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布局论文,中央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实力、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从新世纪初开始,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结构调整。作为国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央企业,经过近10年的努力,其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国有资本分布领域进一步收缩,实力增强 一是中央企业数量减少。2003-2012年,中央企业数量从196家下降到116家,有79家中央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被重组整合,平均每年减少10家左右,减少率40%。 二是国有资本初步实现有进有退。目前,中央企业分布在军工、石油石化、电网电力、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个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资本占全部央企的80%,而一般生产加工行业的国有资产比重下降至12%,初步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实力有所增强。 (二)公司制、混合制、股份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公司制、混合制得到发展,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目前,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公司制企业户数比例为88.84%,较2005年年底增加了26.32个百分点。同时,引入的民间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占中央企业公司制企业户数比例为45.59%,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规范董事会试点企业扩大到51家,试点面达40%以上。 二是推进中央企业股份制改制上市。目前,石油石化、航空、电信、建材、房地产等行业的中央企业,基本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建筑、机械制造业的大部分中央企业实现了整体上市。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占用全部中央企业55%的资产,创造了近80%的利润,表明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良好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上市公司成为中央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企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一是企业主业集中度较高。中央企业按照占有国有资本数额计算,主业集中度为86%以上,其中国有资本占二级、三级和四级主业子企业的比重都在70%以上。国有资本基本集中在四级以上的中央企业。 二是企业之间整合重组初见成效。通过科研院所与相关优势产业集团重组,推动了产研结合,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海外窗口公司与产业集团、设计单位与施工企业的重组,提升了中央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和总体竞争能力。中央企业之间业务链与产业链的整合,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2012年,在进入世界500强的79家中国企业中,有65家国有企业,其中有42家是中央企业,中央企业占入围中国企业的53.2%,占我国国有企业的64.6%,入围的中央企业是2003年6家的7.3倍,占117家中央企业的35.9%。也就是说,有近40%的中央企业已经跨入国际企业行列,表明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五)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中央企业分布在第一产业的资产总额占全部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0.2%;第二产业占64.5%;第三产业占35.3%。中央企业的产业结构与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吻合,表明其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二是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过去的五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达到28.5%,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幅,已经成为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三是较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100%的中央企业都有专门处理环境和能耗问题的部门,并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和措施,90%的企业降低能耗水平。同时,中央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广泛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加大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等工作的投入,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行业分布数量仍过多,分布质量效益较差 一是中央企业的行业分布数量仍过多。仍有近20%的中央企业分布在商贸、农林牧渔、住宿餐饮、旅游以及纺织、轻工、食品、森工等一般竞争性行业当中,其中9成以上企业为小型企业。表明国有资本分布面仍然过宽,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充分竞争的行业和领域,中央企业数量仍然过多。 二是中央企业的行业分布质量效益仍较差。目前,中央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不少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产能过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不足并存。如有2亿吨过剩粗钢、约20%的氧化铝和约25%左右的水泥产能过剩。与此相比,对关系国家经济振兴的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比重低,这类企业仅占10.62%,未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说明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很弱。 三是一些行业集中度仍不高。中央企业在石化行业集中度约为40%,而欧美均超过100%;中央企业在汽车行业集中度不足20%,而美国则超过了90%;中央企业在钢铁行业集中度不足15%,而欧盟则达到近40%。这表明中央企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与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 (二)中央企业资源配置仍显“大而全”、“小而散”格局 根据国外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专业化经营公司一般占80%,多元化经营公司占20%,而我国的中央企业(约占60%)几乎都是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而且很多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很差。绝大多数中央企业管理层级依然较多,导致信息传递缓慢、失真,对市场反应迟缓,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相对较低 目前,中央企业引入民间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仍偏低,如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和军工等行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按户数占比最高不超过40%;吸收民间、外商资本等非国有资本占企业实收资本的比例最高不超过30%。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层级看,主要集中在四级以下小企业,其占比达到了80%以上。 (四)中央企业仍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中央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只在一些低端或中低端的产品和产业上赢得了国际竞争力;由于缺少核心制造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能力,中央企业难以进入全球产业链高端,一些领域的关键生产设备目前仍需依赖进口。