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哲学思想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迅速向西欧国家扩展,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经济,同时环境问题也开始普遍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时,提出非常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这是环境哲学研究的指导性思想。
一、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提出
如何看待历史?一般人或者从人的视角考察社会历史(社会科学),或者从自然的视角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自然科学),认为两者没有关系,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研究,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分别地进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们以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社会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人依赖自然生活不能脱离自然;自然是人类通过工业改变了的自然,是人类学的自然。因而,关于现实世界的研究,无论是考察历史事件,还是考察自然事件,都既要从人的视角又要从自然的视角,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资产阶级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同时指出,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损害了工人的利益,并把自然环境破坏了:“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们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第552-553页)恩格斯说:“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2](第311页)他在《乌培河谷来信》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揭露了英国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他说,黑水流过城市,河流成了污水沟、死水洼,发出臭气;有害有毒的空气已令人窒息;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他以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土地破坏的事例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第304-305页)
19世纪中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开始呈现尖锐化的趋势,应当怎样认识这样的世界?关于世界史,当时有两种主要观点,或两种主要的社会思潮:一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地理环境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但不注意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二是人统治自然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这两种片面观点。
恩格斯指出,前者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点。他说:“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它们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在他们那里,似乎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日耳曼民族移入时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德意志自然界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2](第99页)第二种观点是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它由基督教神学,以及伴随工业化发展导致的人对自然界的胜利而产生,并在长时期内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承认自然界的地位,忽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张人主宰和统治自然。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反自然”的历史观点。他指出:我们一天天地学会了更加正确地去理解自然规律,学会了去认识在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这种观点是从古典古代崩溃以来在欧洲发生并在基督教中得到最高的发展。[2](第305页)自然界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环境,人类依赖自然,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是以地球为基础进行的。马克思提出“自然界优先地位”的观点,它的主要含义是:(1)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存在。人类除了通过繁殖再生产自己以外,并没有创造任何物质。人类发展生产力,包括社会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建设种种人工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物质(自然界物质生产)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2)人类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劳动提供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3](第92页)它为人们用以开展劳动活动、实现自己的劳动,并借以生产出自己需要的产品提供资料。这里,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3)自然界提供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资料。它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3](第95页)但是,马克思也指出,我们不能从直观和抽象地,而要从人的实践的角度理解自然界。他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3](第178页)现实的自然界是通过工业改造了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他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3](第128页)所谓“人类学的自然界”,一方面它具有自然界的性质;另方面,它是对象性存在,表现了人的目的和人的本质力量,因而获得了社会历史尺度,具有了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把它称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现代文献常常使用“第二自然”或“人工自然”等术语表示。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一方面,人对自然的关系受人的社会关系制约;另一方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他们说:“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4](第25页)这两种关系是相互联系的。这是思考世界的新的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科学结构中,有关世界的知识,将统一的物质世界分解为自然规律所反映的自然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社会规律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社会科学知识)。这种知识体系没有上升到把世界理解为人的世界,即没有从实践去理解世界;或者,完全脱离自然因素去考察历史事件。这种知识体系,不能认为是完满的关于世界的真理性的认识。这又是认识世界的新的历史观。在马克思历史哲学概念中,既重视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又重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分析。它以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哲学基础。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1)自然界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作为有生命的个人来自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的人。(2)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他创造了人类学的自然界,从而使自然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但是一方面,作为有组织的群体,人类社会也是从自然群体发展而来;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自然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自然前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3](第92页)。我们要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来看待世界,也就是从实践来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3](第131页)这是自然界向人的世界运动,又是人的世界向自然界运动。这就是人类史和世界史。按照这样的历史观,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我们不能把自然界的人和人的作用排除掉,而只有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角度,自然界才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马克思教导我们的,要把世界作为人的实践去理解。
