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农村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件事抓好了,就可以为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怎样提高认识,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要搞好我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先应该弄清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化通常遵循以下基本规律: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取决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众所周知,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的主要产品是食品和纤维,这两样东西是人类须臾不可缺少的。在人们的温饱还不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粮食是社会的第一需求,因此,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产出足够的粮食,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当人们的温饱解决以后,社会对农业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化,需求由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如由单纯对粮食的需求转变为对粮食和蔬菜、水果、肉、蛋、奶的多方面需求,由单纯对原粮的需求转变为对经过精细加工的食品的需求等。这就要求农业的产出不仅要有粮食,而且要有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不仅要有原粮,而且要有经过精细加工的食品甚至保健食品。因此,社会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农业产出结构的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基本的动力。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取决于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产生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农民生产的产品除满足自身需求之外还产生了剩余的时候,把剩余农产品卖出去并且尽可能卖出高价就成为他追求的目标。当追求产出效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后,农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就会快速发展。因为只有实现分工和专业化,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从而获得更多收益。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大大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取决于农业人口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主要靠经验的直接传授,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要求并不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这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动力。譬如,一个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种菜技术、养鱼技术,他就可以不再从事效益较低的粮食生产,而用自己所能支配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鱼塘等,从事效益较高的蔬菜生产、水产养殖,这就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如果有的农民具备更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譬如掌握了许多信息资源或有机械加工技术,那么他可以在农村开辟第二、第三产业的新空间,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4.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取决于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和农村的推广应用,必然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某一项水果新品种的引进,既提高了产量,又符合市场需求,使农民得到了较高收益,从而调动了农民发展果品业的积极性。某一项规模养殖技术的推广,必然推进专业化养殖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说,科技在农业和农村哪个领域推广得好,哪个领域就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变革,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因素。

5.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取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程度,也反映着社会产业结构的构成。在一个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一方面,工业的技术装备不断武装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转移到农村,必然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工业对农产品原料需求的变化,以及富裕的城市人对食品和纤维需求的变化,也必然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在上述规律的支配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农产品将由单一性向丰富性和多样性转变,即由过去单一的粮、棉、油产品向瓜、菜、果、糖、肉、蛋、奶等产品的多样性转变。②农产品的品质出现由低到高的转变,即由过去单纯追求产量以满足温饱向提高产品品质以满足吃好转变。③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出现由低到高的转变。在温饱尚不能满足的条件下,农产品主要是需求弹性较低的粮、棉、油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弹性较高的蔬菜、肉、蛋、奶、食用菌、花卉等农产品将被大量生产出来。④农产品由初级原料产品向加工品转变。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高,农民所提供的产品不仅仅是原粮、生猪等初级产品,而是经过了精细加工的面包、糕点、火腿肠等食品制成品。⑤农产品由工业原料向工业制成品转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作为工业原料的部分农产品可以在农村直接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生物药品、保健食品等。⑥逐步实现农民向工人和职员的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职业角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必然出现新的变化。这些都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必然趋势。

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

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调整目标。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目标总地来讲就是要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它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有3个目标必须明确:第一,要实现农产品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农产品的品种、品质适应市场需求;第二,要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第三,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

2.明确调整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有一种误解,认为结构调整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怎样调就怎样调,这就难免出现违背农民意愿的“瞎指挥”。必须明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是拥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农民。政府的作用是规划、引导、协调、服务、推动,而不是替代农民去调整结构。政府应该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等方面做好工作。

3.遵循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化有自身的规律。结构调整应该遵循而不是违背这些规律。因此,结构调整一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适应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民素质的提高,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结构调整还要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变的大趋势,包括从单一性到多样性,从低品质到高品质,从低需求弹性到高需求弹性,从初级原料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发展方向。

4.突出地方特色。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这样容易形成新的结构趋同。因此,各地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弄清本地区的优势、劣势,根据本地区的特色进行调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边远农村,平原地区和山区等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差别,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潜力来调整结构,从而扬长避短,实现结构优化。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农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种结构,二是品质结构。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消失,农产品中优质产品比率低、优质产品产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两低”的矛盾,正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任务。

