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的出现,都同时包含了这种经济形态存在的具体体制、理论和思想。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丰富的建构在完整的理论体系之上的独特的经济思想。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知识经济的根本价值取向及其在实现过程中几个重要的价值关系问题作一简要阐述。

一、知识的资本化是知识经济的根本价值取向

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即科学知识的物化,是自然经济以后历次技术革命产生的共同基础,但不是作为区别经济形态依据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在社会经济中,各个生产要素对主体——人类而言是有价值的,都是价值客体。但是,人类主要是通过劳动力、资本、生产工具、资源,还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却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根本价值取向。正是根据社会经济在价值取向上不同的特点,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四个阶段。虽然各种经济形态发展之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尤其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使上述四种经济形态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各种经济形态的根本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

自然经济阶段,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教育不普及,生活贫困,手工业很不发达,人类征服自然、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低下,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危机,劳动力(体力)成为发展经济、获得财富的重要资源,生产的分配也主要是按对劳动力(体力)资源的占有或通过土地占有的劳动力(体力)资源来进行的。自然经济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产业,以劳动力(体力)的占有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经济形态。

工业经济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技术为标志,实现了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动力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到十九世纪中期,以美国、德国为中心发生了以电的发明和广泛利用等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开辟了人类社会的电气时代,使西方许多国家完全实现了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工业化。在整个工业经济阶段,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纺织工业、机械工业、炼铁工业、运输工业、电力工业的空前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能源的发现、开发和使用,又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资本。因此,工业经济实际上就是自然资源经济,其根本价值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包括通过资金对自然资源的占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迅速遍及全世界,开创了人类社会的电子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一方面改造了许多传统工业,工人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新产业的出现,使智力劳动开始占有重要地位。电子时代既是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延伸,又有自己新的价值取向,是通过知识的运用和智力劳动对自然资源占有方式的改善。因此,这个经济时代又被称为后工业经济或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的双重价值取向,是后工业经济承前启后的重要特征。特别是知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用,逐渐使智力劳动占有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化为对知识占有的竞争,从而开启了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大门。

第四次技术革命即我们常说的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过程加快,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因素,社会经济形态从此完全超越了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的价值取向,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阶段——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一种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是首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分配的依据,知识资本成为超越土地、资源、货币等要素资本而成为第一资本,知识化的劳动者主要不是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手工工具同自然进行斗争,而是运用知识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支撑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对知识和智力的占有,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知识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生产力要素投入生产过程,而是如同工业社会中通过资本对资源的占有一样,是资本化了的知识才是生产力要素。因此,知识的资本化是知识经济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知识资本化与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消耗的矛盾,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创新,在价值观上从过去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和谐关系,在发展观上从过去的单纯经济指标变为经济、社会和自然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观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利益和终极价值。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进行的,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的索取和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发展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出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的辉煌成果又付出沉重代价以后,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结果。

自然资源的多与少、优与劣,都是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水平而言的。确立新的资源观不仅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稀缺自然资源如何支持从依赖稀缺资源的工业经济和自然经济可持续地发展到依赖智力资源的知识经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自然资源利用的层次性也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而言的。例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实际上都不是什么新能源,人类利用的历史相当久远,但是以前的利用技术与规模和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利用是不可比拟的。世界上有浩瀚的海洋,在二十世纪以前,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仅限于海上交通运输,但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利用海洋水温差、潮汐、波力等发电已经成为现实。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扩大了能源利用的范围,有力地缓解了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的状况,并能在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克服工业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危机,寻求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一整套新技术来替换和改造传统的技术基础。有学者认为,这些新技术必定是自己使用的能源少,而且制造出来的新产品使用的能源也少;必定能够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使用。现在看来,只有信息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符合这两个要求。当然,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够仅仅依靠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和变革,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危机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高新技术知识的革命的确为解决这些危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相对于以物质投入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信息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知识同科学管理知识共同构成了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内容。可以这样说,发展知识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而且只有发展知识经济,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自然经济到后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都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推动的结果,但并没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知识经济社会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能源和资本,知识不是首要的生产要素。只有到了知识经济阶段,知识直接转化为资本,实现了知识的资本化,使在这个时代富有的资源——资本化了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在经济生产中替代短缺的自然资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知识的资本化与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是劳动者体力、智力和生产生活技能的总和。在自然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由于智力开发不足,劳动技能局限于传统经验的世代传承和简单机械操作的周而复始,使劳动者在人力上的智力支出显著低于体力和简单技能的支出。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机械程度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和丰富,特别是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劳动者数量大增,从而使智力在人力支出中的比例相应得以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并没有彻底扭转智力在人力构成中的非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知识的资本化在自然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甚至在后工业经段济阶是不可能实现的。

