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灵活处理策略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灵活论文,策略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套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每个班级,因此教材也有需要整合、改变、拓展、补充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进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学生。
一、整合——让教材更简洁
【教材展示】人教版数学第九册教材105~106页例4、例5(如图1)。
图1
教材编排意图:通过例4教学,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内涵,掌握求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例5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并再次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例4和例5宜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我的思考】如果例4和例5用两课时进行教学,就可能割断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学生对中位数概念的整体构建。因此,笔者认为这两个例题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教材显得更加简洁、明了,学生就可以获得清晰而又完整的中位数概念。
【我的处理】(1)教学例4。(2)在教学例4的基础上提问:“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冬的成绩24.5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又是多少?”这样就把例5的内容整合到例4中来教学。(3)练习,让学生感悟平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设计一组比较性题组,第1题中的平均数受大数影响;第2题中的平均数受小数影响;第3题中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
【我的收获】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入手通读教材,整体建构知识。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教材中一些重复啰嗦的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力求使教材变得简洁、明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清晰建构。
二、改变——让教材更妥帖
【教材展示】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93页例4(如图2)。
图2
教材编排意图:让学生理解用相加的思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同时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策略,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组合图形的分解要尽量用简便的方法进行,不能任意分解。
【我的思考】教材中的第二种思路虽然具有对比的意义,但缺乏实际意义。因为例4的解题思路学生一目了然,把它分成两个梯形再求总面积的思路有点牵强,而且增加了解题难度。同时,例4只渗透相加的思路,没有涉及相减的思路,感觉有点不完整。
【我的处理】鉴于上述思考,果断抛弃例4,而把练习中的第一题(如图3)作为例题进行教学周为这个图形包含了求组合图形面积的两种基本思路——相加和相减,而且这两种思路学生都有可能顺利想到,因而解决这个例题更具有“例带一串”的功效。
图3
【我的收获】揭示数学思维,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小学阶段儿童的数学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思维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创设有利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环境。只有遵循儿童思维方式并根据儿童的思维方式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儿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拓展——让教材更严谨
【教材展示】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84页(如图4)。
图4
教材编排意图: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没有采用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方法,而是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摆的方法。这个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为学生容易把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摆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而且他们已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我的思考】教材中的主题图明确告诉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摆成已经学过的熟悉图形,而且主题图中已经呈现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摆的过程,这其实已经蕴含了逻辑推理的方法。但是,好多一线教师认为在小学阶段进行逻辑推理难度太大,一般都绕开逻辑推理,而用一种比较模糊的描述进行推导。然而,让学生体验并逐步学会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是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对的。
【我的处理】教学时,事先分别为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以及一个任意三角形。
师:从七个三角形中选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
学生通过操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三句话分别陈述拼出的图形。
师:谁能把这三句话变成一句话?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什么叫完全一样?
生:面积一样;等底等高;可以吻合。
师:那么,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归纳出三句话分别说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
师:谁又能把这三句话变成一句话?
生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2: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3: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生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5:S=ah÷2。
【我的收获】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范例,其中只显示了教学的基本思路,弹性很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依靠教学智慧对数学教材进行适当拓展,力求在教学中凸显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让数学教材显得更加严谨。
四、补充——让教材更系统
【教材展示】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例题出现了以下几道方程:
100+x=250;x+0.64=14.14;3x=18;2x-20=4;(2.8+x)×2=10.4;x+2.4x=5.1。
教材的编排意图:选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降低难度,绕开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同时把解方程与实际应用整合在一起。
【我的思考】a-x=b和a÷x=b是最基本的方程,如果回避它,就会增加后面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于是,有些老师返本还源,用老教材编排的方法——加减法和乘除法关系进行解答。但是,如果用加减法和乘除法关系进行解答,就和整套教材的编排思路产生冲突,让学生感到前后学习的方法不一致,无疑又增加了解方程的难度,可能会使一大部分同学陷入混沌状态。
【我的处理】为了让学生学到比较系统的方程解法,在学生学完教材中的例题后补充了“特殊方程的解法”这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答形如a-x=b和a÷x=b这两种简易方程。
教学时,先用题组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通”的状态时教师适当介入,以规范的板演让学生感受特殊方程的解法。虽然这样教学,好像有点讲授法的味道,但我想还是必要的,一是因为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接受,二是这种方法能留给学生清晰的、前后一致的解法。
教师出示两个方程:
x-5=2.2;5-x=2.2。
学生解答,两生上台展示
x-5=2.25-x=2.2
解:x-5+5=2.2+5 解:5-x+5=2.2+5
x=7.2x=7.2
师:看了他们的板演,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肯定有一个方程解错了。
生:右边这种解法肯定是错的。把x=7.2代到方程里检验,5-x=5-7.2,因为5-7.2不够减,所以x=7.2肯定不是右边这个方程的解。而把x=7.2代到左边这个方程里检验,x-5=7.2-5=2.2,正好与方程右边相等,所以x=7.2是左边这个方程的解。
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
师:那右边这个方程的解法错在哪里?
生:方程左边“+5”,两个5前面都是“+”,并没有把被减数5抵消掉,但我们却把它当做已经抵消的未处理,因此答案肯定是错的。
师:那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生:方程两边应该同时“-5”。
生:两边同时“-5”,右边2.2-5不能减,也不行。
师:那该怎么办?
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全班学生都把目光集中到老师身上。
师:x在减号后面是一个特殊的方程,我们要用特殊的方法进行解答。
师边说边板演:5-x=2.2
解: 5-x+x=2.2+x
5=2.2+x
2.2+x=5
2.2+x-2.2=5-2.2
x=2.8
师:x=2.8是不是方程的解,请大家检验一下。
学生检验后,证实x=2.8是方程的解。
师继续出示:x÷5=2;5÷x=2……
【我的收获】因为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再加上教材编写者所持的立场可能与一线教师的立场并不一致,所以教材编写肯定不能面面俱到,而是具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前应该反复研究教材,教材编写有缺陷的要适当补充,力求使教材变得更加系统,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
总之,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用辩证眼光去理性地看待数学教材,深入钻研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创造性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的功能,使数学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