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新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28400
摘要:文章重点从高层建筑主体模板施工、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等方面对高层建筑主体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主体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日益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中,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和美观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同时建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所以,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密切关注的内容。
1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常用类型
1.1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概述
在高层建筑中,主体结构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本身的重量不大,但其强度高,而且施工进度快,因而在高层建筑建设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主要包括筒体结构、现浇框架结构、现浇剪力墙结构等几种常见的类型。
1.2 筒体结构
筒体结构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经常使用的形式,筒体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筒体结构有效地保证了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当采用筒体结构作为高层建筑的承重结构时,需要采取现浇的工艺,而不能够通过预制的方法来进行施工。采用现浇的方式来进行施工时,离不开对于模板的使用,而筒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模板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合模板;二是大模板;三是滑动模板。三种不同形式的模板都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所以在施工时,应根据施工设计和实际情况来对模板的形式加以选择。高层建筑的筒体结构主要包括内筒和外筒两种形式,在内外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空隙,而内外筒之间主要是通过楼板予以连接,楼板的跨度需要保持在10 m 左右,也就是内外筒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在10 m 左右,同整个筒体结构一样,楼板也应该采用现浇的方式来进行施工,而无法选用预制楼板。
1.3 现浇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当前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许多高层建筑的结构都是采用的这种形式,现浇框架结构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施工较为方便,而且模板的形式也相对简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采用现浇框架结构,可以使得高层建筑具有更好的连贯性,但是现浇框架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在进行结构的施工时,钢筋的加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并且由于是现场浇筑,所以对于混凝土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前在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现浇框架的施工方法也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组合式施工;二是整装散拆施工;三是滑模施工。这三种施工方式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所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依据实际情况来对施工方法进行灵活选取。
1.4 现浇剪力墙结构
现浇剪力墙结构也是高层建筑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如图1 所示就是一个典型的剪力墙结构。在现浇剪力墙施工时,应用最多的施工方法是大模板和滑动模板施工,大模板工艺在当前的现浇剪力墙结构施工中,其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因而许多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大,再加上对整体要求高,往往采用大模板工艺进行施工,采用大模板工艺能够很好地满足结构整体性的要求,也更加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操作,加快施工进度,保证观感质量。滑动模板施工工艺同样适宜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通过该方法进行施工,对于模板的拆装更为灵活,施工速度较快,且利用该方法进行施工,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也较为理想。
2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2.1 高层建筑主体模板施工
(1)模板的选择。在高层建筑主体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规模的模板。一般情况下,所使用的构件必须在清水构件中进行制作,并且要保证构件之间衔接的密实性,使用胶带或者泡沫胶带进行塞缝处理,防止出现漏浆问题。
(2)地上模板工程。主要项目:①立柱。通常情况下采用16mm 的木胶合板作为模板,并且通过定位周转、设置拉螺杆等方式,能够比较有效地构建相应的模板,且保证其制作质量,这样的模板能够在建筑施工发挥重要作用;②地上剪力墙。对于地上剪力墙进行施工,这是应当根据剪力墙的受力特点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剪力墙的使用寿命,通常情况下使用水泥砂浆进行灌实,从而保证其稳定性;③楼盖。在施工过程中一般使用12mm 的胶合板,然后再使用梁螺杆,并用水泥砂浆进行灌实,这样也能够保证施工质量;④大梁。大梁对于建筑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度超过600mm 的梁,这时就要采用直径为12 对拉螺杆,这样就能够保证其水平。为了能够保证地上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也应当考虑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一旦遇到相应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解决,从而及时、有效地保证建筑主体工程的施工质量。
