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洲经济圈与亚洲经济圈的合并趋势看世界经济的两极化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圈论文,美洲论文,亚洲论文,世界经济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和各国相互经济依赖的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的一个突出方面,是以美国和欧共体为中心的经济圈范围向纵深发展,即由北美经济圈和欧洲联盟向美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方向发展。经济圈不是人为的产物,而是彼此经济联系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具有对外开放性质。而经济圈的对外开放性,尤其将促使美洲与亚洲的经贸联系日趋扩大,进而为未来美洲圈与亚洲圈合为环太平洋经济圈打下坚实基础。这样,极有可能在21世纪中叶前形成欧洲与环太平洋两大经济圈,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三大经济圈。现在看来,21世纪初欧洲与美洲经济圈的形成已成定局,关键是美洲经济圈能否与亚洲经济圈合并,它有什么必然性和可能性?茂物会议后美洲圈与亚洲圈合并趋势的走势如何?21世纪中叶前组成的环太平洋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即世界经济的两极化趋势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1988年以来世界三大经济圈发展的新动向
1988年7月,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叶芳和率先提出三大经济圈问题。然而,从1988年到现在的6年多期间,原先三大经济圈的范围已经突破。1991年10月,欧共体与西欧自由贸易联盟达成协议,决定组成欧洲经济联盟。此后,欧盟又决定把其版图扩大到奥地利、芬兰和瑞典,上述三国于1995年1月1日加入欧盟。1994年12月9日,欧盟又通过一项决议,在一段较长时期内,让原东欧6国“逐个”参加欧盟。可以预言,欧洲经济圈将在2005年前后宣告组成。在美洲,自从1992年8月12日北美三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后,整个西半球的经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先是美国与拉美各一体化组织签署了自由贸易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克林顿政府又推出了“西半球自由贸易区”计划,试图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逐步推广,推动整个美洲的经济合作进程。1993年11月西雅图会议后,美洲经济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年11月底,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和加勒比共同体一致表示准备以集团名义分别加入NAFTA;1994年5月初,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四国组成的南锥体共同市场,也通过决议尽快与美国商谈该组织加入NAFTA事宜。在此期间,智利和安第斯集团都对参加NAFTA感兴趣。可以看出,到21世纪初,美洲经济圈将最终组成。
1988年以来,亚洲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形势也十分喜人。1993年10月,东盟6国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至2003年1月1日的10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亚洲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华南经济圈、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增长三角区”等就是例证。近年亚太经济合作已由民间组织发展到半官方机构。从1989年11月到现在的5年多期间,亚太经合组织(APEC)召开了6届部长会议,在1994年11月15日的雅加达会议上,又提出了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长期目标。
综上所述,从1988年叶芳和提出三大经济圈后,欧洲、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合作势头发展之快,大大出乎人们预料。目前,人们对欧洲经济圈与美洲经济圈的最终组成并不感到忧虑,因为这两个经济圈的最后形成只是个时间问题。相比之下,他们对亚太经济圈能否形成则忧心忡忡。从地域看,亚太经济圈主要指美洲与亚洲两个地区。由于近年美国、日本和东亚地区出现了种种新动向以及美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日益加强等,21世纪美洲圈与亚洲圈合为一大经济圈,既有其必然性,也有着可能性。
二、美洲经济圈与亚洲经济圈合并趋势的必然性
谈到美洲圈与亚洲圈的合并趋势,不能不涉及美国面向亚洲的新经济战略以及日本在主导亚洲圈上遇到的阻力和东亚尚不具备组成制度性经济圈之条件。
(一)美国推行面向亚洲的新经济战略,其真正动机是为了与欧洲经济圈相抗衡。由于美国国内经济重心东移以及它与亚洲地区经贸联系加深,近年美国政府提出背靠美洲面向亚洲的全球经济战略。背靠美洲,系指以整个美洲为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外经济扩张。而面向亚洲,表面上是钳制日本,实则利用两大洲的经济力量与欧盟乃至欧洲经济圈相对抗。
