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空间概念知识网络的基本方法分析_地理教学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中空间概念知识网络构建的基本方法例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例论文,地理论文,概念论文,中学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空间概念知识网络是按由低到高的“五个地球”层级来构建的。即由经纬线构成“骨架地球”;添加海陆分布成为“平面地球”;增加山脉等地形成为“立体地球”;地球运动、大气变化、地壳运动以及水热运动等构成“动态地球”;千变万化的地表事物(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构成“多彩地球”。随着这“五个地球”的内容逐渐丰富,可以整合中学阶段的主干知识,使学生拥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奠定和培养学生具有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目的,最终实现构建学生全球尺度的脑中“数字地球”的目标。

建立脑中“数字地球”要求做到三点:一是必须通过观察、思考与理解后,绘制出一个“地球”;二是对图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地分析;三是运用掌握的“地球”基础,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以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

一、骨架地球——经纬网地球

1.以经纬度的划分,建立立体骨架地球

设计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①绘制表示经纬线和经纬度概念的立体地球:经度是用二面角确定的,纬度是用线面角确定的;②画立体经纬网图;③在立体经纬网图上标注经纬度,明确经纬度的划分;④对跖点是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即一对纬度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相差180度、东西经相反的两个点。例如,图中A(40°S,40°W)与A′(40°N,140°E)是对跖点。

2.绘制东西半球经纬网展开图

如图2所示,如果左边是东半球,每隔20度画一条经线、每隔30度画一条纬线,并标注度数。

3.绘制极地俯视图

体会角度的变化对图形的影响:以极点为中心,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状(如图3所示)。

4.分析经纬线的意义

(1)精确定位:地表上任意一点,只有唯一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相交于此。

(2)确定方向:在地球仪上,沿经线向北极为正北,相反为正南;沿纬线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为正东,相反为正西。

(3)估算距离:赤道长约4万千米,则:①1个经度的赤道长“4万千米/360度”,即约111千米;②一个纬度的经线长度为111千米;③各纬线长度不等,60°纬线长度约为赤道的一半;④任意1个经度的纬线长度约是111·cosΦ千米。

(4)最短距离: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5.专题训练

例1:读三幅经纬网示意图(图4),回答相关问题。

(1)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⑤

(2)一架飞机从M(30°S,30°W)点至N(30°S,0°)点,最近距离的飞行方向为()

A.向正东B.向正西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解析:(1)①②在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则两点坐标分别为(30°S,30°W),(30°S,0°);③在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其坐标为(30°N,30°E);④⑤两点坐标分别为(30°S,30°W),(60°N,90°E)。则坐标相同的是①④,正确答案为B。(2)地球上最近距离为经过两点大圆的劣弧。找到南半球上的M、N两点大圆的劣弧,M至N的方向就可确定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正确答案为D。

例2:我国自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西端的海岸线近似于一条圆弧。读图5,此圆弧的半径约为()

A.500千米

B.800千米

C.1000千米

D.1300千米

解析:圆弧半径可依据同一经线上所跨纬度数来计算,以110°E经线为依据,半径大致跨了9个纬度,则半径长度约为1000千米,正确答案为C。

二、平面地球——世界、中国政区图

在上述的东西半球经纬网地图上,利用经纬网格画图法画出七大洲轮廓。绘制的过程中,注意穿过各大洲中部和四端的经纬线(如图6所示)。

中国政区地图则要注意80°E、90°E、100°E、110°E、120°E和23°26′N、30°N、40°N八条经纬线(如图7所示)。

三、立体地球——世界、中国地形图

画出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山脉(如图8、图9所示),注意上述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和地形区,建议画各条经纬线的剖面草图加深记忆。

四、动态地球——规律原理及运用

自然界一系列的无穷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其规律原理的。我们逐一有序地通过画图构建一个清晰的动态地球,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地球的运动及其意义、大气的运动及其结果、水循环及其重要环节(如河流的分析、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重难点知识。

