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现代化与计算机_电子计算机论文

管理现代化与计算机_电子计算机论文

管理现代化与电子计算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子计算机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管理现代化与电子计算机,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耦合及其互促互动的关系和趋势,既是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是人们较为忽视和较少探索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主题,粗略地介绍并探索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管理现代化,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管理现代化中的应用,以期引起深入的研究和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管理现代化 电子计算机 互促互动 关系 趋势

中图法类分号 C931.9 TP30

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取向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程度,进而又取决于由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构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最优运作。于是,管理现代化与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紧密耦合,形成互促互动的趋势。这不仅为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所证实,而且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优化目标模式。因此,探索电子计算机在各国管理现代化,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管理现代化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管理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历史

从应用的历史过程看,管理部门应用计算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lectrical Data Processing)简称EDP阶段。EDP又称为TPS(事务处理系统)。从1946年世界上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起,EDP就开始获得广泛应用,在五六十年代形成应用高潮。它主要针对管理中具体的事务(如财务、销售、库存等)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这种系统主要在于帮助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或文秘人员减轻处理原始数据的负担,即节省人力。由于EDP所形成的数据缺乏模型分析,因而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价值,所以产生了MIS。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阶段。MIS在EDP基础上发展而来。它针对一个单位各种事务的全面、集成管理,使用系统结构分析、结构设计,采用标准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提高管理效益。它除了具有对原始数据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功能(EDP功能)外,还具某些预测和控制功能。一个MIS系统,往往由若干个功能模块(或称子系统)组合集成而成。这些功能模块分别负责一定功能之间互相交流数据和信息,共享某些公用计算机资源(如激光打印机和公用数据库等),这是MIS和EDP的重要区分。典型的MIS系统有MRP—1(制造业资源规则)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MRP—1是当前较流行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它覆盖了企业的全面管理功能。CIMS则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制造工厂全部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从而将企业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和企业管理组合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以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阶段。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MIS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它并不能象预期那样,给企业或部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MIS系统过多地强调用计算机代替原有的管理方式,而忽略对决策的直接辅助功能。计算机处理的大量报告信息并没有系统化和条理化,缺乏模型分析,对高层管理人员决策并无多大价值。因此70年代初美国教授Scot Morton最早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概念。

DSS倡导者认为,系统管理活动分三个层次:战略计划层(高层)、管理控制层(中层)、业务管理层(低层)。而经济学家西蒙则认为,决策(包括管理决策)可分为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在管理活动中,低层管理者面临结构化决策问题,这类问题范围确定,条件明晰,解决方案易于制定,如用人计划和工资标准的确定等;中层管理者面临半结构化决策问题,这些问题解决方案不明显,无一套固定、明晰的解决步骤;高层管理者主要面临非结构化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发生时形势极不明朗,甚至连问题性质、范围也不清晰,因此正需要开发DSS来帮助中、高层次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因此,DSS实际上就是人和计算机进行交互作用的信息系统,它具有的模型库可帮助领导人预测和分析数据,从而帮助领导人解决所面临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DSS从70年提出,进入80年代后在发达国家形成应用高潮,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最多是在市场、生产和经营管理、金融、战略决策等领域。不仅有大型的DSS,也有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辅助专业决策人员使用的小型合用DSS。

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管理中的运用

(一)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管理中应用的历史和现状。

电子计算机在我国应用于管理只有20余年的历史。1958年我国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早是用于军工和国防系统以及科技和气象等领域。70年代末,少数大企业才将计算机用于管理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才把大规模发展计算机应用列为国策,把应用计算机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于是,计算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管理中应用也逐渐扩大:计算机应用已从自然科学转向管理科学,从数据单项处理过渡到数据综合处理,由单机单向向系统化、网络化发展。当前,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型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应用。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已开始建设大型计算机信息网络。如我国已并入lnter net ,CSNET,BITNET等国际主要信息网络;机电部计算机研究所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科技网——CANET网络,国内用户可通过公共分组网或公共电话直接进入CANET。尤其是中国1993年提出的“三金”工程,目的是要在全国建设几个大型信息网络,实现与国际接轨,并为今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铺垫。其中,“金桥”工程,指中国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即国家公用经济网的建设,它与目前国家公用经济网互为备用,并与各部委和省市的数据专用网互接,能传播语言、图文和数据。该工程建成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500个中心城市、12000个大型企业、100个计划单列的重型企业集团及国家重点工程都将连接在一起。“金关”工程是将外贸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联网,实现海关对外贸易电子数据交换。“金卡”工程则是电子货币工程,即在全国范围推行信用卡,以电子转帐方式实现货币交易。“三金”工程的实施将对中国的各项产业和管理,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2.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针对中国国情,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并开发自己的数据库系统辅助管理,已见成效。军队和国防科委以及气象和铁路等系统建立数据库最早。1982年浙江省已在微机上建成了“水稻品种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小麦品种资源性状数据库管理系统”。之后,国家计委和统计局等系统也分别建立了综合、能源、人口、人才等基本情况数据库。财政和金融系统也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这些为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以及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3.MIS和DSS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在我国一些企业和单位已经开始开发和使用自己的MIS系统和DSS系统,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MIS应用中,中国的MRP—1应用始于引进美国软件。比较典型的有长春一汽、湖北二汽和沈阳鼓风机厂引进美国IBM公司COPICS软件;沈阳第一机床厂引进西德EPP公司INTEPS软件;广州标致汽车厂引进法国BULL公司IMST软件;重庆北碚红岩机器厂引进美国王安公司的MRPIVS软件等。它们都已在企业规划、生产、财务、需求等方面成功地应用了计算机管理。并且,中国机电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软件中心已在美国MRP—1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开发出自己的MIS系统——CAPMS商用软件。对于世界热点的CIMS,中国也将其列为“863发展规划”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巨额投资。并已在清华、浙大等部分高校进行研究,在济南第一机床厂等单位进行试点。