从目前情况看,北美圈的经济实力难以同欧盟抗衡。1992年北美三国的GNP为6.5万亿美元,同年欧盟GNP达7.08万亿美元。1992年,美、加、墨三国的外贸总额约为1.6万亿美元,同年西欧外贸总额则达2.9万亿美元。不论从GNP,还是从外贸总额看,北美圈都不是欧盟的对手。就今后发展趋势而言,单靠美洲圈的经济实力也无法对付欧洲圈。例如,目前美洲的GNP合起来估计约为8万亿美元,整个欧洲(欧盟+中欧+东欧)的GNP估计将达9万亿美元。前者也比不上后者。有鉴于此,美国试图通过面向亚洲的新经济战略,用美洲与亚洲的联合经济实力对付未来的欧洲经济圈。1993年,只北美三国和东亚国家与地区①合起来的GNP便达11.09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大超过欧洲GNP总和。其中,美国和日本的GNP之和则达9.59万亿美元②,也超过欧盟国家GNP的总和。毋庸置疑,经济实力是各大经济圈相互抗衡的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经济实力,各经济圈很难在今后的全球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日本难以成为亚洲经济圈盟主。日本能否凭借自己的力量单独主导亚洲经济圈,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国内不少学者都认为,日本有可能单独主导亚洲圈和亚太圈。但是,他们的想法未必符合现实。下述方面足以证明日本不大可能成为亚洲经济圈的首领。
(1)日本国土狭小,市场容量有限,处于不利地位。日本虽是个经济大国,但在国土面积和市场容量方面,与美国和德国相比,日本分别处于劣势地位。
(2)强调出口与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使日本不大可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力量。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日本也有其全球战略,这就是:以全球自由贸易为武器,对外实行扩展性出口贸易,占领别国市场。但日本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纯粹出于自己的私利,无助于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对日本的外贸出口。日本实行的只出不进,或出大于进的外贸政策,已引起不少东亚国家的强烈不满。
(3)鉴于在贸易投资方面对美国的严重依赖,日本只好容忍美在亚洲的存在。在主要西方国家中,日本对美国的经贸依赖一直较大。在对外出口方面,美国是日本的最大伙伴。例如,在1988-1991年间,除1991年外,日本对东亚出口占的比重均低于对美出口占的比率。从对外投资看,日本对美的依赖性也较大。近年日本对外投资中,主要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其中,在北美地区,美国占的份额最多。例如,1994年日本对美直接投资已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近1/3以上,明显高于对西欧、东亚的直接投资。因美国在美、日经济关系中握有贸易投资两张王牌,迫于压力,日本既不敢得罪美国,也不得不重视美国在亚洲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4)日本不想组建亚太圈,也是其不可能成为亚洲经济合作主导力量的重要原因。过去日本曾为组建“太平洋经济圈”提出不少构想,然而现在它又转向不主张建立亚太圈,其背景不外是:第一,日本主张自由贸易,如组成经济集团,反倒对其扩大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故此,日本不愿出面组成以它为中心的经济圈。第二,不想损害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与美国的扶植分不开。况且,美、日经贸关系一向很密切,若提出单独主导亚洲圈,必然招致美国反对。因此,日本提出的亚洲经济合作构想,总是把美国包括在内,这同它们之间的密切经贸关系直接相关。第三,由于二战中亚洲国家深受日本侵略战争之害,对日本单独主导亚洲经济合作怀有戒心,使得日本在亚洲经济合作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东亚尚不具备组成制度性经济圈之条件。所谓制度性经济圈,系指由政府出面通过一体化文件或双边贸易协定形式组成的经济集团。如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属于制度性经济圈。相比之下,凡非由政府出面,而是通过以市场导向为主自发形成的经济合作,亦称非制度性经济圈。如华南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等,就是这种非制度性经济圈。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表明,组成制度性经济圈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该经济圈必须以一、二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作核心;二是各成员国应有必要的政府协议;三是必须以经贸联系的自然扩展为基础。目前,东亚还不具备建立制度性经济圈的基本条件。
(1)马哈蒂尔曾提议日本充当东亚经济集团核心国家,但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有着自己的想法:其一,组建东亚经济集团将捆住日本对外出口的手脚,因为与自由贸易相比,日本从东亚经济集团得到的实惠要比区域外国家少得多;其二,日本认为GATT是东亚地区经贸联系的最佳组织形式,没有必要再组成一个与GATT相对立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其三,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主张的东亚经济合作,不能把美国排除在外,这与马哈蒂尔的想法不相吻合。基于上述原因,日本并不想在东亚建立以它为核心的经济集团。
(2)欧共体一体化是通过该组织12个成员共同签署“欧共体统一市场白皮书”实现的,北美经济圈则是以美、加、墨三国政府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蓝本。就是说,欧共体和北美都以制度性协议为基础。近年东亚经济合作虽然比较活跃,但由于缺乏制度性协议的约束,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其中,该地区各国之间仍然保留着不同的高税率和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如果不通过政府协议对之进行控制,则该地区经济合作必将难以进一步发展。
(3)8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较快。但东亚作为一个整体,鉴于该地区缺乏经贸联系自然扩充的基础,时至今日,东亚还未出现地区经济一体化高潮。相比之下,欧共体和NAFTA的形成则是这两个地区所有国家相互经贸联系加深的结果。例如,由于长期以来北美三国相互经济依赖的日益加深,经贸合作范围从美国自然扩展到加拿大和墨西哥,从而最终促使上述三国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
