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应用论文_张绍泉 孙飞 徐丽莎,

中心静脉置管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应用论文_张绍泉 孙飞 徐丽莎,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常规深静脉置管术在心脏内科重症室(CCU)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记录PICC组及常规置管组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为90.3%;其平均操作时间为(9.3±3.6)分钟,明显低于常规置管组的(13.8±5.3)分钟;PICC组平均留管时间为(29.0±15.8)天。PIC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16.7%。结论:PICC组较常规深静脉置管操作简单、耗时短、留置时间长、并发症低,护士易于掌握,患者易于接受,适宜在重症或老年患者中应用。

关键词: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

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CCU)中,昏迷、躁动、一般状态差、需要长期输液的危重患者十分常见,这些患者多需反复、快速、多次静脉输入高渗液、抗生素及高营养液等药物。因而能否迅速安全的建立可长时间保留、输液通畅的静脉通道,是及时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健之一。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及常规深静脉置管是临床上较好的选择,它们可长期留置,保护患者外周静脉,减少反复经外周静脉穿刺输液的痛苦,并且为抢救危重患者保留了重要输液途径[1,2]。这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应用时各有利弊,现就两种插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留管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心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3年间接受深静脉置管患者153例。其中PICC组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在30~82岁,含急性心肌梗死35例,急性或慢性心衰16例,其它11例。常规置管组91例,男性54例,女性37例,年龄在28~85岁,含急性心肌梗死51例,急性或慢性心衰27例,其它13例。置管目的以输液和肠外营养为主。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种及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操作方法

1.2.1PICC组

患者取平卧位,首选右侧上肢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三选头静脉。穿刺前测量导管应置入的长度(术侧上肢与躯干成90度,测量从穿刺点至胸锁关节向下到第三前肋的长度即为置管长度)。整个置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先用附带的静脉穿刺针穿刺成功后,将导管经穿刺针送入静脉至所需长度后,退出穿刺针,压迫止血,接肝素帽,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导管的体外部分和接口处。常规X线照片确定PICC导管位置。

1.2.2常规置管组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常规消毒,铺孔巾,局部麻醉,根据患者情况选取不同穿刺点,首选锁骨下静脉、次选颈外静脉、三选股静脉,常规置管,缝扎固定,接肝素帽,透明敷贴固定,进入观察和记录。

1.2.3导管的维护

PICC组和常规置管组均每周换药2次,0.5%碘伏,顺时针消毒,覆盖透气敷贴。每次输液前后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常规置管组再用肝素钠盐水正压封管。每7天更换可来福接头或肝素帽一次。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结果

2.1置管成功率比较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56例,成功率为90.3%;置管成功60例,成功率为96.7%,其中穿刺失败的2例均为高龄且已长期住院,一般状况及外周血管条件很差。常规组一次置管成功77例,成功率为84.6%,置管成功90例,成功率为98.9%。一次置管成功率PICC组要明显高于常规置管组,P<0.01;总成功率常规置管组要略高,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2.2穿刺时间比较

PICC组穿刺耗时为(5~20)分钟,平均时间为(9.3±3.6)分钟,常规置管组穿刺耗时为(8~30)分钟,平均时间为(13.8±5.3)分钟。两组相比,PICC组穿刺速度要明显高于常规穿刺组,P<0.001。

2.3留置天数比较

PICC组的平均留置天数为(29.0±15.8)天,其中最长留置时间为92天;常规置管组为(19.0±8.0)天,最长留置时间为56天。两组相比PICC组留置时间较长,P<0.001。

3讨论

临床上常用的深静脉插管途径有经锁骨下静脉插管和经周围静脉插管(PICC)。本研究从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及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对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心脏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

可以看出,由于PICC穿刺点在外周静脉,比较直观,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组。但是总成功率两者无明显差异。PICC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进行操作时机过晚,外周血管状况较差,因而提示对于危重病人,提倡早期行PICC。另外由于PICC开展较晚,早期成功率偏低,后期操作熟练后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统计一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已受早期影响,因而未能达到理想状况。由于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PICC导管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锁骨下静脉组。且因为肘窝静脉易于看到或扪到,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无血、气胸,局部动脉损伤及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常规置管术因其局部解剖复杂,静脉深,定位难于准确,一次置管成功率较低,仅为84.6%,且邻近重要组织结构,操作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6.7%,因而其平均留置时间亦明显低于PICC组。

综上所述,心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重、病程长,高渗性及血管刺激性药物可加重外周静脉的损伤。深静脉置管术可使药物由深静脉直接进入心脏,减短了在静脉中停留的时间;确保了各类抢救用药、输血和血标本采集等措施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减少了护理人员被感染的机会;避免了因多次静脉穿刺不成功导致抢救用药的延误。与锁骨下静脉插管相比,PICC操作简单,耗时短,无需麻醉;后期维护简单,使用安全可靠;很少发生气胸、动脉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同时PICC是由护士独立完成,取代了以往必须由医师完成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满足患者对现代护理的更高要求。提高护士输液理念。使护士输液不只是停留在头皮针、留置针水平,同时减少护士劳动量及无效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性化服务[3~5]。但是PICC因其价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不足之处是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未能随机入组,如经济原因、病情严重程度等,甚至医护人员对两种操作难易程度的不同认识以及患者的胖瘦均可影响穿刺方法的选择,从而引起抽样误差。

参考文献

1周云,倪霖,周海英;重症监护室护士的素质与病人的健康水平[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3期

2蔡保芳;现在是选择重症监护工作的好时机[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年01期

3张丽萍;镇静干预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03期

论文作者:张绍泉 孙飞 徐丽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  ;  ;  ;  ;  ;  ;  ;  

中心静脉置管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应用论文_张绍泉 孙飞 徐丽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