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玮[1]2004年在《安庆沿江湿地的资源与环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也是一种重要的国土资源。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还发挥着巨大的环境调节和生态效益。在资源紧缺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安庆沿江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淡水湖泊湿地,它以湖泊群的形式存在,并与鄱阳湖、江汉湖群相临,它们一起构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蓄水区,也是冬季候鸟、珍稀水禽迁徙通道与理想的栖息越冬场所。它对于保障长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用RS与GIS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遥感增强处理、图像解译提取湿地信息。在对安庆沿江湿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沿江湿地资源分布特征、资源与环境现状,总结出安庆沿江湿地的主要功能;利用对研究区自然环境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探讨安庆湿地的历史形成过程;在对20世纪50年代地形图及七十与九十年代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图像处理后,进行迭加分析,概括出研究区湿地近四十年来的演化趋势;选取武昌湖、菜子湖两个湿地退化严重的湖泊作为典型案例,结合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进行重点分析,揭示二者湿地景观格局分布及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该湿地目前面临主要问题,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经过本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研究成果:①根据研究区实地情况,考虑遥感影像的可操作性,可根据湿地水文、生物、土壤组合特征,将研究区湿地划分为4个层次,包括1个系统、2类、3型、5种湿地类型。根据遥感影像分析,发现湿地类型依湖具有从湖岸到湖心,依次分布着芦苇-荻地、草滩地、泥沙滩地、开敞水面这种圈带状分布的特征。②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时期数据源的迭加,可以将安庆沿江湿地近期演化划分为两个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为湿地面积急剧减小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受湖区开展大规模围垦运动和水利建设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为第二阶段,湿地总面积稳定,但内部景观结构变化比较大,破碎度大。③通过近期湿地变化研究,发现短时间内自然因素对湖泊湿地的影响不大,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围垦、筑坝建闸以及人类频繁的生产活动,导致安庆沿江湿地面积大大缩小,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显着。其中每次湿地面积和湿地类型发生重大变化均伴随着湿地利用和开发政策的重大转变。
周葆华, 操璟璟, 朱超平, 金宝石[2]2011年在《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文中指出安庆沿江湖泊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澳大利亚鸻鹬类保护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中的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影子工程法等评价方法,依据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特点对它的经济功能价值包括水资源价值、渔业资源价值、土地资源价值等;环境功能价值包括科考旅游价值、涵养水源价值、调节气候价值、调蓄洪水价值、净化水质价值等;社会文化价值等进行货币化评估;最后计算出安庆沿江湖泊湿地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42.49×108元,其中渔业资源价值最大,占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比例为18.91%,其次是调蓄洪水价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17.17%。本文可为安庆沿江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余瑞林, 周葆华, 刘承良[3]2009年在《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文中研究表明湿地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功能,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其良好的自然性,正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基于1988、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于RS/GIS工具,获取安庆沿江湿地的景观斑块数据,运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探讨了近20年来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安庆沿江湿地以湖泊和滩涂沼泽为主要景观类型;(2)研究期内湿地景观面积发生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各湿地景观类型间的动态变化较显着,以湖泊的萎缩变化最明显;(3)安庆沿江湿地景观在空间配置上趋于破碎和零散,景观斑块边界的复杂性程度和不规则程度在逐渐下降,形状趋于规整,景观类型结构和数量趋于均衡,景观斑块间连接程度有所降低。进一步探讨其驱动力因素,认为主要受到研究区内人口密度、农业开发活动、国家和区域政策法规以及湖区农户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周葆华, 操璟璟[4]2013年在《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湿地退化、生态功能减弱,威胁着人类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独特的环境特征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安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环境特征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基于湿地特征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多,湿地演化过程机理研究较少;湿地单因素研究较多,湿地多因素耦合研究少。结合国际国内湿地科学发展和安庆湿地研究现状,今后安庆湿地研究应侧重于气候变化与湿地响应、湿地退化与机制、湿地生态恢复等方面。
赵永强[5]2011年在《退耕还湖下安庆沿江湿地土壤生态化学变化》文中指出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历史过度围垦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湿地的面积缩小、水量调蓄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壤质量下降等。自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退耕还湖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本文选取安庆沿江湿地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和退耕还湖后不同恢复方式(自然水域有水产养殖和自然水域无水产养殖)下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以邻近堤垸内水田、旱地和原始半干扰湿地为对照,对其理化、生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阐明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变化规律,揭示退耕还湖方式及退耕前不同利用方式对退耕后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特征的影响,为长江沿江湿地生态恢复及其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退耕还湖后两种恢复方式下,湿地土壤容重都呈下降趋势,且历史旱耕湿地土壤容重大于历史水耕的,意味着历史旱耕对土壤容重影响大。(2)供试土壤0-15cm粘粒含量高于15-30cm,而砂粒和粉粒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在0-15cm水平方向上,退耕后白荡湖湿地土壤粘粒含量减少,而菜子湖湿地土壤粘粒含量增加。两种恢复方式下湿地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0.01mm土壤颗粒体积含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0.01mm粒径为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的临界粒径;湿地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达到极显着相关,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作为退耕还湖下湿地土壤肥力恢复的定量化指标。研究表明退耕后自然过程的强弱及退耕前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影响着湿地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3)供试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4.8-6.1之间,平均值为5.5±0.3。在0-15cm水平方向上,白荡湖土壤pH值退耕后下降;菜子湖土壤pH值退耕后总体升高。(4)供试土壤0-15cm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显着高于15-30cm;在0-15cm水平方向上,供试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为白荡湖总体在递减,菜子湖总体在升高;全磷、有效磷在两种恢复方式下变化趋势一致,都为全磷含量增加有效磷含量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供试湿地土壤粘粒含量和全氮与除有效磷外的主要养分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 01),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除土壤磷外的主要养分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评价湿地土壤生态恢复状况的良好指标。