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机理分析——兼论职业能力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职业论文,机理论文,职业发展论文,技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3-0008-07 技术技能人才是工作在社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基础,能够应用专业技术和技能从事相关职业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层次逐渐提升、职业领域动态变迁,这必然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备高水平、宽领域的职业能力——涵盖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力量系统。基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职业能力外延可界定为面向职业世界的生存能力、生长能力和面向生活世界的生成能力[1]。生存能力,是指技术技能人才参与职业活动、获得工作报酬以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谋生能力,由岗位定向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构成;生长能力,是技术技能人才应对职业世界动态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关键性能力,由外延式和内涵式生长能力构成;生成能力,是职业世界的技术技能人才蜕变为生活世界的完满人的本质力量,包括“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职业性人格能力。 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学和职业发展的双重视角对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首先,鉴于职业能力中的“能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职业能力形成机理研究应遵从心理学理论,厘定职业能力的三种基础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其次,鉴于职业能力是“职业”的能力,职业能力形成机理研究需要依据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从“新手”到“专家”,探析职业能力的阶段化形成机理。进而,发掘职业能力形成的特征,并指出职业能力形成对职业发展的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的重要作用。 一、心理学视角: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态化形成机理 从心理学视角而言,职业能力是三种基础形态能力的综合交互式发展——心智能力、动作能力和知性能力的互促式进步[2]。 (一)心智能力的形成过程 心智能力是动作能力和知性能力形成的基础。技术技能人才经过操作和内化信息原型的过程之后,初步确立其心智能力基础框架——心智模式,这标志着心智能力的存在形式和阶段性结果,促进着心智能力的纵深化发展。在工作学习情境中,心智模型循环形成系统性思维和思维结构型态,基于此种系统的基础模型——基模(archetype)[3]。基于心智模型的完善,心智能力的形成过程包括信息原型定向、操作及内化三个环节。第一,信息原型定向。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明确心智活动的外化方式和认知规程,辨识信息原型的内在要素和组织关系,进而得到信息的来路和去向,掌握获取高附加值的信息。因此,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信息的探寻和获取,技术技能人才思维行动的重点集中于信息的实践性探寻和思考性获取及积累,进而形成较为固化的思维模式,将获取的知识定向规划为有价值的、系统的、可记忆的、稳定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原型。第二,信息原型的操作。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对定向的信息原型进行深入的认知和思考——展开思维行为的逻辑序列系统,进一步分析思维行为的结构模式,提炼信息的丰富内涵、初步总结规律和原理。第三,信息原型内化。信息原型内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中具有主体性价值,将信息原型操作阶段构建的初步信息思维模型,与自身的经验性知识和能力相匹配,融合形成稳定认知结构,完成头脑内的深层思维行为——心智模式的内化和建构。由于心智模式是心智能力的固化而稳定的思维结构基础,心智能力的发展需要心智模式的结构优化和稳定,体现为学习者思维行为和信息操作行为的稳态进行。因此,学习者的信息原型定向、操作和内化过程是学习者思维行为的基础步骤,形成基本的心智能力,并为动作能力和知性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二)动作能力形成的过程 动作能力是在知识和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操作化练习形成的岗位任务胜任能力[4],是可观察的、外显的活动能力,是快速、精确、熟练和连贯完成一系列动作或操作的实践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动作能力的形成需要重复性动作产生的长时间记忆为认知基础和要素,建立长时间记忆的信息存储单元,即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通过学习过程,这些知识和经验形成一系列的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他们共同作用和交互联系,结成稳定的记忆结构。根据技能和能力的组织结构原理,动作能力的形成性结构序列是执行程序、直觉反应线索以及肌肉运动反应,这种序列特征表现为外在的肌肉运动形式和内隐的智力活动程序相互渗透现象。其中,执行程序是人脑对动作刺激的智能控制环节[5]。动作能力需要智力因素协调配合而形成相关的再造性技能和创造性能力,使再造性技能具有自动化特征,使创造性能力具有策略性和计划性特征[6]。 