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 何日再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5000年的华夏文明。但是自1991年起,黄河年年发生断流,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环境、社会问题。
黄河断流是怎么回事
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下游,指的是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流量为零。断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日性断流,即日流量为零;另一种是暂时间歇性断流,指一日内出现零流量的时间不足24小时。例如,山东利津水文站1992年全年断流82天,其中全日性断流73天,暂时间歇性断流9天。
黄河断流,大家可能以为黄河变成了一片干滩,变成了人车任意往来的平地。其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由于河流地貌的多样性,任何一条河流都是深槽和浅滩交替出现的。当黄河发生断流时,只是水流流速为零,变成了一潭死水。如果连续多日发生全日性断流,才有可能使浅滩露出水面,人可以从浅滩处趟着水过河。当浅滩全露出水面,有可能形成干滩,行人可以不用趟水过河。个别河段河底是粗沙,沙滩比较坚硬,车辆才能通过。而河槽河段会形成几米甚至十几米深的牛角形状的小湖或深沟。
建国后,黄河下游第一次断流发生在1960年。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水以及花园口枢纽大坝截流造成郑州花园口断面断流25天,山东黄河滩断流16天,高村断流7天,杨集断流14天。利津上游王庄引黄闸施工, 在河中筑坝,将黄河堵死,造成4月3日~7月22日利津连续断流141天。此后,1961~1971年未出现断流现象。
山东利津水文站1972~1989年的18年间有15年共发生30次断流,累计191天,平均年断流10.6天。1990年没有发生断流。1991~1998年, 年年发生断流,不但断流的次数更加频繁,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1997年,自2月7日断流,先后断流11次,中央曾4 次从上游调水,三门峡水库闸门大开,上海严格用水, 但仍无法维持, 累计断流达238天,并首次跨年断流,断流里程超过700千米,断流最上端延伸至河南开封附近,创造了200年来断流时间、断流距离最长的记录。
为什么断流
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 黄河下游河床大都高出地面5米以上, 个别地段达10米之多,如黑岗口河床比开封市地面高11米,秦厂河床比新乡市地面高出达24米。黄河下游两岸的水流由于低于黄河水位,被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分流,汇入淮河及海河水系。黄河下游本身并无支流来汇,因此黄河的水量主要来自黄河中上游地区,其中65.6%来自兰州以上,从兰州到包头区间由于灌溉引水和蒸发渗漏损失,其水出现负增长为-12%,包头至龙门区间支流入汇补给的水量为14.6%,龙门至三门峡区间补给21.5%,下游伊洛、沁河仅补给10.4%。
而黄河水资源先天不足,中上游极大部分地区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400毫米左右,而地表蒸发又特别强烈, 流域内将近1/2的地区又分布着深厚的透水性极强的黄土层,因此,所产生的径流量极为贫乏,和流域面积相比很不相称。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8%,而径流量仅580亿立方米,与长江相比,流域面积是长江的42%,而水量却不到长江的1/16,和长江的支流汉江的水量差不多。
同时,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主要由降水形成,而黄河流域又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性极强,每年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又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导致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夏季黄河干流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的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造成降水多时宣泄不及,干旱季节求而不得。从断流的时间上就可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气候变化也是黄河断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大面积干旱,加剧了水资源严重不足。
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加。新中国成立之初,全流域灌溉面积仅为80万平方千米,现在已达630万平方千米,增加了近7倍。 年引黄用水量已由50 年代的122亿立方米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395亿立方米。
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水资源配额方案。这个配额方案是基于黄河年平均57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的前提下分配的, 没有考虑枯水年和丰水年的不同分配量以及各月的分配比例。内蒙古和山东的配额分别为58.6亿立方米和70亿立方米。在近几年来出现连续枯水的情况下,内蒙古实际耗水量为60亿立方米,山东实际耗水量为8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配额方案在实际运行中难以管理,这也是造成断流的原因。
黄河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断流不可忽视的原因 1999年6月2日,黄河水利委员会经勘测后报告,上游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的河段出现有史以来的首次断流,完全裸露的河床长达8000米。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近年持续干旱,造成黄河源头地区涵养水分的草场退化、沙化。黄河进入黄土高原之后,植被稀少,破碎不堪的地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迫使黄河水夹带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游地区。据历史资料统计,花园口站年平均总过水量468亿立方米, 而来沙量竟达16.26亿吨,每立方米来水的含沙量达34.9千克,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形容决非虚言。这在全世界河流中绝无仅有。如此巨大的输沙量,黄河每年需要保持20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输沙入海, 否则下游河道淤积会更加严重。黄河河床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抬升,致使河槽越来越低,河道又宽又浅,成了难以盛水的“大盘子”。
水资源的浪费也是造成黄河断流的一个因素 黄河流域内有些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仍采用粗放的漫灌和串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仅在50%左右。全流域每公顷毛灌溉水量达900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8700立方米的水平。工业用水每万元产值耗水量为802 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国62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怎么办
南水北调 早在建国初,毛主席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周总理对此工作也做过多次指示。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2年调水线路的初勘与草测,1978~1985年连续4次到长江上游进行地质查勘、地形测量,到提出从长江上、中、 下游(即西线、中线、东线)3条线路引水方案,是解决北方缺水、 黄河断流一项不可替代的重大工程。从水量丰富的长江向黄河引水,实现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水资源联合调配,满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需求,保证和促进黄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气候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成功,科学家们又提出了新的大胆设想,即“黄河之水青藏来”,将大西南水量充沛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分流改道补给大西北。
强化管理 “远水不解近渴”,当前要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搞好黄河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分配。对流域内的各类灌区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生活用水,更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以降低耗水量。
保持环境 应在黄河中上游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修建高坝水库拦截泥沙,同时对下游进行河道整治,提高河道蓄水输沙能力,大幅度节省输沙用水,就能增加可利用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