中央企业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约有70%的工业新产品开发技术仍然属于外源性技术。在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与营销模式创新上,中央企业同样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水平不高。 (五)中央企业之间同业竞争过度,合作整合不足 从中央企业内部的行业分布情况看,行业广泛分散于多个企业集团中,且多为集团的非主业,如商贸行业几乎涉及所有的中央企业,房地产开发行业、煤炭行业、钢铁行业及纺织行业都涉及不少于20家中央企业。由于一些中央企业缺乏合作意识和大局意识,导致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不仅中央企业之间存在同业竞争现象,部分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之间也存在同业竞争现象。过度竞争与合作不足的直接后果是不仅造成在多个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部分新兴产业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研发技术等现象严重,导致资源大量浪费,严重制约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央企业整体形象与综合实力的提高。 (六)中央企业全球布局与国际化经营处于低水平 尽管中央企业通过“走出去”海外并购已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并开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经营,但整体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与国际化经营的低水平初级阶段。如进入世界500强、代表我国新兴产业的三大电信企业,在经营收入与利润方面都已进入世界电信业前列,但标志全球布局水平的海外POP点、连接国家数量及海外子公司数量方面,我国电信企业仍有较大差距。这表明,中央企业还缺乏对国际分工的深度参与,特别是积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全球布局的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企业的全球市场布局,以及在生产、市场、资本与研发的国际一体化方面还有较长路要走。 (七)原因分析 1.指导思想上存在一定偏差。一是重做大、轻做强,重并购、轻整合,重扩张、轻管理等的观念与思想。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尽管提出的要求是做大做强中央企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央企业更多的是重做大,而轻做强;重并购的快速规模扩张,轻内部有效地整合资源与加强管理,致使许多中央企业在调整中片面追求扩规模、增加产能,造成过多铺摊子、上项目,布局行业过宽。二是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轻国有资产质量效益。由于提出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导致一些中央企业的布局和结构调整过于偏好高赢利、快赢利的行业。许多企业过多介入钢铁、化工、纺织、医药、商贸等已高度竞争化的领域,同时又忽视了国有资产整体布局的质量与效益,淡化了国有资产的本质与任务。三是缺乏国际化视野。目前的布局与调整考虑国内市场较多,较少站在国际化视野的高度来推动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参与全球经济进行产业结构的深度整合。造成上述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与对中央企业的考核评价制度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如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指标来评定企业好坏紧密相关,客观上助长了中央企业的数量规模的扩张态势。 2.主业进入与行业退出机制不健全。在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由于并没有明确界定鼓励中央企业进入的产业、行业及领域目录,对主业的核定相对比较笼统,缺乏业务细分与差别化业务布局的考虑,加上缺乏强有力的考核机制与约束机制,特别是缺乏对特大型中央企业领导层的人事任免权,致使所提出的主业数量及法人管理层次的要求并没有在中央企业得到有效贯彻。同时,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退出机制尚不健全,退出会触及多方利益,中央企业一些质量不高的资产难退出、难剥离;中央企业退出而带来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问题,也需要中央企业和政府付出大量成本,这在客观上削弱了中央企业从经营不善或非鼓励领域退出的动力,形成了目前横向行业布局有所缩减,但纵向布局加快延长,层级增加过多的局面。此外,我国民营经济尽管发展迅速,但整体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还不够高,企业规模较小,尚不具备大规模承接中央企业退出资产的能力,客观上一定程度也延缓了中央企业退出的进程。 3.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一是税费问题。企业加大内部整合必将推动产权、资产的流转,该过程中易形成较大的增值,根据现行税收政策,企业需因此承担巨额的税费。二是土地处置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中央企业及各级子企业拥有的土地多为国有划拨土地,一旦内部整合中涉及土地的流转,则需先行变更土地的国有划拨性质,变性过程既要交纳土地出让金,又要交纳因评估增值产生的数额较大的土地增值税费,严重增加了企业内部调整成本。三是事业单位改制问题。目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国有产权管理在管理制度、机构和方式上并未完全衔接,特别是财政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和管理,管得过严、过细,对于同时拥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中央企业内部的调整增加了难度。 三、深化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一)主要目标 未来5年-10年,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开展以提高国有资本质量效益为中心、更加深入的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到2020年左右,基本完成国有经济的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形成中央企业功能定位清晰、国有资本集中、国有产权分布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合理、核心竞争力强、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优势明显、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的新局面。 (二)重点实现五个转变 深化推进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着国有资本进一步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一个集中”,在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布局与结构的总体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实现五个方面转变,以做强做优做精中央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一是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配置。要根据新形势,明确到2020年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范围,确定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发挥作用的行业与领域。进一步收缩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线,将有限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重点向关系国防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及信息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与公共性产业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高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增强其控制力。同时,要着重提高国有资本资源的整合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国有资本布局的质量效益,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结构。 二是由低端传统产业为主向高端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产业为主转变,由单个企业主业集中为主向构建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业务集中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产业配置。