动作能力形成过程包括动作定向、动作模仿、动作整合、动作熟练和动作自动化等五个序化阶段。第一,动作定向阶段。根据岗位任务的结构操作,动作定向阶段构建任务所需动作的系统性集合和合理的心理映像,即岗位操作任务的思维程序化映射。头脑中的动作程序调节着实践行为,在反复性的动作操作和训练中,进一步强化动作的合乎情境性、精确程度和速度。第二,动作模仿阶段。动作的初学模仿是技术技能人才将头脑中的思维序列转化为实践操作动作序列的过程。尝试性的动作模仿是改进和稳固头脑中的思维程序化映射。此阶段的动作完成质量、稳定性、精度、协调性和灵活性较低,动作系统内的各组成环节要素还存在不和谐关系,造成互相制约和衔接性问题,因此,动作能力整体表现出较低的效率水平。第三,动作整合阶段。根据心智模式的定向结构,技术技能人才将岗位任务的相关动作要素整合为连贯性集合和序化结构体,在稳态的工作情境中,使动作能力得到精确、高效稳定地提升。第四,动作熟练阶段。动作的熟练过程是岗位任务动作序列的总结性和系统性改良结果,是动作能力走向娴熟的关键阶段。在动作熟练阶段,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保证动作的衔接、连贯和协调,胜任多种任务动作活动,提高动作质量。第五,动作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动作的心理映射结构进一步发展,能够形成动态调整的合理化模式。动作序列成为灵活的结构整体,不仅能稳定、高效地完成动作的高品质要求,还能够形成应对工作情境变化的动作能力[7]。 (三)知性能力形成的过程 知性能力是以心智能力为基础的扩展性思维能力,是抽象总结和高度概括有用的信息成为工作知识的能力。知性能力的形成遵循工作知识原型的学习行为催化规律。此过程中的学习是具有实践性、洞悉性和总结性的综合工作知识认知行为,以心智模式为工作知识认知结构基础,通过工作知识原型的定向、操作以及内化等阶段的创造性思维,将工作知识原型进行再生性改进与创生,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基本心智模式的结构优化和心智能力的提升[8]。知性能力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心智模式与心智能力是知性能力的形成基础。心智模式对于技术技能人才观察、判断、分析和提炼工作任务的相关信息、形成工作知识具有决定意义。由于心智模式和心智能力是学习者头脑中较为稳定的映像与经验,利于指导新鲜的工作任务行为及其思维,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成果达到最优状态。心智模式以及心智能力反映了高效率的思考方式和局限性的思维定势,与后继的工作以及学习过程和客观情境产生相互的正向影响,成为学习行为的起点,是知性能力形成的前提。所以,审视并改良优化头脑中的心智模式成为知性能力的建构原点。 第二,企业学习行为是知性能力形成的实践条件和催化剂。企业学习的诸多形式使工作知识的来源渠道和获取方式逐渐多元化。其一,观察性的企业学习行为是技术技能人才获得通用性工作知识的基本渠道,主要依赖于技术技能人才悉心观察其与工作对象技能交互行为的关系和作用,进而积累相关的工作知识。其二,行动性的企业学习性行为是技术技能人才增长实践性工作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路径。其综合性在于学习内容和工作形式相联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性和企业制度的监督性相统一。其三,符号性的企业学习行为是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语言和文字等符号性传载形式实现工作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比如企业培训的课堂学习、生产车间中的师徒经验传授、书本或设备使用说明书等文字材料的阅读和理解,都成为符号性的企业学习行为。符号性的企业学习行为具有总结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第三,工作知识原型的操作和内化是知性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工作知识原型的操作和内化是将企业学习积累的工作知识,在头脑中再次归纳排序,并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习惯相融合,进而沉淀、内化、建构出理解性的工作知识原型,为知性能力形成的下一个阶段奠定基础。 第四,工作知识原型创生是知性能力形成的循环优化环节。鉴于工作知识原型的动态可修复性,通过技术技能人才体内的酶合机理,知识原型不断吸纳工作知识贮存增量和优化改良结构,形成动态演化过程。其中,酶合机理是指生物酶参与的人体生化反应,是工作知识在头脑中增值以及能力促成的重要机理。在酶合机理作用下,工作知识原型不断抽象、概括和演进,不仅优化了原有的知识原型,而且使新的知识和思维结构建构成为可能,逐渐创生工作知识原型。于是,知性能力形成了内、外两重循环优化系统:一是工作知识原型内化、操作和创生的内循环结构,二是促进学习者心智模式和心智能力提升的外循环优化整体系统,涵盖心智模式与心智能力、工作知识原型的定向、企业学习行为、工作知识原型的操作、内化和创生等要素环节。 二、职业发展视角: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阶段化形成机理 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历程而言,从“新手”到“专家”五个职业成长阶段与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对应关系,岗位定向能力形成标识“新手”能力阶段,行业通用能力形成标识“高级入门者”能力阶段,外延式生长能力形成标识“胜任者”能力阶段,内涵式生长能力形成标识“精通者”能力阶段,生成能力形成标识“专家”能力阶段。 根据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水平在行业范围内的差距以及形成条件,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提出了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指出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是“新手”、“高级入门者”、“胜任者”、“精通者”和“专家”,并阐述了每个阶段的职业能力特征以及利于能力发展的学习条件[9]。