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比较:国有企业员工阶层_工人阶级论文

集团比较:国有企业员工阶层_工人阶级论文

群体的比较:国有企业员工的阶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阶层论文,群体论文,员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将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现代企业制度、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等引入了企业经营管理和就业过程。建立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国有企业中的深层次矛盾的需要。在这样的宏观环境背景下,了解工人阶级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传统概念上的工人阶级发生了什么变化,国有企业员工不同阶层或群体在改革大潮中的心理有何异同,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必要的阐释,对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正常运行,保护和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改革热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8年5月至6月,广西企业职工思想调查组对广西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范围广泛的调查。此次调查采取问卷、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方法进行。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23份有效卷(男676,女446)。本文着重分析问卷调查中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政工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等群体的职业心理和改革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划分问题。

一、职业心理的群体特征

本研究从职业自我评价、工作满足感、工作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和择业意愿等方面了解和分析了国有企业职工中不同群体或阶层的心理特点和差异。

1.对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

在问到如果将社会职业分为上、中上、中、中下和下5类,你认为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时,认为自己职业地位处于上的占0.8%,认为是中上的有5.8%,认为处于中的有43%,觉得是中下的有35.2%,认为是下的则占14.1%,还有1.2%的人未回答这个问题。从总体上看,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社会地位的评价处于中等偏下。如果按职工的职业来划分,那么可以看到,不同的职业群体对职业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参见表1。

表1 职业社会地位评价的群体差异 单位:%

职业会计 未回答 上 中上 中 中下 下

不清楚 10014.3-- 57.1

- 28.6

普通工人100 1.2

1.2 5.8 28.9 36.6 26.2

办事人员100 - -

1.4 48.6 39.2 10.8

供销人员100 - -

2.8 50.0 36.1 11.1

技术人员100 - -

8.1 55.4 29.0 7.5

管理人员100 1.8

0.7 6.2 47.3 35.3 8.7

政工人员100 1.5

1.0 4.9 45.1 38.3 9.2

其他人员100 -7.1 14.3 35.7 28.6 14.3

如果对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这4个主要群体的评价进行分析可发现,普通工人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最低,有26.2%的普通工人认为职业社会地位属于下;技术人员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最高,仅有7.5%的人认为职业地位属下;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的评价相似;多数职业群体认为自己职业地位属中等的比例都在50%左右,但普通工人只有28.9%的人持这一看法。群体间的差异是极为显著的(X[2]=113.24,df=35,p<0.001)。

调查问卷中另一个问题(“对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否满意”)的结果也与此相近,各职业群体之间达到了极为显著的水平(p<0.001)。

对自己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投射出人们的职业感情、职业自豪感和社会价值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各次产业运用高技术日益普及,第三产业、信息产业也提供了越业越多的白领职业岗位,体力劳动职业在社会上作用及地位的下降和脑力劳动职业的作用地位的上升逐渐成为大趋势。社会现实的这种变化必然要引起社会价值观的嬗变。普通工人对自己职业社会地位的低估和技术人员对自己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估,实际上正是近年来社会价值取向嬗变在国有企业职工心理上导致的结果。

2.工作的满足感

与人们对自己职业的自我评价相关的是工作给人带来的满足感。被调查者在回答对工作能否发挥特长的满意程度这个问题时,5.4%的人表示很满意,27.8%说比较满意;认为一般的占51.0%;而11.1%表示不太满意;4.7%表示很不满意。各职业群体的工作满足感有显著差异(X[2]=56.85,df=35,p<0.05)。其中,普通工人对工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示满意的占25.85%,技术人员的同一比例为26.34%,管理人员为37.82%,政工人员为38.35%。可见,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满意程度显著低于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换句话说,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明显低于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显然,在企业管理层次上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有较大的参与和决策机会等工作内部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人尊敬和较高的收入等外部因素,是造成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较大的满足感的基本原因。

3.工作人际关系

工作单位内部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根据调查,企业职工对同事关系表示很满意的占12%,比较满意的为55.5%,认为一般的有31.6%,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0.6%和0.5%。对上下级关系表示很满意的为6.7%,比较满意的为31.5%,认为一般的有57%,不太满意的3.1%,很不满意的有1.7%。在对工作人际关系作职业分析时发现,普通工人对同事关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为60.62%,技术人员的同一比例为63.98%,管理人员为69.09%,政工人员为72.82%;普通工人对上下级关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26.15%,技术人员则为38.17%,管理人员为40.36%,政工人员为45.63%。

