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周智

射阳县康复医院耳鼻喉科 江苏盐城 224300

【摘 要】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4月间2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就医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对照组12例行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鼻粘膜完整性、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对应参数均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手术视野清,操作方便,术后不破坏鼻中隔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内镜;疗效分析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鼻中隔偏曲不仅能引发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同时,还能诱发鼻窦炎,出现头晕、头痛、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矫正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因此,积极探索其优质手术治疗方法是耳鼻喉科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愿望。现将我科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12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在18-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26岁,24例患者均经相关理化器械检查确诊为鼻中隔“C”型偏曲12例,“S”型偏曲4例,复杂型偏曲6例。24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鼻塞、头晕或头痛、反复鼻出血等,病程长短不一。本组患者按照就医的先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手术治疗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术进行。病人采取坐位,使用1%丁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双鼻腔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切口处粘-软骨膜下及鼻底浸润麻醉,采用Killian法,选择常规左侧中隔鼻阈后切口,切除大部分鼻中隔软骨和骨。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术[1]:患者取半仰卧位,头抬高30°,常规鼻腔麻醉后,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做弧形切口,切开同侧黏-软骨膜及鼻腔底部的黏-骨膜用吸剥器分离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分离范围至少要超过偏曲部位1 cm。黏膜刀在原切口后约2 mm 自上而下斜行切开软骨,挑开确认位于对侧黏-软骨膜下,分离对侧黏软骨膜、黏骨膜。注意分离的手法、力度,动作粗鲁易造成鼻中隔穿孔。分离鼻中隔软骨与上颌骨鼻嵴和犁骨连接处时,可以用圆刀纵行切开纤维粘连带再向深部分离,分离棘或嵴突时可以从四周向最突起处进行分离,如仍难以分离,先将棘或嵴突凹面分离,切除游离软骨,使两侧的腔隙变宽,再分离最尖锐部分,这样可以保证一侧黏膜正常,不至于形成穿孔。两侧分离后,咬除偏曲之软骨、嵴状突、棘突及凿处犁骨鼻嵴,查无残留骨片、无活动性出血后,复位黏膜,间断缝合切口,膨胀海绵双侧填塞,48 h 后取出,每日用呋麻液及氧氟沙星液交替点鼻。

2.2 疗效评价方法:术中护理人员详实记录患者手术出血的量及手术时间;术后患者的痛觉程度;3个月后患者随访查看鼻腔及鼻中隔的情况,了解患者鼻腔通气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等。

2.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表1 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版、梨骨、上颌骨及腭骨鼻嵴共同构成。其中鼻中隔软骨前部和高位部分的“L”区是鼻梁的软骨支架。鼻中隔明显偏曲常会引发严重单侧或双侧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症状,甚至会引起鼻道窦口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不畅,容易诱发鼻窦炎,此时需要手术予以矫正[2]。

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手术是大部分切除鼻中隔的软骨和骨,常造成术后鼻中隔煽动现象[4]。对患者的通气功能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对照组术后有5例通气一侧鼻腔不良,占总数的41.67%。另外,传统的额镜下手术视野狭窄、光线不足,所以,其操作带有盲目性。尤其是对于深度偏曲,其手术难度更大。术中手术时间长,给患者造成的损伤也大。因此,其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与其有不可推脱的联系。本对照组有2例并发症,占16.67%。而观察组则没有并发症。

鼻内镜具有良好的照明系统及成像系统可以使得手术视野更加清晰,特别是其还具有放大功能,能更好的显示深部病变层次及大小、范围等,对手术的操作提供较好的平台,有利于精工细作,减少盲目操作,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黏膜的损伤、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矫正偏曲的软骨及其它附属结构,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其生理、解剖功能。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各对比参数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还可以一次性解决鼻甲、鼻窦等问题,减少后续的不必要麻烦。减轻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也因为鼻内镜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给术者一个较好的平台,许多医师也进一步进行实践、创新。如:对传统手术后诱发鼻中隔煽动的问题。韦凤妍[2]等认为鼻内镜下对非支架部分软骨采取黏膜下切除术;对软骨不前部偏曲部采取“软骨划痕法”及对软骨部高位部偏曲采取“软骨-骨离断法”能有效的避免其问题。在个别患者手术中,我们也学习采取其方法,术后随访临床效果良好,此手术特点为:更微创、更精细。

总之,我们认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手术视野清,操作方便,术后不破坏鼻中隔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卜国铉。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52-253。

[2]韦凤妍,黄金铸,黎冬冬。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98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4,8(02):254-255。

论文作者:周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周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