由于美国面向亚洲战略的提出以及日本不可能成为亚洲经济圈的主导力量,加以今后一段时间东亚制度性经济圈难以形成,可以预言,美洲圈与亚洲圈合并将是大势所趋。
三、美洲经济圈与亚洲经济圈合并趋势之可能性
未来美洲圈与亚洲圈的合并,不仅有其必然性,也存在着可能性,这可从下述方面明显地看出来:
(一)美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日趋加强。在欧、美、亚三大洲中,美洲与亚洲的贸易投资关系更加密切,非欧洲所能相比。在1990年的日本外贸进口中,美、加两国占的比重达25.9%,拉美国家占4.2%,美、加和拉美国家合计占日本进口的30.1%。同年,在日本进口中西欧仅占18.2%;在1990年日本出口中,美、加两国占33.8%,拉美占3.6%,西欧占22.1%。美、加和拉美占日本出口的比率合计为37.4%,大大超过西欧占的比重。战后日本对外投资地区构成发生了急剧变化,80年代中期前,日本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占其海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但80年代中期后,日本对外投资重点已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发达国家。到1991年底,美加两国占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已达44%,拉美占12.8%,欧洲只占19.5%。亚洲与美洲经贸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为美洲圈与亚洲圈的最终合并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日本主张在太平洋经济合作基础上,创设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其中,河合正弘教授就是典型代表。他认为,今后太平洋经济合作有可能采取四种模式:一是日、美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二是在APEC基础上,最终建立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三是在东亚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经济集团;四是维持现有亚太经济合作现状。河合正弘赞同第二种模式,并强调指出,经过各方面努力,有可能最后建立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他还认为,世界经济今后将朝着“西欧、北美和东亚的三极化或朝着西欧与环太平洋(东亚与北美)的两极化方向发展③。”河合正弘当时讲的是北美和东亚为一极,现在看来,北美与东亚将被美洲与亚洲所取代成为一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北美三国向亚洲、特别向东亚推广NAFTA模式,说明美洲与亚洲两大圈的合并趋势有可能变成现实。1992年8月12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签署后,美国和该协定的另外两个缔约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亦主张NAFTA不仅应向拉美推广,也对亚洲国家开放。克林顿政府的一些重要官员还指名新加坡、韩国等一些东亚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作为NAFTA后补成员。目前,东亚地区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亦准备加入NAFTA,秦国、印尼等国也有可能参加NAFTA。在当前亚太地区尚无经济一体化现成模式情况下,用NAFTA把美洲与亚洲地区联系起来,促使两大洲的经济合作朝着合流方向发展,也许是较为理想的一种选择模式。
四、APEC茂物会议后美洲与亚洲两大圈合并趋势之走向
1994年11月15日在印尼茂物召开的APEC第二届非正式首脑会议,明确指明了今后25年内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发展趋向:从现在至2010年,APEC中的工业化国家将逐步取消贸易壁垒;APEC中的发展中国家至2020年将实现贸易自由化目标。就是说,到2020年,将正式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它的大部分成员将都是美洲与亚洲的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笔者认为,APEC茂物会议后,美洲与亚洲的合流趋势将呈现出下述走向:
从近期看,也就是到本世纪末,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过程将加快。西雅图会议后,克林顿政府推行的全球经贸战略有两个侧重点,一是美洲(也称南下战略),二是亚洲(亦称西进战略)。在这两个经贸战略侧重点中,克林顿首先关注的是美洲,然后才是亚洲。这是因为,与西进战略相比,其南下战略更为重要。美国一向把拉美作为它的后方基地,若后方基地难以巩固,则美国面向亚洲的西进战略也就很难实施。正因为如此,美国才在西骓图会议后,加紧向中南美洲推广NAFTA模式,尽快在西半球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圈。APEC茂物会议后,北美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进程将因下述原因而加快:北美协定成员国将借助茂物会议东风,加速完善NAFTA向外扩展的程序,以早日把NAFTA向中南美洲推广,此其一;1994年12月9日—11日在迈阿密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作出决议,到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可以预言,此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后,美洲经济合作将出现一个新高潮,此其二;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后,与人们的预料相反,墨西哥从中获得了巨大经济实惠,这对拉美国家有着强大吸引力,进而为本世纪末美洲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打下坚实基础,此其三。
