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农业开发问题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暴露出了一系列不适应整个经济形势发展的比较紧迫的问题。思考进而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最终确保西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以农为本是西部大开发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石
西部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农牧业区之一,中国的“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部地区问题,西部地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西部农业问题。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经济,发挥优势产业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农业,而且还要把农业作为重要基石不断地加强。
1.强化西部农业的基石地位,是贯彻全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中国,吃饭问题与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内外人们所关注的首要大事。农业作为一个生存之本的产业,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十五”计划特别强调了“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多、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不仅属于全国农业发展的是薄弱环节,也是全国农业发展战略集中需要发展的一个主要区域。所以,西部更应当把强化农业的基石地位作为西部大开发长期的发展主题和战略目标。
2.强化西部农业的基石地位,是由西部地区的基本区情决定的。西部地区地域广大,且蕴藏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开发潜力,这也是西部发展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同时由于西部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极大,因而发展农业不仅是西部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也是维护整个西部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另外,西部二、三产业的欠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所以,强化西部农业的基石地位,是西部整体经济起飞的基本前提。
3.强化西部农业的基石地位,是由西部地区农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决定的。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于西部农业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方面来说: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西部农业发展创造日益宽松的环境;二是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和多样化,给西部农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特有利于西部农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四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将为西部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从挑战方面来说:一是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西部农业将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双重竞争压力;二是西部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西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西部农业只有不断地开发自身、强化自身,才能最终赢得机遇战胜挑战。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落后,更重要的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落后,可以说,西部农业产业结构量突出、最强烈、最普遍地反映了西部“三农”问题的各种矛盾。因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成为西部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1.西部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近年来,西部农业结构日益突出:(1)农业的重心地位虚弱。西部农业在该地区经济总量结构中的份额基本保持在23%左右,无论是在产值方面,还是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其所占比重都远远高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水平,从而构成了西部产业结构二元重心的一个重心。但这个重心却是有量无质,不仅基础脆弱,发展条件不良,而且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局面。(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西部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和种植业为主体、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但由于现代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参与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农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3)农业产业支持力薄弱。西部农业由于长期受资本与科技投入不足的制约,不仅生产效率较低,而且产业贡献率也较小,由此就使西部农村的二、三产业失去了稳定可靠的基础,同时也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闲置,收入降低。
2.西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推进西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着眼于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国内外农业市场的需求,以及西部的基本区情,其中,重点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1)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目前全国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品质结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一些农产品难卖、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许多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应当借这次结构调整之机,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西部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2)加快畜牧业发展。当前西部发展畜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西部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稳定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开发饲料工业和畜产品的深加工,充分发挥畜牧业的连动效应,力争使西部畜牧业成为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东部以及发达国家相比,西部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未成一体,产业链缺损,从而严重影响了西部农业的整体效益。“十五”期间,西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不断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4)优化农业的区城布局。西部地域广大、地情复杂,因而西部农业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对于大城市郊区,可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对于生态脆弱地区,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以便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和盲目重复建设。
三、改革农业经济体制是西部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当前,西部农业经济发展迟缓,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西部农业的传统体制、生产方式远远没有被打破,旧体制、旧方式严重抑着新体制、新方式的产生而造成的。
1.西部农业经济体制的基本现状。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业经济体制虽然也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传统的特征仍十分明显:(1)农业产业区间狭隘。西部长期在很大程度上把农业局限于传统狭小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范围,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不仅相对独立,而且也相互封闭,再加上西部各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之比较低,从而造成了各产业间资源可转移性小,最终严重地影响了西部产业结构的演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形成。(2)农业科技转化缓慢。由于一方面西部农业科技体制不健全,条块分割严重,科技传输与科技协作机制尚未完善,另一方面目前西部农业的生产状况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不从心,除了缺乏必要的资金之外,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太低,没有能力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而政府对此调控的力度也不够,从而导致了西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大大地制约丁西部农业经济的增长。(3)农业经济组织运作涣散。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西部农业经济组织主要是只承包不联产的小农户,这种规模过小的农产经营,则是造成西部农业比较利益低和缺乏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西部虽然出现了一些专业户以及生产、运销混合的农村新经济联合体,但是这些经济组织在运作上缺乏必要的法规指导,要么非常涣散,要么没有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束缚,而且它们无论在合作领域上还是合作数量上,都远不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4)农业制度转换迟钝。西部农业制度在总体上表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所有制的痕迹,一方面农业仅在准市场条件下运行,农业市场缺乏活力,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受限;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重视不够,投入相对减少,缺乏长远规划,农村的土地经营体制、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以及税费改革的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地将扶贫与开发、减负与增收规范化、制度化。
