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伦理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郭沫若论文,伦理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指出:“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化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①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伦理遗产。
郭沫若确立无产阶级伦理思想是有个过程的。他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教育,地主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他在青年时期常常不自觉地以封建伦理思想来衡量自己的立身行事。比如他在一九——年三月给父母的信中自责自己“不孝”,要父母宽恕他的“不孝之罪”。②一九二四年,他翻译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以及以后投身革命实践后,才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一蹴即就的,更何况,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确立之后,从属于世界观的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符合马克思主义。郭沫若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与伦理思想的过程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伦理思想还时常流露出来。一九三九年,郭沫若当父亲郭朝沛(膏如)先生病逝后奔回乐山沙湾故里吊丧,他在居丧期间所撰的《家祭文》中,就较多地反映了他头脑里残存的封建伦理思想。传统的封建伦理思想认为智、仁、勇是通行天下的美德,他在《家祭文》中称扬父亲“于智、仁、勇三达德,无不完具”。封建伦理思想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祭文》说:“贞(郭开贞,即郭沫若——引者)已行将五十矣,亦唯无后之惧,故于去春夏与于氏(即于立群——引者)媳结合,今春且获一子宗炎孙。”封建伦理观认为,做儿子的,应当显扬其亲,多男延嗣,《家祭文》说自己的弟弟郭开运“外之不能飞黄腾达,内之又无璋瓦见弄,终日昏昏,进退维谷”③。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直至抗日战争初期,郭沫若伦理观中,还留有封建伦理思想的残余。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一点,无损于郭沫若的伟大。伦理思想是从属于世界观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全面彻底地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是何等艰巨!
不过,从郭沫若思想整体来看,他在一九二六年春,参加北伐前,“在革命对象、革命力量、革命性质与革命前途这些基本问题上,郭沫若的认识已和我党当时的认识一致,真正成为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④。这时,他的伦理思想从整体上看,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为人民服务是郭沫若伦理思想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郭沫若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强热感受到人民“一致觉悟起来,一致联合起来,全世界是在我们手中呢”⑤。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因此他逐渐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也由此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思想。
在论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时,郭沫若指出:戏剧“应该有一层伦理上的限制,便是内容要于民众有利,至少是无害。假使于人无益而甚至有害,那么价值的批判便要恰恰相反”⑥。他针对当时不少文艺工作者不注重道德修养的现状尖锐地指出:“我们大多数的文艺工作者是把做人的真诚、素朴、坚忍、谦冲、勇敢,一切健康而协和的性质,差不多完全丢掉了,而这些美德都是应该成为文艺作品的灵魂的。”否则,就会“玷污了我们自己和下一代人的灵魂⑦。”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指出:“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特别负责重大的使命。我们要建设新的上层建筑,就必须毁弃旧的或对旧的加以改造。我们要铸造别人的灵魂,尤其必须努力铸造好自己的灵魂。”他指出,文艺工作者为使自己能不断创造出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都相当高度的作品,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所贡献,“首先就应该不断克服我们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其他落后思想,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实事求是地以脑力劳动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事业服务”。为此,他认为:“永远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忠实地接受党的领导,坚决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绝对必要的。永远紧密地与劳动人民保持联系,体现工人农民的劳动精神,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要让工人农民把自己当成自己人,这是绝对必要的。”⑧
爱国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是郭沫若伦理思想的主要规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⑨热爱祖国、酷爱自由和富于革命传统,这既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又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种伟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为伦理思想的爱国主义,是表达个人对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既表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也表现在他的文艺创作、理论著作中。