最初阶段的“新手”常常是工作任务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面对工作情境的问题,仅能够调用有限的陈述性知识;随着职业能力的阶段性发展,“新手”成长为“专家”,能够成熟应用高级程序性知识进行问题反思并提出解决策略[10]。此五个阶段的职业能力特征以及能力进一步发展所必备的工作行为、知识形态、学习区域,本研究作出如下诠释[11]。 (一)职业能力形成的“新手”阶段 第一,职业能力特征。“新手”阶段形成职业生存能力中的岗位定向能力,技术技能人才在此阶段能够初步确定客观的事实,但是缺乏对于工作任务的整体性认知,以及能够脱离具体工作情境的应用知识规则和原理[12]。 第二,工作行为。岗位工作行为表现为有限的、不够娴熟的、受规则秩序驾驭的技能操作活动[13]。 第三,知识形态。技术技能人才处于“新手”阶段具备的知识形态是职业岗位定向的概况知识和特定的职业技能。 第四,学习区域。“新手”应基于一定职业的预先性知识和经验,根据自身岗位的任务取向,总结性理解相关的生产和服务整体过程和系统,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规则和操作资质规定等,掌握工作系统的性质、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综合性的工作情境,为下一个职业能力阶段夯实发展基础。 (二)职业能力形成的“高级入门者”阶段 第一,职业能力特征。“高级入门者”阶段形成职业生存能力中的行业通用能力,此阶段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理解并关联工作实践中的情境事实与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尝试应用头脑中贮存的知识和经验去解释工作情境中的事实,并在此过程中根据有限的工作事实性经验调整、完善、修订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 第二,工作行为。在工作中,能够将本岗位工作的经验联系并扩充到行业内的相关岗位,有可能突破岗位工作的规则和事实性经验,能够适应企业内部的岗位调整,实现初步的小幅度职业迁移。 第三,知识形态。“高级入门者”阶段的主要知识形态是建议性陈述性知识与职业关联性知识,即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去建构陈述性知识与工作情境的联系意义,并在这样的动态链接中形成建设性的经验和知识,而不仅仅是上一阶段的静态陈述性知识。 第四,学习区域。这一能力发展阶段的学习任务区域重在学习与工作中相关岗位任务的、系统性的职业知识。在现代化企业的职业技术领域内,工作任务的操控对象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技术与设备,技术技能人才面对工作情境中待执行的操作和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考虑系统性工作条件下的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才能够施加适当的策略。 (三)职业能力形成的“胜任者”阶段 第一,职业能力特征。“胜任者”阶段形成职业能力中的外延式生长能力,此阶段的技术技能人才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能从目标与计划的角度认识职业活动及其意义,能意识到事物体的实质并作出假设,经过反思性理解后作出结论。 第二,工作行为。“胜任者”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为详尽目标导向性思索,能够按照重要性次序去灵活应对工作任务,合理管理与控制工作情境中的事物,而且有一定机会在工作实践中施展组织和管理才能,而且在处理工作问题的细节上,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稳态的非专业经验。 第三,知识形态。“胜任者”所具备的知识形态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感性与理性知识,而且策略性知识与反思性知识逐步萌芽。 第四,学习区域。“胜任者”应强化的学习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宏观提升专业技术与整体运行系统发生作用的关联知识水平,这是对于上个能力阶段学习内容的再强化,二是需要掌握微观层面上某工作运行部分的细节和专门知识。此两方面的知识水平提升后,才能具备更为稳定的外延式生长能力,从容处理工作系统的问题。 (四)职业能力形成的“精通者”阶段 第一,职业能力特征。“精通者”阶段形成职业能力中的内涵式生长能力,在职业意识层面具备较成熟的理性态度,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分析推理中结合直觉和自觉,对工作问题进行修正,以自身的职业自觉性引导客观的工作问题处理方式。 第二,工作行为。“精通者”的工作行为特征是成熟而理性地联系待处理的工作事务与自身感性直觉,通过敏捷的反思获得事务处理经验和计划选择,并迅速设计出良性实施方案[14]。 第三,知识形态。“精通者”阶段的知识形态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抽象性职业理解和态度,是对于复杂职业任务的概念性和程序性理解。在现代化工业生产系统中,某项职业任务涉及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更大的不透明性和不可接近性;而且随着技术技能娴熟程度和操作效率的迅速提升,对技能的程序性理解也在迅速发展。因此,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互协商、共同建构,实现自觉的策略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的充分发挥。 第四,学习区域。“精通者”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对于经验的概念性概括、提炼、内化以及对专业系统知识深入的程序性理解。 (五)职业能力形成的“专家”阶段 第一,职业能力特征。“专家”阶段形成职业能力中的职业生成能力。 第二,工作行为。面对工作情境中的职业规则和相关任务特征,生成性思考成为源于直觉和无意识的理解行为,行动逻辑是自发性的、持续性的、灵活流畅、高度娴熟的行为方式。 第三,知识形态。