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空间站平台上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站论文,教师论文,平台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教师专业技能、教师学习、教师发展评估、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对粤台教师专业的协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岭南师范学院牵头组建的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国家和省财政支持下建立了未来教育空间站。它的建立为粤台两地跨境协同创新提供了“零距离”对接平台,更为粤台教师教育专家相互合作、协同研发卓越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等项目创造了条件。 一、开展空间站平台上粤台教师协同创新的重大意义 广东省特殊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台湾地区高校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能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实现赶超式发展破解难题。台湾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其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已经开创出一个成功的模式。但是,将大规模的台湾教育资源引入广东高师院校以及将大陆先进的教育资源大规模输入台湾协同单位学校,仍然存在空间阻隔的问题。因此,利用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空间站平台,实现粤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有助于推广台湾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有利于推动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本科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而且有助于协同创新在优质高效的合作中顺利进行。以教育空间站为平台开展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直接将台湾高校的盈余教育资源输入大陆高师课堂,对于扩大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面积和提高效率有很大的意义。根据粤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功能来设计教育空间站中满足专业化协同发展需求的各类网络平台,建构起以教育空间站为支撑的有组织、开放、动态的“协同”系统结构,将有助于形成粤台教师教育虚实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不断扩大粤台教师教育协同的推广面,加深粤台教师教育专业技能协同的深度。 基于教育空间站的粤台教师协同创新的重大意义在于,能够突破传统协同机构和主体之间的沟通障碍,实现虚拟化的面对面直接沟通。其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借助教育空间站搭建粤台教师协同创新的直通车平台,创建起有助于粤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知识资源库,实现面向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粤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二是以空间站为支撑,开展粤台在职教师协同专业发展培训。例如,通过建立粤台教师协同的教学研究平台,形成面向知识建构的粤台教师协同备课模式,可以全面提高粤台协同机构所属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教育空间站,可以建立粤台教师知识共享空间,实现粤台教师专业知识的互补增长;通过粤台协同备课的学科组在线讨论与经验交流,提升粤台教师的专业技能。三是借助教育空间站的协作联盟,促进卓越师范生的协同发展,如以台湾的实务技能来强化训练大陆卓越教师的实践能力、粤台教师利用空间站协同开展教育研究、广东卓越班的师范生可以利用空间站的网真课堂学习台湾中小学课堂实习的创新能力。四是为粤台高校教师相互协作建立数字化研究平台。借助教育空间站,协同单位之间可以免费开放学术类数字资源,以此扩大协同的参与人数;借助教育空间站建立起协同机构间学科教师专家资源库,可以为建立协同研究群体提供数字化资源。 二、开展教育空间站平台上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体的建立,为借助教育空间站开展虚拟平台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12月,岭南师范学院与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签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协同培养协议书”,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采用“3.5+0.5”的培养方式,实施与屏东教育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协同培养本科生的模式。2014年4月,岭南师范学院与屏东教育大学签署了“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赴屏东研修执行计划书”。2014年9月,岭南师范学院已安排首期24名学生到屏东教育大学研修一个学期。此外,两校每年合作举办“湛台夏令营”活动和海峡两岸高端论坛。在教学方面,岭南师范学院已经聘请屏东教育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中教育大学、高雄师范学院等校的21位特殊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同时,学校聘请台湾特殊教育专业的学者、专家担任特殊教育系主任和特聘教授。学校特殊教育系与广东省的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有密切联系,联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为特殊教育实习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联合大陆及台湾特殊教育专家和学者合作编著的特殊教育专业丛书正在进行中。2014年4月,岭南师范学院与台中教育大学签署“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协议书”,使合作有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2013年5月教育部在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国培计划”——海外培训项目执行办,为推动教师海外培训工作开展提供支持服务,为培训模式创新提供政策咨询。