既表现在他对家乡、对祖国山河以及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上,更表现在推翻反动统治、抵制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推动民族解放事业上,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青年时期,郭沫若出于爱国主义考虑,在中学毕业后,放弃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考入成都高等学堂实科(理科),去学自己既无兴趣,又缺乏知识的理科。他东渡日本留学,选择医学,想以一技之长来报效祖国。他到日本之初,给父母信中说:“男来东留学,志向在实业及医学两途。”⑩不过,“五四”运动前,郭沫若当时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存在着明显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内涵。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写的一副对联就反映了这一点:“故国同春色归来,直欲砚池溟渤笔昆仑,裁天样大旗横书汉字。民权如海潮暴发,何难郡县欧非城美澳,把地球员幅竟入版图。”(11)想把欧洲、非洲当作中国的郡县,把美洲、澳洲当作中国的城市,收入中国版图,简直想侵略别国了,这正反映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郭沫若的世界观发生转变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逐渐和国际主义思想相结合。如他曾说:“我们的国民的或民族的要求,归根是和资本主义国度下的无产阶级的要求完全一致。”(12)还说:“我们中国的共产革命的成功说不定就是世界共产革命的发轫呢。”(13)
抗战时期,郭沫若以个人行为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正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当时曾指出:“我们中国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判别素来是敏感的,尤其在目前与横暴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作出了四年的殊死战的现在,谁个还不知道合乎民族解放利益的便是善,反乎民族解放利益的便是恶。善的,我们固然要尽力的表扬,恶的,也要毫不容情的尽量的夸张。我们深切地知道,姑息适足以养奸,纵容了恶人事实上是等于陷害了贤良。”(14)这里提出的判别善、恶的标准将无疑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郭沫若根据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王铭章师长在山东膝县阵亡。五月八日,郭沫若在武汉应王铭章师长追悼会筹备处之邀,作广播演讲,题为《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其中指出:“王师长的死守,使我们军事部署得以完密,使徐州一带转危为安,这种死法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死了也应受着无上的光荣。……古代的人告诉过我们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是一点也不错的箴言……死是人人所必有的东西。切实地说,死倒应该是人人所有的财产……我们不应该怕死,应该怕我们自己死得不得法。”“轻如鸿毛的死法,才是可怕的。”又指出:“我看做人的秘决,就是要知道死法,要把善的努力用到自己的事业上,时时刻刻都可以和死见面,要时时刻刻怀着必死的决心。”“无谓的死,或做坏人,做汉奸而死的死,那才真真正正是可怕的死。”(15)正因为郭沫若在民族斗争中以民族利益的准则来考察生死问题,以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因此,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他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所作的致词中说:“我们要牺牲一己自由求民族之自由,牺牲一己生命求民族之生命,不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要瘁躬尽鞠,至死不已。
革命人道主义是郭沫若伦理思想的又一个主要规范。
“五四”时期,郭沫若在当时提倡人道主义的时代思潮影响下,呼唤人的解放,注重人的尊严。但他当时曾不恰当地想将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这两个不同伦理观的范畴相融合。例如他曾说:“真的个人主义者才能是真的人道主义者。”二十年代后期,当他初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曾简单化地否定人道主义。一九二八年,他将一九二三年创作的诗篇《前进曲》编入诗集《前茅》时,删去了其中“张起人道的大纛”一句中的“人道”字样。直到抗战时期他才确立了革命人道主义思想。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他为纪念中华助产士协会成立一周年,作了《赞天地之化育》一文,论述了他的职业道德观之一的医务工作者道德,体现了他的革命人道主义思想。他在这篇文章中,叙述了自己学医的经历,论述了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着重论述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认为“一个医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他在引了古语“医乃仁术”后指出:“医学不仅是科学,同时还是伦理呀!”认为“有人格、有道德的医生首先便能给予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这便是无上的妙药”。这篇文章还具体提出了助产士的五条职业道德准则。郭沫若提出的五条助产士道德准则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在今天还是适用的,不妨转录如下:
“第一,须要经常提醒着医学的根本精神——博爱,从事医学者的基本条件——献身。
第二,须要时常扩充着自己的专门知识,熟练着自己的技术手腕,务求达到世界水准而超越之。
第三,须要打破嫌贫爱富的观念,废除诊治划一的规定,不妨富者多取,贫者济施,以协助国家社会政策之进行。
第四,须要互相规箴,互相扶助,藉集体力量来形成一种高尚纯洁的风气。
第五,须得爱护集体力量,增进集体力量,以建立一种彰善阐恶的道德权威。”(16)
这五条中,我们以为第一条中的“博爱”、第三条中的“打破嫌贫爱富的观念”体现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特点,也说明郭沫若是以革命人道主义作为伦理规范的。
集一切美德于一身是郭沫若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理想。郭沫若自二十年代后期起,由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和革命战争的实践与考验,逐步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抗战时期,他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道德理想。从抗战时期起,他的道德理想不但集中了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道德规范,而且集中了人类的一切美德。抗战三周年时,郭沫若在《抗战儿童》上发表了《大人物与小朋友》一文,集中地提出了他的道德理想:
要养成独立互助的精神。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友爱、谦和、坦白以对人。
要刻苦、严格、坚忍以处己。
要机敏、周到、奋勇的治事。
要有集体的锻炼,根据科学,通力合作。
要有前进的思想,坚定志趣,终身不挠。
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生。
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可轻易言死。
生要生得有精神,死要死得有气概。
要永远学习大人物的本领。
要永远保持小朋友的心情。
这一段格言式的短文中,郭沫若比较完整地阐明了他的道德理想,这其中包括了他伦理思想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修养、人生观,既体现了无产阶级道德,也集中了人类的一切美德。郭沫若要求年轻一代“要永远学习大人物的本领”,即要求青少年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并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他还要求青少年永远保持童心,保持天真纯洁,不被世俗社会的庸俗习气锈蚀自己的灵魂。
郭沫若在确立无产阶级道德观、道德理想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扬弃,或者赋于它们全新的内容,或者予以改造,这里试举二例。
我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曾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处事原则。郭沫若对此赋予了全新的内容。他曾提出:“要怎样才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要全靠一个‘诚’。老老实实的做人、说话、做事,不存一点损人利己的私心,这样便能产生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样便能够大无畏。”(17)赋予了孟子上述伦理思想新的内容。
郭沫若曾针对旧社会“反常的世道”,指出旧社会民间谚语“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会“把我们中国人教导向自私自利的路上去”,因而他提倡“利它精神”,认为那句谚语“应该反过来说:‘要人打扫门前雪,先管他人瓦上霜’。”(18)郭沫若修改两句民间谚语,反映了他改造传统的道德观念的革命批判精神。
道德教育思想是郭沫若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沫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都要顾到。”(19)在德育内容上,他主张以“五爱”精神教育下一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概括地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道德要求。接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共同纲领,又进一步把“五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美德。这一“五爱”公德就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道德的基本规范。郭沫若重视用“五爱”来教育下一代。当时,他就指出:“一定要培养我们可爱的少年儿童有正确的思想——包含着革命的人生观,高尚的情操——包含着五爱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与爱护公共财物)。”(20)以后又再一次提出:“‘五爱’公德的培养,这是教育和学习的主要项目。”(21)
郭沫若阐明了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是“诱发式的、感应式的、培养式的”,主张废除“剪刀绳索式的盆栽主义”,“脚带腰缠式的畸形主义”,“髡首阄割式的奴才主义。”(22)这些论述虽然十分简略,但反映了他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教育方式的革命批判精神,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正确地揭示了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他还认为,道德教育可以贯穿到智育、体育中去。一九五二年六月二日,他出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在讲话中,他号召全国各地在开展体育运动中,必须发挥我们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必须贯彻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23)
郭沫若的伦理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以上所说,不过是举其荦荦大者。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应当深入学习与研究郭沫若的伦理思想,继承他留给我们的伦理学遗产。
注释:
①197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②《樱花书简》第55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
③璋,古玉器名。瓦,陶土烧结的器物。见,被。无璋瓦见弄,意为家业不兴。
④陈永志《郭沫若思想整体观》29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⑤《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三个叛逆的女性》,光华书局1926年版。
⑥《沸羹集·戏剧与民众》,《沫若文集》第13卷。
⑦《沸羹集·向人民大众学习》,《沫若文集》第13卷。
⑧《雄鸡集·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工人——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七日在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沫若文集》第17卷。
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20页。
⑩《樱花书简》
(11)《黑猫》,《沫若文集》第6卷。
(12)《革命和文学》,《沫若文集》第10卷。
(13)《双声选韵》,《沫若文集》第10卷。
(14)《蒲剑集·活的规范》,《沫若文集》第12卷。
(15)丁三编《抗战中的郭沫若》,1938年广州战时出版社出版,又见《沫若文集》第11卷《羽书集》。
(16)《沸羹集》,《沫若文集》第13卷。
(17)《天地玄黄·相见以诚》,《沫若文集》第13卷。
(18)《天地玄黄·反反常》,《沫若文集》第13卷。
(19)《沸羹集·答教育三问》,《沫若文集》第13卷。
(20)《为小朋友写作——在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人民日报1950年6月4日。
(21)《请加意爱护我们的新生一代》,人民日报1953年11月3日。
(22)《沸羹集·答教育三问》,《沫若文集》第13卷。
(23)见1952年6月2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