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观的研究现状及其科学性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性论文,现状论文,原则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1)02-0059-04
一、几种主要的编辑观
1.主体、客体编辑观 主体、客体论者,是用认识论范畴的主体、客体的哲学概念来概括和抽象编辑与编辑学的概念而建立的编辑观。其主要论点为:编辑主体就是编辑活动的实施者,或说编辑实践的主动者。编辑客体为编辑活动或编辑工作所直接施于的对象物。笼统地谈,编辑活动是以人类的文化知识及其生产与消费为工作对象。因此,作为反映人类文化知识成果的著作物、出版物以及与此有关的著作物的出版者和出版物的消费利用者,即著作者和读(听、观)者,都是编辑工作对象,都是编辑客体。编辑实践的客体是书稿,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书稿必须经过一定的编辑程序(中介)才能达到出版要求,这时书稿和编辑程序水乳交融。编辑客体的第一规定在于,编辑客体与编辑主体相联系,书稿与其“中介”编辑程序构成编辑客体;第二个规定是,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的作用对象,并指定了编辑活动的范围。有的还认为,编辑客体有5个基本要素——原文化、著作者、著作稿、编定稿、接受者(或称听、阅者)。
从主体和客体方面去探讨编辑活动,对于编辑学从整体上去把握研究对象,对于在总结具体经验和描述工艺过程之外另辟研究天地,都有好处。应该肯定从这方面提出问题的功绩。只是要注意正确理解这两个哲学意味很重的概念。拿客体来说,工人劳动的客体是否就是工人制造的机器和布匹,而与制造机器的劳动过程无关呢?辩证唯物论不应是这样理解客体的,因为机器或布匹只是工人劳动的对象或劳动的产品,而任何劳动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过程之中;再者,主体和客体属于认识论而不属于本体论范畴。按照马列主义哲学的一般看法,客体是决定主体又是通过主体实践参与创造的那部分客观世界。我们要注意的另一点是,许多学科如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等都有主体、客体的问题,然而任何学科都不能停留在有关主体、客体的一般性讨论上。张如法对主、客体编辑观作了深入的剖析:“编辑主体论所谓‘主体’与‘客体’却主要不是着眼于认识论的意义,而是行为科学的意义。”[1]这样看来,编辑主体、客体论者,不仅把本体论与认识论概念混同了,而且把哲学范畴的概述与行为科学的概念也混同了。
笔者认为可从上述论点及其评价中得到重要启示,对编辑学的考察和研究不能局限于感性与经验的思考,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科学思维,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
2.作者、读者中介论编辑观 作者、读者中介论者,是把编辑(实际是编者)作为作者与读者(还有听、观者)的中介人或处于中介地位而建立的编辑观。
谭丙煜说:“在编辑工作中,由于作者和读者所处的不同地位,作者通过创造性劳动,写出论文和著述,要求中介人即编者的再创造使之尽快发表,希望赢得读者的承认和赞许;读者则要求中介人即编者使其探求知识和信息的欲望得到满足。两者构成的特殊矛盾,只有通过编者加以统一起来,统一在编辑学上。”[2]鲁星、翁永庆等说:“我们有理由确认,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在科技信息交流中的特定关系是科技期刊编辑学的研究对象。科技期刊编辑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这种特殊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编辑工作实践。”[3]
刘光裕、王华良说:“传播者和接受者在这里都必须通过编辑发生某种关系,因此,编辑成为两者间必要的中间环节,形成传播者——编辑——接受者这种交往模式,在正常情况下,当代的间接交往中都存在这样的交往模式。”“处于中介地位的编辑劳动正好通过自己的双向传导,为矛盾双方建立互补关系或实现相互转化不断创造条件;又使自己在充当桥梁和纽带的过程中实现某种程度的超越;对矛盾双方施加有利于社会利益和全局需要的影响。”[4]
作者、读者中介论者,从关系学到社会学的角度把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中介地位的编辑充当中介人作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试图给编辑学以新的认识,这种研究思路不无道理。
但是,仅仅研究人的关系显然是属于关系学的范畴,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人的关系问题,着眼于人的关系的研究,未必能真正、深刻地揭示出编辑学的本质联系与客观规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至于如何研究编者的特定关系、又如何把人和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建立编辑学的研究模式,目前见到的论文为数不多。
3.文化缔构编辑观 文化结缔论者,是从文字、图像等语言符号系统的特定文化规定出发,建立了自己的编辑学术观。
王振铎说:“从人类文化建设的实践角度来考察编辑学,很容易从宏观方面认识它的文化结构特征。”因此,编辑学是“社会文化结构的科学”。“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社会文化结构活动中的各种编辑现象”,“具体设计、组织审核、编修各种典章文籍、书报杂志以及声像作品等精神文化建设工程的活动,也都称为编辑活动。”[5]