知识经济又称作智力经济,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知识资本化必须首先重视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但是,知识经济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不是片面的,人的智力资源也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与人的思想素质和身体健康状况共同构成了人的综合人力资源。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本身就体现着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

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教育是人不断进步的阶梯,是不断挖掘人的潜力,并决定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措施。历史证明,教育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孕育了知识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都对新产业的诞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乃至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等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而在这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又有相当多的人从事低级的生产活动,他们依据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验,使用着延袭了几千年传统的劳动工具,在自然条件恩威无常的变化中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当知识经济在世纪之交已见端倪的时候,这是我国所面临的最大压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也很复杂,但教育不发达,尤其是在今天教育还没有在社会中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纵观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不难发现,虽然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培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却没有培养出无数工业技术开发使之资本化、产业化的人才,从而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强国之林。即便在今天,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的人才相比,虽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动手能力等多种素质方面强,但显而易见的是创造性思维相对欠缺,知识面相对狭窄,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原因使多数人在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欲望大大降低了。所有这些问题说明,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就不能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知识的丰富、创新、发展、传播和运用就不能得以实现,更谈不上知识的资本化,从而在根本上阻碍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加快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四、知识的资本化与创新

创新是人们基于新的思想意识的指导而进行的破旧立新、寻求事物综合发展的社会创造性活动。在哲学中,创新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存在价值的批判、否定、创造和发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历史的进步实际上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但在知识经济社会到来之前,这种创新对整个社会或国家来说缺乏创新的系统性和稳定的创新体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来临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建立创新体系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这是由知识经济的根本价值取向决定的。

任何一种经济都依赖资源。知识经济依靠的是知识,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第一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不再是观念形态的知识,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力转化,而是资本化了的生产要素,它是这个时代经济竞争的中心,是人与人的竞争、人力资源竞争的集中表现。如果一种知识或技术在转化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以后,不及时进行创新,它就会落后于与之相竞争的知识,就会失去应有的竞争力,并最终导致含有这种知识的人力资源和产品等统统失去竞争力。正是由于资本化了的知识的这种特性所决定,使创新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力。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性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较低,掌握高新技术的人力资源相当匮乏,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与国家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因此,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制度上促进、保证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提高和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是发展知识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网络的重要内容,是由相关的知识机构如大学、企业、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组成的一个极其复杂和特殊的知识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生产、引进与传播新知识、新技术。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通过深化科教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教育、科研、生产三者之间封闭割裂的现状,确立以市场为中心,加速知识从科研院所和高校向企业流动,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制度建设方面,用国家法律、法规等具体形式制定促进、保护、激励创新活动的宏观导向措施,培育创新,爱护创新,激励创新,导向创新;创建国家创新机构,真正实现科技工业园区的规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使之起到创新“核聚变”的作用。

第二、积极营造创新环境,解决创新意识问题。创新是创造性的社会行为,必然会改变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格局,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培育创新、求知的观念,营造国家创新的大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使公众真正认识到创新会给大多数人带来长远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压抑、干扰、抵制、反对创新的现象才能消除,创新才能成功。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在教育与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三是加强教育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具有超常而不墨守成规、富有个性、开拓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创造性源于天赋,更依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在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应加强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加强创造性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

标签:;  ;  ;  ;  ;  ;  

知识经济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