同样,现实的社会不能从脱离自然去理解。它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脱离自然的社会只在书本上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现实的社会存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单纯从社会本身得不到解释。这就是说,把自然界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排除掉,既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历史,也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因此,如果我们要谈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话,那是两种决定作用。第一,自然环境的决定作用,即地球这样的自然环境决定社会的生存,地球上的物质、能源和空间资源决定社会生产的发展,并从而决定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物质生产,因而有第二种决定作用,这就是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即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有两种决定作用,即自然环境决定作用与社会经济决定作用的统一。
二、人与自然界和谐历史观的确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两种片面的历史观,确立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思想,作为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的依据。
人类活动,或人类历史,主要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作用,另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4](第31页)而且,这两方面的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和自然的同一性表现在:人对自然的关系受人的社会关系制约;同样,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4](第25页)社会生活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4](第23页)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社会物质再生产包括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这两个物质再生产过程总是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再生产是这两个物质再生产过程的统一。[5](第398-399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水平上,其生产过程不仅包括人的生产活动(社会物质生产),而且包括自然界本身的生产力(自然物质再生产)。[6](第500页)关于社会财富,他们认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2](第295页)人的观念产生于人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4](第19页)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4](第10页)“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历史观的根本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既不是从人之外的自然界出发,去寻找抽象的客观性;也不是从自然界之外的人出发,去分析抽象的主观性;相反,他们是从实际活动的人出发,即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特别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开始,去建立自己科学的历史观点。“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4](第13-14页)他们不是以抽象的形式研究自然界与社会,而是具体地把社会和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用实践的观点研究自然和社会。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在性,去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历史观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是:(1)自然界对社会历史有重大作用。但是,不能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脱离人的自然界是不可理解的。(2)人和社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是,人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世界。不能从脱离自然的人出发,不存在脱离自然的人,脱离自然的人和社会只能是一种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人和社会,它是不可理解的。(3)现实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世界。它不是人的世界与自然界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它们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作为整体,它具有这两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特性。(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和实现的。这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联系。同时,这种关系又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人类劳动这种中介,以改变、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形式进行和实现的。这又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联系。(5)我们的历史观,要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也就是说,从实践去理解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他们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4](第38页)
三、人与自然界和谐历史观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历史观,反对“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主张“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它的“世界革命化”的历史使命是: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这种革命化,包括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变革。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和长期的任务。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指导工人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实践,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现在各种社会矛盾、对立和冲突仍然是普遍的、尖锐和严重的,“人同本身的和解”的使命远未实现;同样,人与自然的各种矛盾、对立和冲突仍然是普遍的、尖锐和严重的,关于“人同自然的和解”,应当说它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更加严重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虽然多年来有各界人士不断努力,环境哲学研究也是致力于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问题仍然在恶化中,仍然看不到有和解的趋势。
问题或许在于,这两种和解是密切相联的。恩格斯指出,“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迄今存在过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制度的完全的变革。迄今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都是只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发的。那些只是在比较晚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变成有效的的进一步的结果,是一直被忽视的。”[2](第306-307页)马克思说:“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7](第320)这要求与向新的社会制度的过渡相一致。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8](第926-927页)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历史观指导下,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解,这个复杂和长期的历史使命,就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预言的人类共产主义的实现。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第120页)为此,马克思强调在社会中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第122页)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的行动的正确理论,是指导环境哲学研究的正确理论。以“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历史观作指导,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道路,这是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的选择。