这一学术观点是把人类社会的编辑现象与人类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又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进而阐发了自己的观点,试图建立自己的编辑观。这种编辑观,既扩展了研究者的视野,又有编辑的具体内容,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化像政治、经济、科技一样是个很大的概念,编辑应有具体的对象,编辑学应有特定学科的范畴和内容,用如此大的概念,必然忽略了编辑学构建中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但此观点对于构建编辑观的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形成编辑学的系统结构,也是不无启示的。
4.信息智化编辑观 信息智化是从分析知识的形成、积累、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探索其规律而提出的编辑观。知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整合。知识是智力的产物,智力是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知识是由信息智化而来的。知识的本源是信息、信息是知识的素材,知识是经过智力加工、系统化的信息,是信息有序化的结晶。信息的智化分原生信息智化、次生信息智化和复合信息智化。原生信息是直接或间接感知的信息;次生信息是从已有信息中获取的知识;复合信息是原生信息和次生信息的复合组构。
司锡明说:“人们在同环境接触和实践中获取原生和次生信息,在智化信息形成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智力,然后在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再实践中再获取新的原生信息和次生信息,再智化成为新的知识,同时又发展自身的智力;依次反复递进,螺旋式循环上升,原生信息和次生信息反复加叠,复合信息逐次智化,人们的认识不断积累、深化,人的智力也得到发展,从而使科学不断进步,这就是信息智化原理。”[6]
信息智化编辑观揭示了信息、智力、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阐发了人的智力在由信息到知识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论及了信息功能的强化、原生信息智化、次生信息智化和复合信息智化的过程;指出编辑活动主要是次生信息智化的活动,试图从编辑的对象——信息的内在联系揭示编辑的基本规律。若运用此种学术思想继续深入研究,形成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也不失为一家之说。但是,此种学术观点把编辑局限于对信息、知识有序化的阶段,而信息、知识与载体形态的结合和传播活动,也是编辑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何况信息、知识社会化之后的信息反馈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信息、知识的再传播起重要的调控功能。可见信息智化编辑观也有其局限性。
另外,还有文化启蒙、设计编辑观、六艺(即组稿、审稿、加工、定稿、发排、校对)、七艺(加信息)、八艺(再加传播)等编辑观。这几种学术观点是在80年代初,编辑学命题提出后不久出现的。到90年代初,随着对编辑学的深入研究,六艺、七艺、八艺渐渐在编辑学界消声匿迹了。
总之,上述不同的编辑学术观点、学术思想的提出,不管其是非得失如何,都反映了我国对编辑与编辑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对建立正确的、科学的编辑观进而构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编辑学理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科学编辑观的最终建立,可能就在于对上述诸种学术观点的辩证综合之中,即将编辑活动放在人类文化缔构的大背景下进行高屋建瓴的考察和审视;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编辑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并且运用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观点、信息智化的观点,深层次地揭示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 确立正确编辑观的科学原则
编辑观是研究者对人类社会信息、知识传播编辑现象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受人们宇宙观与自然观制约的。正确的编辑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编辑现象进行历史的、现实的、系统的、辩证的考察而得出的科学认识,从而揭示编辑与编辑学最本质的规律。编辑观在编辑学学科研究中,自始至终起着统摄、纲领和灵魂作用。因而,笔者认为确立正确的编辑观,除了应特别注意克服我国目前在学科构建中出现的某些偏见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科学的原则:
1.运用哲学的科学原则 编辑观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是人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在编辑学学科构建中的具体运用。编辑观的形成渗透着某种哲学观念。正确的编辑观是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哲学指导下形成的。编辑与编辑学的概念体系和原理构成是某种编辑观与编辑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基于对编辑实践不同的认识而形成的编辑观,除了客观因素之外,与研究者主观所具备的不同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确立正确的编辑观,要坚持唯物论和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科学原则,把人类社会的编辑现象当作客观事物去考察,把编辑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进而揭示其固有的内在联系及本质规律。