(5)供试土壤0-15cm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总体上高于15-30cm;0-15cm湿地土壤,退耕后白荡湖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磷酸酶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而菜子湖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磷酸酶活性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历史水耕退耕后增加,历史旱耕退耕前后无显着变化;两种恢复方式下湿地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有着基本一致的的变化趋势:退耕后脲酶活性历史旱耕增加,历史水耕下降;蔗糖酶活性退耕后下降,但菜子湖历史水耕变化不显着。相关分析表明,两种恢复方式下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 01),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明显,湿地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的关系极为密切。供试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都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 01),表明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在土壤碳、氮转化中起着作用,能反映湿地土壤的营养水平,可作为表征湿地土壤生态变化的指标。(6)研究表明,退耕还湖为自然水域无水产养殖相对有利于湿地土壤向自然湿地生态演变,且历史水耕方式对湿地土壤影响弱与历史旱耕,易于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演化。退耕后自然过程的强弱及退耕前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影响着湿地土壤有机质及主要养分的变化,而有机质和水位的差异是影响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胡玮, 王心源[6]2003年在《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分析及其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庆沿江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湿地主要功能有:①调蓄洪水,调节气候;②净化水体,调控湿地水体生态环境;③为珍稀水禽、迁徙性鸟类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针对该湿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从湿地资源的利用保护、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和湿地知识的宣传普及等方面,提出保护对策。
周葆华, 金宝石[7]2007年在《安庆沿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充分发挥安庆沿江湿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遥感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安庆沿江湿地资源的优势和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从调控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陆域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着手,提出了安庆沿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对策:(1)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建立生态保障体系;(2)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3)开发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完善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系统。
徐先海[8]2013年在《基于SWOT分析的安庆沿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安庆沿江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分析法,对安庆沿江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逐一分析,并根据SWOT分析,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庆沿江湿地发展生态旅游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转化劣势和威胁,提高地区核心竞争力,并提出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健全法律保障体制,培养和吸纳旅游人才等发展对策。
董张玉, 杨学志, 王宗明, 周芳, 艾加秋[9]2017年在《安徽省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恢复空间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安徽省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区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进行空间分析,为沼泽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退化严重的现状,在分析区域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沼泽湿地空间恢复模型,并实现区域内沼泽湿地空间恢复,继而得到沼泽湿地优先、次优先恢复以及不可恢复级别。最后从整体景观效果和沼泽湿地功能两个恢复角度评价沼泽湿地恢复效果。[结果]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恢复面积为5.78×104 hm2,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基础上提高了35.78%。以耕地为主,占沼泽湿地恢复面积的91.43%。其中,优先恢复面积为2.92×104 hm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北部地区;次优先沼泽湿地恢复面积为2.86×104 hm2。不可恢复面积为3.61×104 hm2,主要为水域、建筑用地等不可变更区域。[结论]经过恢复效果验证,从景观整体格局分析可知,沼泽湿地恢复后,研究及区域内沼泽湿地的斑块数量减少,而平均斑块密度增加,聚集度指数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上升,说明沼泽湿地恢复实施后,景观格局更有利于朝着沼泽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宫蕾, 张黎黎, 周立志, 顾长明, 朱文中[10]2013年在《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调查》文中提出湖泊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湖泊湿地鸟类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监测生物,湖泊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湿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 8月,采用样线法对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7个湖泊湿地的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湖泊湿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共记录到安庆沿江湖泊湿地鸟类14目35科82种,其中留鸟27种(占32.9%),夏候鸟37种(占45.1%);水鸟28种(占34.6%);肉食性、食虫和杂食性鸟类占多数,分别占30.5%、30.5%和23.2%;须浮鸥、夜鹭、丝光椋鸟、黑脸噪鹛、树麻雀、家燕等6种鸟类为优势种.物种数以黄大湖最高(50种),白荡湖和破罡湖最低(各28种);Shannon-Wiener指数以黄大湖最高(2.123),白荡湖最低(1.918);均匀度指数以龙感湖最高(0.865),菜子湖最低(0.739).进一步分析显示,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着正相关,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干扰强度呈显着负相关.采取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等途径增加湿地面积、生境类型和植被资源对于保护湖泊湿地的鸟类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庆沿江湿地的资源与环境特征研究[D]. 胡玮.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2]. 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周葆华, 操璟璟, 朱超平, 金宝石. 地理研究. 2011
[3]. 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J]. 余瑞林, 周葆华, 刘承良.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4]. 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研究进展[J]. 周葆华, 操璟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 退耕还湖下安庆沿江湿地土壤生态化学变化[D]. 赵永强. 安徽师范大学. 2011
[6]. 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分析及其保护[J]. 胡玮, 王心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7]. 安庆沿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J]. 周葆华, 金宝石.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8]. 基于SWOT分析的安庆沿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 徐先海.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安徽省安庆市沿江沼泽湿地恢复空间分析[J]. 董张玉, 杨学志, 王宗明, 周芳, 艾加秋.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10]. 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调查[J]. 宫蕾, 张黎黎, 周立志, 顾长明, 朱文中. 湖泊科学. 2013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安庆论文; 湖泊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沼泽论文; 长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