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综述(二)_形成性评价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综述(二)_形成性评价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概述(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评价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目的、类型与功能

任何行为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行为更是如此。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目的、类型与功能,是研究语文评价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目的

《课标》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这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定的评价目的。

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标准,教师是关键。因而,高中语文教育评价首先必然地指向高中语文教师。高中语文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

课程目标的实现最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同学习的主体——学生共同研讨文本的舞台,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够集中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类型

关于教育评价的分类问题,学术界不仅分类的角度不同,而且观点分歧很大。从评价的性质上看,可以把评价粗略地分成最大成就和典型行为两大类;从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角度看,可以把评价方法分成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测验评价三类。

1.按评价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

在国内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教育评价,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评价方法的时间顺序来分主要有三种: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在性质上大致相当于单元测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对教师而言是借此获得教学过程中连续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历程、学习特点、学习困难等信息,作为随时修正自己教学的参考。同时,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可提供反馈信息,学生根据反馈的结果获知自己学习后的表现情况,从而肯定或修正以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然后核对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教师才能针对全班或个别学生的学习成败情形,分别给予辅导。

形成性评价可在课文、单元或学期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的教学过程,经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学生听读说写的学习行为,教师随时把这种学习行为和原定目的进行对照,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进行矫正教学,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这个过程就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教学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及时发现,对教学措施的及时调整和对学习行为的有效控制。

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先秦历史散文选了《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的四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要求学习重点实词,每课课后练习都规定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随堂就可顺利完成。学生有时随堂完成情况很好,一到综合运用就不够理想。于是可以选择《左传》《国语》或《战国策》能够包括四篇课文重点文言实词的选段,设置单元综合测试,使课内学习的文言实词同课外选段中的文言实词相联系,就可以实现形成性评价。

(2)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对经常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它的目的是对个人的问题行为及其原因进行诊断。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实施之后如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情形,即随时给予个别辅导,在辅导中帮助学生改善方法或习惯,从而克服学习困难,并跟上班级教学的进度。如果辅导之后学生学习困难情形依旧,甚至日益严重,那可能就不是单纯的读书方法或学习习惯的问题。长期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可能在心理上另有原因。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对他们实施诊断性评价。

还以文言文学习为例。上述单元检测中,有的学生随堂练习对文言实词掌握得不错,一到单元检测就“发蒙”。经过教师询问,原来初中阶段文言文量比较少,学生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很少整体理解文章,一到高中,面对数量多、篇幅长、内容相对深的文言文,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加上其他学科的综合压力,就手忙脚乱。经过诊断,教师发现了“病因”,就在文言文学习方法上进行引导,以诵读为主,注重朗读的节拍;充分熟悉课文,了解历史背景,介绍历史掌故,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促其转变,采取情境释词的方法,把单音节文言实词情境性地转化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不仅促进了文言文学习,同时还使现代汉语水平得到提高。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用于教学结束后,在性质上相当于现在学校中所举行的期末考试。其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在教学目标之下,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业达到了什么程度,从而判断教学效果的得失。其二是根据终结性评价的结果,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并将评定结果通知学生家长或记入档案。

终结性评价的关键环节是编制试题,一份好的测试题应达到以下标准:

①测试内容要与教学目的相对应,要围绕排列有序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数量制题,然后选择好的题目组卷。

②测试题排列要有层次性,按认知目的的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顺序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以选择、填空、简答、写作等题型来体现。

③要以测试语言为重点,在主要测试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涉及思维能力和语文知识的测试。

④还要照顾不同水平的各种学生,可用必答题和附加题的形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另外,还应注意到情感原则,试题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阅读和写作的内容要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根据终结性测试的反馈信息,对没有达到学习目的的个别学生,要设法进行个别辅导;对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教师要进行集体补救性教学。个别辅导和集体矫正仍然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不过要变换教学方式,变换辅导角度,变换检测试题,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成。