2011年,嘉应学院与台湾侨光科技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合作协议书;2013年4月,嘉应学院启动在校学生自费赴台湾高校学习半年的项目;2013年3月18日,嘉应学院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两校领导共同审议了合作项目的具体内容,双方达成了两校教师科研合作、学生交流交换等项目的合作意向,签署了《嘉应学院—大仁科技大学友好合作备忘录》。2012年6月11—16日,韩山师范学院代表团访问台湾弘光科技大学,与该校食品科技系的负责人经过磋商达成了食品专业“3+1”和“3.5+0.5”两种人才培养的初步合作模式。在这些实体单位合作基础上,教育空间站只是增强合作的一种手段,它能为远隔重洋的海峡两岸教师教育专家、教师直接沟通创建平台,实现协同创新远程“直通车”。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的全面渗透为教育空间站发挥协同创新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网络协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具有支持作用。现有研究形成了基于计算机协同系统支持教师协同发展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研究成果;形成了网络协作联盟促进教师协同发展的实践模式;利用教育博客实现城乡之间教师协同发展研究;将协同知识建构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发展过程中,构建了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网络支持的教师校际协同教学研究;网络教学研讨中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师专业发展;面向知识建构的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的协作脚本研究,即协作小组成员交互、协作地解决某一问题的一套指令集合;协作脚本的分类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不仅表明了基于网络的教师教育协同研究富有实践成效,而且还说明在相关实践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运作模式。而未来教育空间站则是这些网络研究成果运用的集大成者,具有比网络协同更强大的功能。未来教育空间站具有教师空间站的功能,其具体表现为:以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把IT高新技术与教师教育相整合,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室、学习共同体互动室、农村中小学远程教师实验室、教育网络资源开发室等4个创新教师教育实验室,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优秀在职教师提供全新发展的网络教育平台[1]。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空间站研究人员指出,云计算时代的虚拟学习社区具有交互性、泛在性、服务性、社会性、不确定性、可视性、绿色性等特征,为科学地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提供尽可能全面、完善的理论依据[2]。他们提出了未来教育空间站概念、构想、设计、实现与运行管理模式,探讨了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等关键系统的建设问题[3]。这些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粤台教师教育利用教育空间站开展协同创新奠定了实践模式和理论基础。 三、教育空间站实现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 研究者需要从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面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通道问题出发,准确地掌握其协同的时空障碍问题,从中发现需要教育空间站打通其协同平台的特殊功能。研究者要围绕这些功能的实现去研究教育空间站协同平台的结构要素,设计出能全面促进粤台教师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协同平台。为此,要建构起教育空间站支持下的粤台教师教育专业化协同发展的技术理论,解决粤台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协同机制、平台、模式等问题,并根据粤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功能的需要来设计支持粤台教师协同的网络结构。从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以岭南师范学院为核心建立跨区域、多校联动的战略联盟体制出发,粤台教师网络协同平台的布局仍然需要以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空间站为核心,建立以项目为驱动、汇聚各相关协同单位的优质教育资源,协同攻关。同时,要以协同中的虚拟平台联通协同各方的共同发展通道,实现多单位、多方面的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在具体布局中,要从粤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知识共享协同平台”做起,建立起有助于粤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知识资源库;设计出粤台在职教师协同专业发展培训平台、教学研究平台、协同备课平台,卓越师范生协同培养平台,粤台高校教师协同研究数字化平台等;建立起由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空间站领导、管理的工作组织体系,明确教育空间站各类协同平台的运作规则和协同项目的处理规程,构建行之有效的、面向具体任务的运作方法,确保教育空间站在粤台教师教育的协同创新中高效运转。 虽然教育空间站功能很多,但是针对粤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真实需要去建立对口的协同平台,落实每一种协同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发展知识和技能,才是具体实现粤台教师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由于粤台教师协同是教育空间站支持下的群体性协作,其作用就在于让处于海峡两岸的教师群体进行充分交流和协同创新,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型和学科的教师需要,设计出对应结构的支撑平台。根据中小学、高校不同教师类型和学科专业化的方向,教师协同平台可分为协同基础平台和各学科方向子系统,子系统又分为“用户子系统、协同任务子系统、协同资源子系统、协同服务和管理子系统”。其中,“协同知识资源库”是粤台教师深化协同的基础平台。无论是师范生还是在职教师,都要以“协同知识资源库”为基础,形成粤台教师教育协同的支点和突破口。根据相互协同的单位实际情况,这一平台划分为高校教师教育协同科研平台、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协同研究平台、卓越师范生协同培养平台三大类,分别由对应层次的教师加以运用,实现每类教师的专业化协同发展。除此以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协同教学研究平台和项目协同开发平台。