仔细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他们对同事关系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对上下级关系的评价。对同事关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为67.5%,而对上下级关系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达38.2%。这对理解今天国有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现象可能不无帮助;第二,无论是对同事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满意程度都是政工人员最高,管理人员其次,技术人员再次,普通工人最低。经统计检验,不同职业群体对同事关系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p<0.05),对上下级关系的满意程度差异则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p<0.001)。根据访谈了解,普通工人对企业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上下级关系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在企业日常工作活动中参与经营决策机会少,意见和建议不受重视,企业领导摆架子,脱离群众,独断专行。

4.择业意愿

职工的择业意愿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满意度。在问到“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最希望到哪种所有制的企业就业”时,希望到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占51%,希望到三资企业的为32.2%,以下依次为私营企业6.8%、其他企业4.8%、集体企业2.6%和个体企业2.6%。据分析,普通工人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为58.15%,技术人员的比例为39.78%,企业管理人员为50.55%,企业政工人员为50.48%。各职业群体所期望的所有制差异很显著(p<0.01)。

对所有制的选择意愿实际上投射出企业职工的开拓意识和冒险精神。在总体上,企业职工高度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收入有保障的国有企业或高收入的三资企业,而有了高收入也意味着在一段时间里的保障系数的提高。各主要职业群体较为明显的差异是普通工人选择到国有企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造成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比其他群体更直接地面临市场竞争和失业下岗压力,企业要改制改革、减员增效或破产拍卖,他们都是首当其冲的下岗者或失业者,因而他们形成更强烈的就业保障愿望并不奇怪。而技术人员希望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在本群体内部仍是最高的,但在各群体中则是最低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工人、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愿意选择个体或私营企业的比例分别仅为7.69%、7.27%、7.77%。而技术人员愿意选择个体或私营企业的比例则是最高的,达13.44%,高出其他群体几乎一倍。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一至多门技术特长,所以他们面对以优胜劣汰为基准的激烈竞争完全有理由较少担心和害怕,有更大的勇气。在以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管理和使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专业技术人员会在更大程度上主宰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本研究的调查结果预示着这一前景是完全可能的。

除了希望的所有制以外,本研究还调查了职工希望选择的职业。从职工的回答看,他们希望的职业按人数比例多少依次排列为:企业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普通工人、教师、军警、医务工作者、个体户、其他职业、文秘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种植专业户。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职工中有较高地位和威望,掌握企业经营、人事和财务权力,因而职工们倾向于选择管理人员这个职业是容易理解的;希望从事党政干部职业的原因除了掌握权力、工作与收入稳定等因素以外,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容易转向这一工作性质相近的职业也是他们选择该职业的考虑之一;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工程技术人员日益受到尊敬和重视,所以也是他们的向往职业。各主要职业群体希望的前8位职业分布参见表2。

表2 各职业群体希望的职业

群体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第六位第七位

第八位

普通工人 普通工人

管理人员

党政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 军警 个体户

办事人员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党政干部

个体户

医务工作者 教师 文秘工作者 私营企业主

供销人员 管理人员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党政干部 军警技术人员

医务工作者教师

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私营企业主 党政干部 教师医务工作者 军警 个体户

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

党政干部 私营企业主

教师技术人员军警医务工作者个体户

政工人员 管理人员

党政干部 私营企业主

教师军警普通工人技术人员

医务工作者

其他人员 普通工人

技术人员 教师 管理人员 医务工作者 文秘工作者 个体户 私营企业主

经统计检验,各职业群体对职业的期望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0.001,列联系数C=0.49)。各职业群体对职业的期望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在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这4个人数超过180人以上的主要群体中,几乎都选择了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为最希望的职业,由于问卷在所希望的职业中未列出企业政工人员一项,所以政工人员群体选择了性质职能相近的管理人员和党政干部为最希望的职业(此两项只差1人)。这说明他们都具有高度的职业感情和职业依恋。而企业的办事人员和供销人员则以管理人员为自己最希望的职业。

