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谨防“种苗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种苗论文,陷阱论文,特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特种养殖业风起云涌,从蓝狐、鸵鸟到火鸡,从地鳖虫、蝎子到蚯蚓……品种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的甚至闻所未闻。在经过“经济价值高、投资回报大”的包装、炒作后,它们常给致富心切的农户们带来无限希望,似乎种苗买回家,财富跟进门。然而,大多数养殖户的经历却显示,他们的巨额投资换来的不是大把钞票,而是产后没有销路的“种苗陷阱”,最终落得亏损甚至倾家荡产的境地。
高价买来的“宝贝”为何成了“废物”记者就此采访了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刘铁铮研究员等专家。据了解,特种养殖的种苗价格高昂,一只鸵鸟售价逾万元,一对獭兔售价三四百元,但有的农户花了大价钱购买的种苗却是品质不纯的“赝品”甚至假种苗。即使买到了真种苗,最要命的就是不少品种缺乏市场,农户们一旦买回,就陷入了一个拔也拔不出的“种苗陷阱”,投入不菲收益甚微,甚至血本无归。常见的例证是:有的品种难以适应人们的饮食习惯,养成的动物鲜有人问津,如鸵鸟;有的进口品种忽视了地区差异,造成种苗的“水土不服”、品质下降,市场狭窄;有的虽然属于高质、高产的品种,但缺少加工环节,农户们在精心饲养后很难出手,如蚯蚓;有的养殖品种虽然个体大,但生长速度和屠宰率都很低,经济技术指标差,根本不适合商品生产,如哈白兔。
事实上,不少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特种养殖项目给农户带来的只是声声叹息。那么,是谁设置了这一个又一个“种苗陷阱”呢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张振华、钟声两位副研究员认为:农户们对于新品种,起初往往缺乏了解,而目前的特种养殖形成了越奇越新、种苗越贵的局面,不少炒作者为了谋取暴利,故意夸大特种种苗的利润,形成了信息上的误导。一家投资数百万元的鸵鸟养殖场由于缺乏市场,目前入不敷出,惨淡经营;迈皋桥等地的农民轻信养哈白兔能发大财,结果被骗走了数十万元。此类特种养殖业,只有供种者能发财致富,而广大养殖户却无法获利。从另一方面看,有关养殖业的法规目前尚不健全,对品种引进、市场供求缺乏调查统计,也间接导致了农民的盲目引种。
面对花样不断更新的特种养殖,如何使得广大农户不再跌入“种苗陷阱”已成为当务之急。专家们特地向广大农户提供了一条辨别标准:一般说来,种用动物的价格应在商品动物价格的10倍以内,如果在10倍以上,多半是恶性炒作,农户们买回种苗后往往会亏本。专家们建议对从事各种养殖业品种引进和生产经营的单位、个人颁发“合法许可证”,对包括特种养殖在内的重要品种进行审定、检查,以免农民上当。同时,由科研部门事先进行“适应性饲养”,较为清楚地了解动物的生长特性,科学预测市场前景,为农民减少经营风险。
此外,专家们认为,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帮助农民增加特种养殖的常识也是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