要解决好农产品优质率低、优质农产品产出率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优质品种替换劣质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在保持优质品种的品质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单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率。为此,一方面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研;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搞好农业的科技推广,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现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2.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农业内部又包含着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等。就种植业来说,某些经济作物如蔬菜、花卉等,其需求弹性和种植效益都比单纯种粮食要高;就大农业来说,畜牧养殖产品、水产养殖产品又比种植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和效益高。因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多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多生产肉、蛋、奶产品和水产品,可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从农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农村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可以大幅度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践证明,凡是经济特别发达的农村地区,一定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特别发达的地区。因此,要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明确这一发展趋势,在发展多元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上下功夫,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3.调整农业经营结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上是以产定销,不存在销售问题。而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民虽然知道了“什么赚钱种什么”,但也出现“种什么,什么多”的现象,使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特别突出,这就暴露了原来农业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必须对农业经营结构进行调整。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从过去的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也就是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经营效益。为此,一是要大力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大力发展以流通和服务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户的产品批量化、专业化生产,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产品,从而实现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要通过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搞好市场调查和流通服务,农民可根据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根据流通组织下达的订单来生产,从而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这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既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经营效益,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调整农村基础结构。基础结构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农村的基础结构,是指为农村的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创造共同条件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和设施。它包括生产性的基础结构和生活性的基础结构,如农村交通运输系统、农村能源供给系统、农村物资仓储系统、农村水利供给系统、农村信息通讯系统、农民住宅条件、农村卫生文化福利条件、农村教育条件等。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结构落后的问题特别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亟需改善。如运输系统落后,导致部分农产品流通不畅;能源供给系统落后,导致部分家电产品无法进入农户;水利设施落后,影响农业生产;信息通讯落后,影响农产品销售;农村教育落后,影响农民素质提高;农村住宅差,卫生、文化、福利差,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亟需调整农村落后的基础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科技文化素质。

5.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我国农业劳动力收入水平之所以低于其它产业,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这正是由我国人多地少,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种植业,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所造成的。这也是目前在全国人均农产品占有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出现农产品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主要是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其它产业和服务业转移,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有条件地向小城镇和城市转移。因此,首先需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例如,劳动力不再集中于种植业,而是向畜牧、水产、林果业转移;劳动力不再集中于农业的产中环节,而是向农业产前、前后环节分流。其次,需要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包括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搞好劳务输出等。只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才能真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6.调整农村消费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具有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没有消费的改变,就没有产业的进化。我国有9亿农民,他们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产品结构演化的方向。因此,调整消费结构,可以大大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逐步由贫困型消费过渡到温饱型消费,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小康型消费。消费结构的转换,诱导了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仍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在食品消费中,蔬菜、水果、肉、蛋、奶的消费仍然偏少;在其它消费中,文化、娱乐、教育、劳务消费偏少,而“人情消费”偏多等。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要逐步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引导农民调整消费结构,多增加食品中的蔬菜、果品和肉、蛋、奶的供给和消费,增加文化、教育、娱乐、劳务的供给和消费,不断改善农民消费的基础设施条件,如供电、供水、能源、交通、信息服务等,使农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7.调整农村信贷结构。缺少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长期以来,农村的存款大多数并没有用于农业和农民,而是转移到了城市和其它非农产业。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原有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正在清理整顿,农村信用社改革滞后,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逐步收缩,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特别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私人高利贷盛行的现象。

要调整农村金融信贷结构,首先需要增加农村的放贷额度,加强对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私人工商户和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虽然这些贷款额度小,对金融部门来说增加了工作量,但风险并不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给农民发放小额贷款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借款还款管理办法,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而且也解决了国家银行资金的出路。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使之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充分发挥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8.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农民素质的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仍然以普通教育为主,课程设置以文化知识为主,主要为升学服务,很少有农业科技方面的内容,毕业生缺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回乡后很难适应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教育必须以提高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为重点,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结构调整。

调整农村教育结构,首先,要在继续搞好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部分升学无望的农村青年,可以进入职业高中或农业中专学习。职高和农专要按照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要对过去已经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利用各种农业技术学校和“绿色证书”培训班等进行培训,使每人都能掌握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或其它专门技能。第三,要切实重视并办好各类农业和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农村教育结构调整的基础和重点。这需要改革教育体制,使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领导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办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的收益将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投资,地方政府要舍得花钱,搞好这一基础工程。

标签:;  ;  ;  ;  ;  

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