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发展——基于网络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理论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11)02-0012-05
“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观组成部分,既是维系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又是把握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维度和指标,还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平台。以产业及其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的产业经济理论,亦构成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产业和产业经济的研究在国内外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竞争环境的变化,产业经济理论也处于不断的嬗变与发展之中。20世纪末以来,由于网络方法的引入,产业经济理论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构与发展。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产业经济理论的演进
对产业经济的研究,在国内外形成了两大理论流派:一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核心的“窄派”——把产业组织理论等同于产业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式建构起来的一个应用经济学分支。该流派在西方产业经济理论界占大多数。二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宽派”——除产业组织理论外,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产业关系理论均被涵盖在内。这一流派以中国和日本的研究为主[1],如图1所示。
窄派产业经济理论,即产业组织理论形成的标志,是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1959)一书。由于哈佛学派的SCP框架过于强调市场结构的决定作用及其单向关系,以施帝格勒为代表的学者在对其批判、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注重于研究市场行为的决定作用,并建立起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构成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方法以经验分析为主,案例方法使用较多。[2]
图1 产业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图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合约理论等理论和方法相继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之中,形成了以新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后SCP流派)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这一理论更重视市场行为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鲍莫尔等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被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之中,偏重于市场结构和政府规制政策的研究,并形成了规制经济学。而以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学者还开创了法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在区位理论、大推进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产生了注重于产业关联效应和企业间关系的产业集群理论。[3]与产业集群理论相关的网络外部效应理论一度成为80年代产业经济理论的前沿。产业集群理论与网络外部性理论的形成,表明窄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开始向外逐渐拓展,窄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日益表现出与其它经济理论融合发展的趋势。
二、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产业经济理论的变迁
国内产业经济理论是在建国后从前苏联引入的,个别学者对产业组织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工业托拉斯问题,也有学者研究国内产业结构与均衡发展的问题,但总体上一直缺乏系统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产业经济理论才逐渐形成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产业经济理论较早地影响了我国产业经济理论的形成。不仅产业经济的名称来源于日本某些学者的著作,产业经济的研究范式也遵从了日本的研究传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与产业政策等都被纳入研究框架之中。1985年,在国内第一部以产业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中,理论框架的安排受日本产业经济理论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后国内出版的产业经济学著作大多与其相近。[4]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业经济理论主要以介绍和引进为主,一些西方产业经济理论的著作陆续被翻译出版,对我国产业组织范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经济理论进入研究范式的转换时期。传统的研究范式和影响依然存在,但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国内的一些大学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产业经济学也首次被列在学科设置之中,作为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1996年),从学科设置上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尽管如此,国内的产业经济理论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内容方面,还是在理论体系、理论基础上,都与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存在很大差异。[5]
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10余年的引进、吸收,新的研究范式成为产业经济研究的主导范式。该时期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基础、方法及方向上都产生了突破性的变化,研究日趋多样化。此后,国内产业经济理论百花齐放,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多个视角对我国产业经济和产业组织展开研究,形成了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其他多种产业经济理论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中包括产业生态化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网络和企业网络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产业的国际承接转移理论。[6]
随着学科分工的细化与规范化,有学者对宽派理论体系进行规范化,将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理论纳入工业经济学领域,而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置于区域经济学中;但从国内目前研究现状看,理论研究并没有割裂开来。尽管如此,宽派产业经济理论经历了长时期的变迁过程后,呈现出收敛趋势。国内与国外的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差异日渐缩小。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博弈论方法的引入是对以经验分析为主的传统产业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使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日益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方法的引入是继博弈论方法之后的又一次方法论的变革,进而推动了产业经济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以网络为核心范畴的网络经济理论,是伴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而形成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其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西方,网络经济理论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网络产业经济学尤为典型,其研究范式依然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日本学者宫泽健一把信息化条件下的存在于企业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称为“联结经济性”。迈拉特、克莱瓦塞和莱克格等学者将网络界定为一种超越了传统的关于市场与企业两分法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或组织制度,并从经济、历史、认知等多维度对网络经济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7]卡茨、夏皮罗、奥伊等学者对网络产业也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研究远远超出了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围。
作为网络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网络理论,是在80年代经济学者借鉴网络分析方法并应用于经济领域的研究后逐步形成的;90年代以来,不仅被学者们用于研究企业家行为和企业间的关系,而且被运用到对市场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方面。
作为交叉学科的产业生态化理论也在这一时期被关注和发展。产业生态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在西方学者的论文中,但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97年,由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出版了全球第一本《产业生态学杂志》,标志着产业生态学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被学术界正式接受。[8]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产业生态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的发展成为新的关注点,而实现循环与低碳恰恰离不开网络这一工作方式及信息化对生产过程的改造与精准度量。
2000年以来,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趋势催生了新的产业经济理论,推动产业经济理论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在信息技术与分工互动作用下,产业网络理论和模块化生产网络理论形成,并成为2000年以来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产业网络和企业网络都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协调方式和产业组织的创新,而模块化既是处理复杂系统的方法,又是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网络、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成果颇丰。[9,10]
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模块化网络与产业网络对以往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理论进行了重塑和改写,模块化和网络化又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间的融合,导致一种新的产业革命。这种融合以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的三网融合为典型,由此带来了网间互联互通问题以及定价问题,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产业融合这一新兴经济现象进行了描述和探讨,推动产业融合理论的向前发展。[11-15]
双边市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代表着对产业组织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等领域研究视角的改变。[16,17]双边市场理论把消费者的策略与行为纳入到理论分析的框架,凸显了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作用。消费者购买行为和购买体验的丰富使消费者需求偏好成为一个动态的变量,不再是被忽视的抽象的理论死角。这一理论从平台竞争与合作的视角考量了网络经济中各方经济主体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成为2000年以来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由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业务环节的模块化解构与纵向分离,产业间的国际承接转移也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视角不仅拓宽了,而且日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四、结论:“网络”重构产业经济理论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渗透到了产业经济理论的各个部分,网络方法成为当前研究产业经济理论的重要方法,网络方法的应用无疑是对产业经济理论进行的又一次变革。经历了几十年的扩张和发展,产业经济各理论部分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日渐增强,在网络的链接与推动下,产业经济理论渐渐形成收敛之势。
产业经济理论向以网络为核心范畴的网络经济学的收敛①,不仅对西方学者将网络经济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在内容上经由网络重构了产业经济理论,将越来越多受“网络”渗透和影响的理论归入与整合到网络经济学理论中。这符合理论发展的分久必合的大趋势,因为学科的细化和分割对现实的解释力在不断降低,理论间的整合与科学大协作成为一种必要;同时也只有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才能更全面地应用于实践之中。
在网络经济时代,网络代替个人、集体、机构,首次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网络自身的自组织性、自增长性与网间互联互通性,使多重异质网络之间的融合具备了内在基础。试图实现“物联网”与“互联网”链接与整合的“智慧的地球”战略一旦实施,将加快网络的融合进程。网络打破了传统产业间与组织之间的界限,并使之重新组合与再结构;网络建构了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形式组织起来,成为理解网络经济、网络组织、网络产业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关键解释变量和考量依据。
注释:
①20世纪60年代,“网络”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被运用到多个研究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瑞典学派以经济网络为研究对象开创了“网络经济学”,几乎与此同时又形成了网络产业经济学、Internet经济学和电子商务经济学。总体上看,在西方学术界,网络经济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分支或最新发展。参见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TC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在导论部分对国外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做了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