目前,我国高中普遍采用的终结性评价,仍然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有的学校将期中、期末成绩相加求和除二,取平均值,此平均值记录到学生学业成绩表上,作为将来毕业成绩。而呈给学生和家长的,则是期末成绩。学生和家长往往并不看重平均值。这也说明,在终结性评价上还存在着单一、片面、失衡的问题,需要改进。

2.按评价的内容分类

教育评价的内容极为丰富,欲穷其类,实非易事。但从基本内容来看,语文教育所涉及的主要有能力倾向评价、成就评价、人格评价。

(1)能力倾向评价

能力倾向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个人的潜在才能,预测个人的能力发展倾向。能力倾向评价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一般能力倾向的评价,旨在评价个人多方面的潜能;另一种是特殊能力倾向评价,旨在探测个人某方面的特殊潜在能力,如音乐能力倾向、机械能力倾向、美术能力倾向等。能力评价主要是预测学生是否有能力继续未来的语文学习。由于评价目的不相同,测试的内容也有区别,如学年测试和毕业测试的重点应在学生已学习过的课本内容上,高考则通过在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而又在课本以外的内容来测试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

(2)成就评价

成就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个人在接受教育或训练后的成就。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科成就测验,旨在评价学生在某一科目上的学习成就;二是综合成就测验,旨在测量与评价学生在多个学科或综合学科上的学习成就。综合成就测验既可以是单个测验,也可以是成套的测验。

在语文学习上成就评价主要是用于说明过去语文学习活动的成功程度。例如学年语文评价、毕业语文评价,目的是说明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或三年中语文学习活动的成功程度,以决定学生能否升级或毕业。能力评价主要是预测未来语文学习活动的能力水平。

(3)人格评价

人格评价也称为个性评价,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诸如气质、性格、兴趣、态度、动机、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由于人格的概念十分宽泛,因此,人格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层面也很多,人格评价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为了更好地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评价人格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笔者接触到一位刚上高中的学生,他希望分到的班级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没有“人格缺陷”,这从反面说明,教师存在着“人格缺陷”的现象是客观存在。如果有“人格缺陷”的教师去评价学生,将对学生的人格评价发生怎样的偏差?语文学科的内容的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师与学生的亲密交往程度是很深的,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评价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3.按教育目标领域的不同分类

按教育目标领域的不同分类,可以把评价分为语文认知水平评价、语文情感水平评价与语文技能水平评价。

(1)认知水平评价

语文认知水平评价主要是用于说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文智力水平的提高程度。例如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具体知识、语文方法知识和语文理论知识的记忆水平,确定学生在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智力水平上已经达到的程度或可能达到的程度。认知水平评价一般借助语文测试成绩的定量分析结果进行。

(2)情感水平评价

情感水平评价主要用于说明学生学习语文时的情感水平的提高程度,通过判断学生在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等不同情感水平上的学习行为,来说明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发展趋势。对情感领域的评价一般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而采用会谈、问卷、轶事记录、自我报告和观察技术等定性分析的方式。如果单独采用上述某种定性分析方式时,也不能对学生的情感水平做出适当的评价,但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可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进步情况和变化趋势做出相当精确的判断。

(3)技能水平评价

技能水平评价主要用于说明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简单技能、复杂技能和高级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发展水平。对技能领域的评价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④

4.按试题的标准化程度分类

(1)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指由测量专家严格按照测验编制程序而编成的一种测验。通常标准化测验都具有一定的程序编制,包括试题的抽样,难度、区分度指标分析,明确的施测指导语和施测程序,计分标准,解释分数的常模,以及信度、效度等指标资料。高考试题相当于标准化测验。

(2)非标准化测验

这类测验的编制相对自由,没有严格按照测验编制程序进行。教师自编测验常由教师依照自己的教学需要和教学目标而自行编制的测验,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测验。教师自编测验的编制程序(如试题的编拟、实施、计分和解释等)没有经过标准的步骤,缺乏严谨一致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更没有提供解释分数的常模,所以相对而言不够严谨。但是,它能满足教师在教学情境下使用,符合教学的需求。

