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评价——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通讯设备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制造业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先后创办了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20多年来,这些区域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并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些区域的集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空间,正在形成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集群、环太湖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京津地区的电子通讯产业基地、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山东的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海洋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新技术的产业群落已经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并成为了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对各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做一整体评估。目前,国内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评价研究还只是初步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个案研究多,定量研究还比较少。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中最大的行业。2001年该行业实现增加值1622.72亿元,占同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52.4%;[1](P7) 该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增长速度也快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均增幅。本文试图从该行业出发,借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价我国31个各省市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的量化
产业集聚水平是产业的集聚状态或程度。为了测度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我们提出集聚度的概念。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个区域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水平。
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指标(如增加值、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是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我们可用各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指标占全国的百分比来表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
为了评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可以建立一套基于集聚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借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是目前最有影响的产业集群理论之一。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四项关键要素,加上机会、政府角色,构成了完整的钻石模型。[2](P20—25) 生产要素等四项关键要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否成功。通过这些关键要素,我们可评估国家环境对产业竞争的可能效果。
借鉴钻石模型的四项关键要素,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地区的集中情况,我们可创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体系。表1 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体系。
表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体系
指标
分指标
需求条件 X1 国内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全国销售总额)%X11
(市场集聚度)出口集聚度(出口额/全国出口总额)%X12
资产集聚度(固定资产原值/全国固定资产原值)%X21
生产要素 X2 R&D资金集聚度(R&D资金/全国R&D资金)%X22
(生产要素集聚度) R&D活动人员集聚度(R&D活动人员数/全国R&D活动人员总数)%X23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增加值集聚度(增加值/全国增加值)%X31
竞争X3(发展
企业集聚度(企业数/全国企业总数)%X32
与竞争程度)产业新产品开发能力集聚度(新产品产值/全国新产品产值)%X3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X4
金融机构支持率(金融机构贷款额/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X41
(相关机构支持程度)科技机构支撑率(科技机构数/全国科技机构数)%X42
科技人员集聚度(科学家工程师数/全国科学家工程师总数)%X43
表1中,我们把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分解为市场集聚度、生产要素集聚度、 发展与竞争程度,以及相关机构支持程度四项指标,分别对应钻石模型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四项关键要素。各指标又由若干项分指标构成。分指标可以以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对指标—地区有关统计指标数据占全国的百分比来表示。[3](P33)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根据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指标,可计算出各分指标值,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根据统计分析系统软件SPSS,可计算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的评价值,以及集聚水平的聚类情况。
(一)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指标分组,使得同组内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指标相关性较低,每一组指标代表一个因子,不同的因子代表不同的本质含义,对目标总体的贡献度也不同,以因子的贡献度作为因子的权数,这样可得出各样本的综合评价分数。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对样品即个体以某种相似性为度量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计量方法。简单地说,是一种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探索性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样品或指标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根据样品(或指标)的亲疏程度,将亲疏程度最高的两类进行合并。然后考虑合并后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亲疏程度,再进行合并。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将所有的样品(或指标)合并为一类。[3](P58)
(二)数据来源
由于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因,本文采用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选择“九五期间”的1997年和“十五期间”的2001年两个时点,根据我国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省市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 FOR WINDOWS。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因,表1中的部分指标须做如下调整:
出口集聚度X12:选取(出口交货值/全国出口交货值)*100;R&D活动人员集聚度X23:选取(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全国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00;金融机构支持率X41:选取(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100;科技人员集聚度X43 :选取(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全国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总数)*100。
各分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02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为了便于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大致情况,我们还加工整理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同类数据。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数据按照我国习惯上的分类,如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12省市区。因篇幅所限,31个省市区的原始数据省略。