第二,企业管理人员这种职业被4个群体列为最希望的职业,被2个群体列为第二希望的职业,可见它在企业职工心目中的确具有很高威望。

第三,私营企业主被供销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选为第三位希望的职业。这4个群体都是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较大作用,对外交往较多,掌握一定权力、拥有较多信息和人际关系资源的群体。如果要从事私营企业活动,他们无疑比其他几个群体居于更有利的位置。相比之下,普通工人希望当私营企业主的人数比例仅居他们所希望职业的第六位。而终日从事打字、收发、接待和电信等内部事务的办事人员希望当私营企业主的比例更低至第八位,其缘由不言自明。

第四,在各职业群体中,期望从事私营企业主职业的比例以技术人员为最高,而办事人员最低。技术人员、供销人员、管理人员、普通工人、政工人员、办事人员和其他人员希望当私营企业主的比例分别为16.13%、13.89%、10.55%、7.69%、6.8%、4.05%和7.14%。这个结果支持了在分析对所有制的期望时所得出的结论,即专业技术人员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有更大的勇气和能力应付挑战,更具开拓精神和冒险意识。而政工人员虽然把私营企业主列为第三期望的职业,但他们的社会角色对他们提出的行为规范要求以及职业训练对他们思想素质的影响都使他们从事私营企业活动的可能性大为减少。

二、改革心理的群体特征

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企业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对企业职工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产生不同反映。

1.对企业制度改革的态度

企业职工对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等形式的现代企业的态度表现出企求保障的强烈愿望。18.5%的人非常赞成企业改制,53.6%表示如果职工就业有保障就赞成,11.2%表示无所谓,9.7%不太赞成,6.9%根本不赞成。

在问到为什么不赞成时,不赞成者中62.7%是因为担心职工就业和收入没有保障,21.1%则担心给某些领导提供利用职权搞腐败的机会,担心今后职工在企业中地位下降的有5.5%,还有5.3%认为可能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0.5%认为可能减少国家税收,其他理由占5%。各职业群体对企业改革的态度也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0.001,C=0.27)。参见表3。

表3 对企业改革的态度单位:%

群体 合计

非常赞成

如就业有保 无所谓 不太赞成 根本不赞成 未回答

障就赞成

普通工人 1008.92

58.46

8.62 11.08

11.381.54

办事人员 100

16.22

47.30 17.57 9.468.111.35

供销人员 100

22.22

50.00 11.11 11.115.56 -

技术人员 100

27.42

45.16 12.37 8.605.381.08

管理人员 100

18.18

52.36 13.45 11.644.000.36

政工人员 100

26.21

53.88

9.22 5.833.880.97

其他人员 1007.14

71.43-7.14

14.29 -

各职业群体对企业改革的态度有如下趋势:(1)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改制最为积极,他们持非常赞成态度的比例最高,政工人员居其次,供销人员第三。别的群体持非常赞成态度的比例都远远低于他们。对待企业改制的积极态度与他们的择业意愿较多地倾向于竞争更激烈、更能发挥个人特长的所有制和职业是高度相关的;(2)持不太赞成和根本不赞成态度的比例以政工人员最低,管理人员第二,技术人员第三;(3)普通工人寻求保障的愿望最为强烈,他们对企业改制很少持无条件的非常赞成态度。这与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有关。

为了验证各职业群体对企业改制的态度,问卷专门设计了一组问题,共列出了企业股份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等6项,请被调查者回答认为各项改革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被调查者的回答呈现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认为各项改革使自己受益很大和有一定受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2.5%、43.2%、48.8%、38%、63.4%和58.3%)都显著高于认为有一定损失和受损较大的比例(分别为13.7%、19.5%、10.1%、24%、6.6%和3.6%)。各职业群体的态度之间除劳动用工制度一项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5项的群体态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这表明改革使多数职工受益,得到较多职工群体拥护。

第二,医疗制度改革得到的积极评价在各项改革中是最低的。在访谈过程中有若干被访者认为企业医疗制度改革后医疗保健、看病吃药要自己负担一部分,因而觉得不如过去由企业全包的作法那么有安全感。