协同教学研究平台主要包括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研究论坛、“共同体”教学艺术探讨论坛、教师专业化协同备课研究平台、协同备课中的脚本协作设计等。粤台教师项目协同研发平台主要是针对粤台高师之间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这类项目研发平台以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根据粤台教师教育项目研发和教师培训需要、学科建设需要设计项目的具体研发内容,积极实施各类教师培训项目。 四、教育空间站开展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运作 (一)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虚拟平台的组织机构及其建设主体 根据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实际需要和各协同单位在协同创新中承担的任务及地位,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空间站牵头,组建由华南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台北市立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体;构建出由广东省湛江市教育局、部分台湾中小学与特殊教育机构负责人参加的,以教育空间站为核心的各类应用平台,规范各单位对相关平台的应用范围和方式。为便于更好地协同开发,除了确立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空间站为常务开发机构外,还需要密切联系协同创新牵头单位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建起粤台教师教育空间站协同平台开发常务机构“粤台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中心在征求相关协同单位需求并结合协同单位技术设备、力量实际的基础上,编制出粤台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各类平台建设规划;然后根据各协同单位的需要,结合其现有技术力量,进行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虚拟平台建设的分工与合作。 (二)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平台资源优选及运行原则 粤台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分别从经费和资源平台的学术性上把关,以指南方式下达各类平台开发建设项目,并对每个项目的开发经费、完成期限、需要建设的目标、检查验收方法进行明确规定,突出以项目驱动、汇聚优质资源、协同相关单位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开展攻关,以项目带动教育空间站的平台开发。在运行方式上,理事会负责中心平台建设的经费预算和分配,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教育空间站建设的战略规划、资源建设、学术指导和成果鉴定。学术委员会掌握教师专业化发展动态,在教师教育或特殊教育领域提出教育空间站新平台的发展方向,提供战略规划及其实施建议。在平台的使用上,对协同单位坚持谁建设谁优先使用的原则;对没有参与平台建设的单位,免费提供协同平台的使用,但在线路拥堵的情况下将会被排在次要的位置上。为了激励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积极使用教育空间站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心会对大多数普通教师提出校本研修任务、项目研究任务,甚至推荐一些平台必读书目、备课资源精选等,以任务驱动一方式激励其参与进来。同时,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中心以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新实践来吸引协同高校的师范生,使其积极加入卓越教师协同平台的使用中来。 利用教育空间站开展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对研发实体层的知识增值激励。无论是特殊儿童评估与康复训练还是精致化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自闭症与注意力缺失过动症评估工具研制、师范生专业技能创新、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标准研制等,都可以通过未来教育空间站的专业化协同平台实现“零距离”的协同创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体层研发人员就乐意利用空间站进行真实的协同创新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利用平台开展协同创新的利益链。研发实体层平台的使用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由项目主持人与成员约定利用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平台的方式、时间、论坛交流内容等。 要促使所有的项目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的参训者都来积极使用教育空间站的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就要具有让利用者找到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资源,从而形成其内在获益的链条起点。这种协同创新平台是针对专业化教师能力发展或学科研究而建成的,其平台上的知识资源和训练视频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的资源平台可以聚集粤台协同组织中具有相似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的人群,他们以项目任务驱动方式开展各自需要的资源搜集,凝聚研发和实训团队的协同创新力量。当然,最重要的利益链形成需要发挥协同创新知识的内在效用。例如,粤台特殊教育教师专家通过教育空间站协同创新平台互动创新的知识,对特殊教育学校产生实质性影响,使特殊教育教师从中获得预期利益的满足,进而使协同的各方持续协同下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空间站的协同创新平台能让参与各方的创新知识增值,以此增强滚粗利益链的动力。协同各方在“研—学—用—新研”的知识创新过程中,通过不同利益群体对教育空间站平台资源价值的评价,有针对性地为各方提供增值服务,[4]从而促进粤台教师教育研究组织、专业发展群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增强协同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性,让更多的人员积极参加到教育空间站创新平台活动之中。标签:教育论文; 协同创新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岭南师范学院论文; 台中教育大学论文; 师范生论文; 台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