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强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建设农业强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建设农业强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强省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龙江是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有较好基础、发展有巨大潜力的农业大省。1995年省委七届四次会议做出了由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决定。现在这一决定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怎样建设农业强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农业强省的基本指导方针。加速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于我们建设农业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加速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加速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这是由农业强省的本质特征、我省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建设农业强省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决定的。

1.农业强省的农业,必须是产出总量高,向省外供给量大,在全国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农业。黑龙江由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要使粮食总产量有突破性进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居全国前列,对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突出贡献。改革以来,黑龙江粮食产量已连续登上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三个台阶,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2000年全国需要增产800亿斤到1000亿斤粮食,黑龙江承担了150亿斤任务。到2010年黑龙江的粮食产量要在“八五”末期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0亿斤。显然,为完成这样的要求,农业增长方式必须加速实行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2.农业强省的农业,必须是广义农业系统各结构部分都合理发展的农业。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要发展多元结构大农业,在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国土资源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黑龙江的农业国土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林地面积3.2亿亩,是全国最大的林区;牧草地6500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可利用水面1000万亩;苇塘450万亩。此外,还有8300万亩后备土地资源,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这些国土资源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运用下,利用率极低,过耗与沉睡并存。建设农业强省,就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大力发展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多种产业的大农业,把黑龙江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畜产品、林产品生产基地。为此,就不能沿袭粗放型增长方式,而要实行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农业强省的农业,必须在本省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中有突出重要地位,对本省经济发展起重要牵动作用,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要大力发展农业后续产业,使同农业关联的产业链条成为有黑龙江特色的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黑龙江经济健康发展、良性循环起关键性作用。长期以来,黑龙江丰富的农业资源,只提供原字号产品的初级产品,各类农产品加工的比重和深度都很小。目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产值和利税,只占领全省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17.20%和15.4%,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值12.1和7.8个百分点。后续产业不发达,产业链条短,是黑龙江农业的一个突出弱点。也是黑龙江经济的一个突出弱点。建设强省,要大力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工业体系,把黑龙江建设成为国家重点的食品、饲料、林产工业基地;大力提高农业后续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这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化发展,使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加工增值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求得发展。

4.农业强省的农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农业。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要加强国土的整治与保护,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生态环境基础。建国以来,黑龙江虽然把昔日的“北大荒”开发建设成为“北大仓”,但传统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却给国土资源造成重大破坏:耕地有机质由开垦初期8—12%下降到6%;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碱化)面积达600万亩;森林过伐,导致灾害性天气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500万亩,其中耕地6000万亩,水土侵蚀区每年流失表土0.3—1厘米;……这些都在昭示,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已经走向了尽头,如不变转增长方式,我省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建设农业走集约型增长之路,把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结合起来。

5.农业强省,必须有繁荣富裕、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繁荣富裕的新农村,在增大农村经济总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黑龙江农村一直单一发展种植业,种植业中又单一发展粮食种植业,产业结构单一,以致农村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改革以来,以粮牧企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经济面貌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但畜业作为一项独立产业还在从种植业附属地位分离过程中,经营粗放;乡镇企业现仍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经济的路子;农村其他各业,正从无到有,其生产经营状况也只是追求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这些都阻碍着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整体实力的增强,为在增大农村经济总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把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途径

1.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实质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这种转变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科教兴农,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此,一是大力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成熟技术组装配套以及良种培育与开发方面搞突破。我省农业近年连续丰收,起到突出作用的就是大面积推广了玉米、水稻、大豆、甜菜等农作物高产模式栽培技术。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有同这种转变相适应的优质高产早熟抗逆作物新品种。二是着眼于农牧渔多元结构大农业和后续产业链条各环节,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高所有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研和推广有其特殊性,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四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我省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有6.6年,不适应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需要,要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和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把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农村中学教程,成立初等、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技术学校。一些地方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组织农民技术研究会,开展“科普之冬”、“科普之夏”等活动,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都有积极作用,应该坚持和推广。我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40%,同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相距甚远,应努力提高。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经济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型,二者相辅相成,要同步推进,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体制条件,形成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机制。传统计划经济在黑龙江的影响特别深重,强调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一是深化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通过延长耕地承包期,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以有利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在草原和水面开发中,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把可开发利用的草原和水面全部承包下去,以推动对这些资源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转变。在国营农场,要完善大农场套家庭农场的双层经济,释放农垦职工转变增长方式的积极性,在我国有林区,要大范围推行以工资田、劳保田、就业田、养老保险林、家庭林场为主要内容的分户经营。这既是兴林解困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二是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在重要农产品产地或集散地,兴建一批贯通城乡、辅射全省、吸引外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积极发育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努力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前提。三是改善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技术支持、资金投入、要素供给、资源利用、价格诱导、市场服务、风险保障等途径,从多方面促进农业在发展中实现增长方式转变。

3.推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合同契约关系把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销售者联结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工,形成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实践表明,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改变了农业只从事低层次原料生产的传统方式,实现了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培植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产业和产业链,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了区域和省区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发展能力,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走的途径。我省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推行了粮牧企、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并取得积极成效,应在这个基础上大力推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我省农业增长方式粗放落后的重要根源。实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我省有8000多万亩中低产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3。目前是1/3的高产田生产全省产量1/2的粮食;而这2/3的耕地只生产另1/2产量的粮食。要强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栽培措施加大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我省可灌溉的农田很少,基本上全靠天然降水,排水情况同样相当薄弱,必须加强排灌设施建设。西部干旱地区主要是抗春旱、伏旱水源工程建设。东部易涝地区主要是除涝工程、堤防工程和田间配套建设。三是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这项工程应以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半山区、丘陵漫岗区的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四是防护林建设。包括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我省部分和各市县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农业。

5.开放开发、联合开发

所谓开放开发、联合开发,就是吸引省外国外客商来黑龙江投资开发;引导城市企业富余生产要素向农业分流;引导省内人多地少地区劳动力到人口稀疏地区搞异地开发。这是黑龙江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的战略谋划,现已呈现发展的好势头。国外如韩国、泰国、新加坡的一些大企业集团,省外如有名的山西昔阳“大寨大队”,均已参与。省内四大中直煤矿已确定开发100万亩、兵器企业40万亩、大庆油田30万亩,并仿照农村的经营机制落实。省内传统农区如绥化市,1995年异地开发面积已经达到37万亩,其中市啤酒厂、烟草等单位开发规模达到万亩以上,有的村异地开发面积已超过本村原有耕地。开放开发联合开发,不仅加大了开发力度,而且必然会在观念、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有益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生长。

6.加强小城镇发展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加强以城关镇(含县级市的建成区)为中心的小城镇的发展建设。首先是发挥小城联结中心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作用和小区域的经济中心作用,为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服务。其次是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集聚,解决分散布局存在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供应短缺,土地与资源使用不经济,污染环境和缺少分工协作效益等问题,使其向集约化发展。再次是发展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农业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转变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要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把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的关联度,发挥城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对乡村产业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二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构筑中心城市为所联系的广大农村服务,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的物质技术载体。三是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通开,发挥城乡市场各自的特点和二者结合的优势,形成四通八达的流通网络和发育健全的市场机制,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四是城乡科技进步一体化,把城乡科技进步纳入的科技发展规划,推进城市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援农村,促进城市科技与乡村生产相结合,以利于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标签:;  ;  ;  ;  ;  ;  ;  ;  ;  ;  

建设农业强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