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论文_高会影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河北保定 072750)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编号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和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实践证明,乙组的不良反应率4.5%,甲组不良反应率9.1%,乙组的优势更为突出。对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实践证明,乙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结论: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088-0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一种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有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该病呈现出上升的发病趋势,针对其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干预性治疗。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及时对患者病情诊断,适当进行血清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治疗过程中对病症进行掌握,选择病灶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掌握禁忌症,按照要求进行治疗,满足临床治疗具体要求,提升治疗优势。为了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方式和效果,选择8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组别差异分别给予药物治疗和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编号分为甲组和乙组,基本资料如表1。

表1 甲组和乙组详细资料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应用药物进行治疗,以孕三酮为主,2.5mg/次,一周2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乙组应用手术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采用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月经结束后的5d后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掌握病灶位置,以病灶作为中心,逐步辐射到病灶外1.5~2.0cm的正常组织,腹部肿块切除后,采用生理盐水对病灶进行冲洗,最后对手术切口位置进行缝合,必要时采用补片进行加固处理,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避免出现病情恶化的趋势[1]。

1.3 临床效果评价

显效:患者腹部不良症状消失,不存在回声结节的现象。有效:经过治疗后,相关炎症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无效: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变化,甚至存在疼痛性结节的现象。总有效率指的是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实践证明,乙组的不良反应率4.5%,甲组不良反应率9.1%,乙组的优势更为突出,详细如表2。

表2 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3.讨论

近些年来,临床研究中剖宫产手术的例数增加,该手术形式指的是经腹部将子宫切开,将胎儿取出。阴道分娩是自然分娩,符合生理研究途径,分娩后胎儿能快速康复,但是对于部分特殊产妇需要采用剖宫产术,其发生几率比较高。但是剖宫产术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远期和近期等并发症。近期并发症以产褥期感染、肠梗阻以及术后出血等,远期感染则以盆腔粘连、腹壁切口或者子宫内内膜异位症等,针对其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必须引起重视,提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结合临床治疗形式要求进行干预治疗,避免出现其他不良症状[2]。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几率比较高,直接对产妇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多是由于手术阶段出现子宫内膜片散落等引起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及时采取合适的术式进行治疗,避免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出现治疗不合理的现象。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医护人员掌握病灶切除术的要点,了解手术流程和禁忌症,控制剖宫产比例。此外手术阶段切忌追求速度、外观和切口,要保证手术质量和预后。手术阶段要用纱布对创口进行保护,最大程度减少宫腔血液污染切口。同时不要接触手术切口,取出胎盘或者胎膜后,更换手套,避免出现感染症状。针对该病的特殊性,在预后恢复治疗阶段要提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教育,使患者掌握禁忌条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3]。

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乙组的优势更为突出,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实践证明,乙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能让患者尽快恢复,整体不良反应少[4]。

综上所述,病灶切除术在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有重要的作用,能缓解临床不良反应,患者对该治疗方式满意率比较高,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5]。

【参考文献】

[1]赵舸,张炳太,郝敏,王志莲,魏芳.疝补片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01(01):37-39.

[2]陈秀红.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J].首都医药,2014,12(12):23-24.

[3]林青,陶容妹,李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06(02):704-705.

[4]孙颖.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3(13):125-126.

[5]潘忠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6,09(02):90.

论文作者:高会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  ;  ;  ;  ;  ;  ;  ;  

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论文_高会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