一方面,要加大企业产业资源整合力度,运用市场与行政等多种手段调整淘汰落后产业与过剩产能,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国有资本向高端产业布局的力度;另一方面,按照产业链、价值链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及战略协同、资源配置有效的原则,继续深入推进中央企业之间业务板块的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与混合一体化整合,增强产业链整合力度,促进国有资本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布局与集中的力度,增强其影响力,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产业结构。 三是由“垂直型”多层级向“扁平化”合理层级转变,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配置。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对中央企业各管理层级要明确定位,建立起分工合理、各司其职的三级管理模式。集团总部层级应该作为宏观调控中心、战略管控中心和投融资决策中心;二级法人层级一般作为资源配置中心、业务决策中心、业务管理中心、利润中心等;三级法人层级一般作为运营中心,是执行层面。按照层级定位进一步调整中央企业内部管理层级,增强其活力,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四是中央企业法人治理布局和结构调整由总经理为主的公司制向以董事会为主的股份制转变,发展混合所有制,进一步优化企业法人治理配置。要加大建设规范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和专职外部董事试点工作的力度,用3年-5年完成董事会建立。同时,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除少数需要国有资本全资的中央企业外,中央企业基本都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增强其活力,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 五是中央企业的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由国内为主向国内与国际并重,重点向全球布局转变,进一步优化全球区域配置。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布局,注重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适应我国建立更加开放型经济,加大“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要求,并针对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中央企业要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力争用5年-10年的时间,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提升具备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集团的能力与实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三)主要途径 一是推进“强强联合重组”,提升中央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按照国际经验,80%的跨国公司是专业化公司,只有20%是多元化公司。这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的发展日益趋向专业化,以提高竞争能力。这已是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展新形势下,中央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盲目一味做大,不合理多元化化发展,从而造成自身同质竞争、恶性竞争的恶果,而是要着力提高专业化水平,改变专业化不足、多元化发展过度的状况,用有限的资源做强做优做精业务,以适应更加激烈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这需要进一步统一梳理中央企业各板块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的“强强”联合重组,将同业的企业加以整合重组,或实行严格的差别化经营,以减少同质不必要的消耗;同时,将一个业务的上下游组合形成有内在联系的专业化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加强“微笑曲线”两端的布局,在上游是新能源和新材料布局;下游要注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及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布局,将大量产业链的外部竞争消耗,变成内部合作,以提升中央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同时,也促进中央企业逐步转型升级,由传统业务结构为主向以现代业务结构为主转变发展。 二是重视科技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靠科技与研发先行。深化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应统筹考虑国有资本在科技及高新技术研发方面的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在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及适用性先进技术的布局,加强在相关业务上科技力量的配套布局,改变中央企业传统产业布局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以及科技服务业务与服务对象相脱离的状况,增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尽快缩小中央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科技实力的差距,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三是加大各板块中央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提升管控水平。要重新定位并有强有力的机制保证中央企业各板块的业务发展重点,根据定位确定板块专业化发展方向,板块内各企业根据板块发展业务要求进行相应的整合。要根据业务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安排,并据此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要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特别是在国有产权相对控股的行业企业,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配置。要根据业务发展方向进行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国内区域性布局的基础上,要加大进行全球性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全球布局和结构调整要以板块为单位,而不仅是以企业为单位,以加强我国在全球产业行业布局上的整体性与配套性,防止中央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重复布局与恶性竞争。要相应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包括财务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子公司设置制度等,以全面提升中央企业管控水平。 四是化解产能过剩。在深化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要重点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特别要化解如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化解如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可结合企业的业务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通过关停并转淘汰一批产能;通过加快“走出去”转移一批产能。同时,要建立产能过剩的首长负责制,加快形成对产能布局管控的制约机制。 五是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为动力,在布局和结构调整中积极推动中央企业深化改革,在改革中提高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质量,建立起改革与结构调整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机制,促进改革与结构调整共进共赢的新机制。同时,在深化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既要充分尊重市场价值规律与规则,维护平等竞争的秩序与环境,也要加强宏观指导,利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政策干预,弥补单一市场机制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及宏观短视性”,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降低调整成本,以提高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质量与效率。 