没有编辑概念和概念体系的相互联系和逻辑推理陈述过程,是很难揭示编辑的内在规律,更不能形成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形成既不是现象的、工艺的、程序的、规范的、经验的简单陈述,也不能仅从编辑的某一要素、某一功能、某一外在联系、某一侧面出发进行所谓的概括与抽象,概念与概念体系是在揭示编辑现象整体联系并揭示其本质规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一般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对编辑学的考察与探索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编辑实践是发展的,是随着社会进化和技术科学、材料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的,人们对编辑学构建的认识而形成的理论思想,必然随之而深化,不会停留在以往旧观念的基础上,更不会被约定俗成的框框所限制而停止不前。编辑实践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编辑实践的发展;二是编辑研究实践的发展。这两个实践的发展都会给研究者提出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和新课题。只有注意编辑研究实践的发展与变化,才能使编辑学的研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深化。
编辑实践是社会性的实践,对编辑学的研究与认识,也具有社会性。研究者要正确地处理好个人实践经验与群体实践经验的关系,个人的认识与群体研究成果的关系,现实经验与历史经验的关系,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关系。
真知来源于实践,真知也来源于对实践的科学认识。因此,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人的思维认识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与升华。离开了编辑实践,离开了在编辑实践中的学习,我们是无从建构科学编辑学理论的。
3.批判与继承的科学原则 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的构建,离不开学习与继承,也离不开辨析与批判。没有学习和继承,就没有进步;没有辨析和批判就不能发展。因此,批判与继承对编辑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科学研究是在继承前人的、他人的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创造性劳动。人类的进化,科学的发展,就是在学习、继承、借鉴前人的和他人的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创造与发展。我国有悠久的编辑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编辑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又译介了不少国外编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我国由于信息传媒飞速发展而形成新鲜的编辑实践经验;更有着十多年对编辑学研究的丰富成果,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吸收、消化和融会,并进行一番辨析、审视、鉴别和改造,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
4.编辑与编辑学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 社会编辑现象是个客观存在的本质统一的事物,考察、探索编辑与编辑学时,必须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才能揭示内在规律的联系。只有揭示内在客观规律,才能构成编辑学学科完整的高层次的系统结构。那种把编辑现象内在联系分割的做法是片面的、主观的,是无法全面地、完整地把握研究对象的。
编辑学学科构建的基本要素,包括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学科性质、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编辑知识体系等,都应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编辑活动这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和理论提升。上述编辑学的基本内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统一在编辑观这一范畴上。
具体点讲,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是对编辑对象的信息和编辑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理论界定的结果。通过编辑对象的概念推演,形成编辑学的概念体系,诸如信息、知识、物质载体,语言符号,编辑传播,信息反馈,编辑信息,编辑逻辑,编辑系统,编辑心理,编辑美学,编辑语言,编辑工程,编辑方法,等等概念体系。通过这些概念的相互联系、相互规定、相互过渡和转化,通过论题、论据、论证、推论、演化过程的陈述和阐发,揭示编辑活动的客观运动过程,发现编辑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如果不把握编辑概念体系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演化陈述过程,是很难揭示编辑与编辑学的本质统一的客观规律的,也就无法建构科学的编辑观和编辑学理论体系。
收稿日期:200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