然而,这种“非标准化测试”在语文教学中有泛滥倾向,大量的“非标准”的训练充斥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育推向“非标准”题海战术的渊薮。因此,对这种测验的有效控制将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研究的问题。

(三)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功能

评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评定的功能、判断的功能、选拔的功能、反馈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导向的功能、威慑的功能、预测的功能、诊断的功能、激励的功能、改进学习的功能、改进教学的功能等。不过,就教学情境而言,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学习和教学,所以,评价结果的其他用途,都是第二位的或补充性的。教育评价的功能,可以归纳成如下几点。

1.实现教育判断的功能

教育评价的最基本、最原始、最现实、最普遍的功能,就是实现教育判断。它包括评定的功能、事实判断的功能、价值判断的功能、问题诊断的功能、区分选拔的功能等。

2.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

高中语文教育评价能够通过下面几点充分发挥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

(1)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

摸清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任何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如果不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在教学或教育前,教师可以先针对学生实施一次测量,用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之前已具有的背景知识,以作为决定有效教学的起点。

对于起始年级,教师进行教学前,对所教班级学生语文水平作一个调查,分析其知识、能力的基本情况,对教学很有帮助。代课教师、从非起始年级接课的教师,面对陌生的学生群体,也往往要调查其学习状况,以便安排有效教学。有的教师虽然很卖力气,但学生不买账,其中就有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起点不恰当的原因。

(2)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根据教育评价的结果,教师可以明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材的可用性,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例如,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教学方法或教材的选择、组织、联系不当,是否需要调整或改变教学策略等。

(3)作为补救教与学的依据

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如果该测量过程是经过特殊设计,含有诊断不寻常反应、错误概念和反应心向等不正确选项的话,在对测量结果分析之后,更能进一步提供给教师诊断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哪些地方有缺失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参考。测量后的试题分析的信息,可以提供给教师关于所编制测验的统计特征(如难度、区分度等等),根据这些信息,教师能够进一步找出不良试题所在,以确保教师所编制的试题均属于性能优良的试题,并且可以被保留在题库内,供日后编制新测验或复本测验使用。由诊断学习获得的信息,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行为特性,以及不同认知结构缺陷的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个别需要的补救教学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知道目前的教学情况离目标有多远,是否需要修正目标或改变教学策略,是否需要改换教材及教法等。比如,在单元、期中、期末学习后,为了检验教育工作的好坏,便少不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检查前一段工作的效果,也是进一步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

3.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份有效的成就测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其一,为学生提供了短期的学习目标;其二,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其三,提供有关学习进步的反馈信息。因此,对教育评价的正确使用,不仅可以引导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成果的反馈,还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

(2)帮助学生的记忆和促进迁移

因为教育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朝向教学目标作努力,因此,教育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学习迁移。尤其是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教育测量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较复杂、较深奥的学习内容,以弥补教学期望的效果。

(3)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教育评价可以提供反馈信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缺点,有哪些错误的概念需要更正以及有哪些技能已达到熟练程度等自我评价的效果,以促进自我了解、自我认可,帮助学生自己做出最佳的学习决策或制定出最佳的学习计划等。

4.行使教育管理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教育管理的功能,这是因为许多测量与评价方案是按照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文件、教育目标等具体要求来设计的,体现了国家、社会、教育管理者等多方面的意愿,具有控制、指挥、导向、计划、检查、考核、评估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行使了教育管理的功能。

(1)对教师的管理

评价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资格评定,即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否达到基本要求,专业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二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评定,即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定。

三是教师管理水平的评定,即对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行评定。

四是教师的个性评定,其中教师的资格和教学艺术水平的评定是其核心内容。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对教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2)对目标的管理

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进行的,它通过对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判断,能有效地促进被评价的对象不断接近预定的目标。因此,通过评价目标与指标体系的引导,可以为学校指明办学的方向,为教师与学生指明教与学的目标。⑤