“专家”阶段的知识形态是知识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高级融合状态,是“专家”通过职业活动积累与思考实践性经验,达到对职业的体悟、认同和“觉解”,并引导知识走向价值观形态[15]。 三、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特征及作用机理——基于职业发展的论域 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共同体”中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6]。职业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共同体”的践行场域,丰富“人的需要”,进而为“人的本质力量”提供“新的证明”和“新的充实”[17]。在职业和职业群体的工作组织中,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全面而高水准的职业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之动力,是职业发展的过程性和需要性涵义。鉴于职业能力形成机理,探究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特征及其对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即生存能力、生长能力与生成能力对职业发展的三阶段产生决定性作用。 (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特征 1.纵向连续性 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纵向连续性,是指职业能力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向高层级职业能力阶段性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纵向连续性,遵循生存能力、生长能力和生成能力的规律性,体现出纵向的职业能力发展序化取向。另一方面,某一层级的职业能力形成过程,存在微观化的内部连续性。比如,职业生存能力中岗位定向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专业技能认知、动作分解与连锁、自动化、灵活运用等四个连续性阶段。岗位定向能力的发展,以实践中的反复训练为基础,将多个局部动作串联或并联为统一的动作体系,同时在头脑中将各个环节的动作形成程序性理解,进而习得手脑并用的动作技巧性能力,岗位定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则需要完善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灵活性和思维灵敏性,逐渐形成高层级的行业通用能力[18]。 2.横向迁移性 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横向迁移性,是指在能力形成过程中不同技能以及能力的发展需要相关能力的配合性掌握,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能力再塑,使相关基因发生迁移,实现能力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首先,职业能力的横向迁移是有限知识经验的超越。职业能力的迁移性形成,源于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岗位任务经验积累,形成对岗位任务涉及的有限知识与经验的超越性理解,进而获得相关岗位或者行业通行的技术技能,这是职业能力的横向发展取向。其次,职业能力的横向迁移是不同种类技能的共同性质理解。职业能力的迁移性,发生于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职业情境的陶冶,形成知识结构的良性拓展,能够识别并提取不同信息单元中的同化基因,促进其对不同种岗位定向技能共同性质的理解,进而逐步形成高级别的职业能力。 此外,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形成过程还具有跳跃性、隐性和长周期等多重特征。随着现代企业中生产组织模式不断革新,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形成过程,受到诸多情境性因素的作用与影响,成为具有多元化性质的复杂过程组合。 (二)职业能力对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域 职业能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生存能力、生长能力与生成能力分别对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 职业发展,是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随着时间而强化的职业生活历程[19],是不断完成阶段性职业目标、选择和转换工作角色的过程[20],是个体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是价值观的转变历程——从谋生工具到职业生命的联系与交融。职业发展的路径是职业能力适应社会关系的积极效应[21],呈现出逐渐向更高职业目标迈进的发展轨迹[22]。职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技能人才不可避免要面对职业的平移和变更,当职业能力积累到一定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够识别和驾驭职业机会,确保职业发展的前进态势。技术技能人才一生从事两种以上类型相异的工作或职业,螺旋型职业发展路径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一般规律路径,是纵向或横向的职业变更与发展轨迹。在职务变动和非职务变动①的交错过程中,技术技能人才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锚,进而寻求与自身匹配度更高的职业与职务。 职业发展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层级职业能力的积极影响和着力支撑。 1.