1.自转、公转运动

(1)理解原理①地方时差原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总是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进入新的时刻;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日期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子夜位置线,即旧一天的终点24点,新一天的起点0点;另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即大约沿180°经线,此线以东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新一天的地方。②五带划分原理:有太阳光直射,昼夜长短差别较小的区域,即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地区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极圈至极点之间的地区为寒带(南、北寒带);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地区为温带(南、北温带)。③四季划分原理:一年中,昼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从夏季到冬季变凉爽的季节为秋季;从冬季到夏季变温暖的季节为春季。

(2)运用原理判读下列7组不同角度的光照图,指出二分二至时的太阳直射点位置,此时,北京时间是几月几日几时。

①侧视图(见图10、图11)

②俯视图(见图12、图13)

③侧视展开—变形图(见图14)

④俯视展开—组合图(见图15)

⑤立体图(见图16)

⑥整体与局部的转换(见图17)

⑦局部图与整体的转换(见图18)

设计上述步骤进行讲解和训练,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设想:①符合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心理和教学规律。学生更容易接受简单图像,由简单图到复杂图,由立体实物到平面图,再到立体图,最后无图进行空间想象。②培养能力,提升层次。通过上述设计,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特色能力,也是初、高中全部教材的基础,特别是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位极为突出。③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特别是无图考图),会采用不同方法行解题。

2.地壳运动——板块、地形和地震火山分布及成因关联

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大地形单元的形成,构建“板块山脉地图”(见图19及右表)。

3.大气运动——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图20是把大气运动的原因、类型、联系、过程、演化等巧妙地呈现出来,直观方便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规律。它展现了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太阳对地表加热不均匀→气流升降→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风向垂直等压线(风向平行等压线、风向斜穿等压线);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七压六风带→季风的形成等。

4.水循环运动——河流及海陆风

海上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汇入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其中,人类能够影响的环节为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的水文特点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要求学会综合分析以下几方面特征:水量(主要受流域面积和补给影响)、汛期(主要受补给的特点和植被的影响)、流速(主要受地形影响)、含沙量(主要受植被和流速影响)、冰期以及凌汛(主要受气温和流向影响)。

5.海水运动——洋流及其影响

推导出世界主要洋流的形成过程,找到洋流的分布规律与盛行风带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即信风影响形成南、北赤道暖流,西风吹拂形成西风漂流及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真正理解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如图22所示)。

如果上述绘图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那么,下面综合动态地球的绘制则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下页图23就是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大气结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分布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意义等多个规律和原理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谋篇布局,呈现出知识结构新颖的简要图表。此图全面地层现了自然地理中的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它们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同一时刻全球区时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对流层特征、平流层特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季风的形成与分布、气压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以及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等等。

五、多彩地球——区域特点及成因

我们不可能细致到每一点小区域都逐一学习,但是,策略上可以按照四个步骤依次推导宏观区域特征来解析微观区域特征,即空间信息的提取和定位→自然地理条件的认定和自然地理原理方法的运用(地形、气候、自然带、河湖和资源等)→自然地理原理方法的运用与人文地理观点、分析方法的运用(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城市以及商业点的区位分析等,资源、环境、粮食、能源和人口问题的解决等)→历史的发展与反思。运用这种区域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当然要注意特殊性。例如,我们在全面掌握南亚的自然地理特点(位置范围、气候、地形、河湖、植被、土壤以及矿产)和社会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交通、贸易、城市、人口、市场、科技以及资金)后,就能完成例3。

例3:读下页图24回答问题。

(1)该国南部海域属于________洋。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6分)

(2)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属于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7分)

(3)该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2分)

(4)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6分)(答案略)

通过以上“五个地球”的构建,学生脑海中形成了地球仪上覆盖了经纬网、政区、地形、气候、洋流以及自然带等多种专题地图,以及区域地理系统知识,特别是自然条件分析、交通线点、农业区以及工业区的区位分析等,此时,学生脑海中的地球仪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地球”,提起哪里都可以如数家珍。

标签:;  ;  ;  ;  ;  ;  

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空间概念知识网络的基本方法分析_地理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