四、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世界有两种主要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这两种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不可分割的。这两种关系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是世界的基本问题。人对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是实践的,是以人类活动,主要是社会劳动为基础的关系。人类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以有用的形式占有自然物质,实现自己的生活和生存。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劳动是一切历史的起点。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通过劳动创造和展开人类的整个世界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4](第21-22页)人们以劳动生产满足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这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改变自然界的面貌,进行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界的适应和冲突,都同劳动相关。劳动是人适应自然,或使之适应自然(使自然适应自己)的最重要的形式和条件,同时它又蕴含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因而,劳动既是一切历史的起点,也是环境哲学的起点。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1](第201-202页)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定义说明:第一,劳动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劳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在这一过程中,劳动的功能是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得人以有用的形式占有自然物质,满足自身的需要;第三,这种功能还表现在劳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改变自然界,并且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人本身。劳动是发展自然界和发展人本身的过程,又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直接结合起来的社会过程,因而是人、社会和自然统一的表现。
因而,“劳动”是环境哲学的第一个重要范畴。
五、自然价值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理论
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但是一切劳动既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灵魂。在这里,关于马克思是不是否认自然价值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关于自然价值的观点。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剩余价值”,是受雇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劳动是全部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必要劳动是劳动者用来满足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劳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价值是指劳动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它以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也就是说,只有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比如他认为,风、水、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自然力和自然资源,它们不是劳动产物,因而没有价值。他说:“这些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是,只有借助机器才能占有自然力,而机器是有价值的,它本身是过去劳动的产物。”[9](第569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经济理论、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是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的。它取得伟大成就,建设了现代社会繁荣的经济。但是,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在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源时,有的学者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经济学家阿伦·康特尔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劳动产品有价值,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因为资源无价,使用资源无需付费,这是资源破坏和浪费的重要原因。现在“必须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给资源制定价格,以便限制消费和给予保护”。问题是不是这样?马克思的确说过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这样的话。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当然,环境问题的产生有非常复杂的根源,如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哲学、道德和宗教的,等等,它是人类一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的总成果的一部分,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负效应。也许,否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是它的原因之一。大家知道,人类经济发展把大量自然资源投入生产过程,自然资源支持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依据自然资源没有经济价值的观点,实际上实行以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政策和对策,以损害自然价值的形式创造文化价值,人类的生态活动:第一,把自然界当作索取原料和能量的仓库,向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从来不考虑对它进行补偿和回馈;第二,把自然界当作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向它排放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复杂的废弃物,很少进行治理,损害了自然界的净化能力,结果导致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这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从而提出“追问”,并从而提出“自然价值”的问题。
我们应如何看待马克思关于自然价值的观点?我想谈三点:
首先,这是一个新问题。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在世界两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前者矛盾尖锐突出,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后者虽然也已有所表现,但是并不尖锐和突出,没有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们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为此必须揭示资本主义及其剥削的实质,因而提出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理论。这是他们理论创造的重点,是时代使然。
第二,认为自然资源和自然力没有价值,这是片面的。但这种片面性的产生又具有必然性,它是由人类一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所决定的。例如,那时人口较少,工业化刚刚起步,生产规模、人类对自然作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有限,“资源无限”、“资源无价”、“资源无主”是被普遍认同的看法。那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实行“资源无价”做法,虽然它不是根据劳动价值论,而是根据“资源无限”的看法,因为资源的使用随手可得,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因而它的使用不计入成本。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认识和行为,虽然它是片面的。马克思发现“剩余劳动”,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他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一个正确的革命学说。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既剥削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又以掠夺、滥用和浪费的形式剥削自然价值,是对人和自然的双重剥削。
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自然有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时重点强调劳动价值,但同时也指出自然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率是剩余劳动的基础。马克思说:“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8](第712-7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中,则始终肯定自然价值。他们指出,人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的。“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3](第92页)虽然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它是自然财富,它进入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成为社会的重要财富,是人类劳动藉以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2](第295页)马克思指出,自然资源和劳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他说:“如果认为,劳动就它创造使用价值来说,是它所创造的东西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那就错了。既然它是使物质适应于某种目的的活动,它就要有物质作为前提。在不同的使用价值中,劳动和自然物质之间的比例是大不相同的,但是使用价值总得有一个自然的基础。”[10](第25页)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上面那句话在一切儿童识字课本里都可以找到,但是这句话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然而,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对那些唯一使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避而不谈。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11](第5页)自然价值对人而言,即它对人有用,它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利益。