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管理也逐渐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趋势发展。电气自动化作为一项现代化新型电力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基础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而来的。电力工程中通过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生产能力生产质量,同时还能够拓展电力传输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力系统相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本文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为我国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应用
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不断进步,为电气工程向自动化趋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力工程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自动化控制设施和检测装置,通过对电力系统协调、管理和监督,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1],从而推动我国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技术,能够充分满足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电力系统的需求。通过对电力系统远程控制和监督,能够使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电气工程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需求,并且涉及方案具有间接性,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科学协调机械与电气之间的关系,充分保证电力系统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本文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为了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水平[2]。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集自动检测功能与自动控制功能于一体的先进电气装置,能够远程控制和监督电力系统,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对电力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运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减少人工的工作量,还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当电力系统出现突发故障时,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收集的信息进行自动处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包括:电气开关、电力工程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也会不断完善,在电力工程中的使用也会更加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稳定发展。图1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介绍。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一)电网技术自动化应用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规模越来越广泛,电网技术也随之提高,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和一体化技术作为电网技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3]。随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和一体化技术也相应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电网的信息处理水平也有效提高,在多种数据的支撑下,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也更加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纵观我国电力系统的现状,具有范围广、分布复杂的特点,这一现象也为电力调度工作增加了挑战性,想要充分保证各区域得到有效调度,需要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来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施监督和观察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果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故障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技术发出警报,有效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应用
电力工程中分散测控系统,是一种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多级计算机系统,其中包括:显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等,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统一管理发电床的分散测控。纵观近年来的电力工程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进一步促进发电厂向自动化管理趋势发展。电力工程发电厂分散测系统中[4],需要通过工程师工作站、太网、告诉数据通讯网等实时控制和测试发电厂的运行状况。与此同时,对现场变送器、热电阻等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能够对电网进行有效监控。从而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检测和控制能力。保证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电网调度自动化应用
电网调度作为电力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想要实现电网调控和远程控制,需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液晶显示技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针对每个电网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数据对电力系统的未来状况以及调配进行预测[5]。从而有效避免电网运行中出现突发故障等问题。与此同时,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判断电力系统的技术使用,促进电力系统中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另外,如果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引发故障等突发问题,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补救,从而降低故障带来的危害。电网运行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站考电力资源调度工作,能够提高电能使用率,同时提高管理控制水平。也是充分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四)仿真技术自动化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水平已经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持平。高仿真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充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6]。近年来人们对电能需求与日俱增,电力系统想要充分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通过借助仿真技术建立实验室,从而科学、有效的评估电力系统中的各项数据。对得出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并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电力系统。通过仿真技术评估出的数据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能够充分保证电力系统的生产效果和生产质量。
(五)变电站及配电应用
电力工程中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综合运用,通过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能够优化和重新组合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不仅能够减少人工的工作量,还能够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除此之外,通过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能够对多种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控制。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将全新的技术型设备替代传统中的电磁式装置,有效提升监控能力,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目标[7]。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控设备也随之持续封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自动化监控系统已经成为了电力工程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充分保证变电站运行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还能够有效节约维护成本。
(六)计算机应用
电力工程中广泛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归根结底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和控制,计算机技术能够准确记录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实施反馈电气设施的实际运行情况。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能够合理评判反馈信息是否存在误差。有利于强化相关软件分析、查找等功能。从而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率。与此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应加强重视监控凡是、现场总线监控的设计,从而有效提高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七)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无论在生活还是生产中,都对电能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电力系统结构具有复杂性,涉及范围也较为广泛,导致各种资源不能够充分实现共享目标,最终使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8]。所以,想要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需要针对弊端问题加以创新和完善。一整合和统一电力系统中的内部资源为目标,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力企业只需科学、合理的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就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社会价值[9]。
三、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分别为:一,综合自动化技术与智能保护技术。二,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技术。三,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近年来,电力系统中广泛使用专家系统、进化理论等新兴技术,充分说明电力企业正向着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趋势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对电能的需求日益提高。电气自动化已经逐渐成为电力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力企业相关专家和学者,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电气化自动计数,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和潜在能力。为我国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目标,同时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钦.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2):80-81.
[2]崔忠勇.探析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8,No.592(02):121.
[3]周圆,王哲强.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探析[J].电气技术与经济,2018(4):12-13.
[4]樊晓兴.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6:311.
[5]姜建平,李超.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1):195-195.
[6]吴辉文,严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No.168(36):54+56.
[7]朱泽宇.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探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06):40+43.
[8]宗海.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2):32-34.
[9]刘凤芹,杨新战.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141.
论文作者:丁辉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技术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电气自动化论文; 电力工程论文; 电网论文; 稳定性论文; 过程中论文; 《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