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_英语论文

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_英语论文

以课堂提问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有效性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英语论文,课堂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言能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出这种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语篇意识和语篇能力可以使语言知识的学习更系统、更高效,语篇意识是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换的保证,语篇能力的形成是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语篇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水平。罗晓杰和牟金江(2002:21)指出:“提问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教学提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的角度看,提问是教师输出信息、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从学生的角度看,提问使学习者的兴趣得以提高;使创新思维得以发展;使新、旧知识得以连接和巩固。另外,提问还具有锻炼表达能力、检查学习效果等多种功能,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那么,小学阶段如何以语篇教学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就是一座架在语篇知识、能力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之间的桥梁。“有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英语课堂提问无论是提问人次、频率都多于或高于其他学科。”(罗晓杰、牟金江,2002:21)因此,从英语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英语课堂的提问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能提高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笔者就以《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九册,Module 7 Unit 1“This dog can help him”为例,介绍笔者在课堂语篇教学中是怎样以提问为切入点,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的。

一、提问在语篇教学中的实践

(一)问话题,激活旧知,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梳理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语篇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合理地提出问题,可以在激活学生旧知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何克抗,2007:36)依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并将学习的材料与所呈现的知识结构相贯通,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上都能有所提升。因此,只有正视学生现有的起点,才能真正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在讲授“This dog can help him”一文时,先播放一组有关各种犬的图片。在学生欣赏完PPT呈现的图片后,教师提问:“Which dog do you like?Why?”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的认知经验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I like big dogs.Because they are strong.”还有的说:“I like the white dog.Because it is white and cute.It looks lovely.”此时的提问不是简单的Yes,No的问答,而是直接指向学生最近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陈述个人观点“I like...dog.”,再利用“Why”来追问引导学生表达出知识层面背后的学生的价值取向,使问题不流于形式,保证师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生在回答这两个简单而又熟悉的问题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输入新的信息,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还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能唤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语言材料的学习欲望。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过程中,也能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为新旧知识的转换作了铺垫和过渡。

(二)问概况,构建语篇框架

“语篇阅读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整体’二字,也就是教学要在整体情境中进行整体刺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模仿和整体应用,引起整体反应。”(王学晟,2002:27)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映入其眼帘的往往是文章中的个别生词或不理解的句式,一下子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这会给学生整体理解语篇留下心理阴影。如何能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避免新语言信息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冲击,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在头脑中创建有关语篇内容的全景图,建立系统的、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笔者在学生初读“This dog can help him”一文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英文配音的介绍“A dog and a blind man”的视频。通过观看影片这一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情节,把握语篇全貌。接着给学生提出“What's the matter with this man?Who can help him?”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快速阅读整个语篇,采用略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初读语篇时,建立通观全局、捕捉主要信息的意识。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也没有整体把握语篇的意识。因此,教师提出与语篇背景和语篇主线有关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答案的思考上。学生初次阅读时,把思维聚焦在理解故事梗概、把握文章脉络、在头脑中建构语篇的整体框架上,能够减轻学生对语篇内容理解的难度,减少思维复杂度,为领会、理解分析语篇中具体的词汇、语法、结构提供指导,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深度学习的信心。

(三)问细节,完善知识结构

整体输入与整体输出的原则并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是着眼于在整体语境中感知、理解,直至掌握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和结构。它是一个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思维过程。在初读语篇时,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建构了语篇的整体框架。那么,如何能在学生已经建立的框架的基础上,丰富语篇内容,精致语篇的表达呢?此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语篇,从而掌握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和结构。

比如,在“This dog can help him”一课中,笔者在学生细读课文时,提出了“What has he got?”“What's the matter with this man?”和“Who can help him?”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思维聚焦到核心词汇和功能句上。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语篇中理解“Special dog can help people.”这个功能句,会听、说、读、写、用special这个新词。而“What's the matter with this man?”和“Who can help him?”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则是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The man is blind.”和“The special dog can help him.”这两个句子来描述special dog,并在语境中从音、形、意三个层面掌握blind,can't和help三个核心的词汇。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实现了语篇的整体输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把三个问题的答案串起来,用自己的语言把个人对语篇的理解具体地再现出来,实现语篇的整体输出。学生就能具体地再现语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也随着问题坡度的提高不断递进。这样既帮助学生完善了知识的建构,又形成了科学的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保证小学生能顺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笔者把一个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层层递进直至难题的解决。这样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中,教师采用追问、深问和串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并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地提高了学生的语篇能力。

(四)问感悟,延伸思维,培养情感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教育中的学习内容要具有“个性相关性”,否则学习就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只有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教师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理解的个体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那么,怎样既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又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就课文内容涉及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呢?笔者在学生掌握了“文内信息”后,又提出了“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se special dogs?”这个问题。该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结合个人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以及语篇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顺利表达个人的分析结果。为了保障表达的效果,提高学生语篇输出的完整性,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先在组内练习交流,然后再在全班汇报交流。在生生间、师生间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又生成了更多的新观点。有的说“I love special dogs,because they can help people.”,有的说“All the dogs are our friends.”,有的说“My dog is not special,but I love it,because they can陪伴my grandma,那样她一个人的时候就不再孤独了。”还有的说“除了dog,还有many animals can help people,we should保护它们。”此时,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本课语篇的内容,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前挂后连的知识,表达的深度也远远超越了语言的限制,认识问题的广度也远远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语言真正发挥了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激活新思想的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智力发展的过程,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同伴的观点,反思、修改、调整个人的思想,生成新的观点,既能促进他们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语篇内涵的理解,又能不断调整个人的对事物的看法,实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表达思想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后的反思

(一)成功的体验

1.合理的提问为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知识网络提供了方向,促进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生在问题网络中,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在信息间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使学习的内容清晰有序地纳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实现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语言材料的不同和学生间的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英语课上,除了关键问题由教师提出外,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问,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这种提问有时是生问师答,有时是生问生答。形式多样,有时以班级为单位,有时以小组为单位,有时还以同桌为单位,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课堂交流,还给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信息立体交流的平台。

3.针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现阶段的认知结构提出相应的问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运用和拓展所学知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人人都能参与课堂学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教学程序和语篇内容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提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新信息层出不穷,瞬息万变。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信息量和时效性有限,怎样才能用好教材,把教材拉长加厚。设计问题时如何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使学生有思维动力、思维空间和思维成果,即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如何做到教学信息与时俱进,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2.《新标准英语》教材中语篇的题材形式多样,设计问题要能切入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验,这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又要吃透教材。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做好教学前期分析,因为它是教学设计后续诸多环节的前提和依据。

3.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格与特点不同,学生认知结构存在差异,课堂上应该有针对性地呈现问题,引起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些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把握提问的核心目的,举一反三,方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真正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标签:;  ;  ;  

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