四、深化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一是增强全球布局观念。目前,国外跨国公司已在实施全球战略,并基本完成了全球布局,其核心是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吸纳和整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形成产业链,并进行全球竞争。面对新形势,中央企业应加快树立全球观念,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提供的有利于“走出去”的机遇,加大全球资源的吸纳整合,加快推进全球布局步伐,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参加全球竞争。增强全球观念才能有大视野、大思路,才能决定大格局,真正切实提高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二是树立重质量、重做强、重整合、重管理的“四重”思想观念。重质量就是不单纯追求企业的主业、层级以及规模的数量增长,而是更要注重主业的内涵、质量、层级的合理性及各类结构的合理性;重做强就是不单纯追求企业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利润的扩大,而且更要注重企业的科技投入、创新能力、人才结构等软实力的建设与水平提高;重整合就是不单纯追求不断进行新的兼并重组收购,而是更注重兼并重组后产权层面的深度合作、存量资产非主业非优势业务的重组整合、同业之间的整合等;重管理就是不单纯追求产品数量、职工数量、经营指标的一般性外延管理,而是更注重管理成本、节约能源、提高经营效率及管控有效的内涵性管理。 三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提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个总体的要求,并有时间的概念,特别是处于国家安全前列的军工企业,以及特别重大的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能做到保值增值,或是不能马上做到保值增值。过多地强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用年度考核,反而一定程度助长了企业盲目上项目、扩规模的行为,不利于做强做优国有资产。因此,要正确理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含义,区别类型,有针对性地、合理地使用这个提法。 (二)加强布局和结构调整总体规划 中央企业产业分布调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而,有必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国家对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要求,制定着眼于长期目标的中央企业布局与调整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与各中央板块的规划。总体规划主要是未来5年-10年,在整体与全局上指导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央企业各板块的规划主要是根据总体规划要求,指导板块内部的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点是整合同板块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业务。两个层面的规划是相联系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板块规划是基础,相互支撑,共同作用,以保障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健康有序进行。 (三)建立与完善布局和结构调整相关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的退出机制。要完善中央企业不良资产退出通道,应允许中央企业在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自主处理退出资产;要加快培育市场承接主体,推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共同成长;要完善中央企业退出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人员安排、医疗和养老保险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等。要完善有效的资产处置平台。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资产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专业化平台优势,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高中央企业产权结构调整的效率。 二是完善中央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与激励机制。要进一步确立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提供政策法规和财政税收支持,加强自主创新的平台建设,推动中央企业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形成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塑造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要为中央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同时,完善中央企业自主创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引导中央企业建立内部创新激励机制。 (四)加强对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 继续加强对中央企业并购指导,切实防范企业并购风险,促进企业有效利用并购实现转型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集中度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中央企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央企业海外并购的指导和引导,增强中央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时,加强对企业之间资源整合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剥离重组中央企业非主业资产,关停并转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防止重复投资产生新的产能过剩,提升中央企业产业集中度与主业差异化程度,促进中央企业资源进一步向重要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集中。制定新设企业投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新设企业的层级。原则上,新设企业管理权责在中央企业集团,新设企业不导致产权层级增加,不涉足与主业不符领域,从源头上防止出现新的产权链条过长、过乱问题。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对中央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比较注重数量规模指标,应根据深化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增加考核企业质量、管理及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一方面,要完善中央企业产业布局调整绩效的考核激励指标;另一方面,要明确中央企业进行产业布局调整的硬约束指标,以保证布局和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 (六)加大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财政、税收等有关部门按照改制重组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调整税收政策;建议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允许中央企业产权布局和结构调整涉及的划拨土地采用授权经营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的方式予以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明确界定出资人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权责边界,简化审核流程;建议财政等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中央企业中有关事业单位的改制。深化对中央企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研究_央企论文
深化对中央企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研究_央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