜意识里埋下了许多被伤害、被指责、被抛弃的痛苦,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境,他的痛苦就会被触及,他毫无例外地选择逃跑。在与老师斗争的过程中,他坚信见多识广的母亲会给他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可现实残酷地告诉他,母亲的招儿不灵,他绝望、愤懑,只能用不在乎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迷茫。
爱孩子,但不要掌控孩子
李清原本希望通过我对陈威的心理辅导,让他学会坚强,勇于面对困难,乖乖回美国继续学业,没想到我将辅导的重心转移到她身上。在辅导的过程中,她经常会用自己掌握的国外情况碎片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每次在我的追问中她又不得不承认她对国外的理解存在“肯定一切”的倾向。
几次咨询后,李清能够平和地接受现实了,她同意给陈威一个机会,让他自己选择将来的生活。
母亲的改变感染了陈威,他认真地完成我留的每一份心理作业和职业规划作业。在陈威的作业中,我发现,他喜欢大自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强,劣势是不善于与人交往,情绪管理能力不强,挑战是知识体系不完整。在美国学习期间的不佳表现造成他现在面临被拒签,并由此失去继续去美国深造的机会……
经过反复思考,最终陈威锁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植物学。他想申请去新西兰或者澳大利亚学植物学专业。
为了这个目标,陈威自己设计了未来的计划:
第一,从美国申请转学。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陈威发现澳大利亚的费用比新西兰高很多,他决定选择新西兰。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应该减轻母亲的经济负担。
第二,查询新西兰哪个大学的植物学专业最好,并且了解入学的流程和各种细节。
第三,计划留在新西兰工作。
第四,在母亲退休前,为母亲在新西兰做好定居的一切物质准备,并争取邀请父亲一同前往。
面对着儿子的计划书,李清流下了眼泪:“儿子真的长大了,我一直认为自己生活经验丰富,希望引领孩子少走点弯路,结果却给孩子添乱了。幸好他有勇气面对残局,否则我一生都会沉浸在挫败和自责之中……”
半年后,陈威给我打电话,说他即将启程去新西兰。
我经常会问来咨询的父母一个问题:“我们培养孩子,是希望未来他们必须给我们养老送终吗?”几乎所有父母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他们能够快乐幸福就好”,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心声。然而事实上,很多父母却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经常有孩子向我抱怨:“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父母总是以爱为借口,换取对孩子生命的掌控。”
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当父母将人生规划的责任交给孩子本人,他们都会拥有责任感、使命感,愿意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有时候,与孩子保持一步的距离,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快乐,孩子也会更大限度地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