2.西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西部农业经济体制的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只有通过立足于西部区情的有针对性的改革,才是西部农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唯一出路。(1)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提高西部农业产业关联能力的必要选择。为此首先就要改变对农业的传统界定,变狭义农业为广义农业,变微观农业为宏观农业,变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为对外开放的现代农业,变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为工业反哺农业,要打通农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屏障,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联能力,以及农业产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能,确保西部农业尽快实现新型化、产业化和现代化。(2)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西部农业科技转化能力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是农业第一生产力,而要使西部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总体提高,首先就要为西部农民追求和采用新技术创造有利的条件,其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政府要通过制定一种适应于西部区情的、将科技投入、科技开发与科技扶贫相统一的新型科技体制,以确保西部农业科技转化渠道的畅通;同时,农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意识,在大力引进外地科技人才的基础上加紧培育自己的科技人才,以促进西部农业尽快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化。(3)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西部农业获得新生的重要条件。西部农业经济组织要尽快转变以维持温饱的具有家庭特征的小规模的农户为创造经济效益的具有服务特征的适度规模的联合体。当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是公司加农户的合作组织。它以专业化的生产厂商或销售厂商为中心,借助公司的资金、技术,设备、科研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把分散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根据西部的区情来看,这种形式同乡镇企业、小城镇相结合则适宜西部。(4)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西部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农业制度所涉及的是一系列综合性因素,其中的创新在于:一是完善西部农业的市场体制。西部农业要加快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步伐,开辟多种投入渠道,提高西部农业在加入WTO后的适应能力;二是变革政府的农业管理体制。西部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灵活及时地调整或变革土地、金融、粮食、税费等影响农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为西部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典型示范的作用。
四、建立生态农业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必要选择
西部农业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专门地开发西部农业,而为了复合式的开发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世界人心的今天,西部农业却面临着恶劣的生态环境与落后的发展观念,因而西部农业的开发不能简单地模仿东部农业的发展模式,建立生态农业才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1.建立西部生态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九五”期间,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西部生态农业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1)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西部农业由于长期受科技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外延发展的过程中维系着广种薄收、滥砍滥伐、超载过牧、过度捕捞、大水漫灌等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种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经济效益、忽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从根本意义上并没有促进西部农业的发展,反而使西部农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2)资源质量欠佳,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农业的资源与环境总体状况不理想。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耕地污染较为严重,肥力下降,面积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缺水、浪费与污染并存;森林资源利用率低,林种结构不合理,木材供需缺口扩大,保护形势严峻;草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退化,综合生产能力下降;陆地、水系、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压力日益增大。(2)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由于西部人长期存在着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农业经济建设中出现急功近利和以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从而使自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背上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债务;同时,西部人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也认识不足,他们不仅措施单一、分析不够,而且没能将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政府的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政策缺乏连贯性与前瞻性,而且监督执法力度还远远不够。
2.建立西部生态农业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西部生态农业建设所面临的现状,决定了西部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下大力量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走集约经营的内涵挖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1)要确立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西部人必须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来抓。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是建立在高产优质、高效率低耗能基础上的商品农业,因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西部一方面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使西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尽快由过去数量扩张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转变。(2)要建立生态农业的环境工程。西部生态农业的建设涉及到一个资源与环境综合利用合理保护的浩大工程,首先就要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建立节水型农业;其次要推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积极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开展土地的整理与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再次要加强森林、草地资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逐渐建立适应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圈;最后要抓紧水、空气,垃圾污染同题的深入研究和技术推广,实行变废为宝、综合利用。(3)要树立生态农业的人文理念。西部生态农业归根到底需要由西部人建设,因而西部人必须树立生态的文明观和价值观,摒弃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代替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逐渐将资源导向型农业转化为知识导向型与生态导向型农业,要重视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资源与热爱环境的良好风尚;中央以及西部各级政府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应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区域间的协调机制,实行以法兴农。
西部农业开发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西部各级政府和广大劳动人民不仅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农业开发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而且要针对农业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妥善解决,逐步推进,以确保西部大开发获得最后的成功。
收稿日期:2002-10-20
标签: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三农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