这是由自然物质的性质(属性)和人的需要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虑。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1](第48页)为自然找到社会尺度,也就是变自然事物的使用价值为价值。大家知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事物随使用价值增加而价值增加,随使用价值的减少或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减少或消失,怎么可以承认事物具有使用价值而否认它的价值?马克思在这里说的,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改变物质形态的这一创造价值过程,“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自然本身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因而可以说,确认自然价值,这是向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六、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的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是人类改变自然,生产一个新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形式。但是,世界是不是只有一种生产力推动一种物质生产形式的发展?迄今为止的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世界物质生产只有一种生产力,只有一种物质生产形式,这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形式,它否认自然生产力和自然物质生产。因而它只关注社会物质生产,不关注自然物质生产,常常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的方式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它只关注社会生产力,不关注自然生产力,常常以损害自然生产力的方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认为,这是造成严重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现代世界有四种生产力,推动四种物质生产形式的发展,创造四种经济价值。这就是(1)自然生产力推动自然物质生产,创造自然价值(生态资本);(2)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创造劳动价值(社会资本);(3)人口生产力推动人口生产,创造人才价值(人才资本);(4)智慧生产力推动知识生产,创造智能价值(知识资本)。它们都是创造经济价值的物质生产过程,它们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有助于我们纠正这种片面性,有助于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关于自然力,或自然物质生产力。关于生产力,经典的哲学和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例如,(1)《辞海》的生产力定义是:“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生产力,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亦称社会生产力”;(3)《政治经济学辞典》对生产力的解释是:“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指发展社会生产力,即社会物质生产力。”这是经典哲学和经济学的结论,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和实行的定论。但是,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它导致现代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纠正这种片面性,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提出“自然力”或“自然生产力”概念,认为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自然生产力。马克思说:“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在农业中,在其资本主义前的形式中,人类劳动只不过是它所不能控制的自然过程的助手。)”[9](第56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12](第122页)自然生产力是创造资本的巨大力量。这是自然界在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的情况下的自然生产力。例如,自然资源,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及其过程的作用或作用力,马克思称为“单纯的生产力”。他指出,生产中“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也不费分文。可是,正像人的呼吸需要肺一样,人要在生产上消费自然力,就需要一种‘人手的创造物’。要利用水的动力,就要有水车,要利用蒸汽的压力,就要有蒸汽机。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学也是如此。”它是生产资本的生产力。他又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1](第424页)
马克思对生产中的自然力和人的智力(科学)投入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是同等看待的。他在《资本论》中指出,机器的使用会“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1](第423页)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水平上,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不仅包括人的生产活动,而且包括“自然本身的生产力”。[12](第500页)
关于自然生产率和自然物质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物质生产,自然生产力推动自然物质生产,提高两种物质生产率是同样重要的。马克思说:“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8](第712-713页)“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8](第922页)“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自然生产率。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补偿不了自然生产力的减少——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所以尽管技术发展,产品还是不会便宜,只是产品的价格不致上涨得更高而已。”[13](第864页)自然生产过程,是自然物质生产中没有人类劳动直接参与的物质生产过程。马克思指出,甚至劳动过程间歇期间,作为物质生产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等自然物质生产过程仍在发生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生产,如矿物的生产,林业、渔业、牧业、酿造业的生产等,“生产过程本身也会使劳动过程从而使劳动时间发生中断,在这个间歇期间,劳动对象听任物理过程对它发生作用,而没有人类劳动参加进去。在这种场合,虽然劳动过程从而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资料的职能中断了,但生产过程从而生产资料的职能却继续下去。例如,播在地里的谷种,藏在窑中发酵的葡萄酒,许多制造厂(例如制革厂)中听任化学过程发生作用的劳动材料,就是这样。”[5](第139页)而且,社会劳动的生产率与自然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绝对必须满足的自然需要的数量越少,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气候越好,维持和再生产生产者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因而,生产者在为自己从事的劳动之外来为别人提供的剩余劳动就可以越多。”[1](第560页)
自然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率对社会物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物质生产力是创造自然和塑造社会的力量。自然力推动自然物质生产,创造自然价值。它虽然同社会物质生产相关,但是是不同的物质生产过程;两种物质生产都是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人和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恩格斯说,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马克思说:“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14](第34页)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把它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自然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它们两者的关系是,自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在社会物质生产中,人类劳动把自然生产的产品变为社会生产的产品。整个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都来源于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结合,包括社会物质再生产和自然物质再生产的结合。也就是说,人们在自然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物质生产,把自然物质纳入社会物质生产;同样,社会物质生产又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它们都是创造财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它是社会的重要财富,而且是劳动藉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财富。马克思说:“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助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第56-57页)
马克思上述关于自然生产力、自然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过程的思想,至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的实践意义。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实现价值观的转变,这是我们建设新经济,并在新经济建设中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