(三)主成分因子的获取
利用31个省市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原始数据,根据因子分析法可得到主成分因子。对于1997年和2001年两个时点,SPSS软件计算均只得到一个主成份因子,主成份因子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4.34%和95.43%。
(四)集聚水平的评价结果
根据该主成份因子的得分,可求得各省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度的评价值,计算结果如表2。表2列出了排在前14位的地区排名和变化情况。
表2 部分省市区1997年和2001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的评价值及排名情况
1997年2001年
排名变化
得分得分排名 得分 得分排名
东部地区5.14437 15.21211 1不变
广东1.44888 21.46348 2不变
西部地区0.83403 30.58018 3不变
江苏0.49522 40.2741 5下降1位
四川0.32532 5-0.1808914
下降9位
中部地区0.29807 60.48612 4上升2位
上海0.11527 70.16792 6上升1位
北京0.01782 80.05287 7上升1位
天津0.01214 9-0.0509610
下降1位
浙江-0.12225 10
-0.1433111
下降1位
辽宁-0.15563 11
-0.1535312
下降1位
陕西-0.17204 120.010838上升4位
山东-0.17877 13
-0.0066 9上升4位
福建-0.18425 14
-0.1802113
上升1位
根据表2的得分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法,还可得到广东、江苏、上海等11 省市区1997年和2001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评价值的聚类结果。表3是聚成三类的情况。
表3 各省市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评价值的聚类情况
1997年聚类情况 2001年聚类情况
聚类情
地区聚类情况集聚水平情况地区况集聚水平情况
广东第一类 良好地区广东 第一类 良好地区
江苏江苏
第二类 较好地区 第二类 较好地区
四川上海
上海北京
北京陕西
天津山东
浙江第三类 一般地区天津 第三类
一般地区
辽宁浙江
陕西辽宁
山东福建
福建四川
(五)集聚水平的评价结论
根据表2和表3,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
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东部地区集聚水平最高(1997年为5.14,2001年为5.21),明显远高于中、西部地区,1997年的得分是中、西部地区得分之和的4.5倍,2001年扩大到4.9倍,不均衡状态又有加强。
西部地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高于中部地区。1997年,西部地区集聚水平得分0.83,是中部地区得分0.30的2.8倍。2001年,西部地区得分0.58, 仍然高于中部地区的0.49。从省份看,西部的四川和陕西一直排在前十一位, 其中,1997年四川还排在第三位;中部地区还没有省份跻升前十一位(如表2)。
东部省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单独聚成第一类,是集聚水平的良好地区;2001年,江苏、上海排在第二类,是集聚水平的较好地区,属于第二集团(参见表3)。
1997~2001年四年间集聚水平变化较快。从表2可看出,11个省市及东、 中和西部三个地区,排名位次出现变化的有11个,占总数14的79%。变化最为显著的省、市、区有四川、陕西和山东3省, 其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其中,陕西和山东上升了四个位次;与之相反的是,四川后退了九个位次。东部地区的省、市、区出现竞相发展的态势,除了广东和江苏稳居前两位外,其他东部省、市、区的位次均出现了变化。上海的集聚水平在1997年的基础上还提高了一个台阶,从第三类地区晋升到第二类地区。
集聚水平位于前十一位的省市基本没有变化。除了四川的排名从1997年的第三位掉到2001年的第十一位外,其他省、市、区的排名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从1997年和2001年两个时点的对比看,广东和其他省、市、区的聚类也结果没有明显变化,只是1997年位于第二类的四川和位于第三类的上海,在2001年倒了过个,分别居第三和第二类。
(六)评价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结果,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又有加强;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不断提升,集群趋势不断加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状态加强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所引起的。由于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中小企业配套优势,以及较好的投资环境等原因,我国吸收的外资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2004年,东部的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市、区)实际利用外资586.16亿美元,占全国的76.7%。从我国吸引外资的投向看,电子通讯是最主要的行业对象,因此,外商的大量涌入东部地区,大大促进了我国以电子通讯业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出现了东部地区省际之间、城市之间竞相发展的态势,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发展的更加不均衡。
产业的集聚水平不断提升,集群趋势不断加强的主要原因,一是海外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项目呈现出地理上的聚集性特点。试探性投资成功后,跨国公司往往围绕某几个区域或城市集中投资,自我配套,出现同一类企业“扎堆”现象,如韩国三星企业,先后在天津、苏州和东莞三个地区形成了电子行业的生产基地,仅在天津地区就投资了13个企业,形成移动电话、显示器、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生产体系。
二是地方政府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各类开发区为基地,积极吸引海外的核心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采取强有力措施, 营造产业配套环境,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出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现象。
三是当海外核心企业、跨国公司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落户后, 招引一批海内外企业纷纷前来寻求上下游配套,从而出现集群趋势不断加强。如,天津经济开发区十一年前成功引进摩托罗拉后,先后吸引了西内斯、菲斯卡尔、中芯国际等30多个海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在天津本地的配套商超过80多家,形成了区域电子通信企业集群的形成。2004年天津开发区电子通讯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接近1200亿元,超过天津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成为了区域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既要抓住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趋势不断加强的机会,促使形成产业集群,也要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发展上不均衡问题,做强东部地区,还要改善结构,改变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一股独大”的局面。
(一)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采取规划和政策等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水平,促进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和扩张。拉长产品链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的上下游配套与衔接,使产业集群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二)加快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要通过土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开发区日常运营等措施,制定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抓住机会,采取措施,利用劳动力、市场巨大等优势,尽量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与交易成本,形成区位优势,吸引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经济全球化和承接东部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过程中,使中西部地区成为产业集群的载体,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统筹发展。
(三)调整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
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培育并推进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构建研发与创新的发展模式。边生产、边学习、边模仿、边研发,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打造自主知识的名牌产品,实现产业升级,使“世界生产基地”早日变成“世界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