第三,各群体对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X[2]=54.70,df=35,p<0.05)。尽管样本总体有48.8%的人认为劳动用工制度使自己受益很大或有一定受益,但各群体认为该项制度改革使自己有一定损失和受损较大的人数比例相差较大,普通工人认为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使自己受损的比例达15.08%,管理人员则为10.18%,其他群体则均未达到7%。显然,这种态度差异跟普通工人往往首先成为下岗、待业或失业对象的情况有关。不过,虽然普通工人认为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使自己受损的比例较高,但他们仍有46.46%的人说自己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受益,对用工制度改革持支持态度。

2.对企业改革与工人阶级地位关系的认识

在问到对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后工人阶级在企业里的地位的看法时,认为大幅度下降的占12.5%,有25.6%认为是有所下降,表示跟过去差不多的为30.8%,认为有所提高的占25.4%,认为大大提高的占1.4%。另有2.7%未回答。认为地位下降的消极评价合计为38.1%,认为地位提高的积极评价合计为26.8%。各职业群体的看法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企业职工对企业改革后工人阶级的地位的评价表明他们的主人翁光荣感和自豪感弱于从前,少数工人在访谈中甚至流露出无力支配自己命运的消极悲观看法。

与他们认为工人阶级地位有所下降的看法相应的是,多数职工认为所在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是由企业第一把手、几个主要负责人、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作出的,而认为是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的比例明显低于前者。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政工人员认为企业决策是由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的比例分别为28.62%、33.33%、26.91%和33.50%。更多的人认为是由企业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作出重大决策的。

被调查者在回答“是否经常对企业经营、技术、管理和发展等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这个问题时,19.7%说自己经常提建议和意见,58.6%说偶尔提一点,16.7%是从来不提,5.1%回答其他。在问到上级对您的意见是否重视时,2.9%说上级非常重视,注意采纳,37.9%说比较重视,26%认为上级对自己的意见无所谓,18.4%则认为上级不太重视,6.2%认为上级很不重视自己的意见,置之不理,还有3.7%回答其他,4.8%的人未回答。认为上级重视自己意见的比例合计为40.8%,同时有50.6%的人认为上级对自己的意见不重视,其中普通工人有59.07%认为上级不重视自己的意见,技术人员的同一比例为50.54%,管理人员为45.45%,政工人员为41.75%。各职业群体的差异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p<0.001,C=0.27)。

对上述几个问题的结果分析表明,由于部分职工特别是普通工人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缺少参与机会,其法律和道义上的主人翁地位难以体现,其参与感、主人翁感和社会责任感自然受到削弱和淡化,他们往往对企业的效益、管理、经营活动持冷漠态度。

3.下岗和失业心理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不可避免地使部分职工面临下岗或失业问题。那么,他们在面临下岗或失业时的心态如何呢?

在谈到对国有企业改革使部分职工下岗的看法时,认为违背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的占2.2%,认为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占5.5%,认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占15.6%,此3项消极评价合计为23.3%;有20.6%的人认识可以理解,这是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有44.5%认为下岗是改革的必要措施,但要安排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保障其最低生活。还有9.5%的人认为下岗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这3项积极评价合计为74.6%。从总体上看,尽管职工们认为企业改革改制后工人地位下降的比例较高,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对企业的改革持积极或理解态度的比例仍远高于持消极态度的比例,反映了工人阶级对改革开放的高度支持、期望和拥护态度,体现了工人阶级可贵的政治素质。这是国有企业改革获得成功和发展的坚实社会心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各职业群体对下岗问题的态度差异很显著(p<0.01,C=0.25)。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这4个主要群体持消极评价(前3项合计)的比例分别为30.46%、14.52%、22.91%、18.45%。可见,普通工人对下岗问题的消极反映强烈程度远高于其他群体。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需要付出代价,这个道理多数人都理解,但是如果这个代价由自己来承担或付出,那么对企业改革的评价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个人利益的制约。回答者的92.7%认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有困难,回答没什么困难或困难不大的仅有3.3%。各职业群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显著差异(p>0.05)。问卷还要求被访者列举下岗职工再就业的3项主要困难,被列为第一困难的原因有9种,依人数多少排列分别是缺乏就业岗位(39.4%)、缺乏新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23.4%)、缺乏资金(15.6%)、下岗工人自身就业观念没有转变(13%)、宏观经济环境不利于企业发展(3.4%)、缺乏必要的就业介绍中介机构(2.2%)、缺乏必要的政策优惠(2.0%)、缺乏合适的场所(0.4%)、其他(0.6%)。从他们所列的主要困难来分析,大多数人把再就业困难归因为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只有13%的人认为是由于下岗人员观念未转变造成的。各职业群体对造成再就业困难的原因的看法也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X[2]=112.29,df=63,p<0.001,C=0.30)。颇为有趣的是,下岗最多的普通工人只有7.69%认为是由于工人观念未转变造成再就业困难,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分别有15.59%、15.64%和14.08%认为是由于下岗人员观念未转变造成再就业困难,比例均高出普通工人一倍。如果这几个群体的下岗率跟普通工人一样甚至更高,那么是否还会有同样的看法呢?这也许是一个值得跟踪研究的问题。