(3)对过程的管理

利用教育评价,可以全面地掌握教育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控制,为促进、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育评价具有上述多种多样的积极功能,但这些功能是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就要依赖于我们能否制定出科学的方案,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使用评价手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功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四、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模式

教育评价的模式是相对固定的评价程序,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评价的基本范围、内容、过程和程序的规定。西方教育评价的模式一般都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不但可以广泛地用于学生评价,在实践中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课程与教学方案评价等各个方面。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泰勒模式

泰勒模式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泰勒评价模式与现代学生评价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一模式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所谓的“泰勒原理”中。泰勒原理是由两条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组成的:一条是“评价活动的原理”,另一条是课程编制的原理。泰勒评价模式的评价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教育方案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对每个目标加以定义。

3.确定应用目标的情景。

4.确定应用目标情景的途径。

5.设计取得记录的途径。

6.决定评定方式。

7.决定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方法。

(二)CIPP模式

CIPP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泰勒评价模式提出疑问,认为,如果评价以目标为中心、依据,那么,目标的合理性又根据什么去判断?教育除了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的效应、效果,这些非预期的效果等要不要进行评价?在西方,有一种教育流派认为,教育乃是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用统一的目标模式去统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去评价教育、教学的结果,从根本上是不可以接受的。1966年,斯塔弗比姆首创了CIPP评价模式。这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三)目的游离模式

这种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严格地说,目的游离模式不是一种完善的评价模式,它没有完整的评价程序。因此,有人把它仅当作一种关于评价的思想原则。斯克里文断定:“对目的的考虑和评价是一个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步骤。”按他的观点来看,目标评价很容易使评价人受方案制定者所确定的目的的限制。因此,他建议把评价的重点由“方案想干什么”转移到“方案实际干了什么”上来。他认为,评价委托人不应把方案的目的、目标告诉评价人,而应当让评价人全面地收集关于方案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才能使人们对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⑥

以上三种评价模式具有普适性,因此,虽然其模式的创设并非针对高中语文学科,却同样适用于高中语文教育的评价,只是在具体操作中,评价者应该善加选择,并根据具体情况扬弃,为评价的本土化、学科化做出贡献。

五、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趋势

教育评价是为教育服务的,教育发展了,教育评价的手段方法也要跟着发展,教育史上的教育评价经历从考试、测试到教育评价三个阶段正是适应了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评价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评价,也要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从哲学角度看,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任何一种评价方法总有利有弊,再好的试题,沿用久了也会产生弊端。例如:语文考试引入“标准化试题”,初衷不可谓不好,而且确实也在语文考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它的弊端也越来越为人们认识,所以要探讨,要改革,要变。但是,这种“变”,是在继承传统下的“变”,而不是盲目地赶潮流;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稳步地改革,而不是否定一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国际国内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一)国际教育评价的新趋势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一点国际国内都一样。但对我国来说,这种“指挥棒”的作用尤其明显,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尤其高等教育资源有限,而教育评价的重要功能就是给学生分等级做鉴定,以利于选拔。为此,教育评价要力求公正客观,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具有丰富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各种变量(环境、遗传、教学活动等)都会影响教学结果,而我们的评价手段与工具又有局限性,所以教育评价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客观,而且无论你如何精心设计各种测试方式,所能考到的,总是只有某一方面的内容。因此,探讨教学评价新方法,力求客观公正,力求评价方法科学,力求评价方法多样化成为全球性的课题。从目前来看,教育评价有这样一些趋势:

1.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诊断性

强调“诊断性”功能目的是为了改善教与学,它要求适应并发展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以目标达到度来代替传统的等级与甄选为主的评价。教育评价与传统考试和测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而后者则只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以人为本,以改进学习、推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

2.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全面性

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专门列了一章:情感目标的评价技术,他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因此,他把情感目标也列为评价内容之一。近年来,这种对情感目标的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评价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教育评价目标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的转变。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当今教育评价的热门话题。除了评价学生的智力能力外,还注重对学生思想、心理素质的评价,除了评价学业成绩外,还要评价学生的非学业成绩。