(3)模板的拆除。模板的搭建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其搭建质量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拆模过程也应当尽量降低对模板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搭建木板具有一定的顺序。拆除木板应当按照搭建目标的相反顺序进行拆除,一般要求搭建木板的施工人员进行拆除,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木板拆除的工作质量。主要内容:①柱模板的拆除。在拆除柱模板时,施工人员应当注意拆除的顺序,如先将柱箍拆除、竖楞与对拉螺杆,然后再拆除柱模,这样的拆除顺序能够保证拆除过程减少对模板的伤害,保证模板的完整性,这对于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而言具有重要作用;②楼板模板的拆除。在拆除楼板模板时,施工人员应当考虑螺栓对支架的影响,所以应当放低螺栓,然后才能进行模板的拆除;③侧边模板的拆除。在侧边模板的拆除过程中,为了保证表面、棱角不受伤害,在拆除的过程中也应当考虑各种因素;④底模的拆除。在底板的拆除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考虑混凝土构件的跨度、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宝恒构件在拆除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
2.2 钢筋工程
(1)钢筋的运输。在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钢筋一般采用汽车进行运输,直接送到施工场地,然后再使用塔吊输送到相应的楼层。
(2)钢筋加工。由于高层建筑主体工程施工现场收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对于钢筋的加工也进行了相应的限制,除了12mm 的钢筋之外,其他的钢筋都需要在外部进行加工。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所使用的钢筋并不是一样的,它们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钢筋,这时施工单位就可以根据需求,对所需要的钢筋进行加工,从而达到需求。同时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当对没有加工成型的钢筋进行标记。
(3)现场钢筋连接。在正确绑扎钢筋之后,对于所需要的竖向钢筋,这时施工人员可以采用电渣压力的方式进行焊接,这样不仅能够达到需求,同时还能够保证焊接的质量,保证竖向钢筋的使用寿命。只有保证了现场施工材料的质量,才能够进一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这也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此外,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中还能够注重保护层的厚度。
2.3 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的运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需要少量的钢筋、混凝土等施工材料,这时可以通过推车或者塔吊等工具进行输送,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还应当注重混凝土的输送工作。
(2)混凝土进场质量验收。混凝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材料。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还应当对混凝土进行现场质量验收,这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之后,都会对其坍落度进行严格控制,其高度一般在150mm 以上。同时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施工单位还应当注意避免出现堵泵问题,这样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为了能够增加混凝土坍落度,不能简单地通过添加水的方式来增加,应当重新使用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
(3)混凝土的浇筑。在建筑主体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当保证混凝土泵的泵管安装的严密性,从而避免出现漏浆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了保证泵管使用的舒畅性,尽量减少使用弯头,同时对于管泵敷设的设置也应当根据浇筑的方向而定,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堵管问题。除此之外,浇筑混凝土时应当从一侧开始,通过阶梯式的推进,这样就能够保证浇筑混凝土的密实性。为了保证浇筑混凝土的美观性,当浇筑程度达到要求后,可用当木尺将之刮平,再用木抹抹压,防止表面出现裂缝。
2.4 其他技术要点
除了上述常见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还应当在实际施工中对预应力控制和防水隔热工作引起重视。比如在承受外荷载之前,可以先通过受拉钢筋的运用来保证构件的刚度,从而提高构件的耐久性,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在防水隔热工作当中,施工人员首先应当保证施工基层表面是平实无油污的,然后利用高品质的防水涂料作为底漆,通过粘结灰层提高防水主剂的粘结力,然后再均匀地涂刷两次,确保防水膜固化后的厚度是符合设计标准的。在相关施工工作完成之后,施工单位还应当进行必要的试水试验,从而实现防水隔热效果的提升。
3 结语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与效率对整个高层建筑的施工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有关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处于不断改进及发展过程中,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及时解决。因此,要全面了解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常见类型以及常用的施工技术,以便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抓住重点和难点,灵活选择施工技术,优化高层建筑施工,从而推动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锦楼.浅谈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J].广东科技,2010,19(14):935-936.
[2]杨阳.论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在具体施工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3(36):327-328.
[3]黄德云.刍议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116-117.
论文作者:缪志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高层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模板论文; 主体论文; 钢筋论文; 混凝土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