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二病区 陕西 安康 725000)
【摘 要】目的:对心脏骤停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收治的院前心脏骤停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成功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成功率观察组(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而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的几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观察组中患者再次出现诱发出血、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成功率较高,患者康复较快,应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42.22;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54-02
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临床急诊科属于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这一疾病患者发生诱发心脏骤停和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很大,严重者会危及生命[1,2]。而且该病病情变化快,死率高,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死亡的有大约50%左右患者在发病1h内死亡。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因为它极易引起心脏骤停,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过去的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治疗,但却不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而且临床疗效也很差,容易受时间限制[4]。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急诊介入治疗在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越来越广泛。为更进一步分析急诊介入治疗在临床心脏骤停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急诊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合并院前心脏骤停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且所有患者皆进行过心脏复苏治疗,需要等待患者意识恢复且心脏自助跳动后方能在进行下一步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22例,年龄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1±15.2)岁;心肺复苏时间平均为(22.8±7.5)min,与后续手术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1±0.7)h。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23例,年龄46-77岁之间,平均年龄(61.3±15.4)岁;心肺复苏时间平均为(23.2±6.5)min,与后续手术治疗时间间隔为(1.1±1.2)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心肺复苏等情况上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所有对照组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在入院以后,医护人员应进行营养支持及常规吸氧,并保持患者卧床休息,24h严密监测心电图及血压的变化情况,患者在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前先口服300mg氯吡格雷片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通过静脉滴注150万U的加入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的尿激酶,在滴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掌握好液滴速度,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内滴完。滴注完成12h后在进行40mg肝素钠的肌肉注射,每间隔12小时重复一次,连续治疗一个疗程,5天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观察组所有患者皆通过急诊介入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与对照组相同,但同时也应特别注意到的是,手术治疗过程中,应保证持续进行肝素钠的静脉滴注。同时也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通过股动脉或是桡动脉入路,采用冠脉造影或是梗死血管方式介入冠状动脉内的支架安置手术进行治疗。且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还应继续口服氯吡格雷片及肠溶阿司匹林,同时连续一周进行肝素钠筋脉滴注,及进行相关的降脂、降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患者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对其心律失常的抑制、体温恢复正常时的时间、心力衰竭消退、胸部闷痛减轻等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同时,通过显效、有效、无效三方面评定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如心律失常、便秘、休克、胸部闷疼等经过检查症状得到控制或恢复,且患者一切的正常的生活能够自理;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或是出现显著效果,身体健康有明显好转,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身体状况也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且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或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每项指标应用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中,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中,两组患者中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概率相同(100%),差异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患者中诱发出血、心力衰竭、再次休克等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并不是很多,相关文献有报道[5,6],此病的发病率只有4-6%,但是该病的危害性却是非常严重的,致死率高达75-80%。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若患者突然出现心脏骤停,要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治疗,争取更多的宝贵的抢救时间,待患者心脏复苏治疗成功后,待其意识恢复后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下一步治疗,努力挽救将死的心肌细胞。患者的治愈情况与采用的治疗方法及抢救时间关系密不可分,及早抢救、治疗方法合理是临床上提高疗效的关键。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后续治疗方法有静脉溶栓及急诊介入手术治疗。静脉溶栓治疗主要是通过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心肌梗死的部位冠脉,能够有效的溶解栓塞,恢复患者血液的正常循环。
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7,8],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后的6h内应该及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且溶栓的时间越早患者治愈效果越好。但是因为溶栓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容易导致诱发出血现象,所以要在心肺复苏成功后的20min内立即实施溶栓治疗。同时,药液滴注的速度以及用药剂量都与患者诱发出血率有一定关系,本研究选择150万U,且滴注时间要保证在30min内完成,出血率才能够得到缓解。
介入手术治疗能通过放置支架直接将栓塞血管直接开通,是心肌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心脏骤停后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成功后可采取介入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预后状况更佳。
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会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现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以后相关医护人员就应该开始对其进行监护,尤其是在进行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前后1-2h都需要专人陪护,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后,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如除颤等治疗可以缓解。而且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要避免活动,保持周围安静,降低脚杆神经的兴奋性,导致发生心律失常概率的增加,抢救难度的增加。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复苏时间越长出现溶栓出血的几率就越大,而且静脉溶栓病例应该更加严格。而急诊介入手术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少。所以本研究再次证明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治疗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能够有利于患者康复,所以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Dasti M A, Hashmi S F A, Baloch G H, et 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Professional Medical Journal, 2013, 20(4).
[2]韩彦辉, 王素梅, 李海霞.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3): 25-26.
[3]刘艳梅, 徐育红, 吴苏振.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 2 小时心律失常发生及预后分析 [J][J]. 中国医刊, 2013, 48(4): 38-40.
[4]崔惠康, 张叶. 急诊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J]. 安徽医药, 2013, 17(8): 1400-1401.
[5]黄慧, 胡玉冰, 黄承芳. 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体会[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6): 564-566.
[6]张杰清.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的急救治疗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2013 (12): 16-18.
[7]崔惠康, 张叶. 急诊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J]. 安徽医药, 2013, 17(8): 1400-1401.
[8]王冬梅, 张月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3): 108-109.
论文作者:孙朝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心脏论文; 静脉论文; 溶栓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