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职业生存能力的作用域 青年一般处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初级阶段[23],容易受到外界和自身的影响而发生较大职业变化,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中观层面的雇佣单位因素与微观层面的个人因素(个人职业心理的欠成熟)[24]。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职业生存能力要点是:具备强化的岗位胜任力、适应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力,能应对企业内部以及行业内的岗位变迁[25]。职业生存能力的作用在于技术技能人才发现职业兴趣,形成工作内容上的专业化倾向和明确的职业能力特征,确定职业锚,建构自身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开启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26]。 2.职业发展的中级阶段是职业生长能力的作用域 技术技能人才完成生存能力的积累,不再为生计而担忧之后,开始价值层面的追求。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中级阶段,普遍存在职业“高原期”和职业流动困难,这两方面因素严重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职业生长能力能够帮助技术技能人才克服职业困难,理性应对复杂的职业环境,并选择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首先,内涵式生长能力具有突破职业“高原期”的作用。职业“高原期”指个人职业角色的一致性和难以晋升性特征[27],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扁平化”组织结构窄化了职务晋升渠道的影响,对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生长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心理压力加大。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式生长能力能够明确职业的高层级引领性,突破个人职业意识与组织需求不匹配的职业发展瓶颈[28],从而突破高原期。 其次,外延式生长能力具有克服职业流动困难的作用。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职业流动成为普遍现象,而且流动率和流动频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9],从而引发雇佣组织的变动(如组织规模的缩减、重组或兼并[30]),进而使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安全感逐渐丧失”,感到与组织的心理契约遭到违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务晋升或薪酬提升期望受到打击,进而破坏与组织的心理契约性。在动态职业环境中,外延式生长能力驱动人的本质力量,应对职业环境的阻力,重构自身职业取向的坐标系统,使技术技能人才克服职业流动困难,成就职业发展。 3.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职业生成能力的作用域 技术技能人才的生成能力促使人的自我概念化思维逐渐完善[31],在非宏观的社会变革或国家层面的行政体制变迁之外,一般性职业动态调整不足以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形成冲击。在此职业发展阶段,生成能力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塑造职业价值观层面的理性思维,对职业的价值因子作出规划,即统合职业内在价值、调和职业外在价值、权衡合理的外在回报,进而对职业期望作出价值观层面的取向性确定,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的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这是社会适应性对职业能力的高水平要求。 图1 职业发展视阈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阶段化形成机理 总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机理可表述为三种基础形态职业能力的综合发展和五个发展阶段能力的升级历程,见图1。从心理学而言,心智能力、动作能力和知性能力三种能力形态的综合发展,奠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石。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历程而言,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是从“新手”到“专家”五个能力阶段,即岗位定向能力形成标识“新手”能力阶段,行业通用能力形成标识“高级入门者”能力阶段,外延式生长能力形成标识“胜任者”能力阶段,内涵式生长能力形成标识“精通者”能力阶段,生成能力形成标识“专家”能力阶段。同时,鉴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对其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亦是职业发展的三阶段跃进。 ①职务变动路径包括纵向的职务晋升和横向的平行化职务调动两个维度;非职务变动的路径是技能人才职务内容的扩大化和待遇的提升,这是伴随着现代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式结构塑型转变趋势而产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方式。标签:职业能力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心智模式论文; 系统思维论文; 岗位分析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提升技能论文; 心智模型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