三、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内部是否存在不同阶层?这个问题长期没有明确的分析和回答。但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现状的客观调查和研究,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即工人阶级内部的确存在若干个有不同利益,从而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群体认同感、角色意识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的阶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4个基本阶级。随后,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和分化经过了两次大变动。第一次即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不再作为一个阶级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这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框架。第二次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个体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也发生了阶层分化。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划分可以按其工作的企业所有制划分为国有企业工人阶层、城镇集体企业工人阶层、乡镇企业工人、雇佣工人阶层;在同一所有制内部,也可按其工作性质划分为多个工人阶层群体。尽管在国家繁荣和企业兴旺这些根本利益上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存在冲突,但他们的某些近期或具体的利益却有可能发生矛盾或冲突,如工资、福利、下岗等问题,管理者阶层与其他阶层常有不同态度;在行使民主参与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方面也可能发生矛盾冲突;由于他们在企业里的角色地位、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职业感情也存在差异。

通过对广西国有企业职工的职业心理和改革心理的实证调查,可以确认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主体的国有企业职工队伍当前也存在若干个阶层。这些阶层有各自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企业角色和群体利益。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是国有企业职工中4个主要的职业群体。他们都有工人阶级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社会主义现代化、宏观经济发展和企业繁荣兴旺是他们共同的根本利益,但由于各职业群体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企业角色和群体利益的差异,因而他们在许多问题上的态度相距甚远。对待职业和改革问题的群体心理或态度差异正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归属感、认同感差异的体现。

客观的社会分层是正确地认识社会群体,制定正确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和工作决策的科学依据。可以根据国有企业各职业群体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企业角色地位、职业心理和改革心理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大体上把他们分为3个阶层。第一个阶层是管理阶层,由企业经济及行政管理人员、政工人员构成。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对企业的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企业角色和群体利益上比较接近或相似,而且政工人员实际上也履行企业管理的部分职能,因而他们对待职业、改革和其他社会问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都比较相近;第二个阶层是专业技术阶层。他们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较大,而且常常用自己的技术创造作出决定性的贡献,收入高于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专业思维、社会地位、企业角色决定了他们具有更多的开拓精神、进取意识和批判性,特别是中青年技术人员在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时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气;第三个阶层是普通工人,大体上相当于西方社会学家所指的蓝领阶层。他们是工人阶级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普通工人的比例将会逐步减少。他们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企业角色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较高的,但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且低于前两个阶层,他们享受到的公共福利也有所减少。他们由于受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和人际关系资源等因素制约,职业流动特别是向上流动的概率要少于其他群体,其职业的稳定性更易受到宏观产业政策、就业结构及政策、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冲击,因而更多地渴望职业与收入的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中国国有企业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第三产业员工阶层等群体会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内部的各个阶层仍有可能继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或者形成新的阶层或利益群体。在宏观层次上,对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结构、阶层意识进行更为深刻具体的分析,是把握今后中国社会结构和分层的嬗变趋势,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制定社会发展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和政策,保证改革和发展顺利实现其目标所不可缺少的基本依据;在微观层次上,了解和理解工人阶级内部各阶层的具体利益、企业角色、职业心理和改革心理,也是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激发和保护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热情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离开了工人阶级各阶层的支持与拥护,无论是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还是企业的繁荣兴旺,都将是不可想象的。

标签:;  ;  ;  ;  ;  ;  ;  

集团比较:国有企业员工阶层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