3.更加注重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教育评价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反馈。反馈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从评价中获得对自己学习方法、技能、成就的认识,学会自我评价,能够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自我评价也应包括教师自己对工作的评价,强调自我评价可减少终结性评价给教师、学生带来负面性的焦虑感、盲目的攀比、自卑等。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先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以及我国有些地区出现的“成长记录袋”等都是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一种尝试。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档案袋评价”可以做到使袋内资料与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期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

4.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主要是指评价方法手段的多元化,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对不同教学目标可采用阶段性测试、成就测试,也可采用水平测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综合性测试和单项测试,既可以由教师测试,也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测评估;测试的方式既可用笔试,也可用口试;试题既可用“客观型”“标准化”,也可用传统的论文型;既可以开卷,也可以闭卷等等。

此外,评价标准也在改革,从统一性答案到多样性答案变化。从20世纪初“标准化”客观型试题出现以来,它已走过了八九十年的历程,人们对它的好处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其局限性和可能产生的弊端也逐渐有了认识。所以,现代教育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从统一性的答案逐渐走向多样性,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一种趋势对人文科学尤其重要,它可以给学生多次机会。近几年不少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实行了一年两次高考,语文作为最重要科目之一,当然要适应这种变化。此外,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口试将成为重要考试之一,语文选拔考试中,口试也成为语文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文科基地班在单独招生考试时,都有口试项目。这种口试对书面考试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它能够比较有效地测出那种仅靠书面考试无法获得的信息。⑦

(二)《课标》关于评价的新要求

评价因其独特的“指挥棒”与导向性特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课标》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及其素质教育要求,提出了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较之以往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有以下几个转变:

1.由“重选拔”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往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甄别和选拔必然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学业失败,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不利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整体提高。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必须先改变与之配套的评价功能。《课标》及时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革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甄别好坏、优劣,选拔人才,已经不是课程评价的惟一目的,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善教师教育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语文教学评价的真正目的。

2.由“重知识”到“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评价,仅以试卷测试的方式,考察学生语文知识及其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能力培养缺失,情感体验和自尊自信的培养缺失,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照空白,致使部分学生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如果考试失败,走向社会后,实践、协作、创新、生存能力极差,在校学习的所谓知识不能转化为工作能力,造成学校教育的巨大浪费。《课标》指出:“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水平和人格结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发展引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3.由“重结果”到“重过程”

以往的语文课程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各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只要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会获得好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引起语文教学中不正常的竞争,使评价功能退化为仅仅是对学生分数的鉴定,评价的目的被严重扭曲。《课标》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并可以组织师生通过观察、测验、作业分析、调查研究等手段搜集资料,对课程实施评价。这样,加强过程评价,避免了由结果评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将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使评价更准确、科学,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4.由“重量评”到“重质评”

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以量评为主要方式。所谓量评,就是把语文教学现象简化为数量,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语文教学的成效。但是,语文教育毕竟是一种丰富的生命活动,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丰富无比,如果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抽象成一组组准确精致的数字,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那么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则泯灭其中,尤其是量化下的标准答案,框定了学生思维,禁锢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课标》提出应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5.评价主体由“单一性”到“多元性”

长期以来,教师是评价学生的惟一主体。由于教师的评价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评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评价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出其局限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课标》打破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垄断局面,提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样,把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请到评价的体系中来,让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相互比较、相互批评,真正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评价。同时,还让家长、社会成员参与评价活动,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能够克服个人评价的种种局限,发挥群体优势,使评价逐步走向合理化、科学化。⑧

注释:

④靳健、石义堂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⑤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⑥陈福华.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2,10,21.

⑦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⑧陈桂绒.《课标》下语文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标签:;  ;  ;  ;  ;  ;  ;  ;  ;  ;  

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综述(二)_形成性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