中国对DSS也有所应用和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就曾为大庆油田开发编制了一个“油田开发和区域规划建设DSS”,这虽是DSS的初级形态,但为油田建设,已起到很大作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之后,逐步进入到我国的军事、国家管理、国民经济计划、科学发展规划等领域,以及一些重大的战略性工程,如宝钢、三峡、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等工程。

4.我国电子计算机在现阶段管理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计算机管理的应用条件较差。一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使用效率低。迄至1991年我们建立的数据库不到世界总数的1%,产值只有世界的0.1%;全国可用的300个数据库,能对外服务的只有5%。二是,计算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与计算机管理配套的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软硬件开发很少。1991年我国电脑业产值只占世界总产值的0.3%;全世界信息产值2030亿美元,我国只有30多亿人民币。(2)国内大部分企业、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仍停留在计算机管理第一阶段,即EDP(或TPS)阶段。处于MIS的占少数,跨入DSS的更少。由于EDP开发简便,花费低,在处理许多繁杂数据上颇为有用,且在一定程度上较易于为人们所掌握,因此国内许多企业事业单位都只愿开发使用EDP参与管理。但是,仅把计算机作为数据档案的管理手段,离真正实现计算机管理,差距还很远,应积极向MIS和DSS系统过渡。(3)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的素质问题。我国大多数管理者,对计算机管理实际上还很陌生。他们或由于不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操用而对使用计算机漠不关心;或只凭主观愿望与热情,在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充分准备前,盲目购置微机、结果是不仅没提高管理水平,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这是我国计算机管理应用中的大问题。

(二)我国应用电子计算机管理可采取的战略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管理中应用的现状,今后计算机管理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在战略规划上我们可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1.变革管理领导的传统思维模式。在现代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目的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合理化和优化。这就要求对那些不适合计算机管理系统建构和运行的传统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因为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如果只是简单模拟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就失去了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意义。因此,开发计算机管理系统,必须首先要改革领导者的传统管理观念和模式,从而促使管理系统的组织体制、人员素质和管理方法等都能与应用计算机相适应,逐步形成新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实践证明,开发应用计算机要立足于改革,以改革为动力;同时又要把开发应用计算机作为深化改革、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器。这样才能互补互促、相得益彰,使计算机管理真正为提高管理系统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2.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开发应用计算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观点、系统思想为指导,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系统开发计划。这就必须要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三个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主要要搞好调查研究,包括对管理系统自身的现状和国内外环境状况的研究,在综合考虑可利用资源、管理基础工作、适应能力和系统开发周期四个要素基础上,确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目标。系统设计阶段,即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具体确定开发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规模、投资、结构等。在设计系统开发规划前,既要立足眼前,又要兼顾长远;既要充分讲求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又要能适应今后计算机管理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步实现计算机全面应用及辅助决策的长远目标。系统实现阶段,它是引入计算机管理的具体实现过程,涉及到选型、网络布置、信息汉化、系统结构、开发体制、人员培训和实施步骤等具体任务。

在以上过程中,系统分析和设计要占全部2/3以上时间。据统计,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要占用全部人力的75%以上;而计算机购买和安装只占25%,在总费用中也不超过50%。因此,管理者应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上,而不要盲目地购置硬件。

3.充分注意“软性”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在这方面建设上,管理系统应作到:(1)提高管理者素质。要改变管理者对计算机管理的各种错误认识,形成和确立必须应用计算机参与管理的意识;充分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当今世界计算机管理的应用现状及巨大效益。(2)注意对专业人材的培养。管理系统要注重抓好人材培养,要努力建构一支具备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优化的专业队伍,包括信息管理人员、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操作软件和硬件人员、数据录入人员等。尤其要注重兼有管理才能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材培养。(3)建设有效的组织保证体系。要使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发挥有效作用,必须在管理系统内部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保证体系。不仅要建立一个兼有计算机和管理业务技能,能承担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管理业务的专门机构;还要逐步做到从最高领导到最基层执行者都能积极支持和参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运用和日常维护工作,形成从上至下、专群结合的组织保证体系。

(三)我国应用电子计算机管理可采取的战术措施。

在实施计算机管理开发应用战术措施上,我们也应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具体措施。例如:

1.在EDP、MIS和DSS系统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我国计算机应用起步晚,资金技术相对不足的国情,针对具体单位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既要适应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更要讲求实用性和可接受性。

2.应引入国外应用较广的MIS、DSS等软件包,结合国情加以研究消化后再投入管理系统使用。力求“洋为中用”,其中尤其要注重引入一些适用于我国各行各业具体情况的软件包进行汉化。如DBASE—I的汉化软件包的推广应用,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今后应注意引进和汉化一些更好的软件包,如LOTUS1—2—3等。

3.应集中一批既懂计算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的专家来开发一批适应我国情况的“中国软件包”。因为我们决不能只靠引进软件,从而受制于外国。而应采取“拿来、消化、创新、立新”的战术措施,以尽可能地争取快速地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计算机管理。

收稿日期 1996—09—18

标签:;  ;  ;  ;  ;  

管理现代化与计算机_电子计算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