从中期看,即到下个世纪的头10年,美洲与亚洲两大圈的合并势头将加快。克林顿政府虽然试图通过NAFTA向亚洲推广,在亚太地区建立表面上以美、日为主实则以美国为核心的经济圈,但他的这一设想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亚洲地区能否接受NAFTA要由该地区的国家最终决定。鉴于东亚一些国家和日本反对把NAFTA向亚洲推广,NAFTA的推广将遇到不少阻力。加之,大多数亚太国家,包括拉美国家在内,反对在该地区建立内向型集团。在这种情况下,APEC西雅图会议后,美国改变了原先把亚太经济合作变成内向型经济集团的计划,转向支持建立外向型的经济圈之主张。在这次茂物会议上,由美国背后支持、澳大利亚出面提出并得到APEC大多数成员赞同的亚太贸易投资自由化倡议,就是重要例证。美国态度的转变以及下个世纪头10年APEC中发达成员关税与非关税障碍的逐步取消,将为美洲与亚洲两大圈合并过程的加快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在下个世纪头10年内,经APEC从中协调,美洲与亚洲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将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进而使美洲圈与亚洲圈相互开放市场,朝着合二为一的方向发展。
就长期而言,即在下个世纪中叶前,随着亚太地区内发展中国家关税与非关税障碍的最后消除以及美洲国家与亚洲国家中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逐步缩小,美洲圈与亚洲圈的最终合并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显而易见,21世纪中叶前,由于美洲与亚洲之间不仅最后消除了贸易投资方面的障碍,甚至在金融、劳动力自由流动上也将出现新的局面。所有这些,都将为美洲与亚洲两大经济圈的合并创造种种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可以预言,亚太自由贸易区逐步建立的过程,基本上也就是美洲经济圈与亚洲经济圈最终合并的过程。合并后的环太平洋经济圈,将以松散的开放式的经济合作出现于世界舞台。
五、21世纪世界经济两极化趋势的基本特征
以上笔者论证了美洲圈与亚洲圈的合并趋势,从中不难看出,欧、美、亚三大圈将逐步演变为欧洲和环太平洋两大经济圈。世界经济亦由过去的欧共体、美国与日本三极变为欧洲和环太平洋两极。未来世界经济的两极化趋势将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欧洲与环太平洋经济圈将以集团式领导为核心。在欧洲,欧共体将成为21世纪初欧洲经济圈的主导力量。毋庸置疑,目前以及今后欧盟的扩展,必然要在欧共体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欧洲中部和东部地区。离开了欧共体这个集团式领导核心,未来欧洲圈将很难建立起来。2000年前,亚太经济合作将以美、日为其主导力量。这是因为,目前美、日的GNP之和已占APEC所有成员国的80%以上。但随着中国与东盟今后经济实力的日益上升,从下个世纪初开始,在亚太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将是美、日、中国、东盟四种势力。就是说,到下个世纪初,亚太地区的主导力量将是一个由上述四种势力组成的集团,是一种集团式的领导,而不再由美、日两国平分天下。
(二)欧洲经济圈与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对外开放性质。美洲经济圈与亚洲经济圈合并本身就说明了未来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对外开放性。问题在于,21世纪初形成的欧洲圈是否也具有开放性质。从近期看,欧共体基本上属于内向型集团。例如,截止到1991年底,欧共体所有12个成员国的内部贸易占出口比重均超过50%,其中西班牙、荷兰、葡萄牙、比利时和爱尔兰五国对其它成员国的出口比例竟占70%。但随着欧共体与西欧自由贸易联盟和其它欧洲国家外贸交往的扩大,尤其是欧共体与区域外国家经济联系的日益加深,从长期看,欧洲经济圈也将同环太平洋经济圈一样具有对外开放性,形成内向型经济集团的可能性很小。
(三)21世纪欧洲与环太平洋两大圈将各以松散的经济联盟形式出现。若经济圈内各成员间的社会制度单一,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似,则可以组成单一经济联合实体,如目前的欧盟。但从欧盟发展到欧洲经济圈,情况就不同了。在该经济圈内,既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有刚刚转轨的市场经济国家,况且,未来欧洲圈各成员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据此,未来欧洲圈只能是个松散的经济联盟,其具体形式将是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两种形式的结合。在未来的环太平洋经济圈中,既有中国、越南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美国、日本、加拿大那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情况比欧洲经济圈还要复杂。因此,21世纪中叶前组成的环太平洋经济圈也只能是个松散的经济联盟,以自由贸易区这种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为主。(1995年1月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注释:
①系指日本、韩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
②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4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数字推算。
③[日]《世界》杂志1991年8月。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亚洲经济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欧洲经济论文; 欧盟论文; 太平洋论文; apec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