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 保护与利用实践研究
——基于四川省的考察分析
王启涛
[提要] 文章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甄别,就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和各地区各行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状况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文章以四川省为考察对象,指出四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四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开放、广博精深、开拓创新三个特点;四川近年来在保护、利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落实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普查、收集工作;二是抢救与保护修复工作;三是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四是加强研究工作;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保护传承体系。文章还深入考察分析了四川古籍传承措施及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古籍菁华的载体转换;古籍内涵的精准解读;古籍精髓的旅游普及;古籍内容的古为今用;古籍传播的国际视野。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P.349)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P.35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数千年来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晶。
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甄别与忧思
(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甄别
“资源”,本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2](P.205),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两种形式延续至今,一是物质的、静态的;二是非物质的、流变的。物质的、静态的形式又有地上资源、地下资源之分,地上资源如古建筑、古遗址、传世文献,地下资源如古墓葬及出土文献,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化形态;而非物质的、流变的资源包括民风民俗、乡规民约、口头文学,它们经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和行为习惯而传至今天,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非物化形态。一般说来,前者被称为物质文化遗产,后者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于漫长的历史岁月,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同世界各地传统文化资源一样,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目前,在保护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方面还存在着良莠不分、抉择不力的问题,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简单理解为文化复古主义,从而造成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与糟粕同台共现,严重冲淡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正能量,一些地方仍然盛行风水文化、算命文化等,让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沉渣泛起、糟粕大行其道;
2.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断章取义,将传统文献中个别不合时宜的字句或错误落后的思想观点无限放大,以局部概括整体,以偏概全,从而将文献主旨歪曲,甚至将整部经典庸俗化;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岁月的变迁和时代语境的转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与利用实践,已经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现在我们以四川省为考察对象,对这一重大课题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
只要我们能解决好在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以上四个问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就会变成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每一步的探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尝试,从而把学生推到主动的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这样才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4.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边缘化,坚持西方中心论,言必称希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无知而无畏、因无畏而抨击、因抨击而抛弃;
5.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神化、绝对化,言必称尧舜,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缺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
(二)“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状和忧思
由于先秦时期的四川历史文化名人如大禹、李冰等所留下的文献甚少,他们的事迹在正史和出土文献中语焉不详,所以,非常有必要从传世经史子集文献或出土文献中辑录有关大禹、李冰的资料,将历代文献中有关大禹、李冰的文字记载分类整理。汉代及汉代以后,四川的历史文化名人勤于著述,治学广博,且善诗文,他们在经史子集领域各擅胜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献遗产,对于这些古籍,需做一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功夫,将千百年来后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穷尽式整理,形成一批传世集大成的文化整理成果。比如汉代四川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扬雄,其著述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将历代扬雄著述各种流传版本以及扬雄作品研究资料和相关史料进行汇编,在扬雄研究史料搜集过程中,发掘出《扬雄全集》未收入的扬雄著述辑佚文字;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期间有一批重要著述,我们完全可以系统收集历代郭沫若、有关诸葛亮研究的文献资料,又如在四川出生、后来成为大周皇帝的武则天,我们完全可以整理、编纂一部《武则天文集》,并进行校勘、整理、集注,同时勾稽唐至现代有关武则天的研究资料;对于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等川籍名人撰写的文献,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搜罗普查海内外(包括日本韩国、欧洲美国)所藏四川古籍的各种版本,编写《总目》;二是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中辑佚失传的四川古籍篇章段落,包括从唐宋类书、字书、韵书、训诂书、经史子集笺注、诸史及总集中收集,以期恢复四川古籍的全貌;三是进行辨伪,剔除今本四川古籍中属于后人增删或篡改的内容;四是进行汇校,将历代校勘成果汇总,得出精校本;五是进行汇注,汇集历朝历代的注释成果,得出精注本,六是汇评,对历代的整理成果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工作,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精评本;(七)对作品进行科学的定名和断代;(八)对全部四川古籍实现数字化,包括电子制作、音像传播、网络共享。
根据某权威古籍出版社的评估,当今国内真正能够从专业性角度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专家仅有数百人。而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理工科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普遍令人堪忧,即使是文科的师生,只要不是专门从事中国古代语言、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者,能够准确回答“‘经史子集’和‘四书五经’包括哪些内容”这类考题的师生人数也不会让人乐观。即使是从事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师生,比如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其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水平也极为有限,不少人甚而不能直接阅读原典,只能借助于现代译注,了解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在此基础上掌握汤头药方。而即使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在中华传统文化史料的使用上也缺乏基本功,不能识读出土文献,不能核对图版,只能使用他人转录的第二手资料,其对传世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文字音韵训诂也缺乏专业修养,从而导致对古代典籍郢书燕说,南辕北辙,最终严重影响到古史研究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50%莠去津悬浮剂购于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敌克松可湿性粉剂购于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多样芽孢杆菌购于德国康博士有限公司,吲哚乙酸购于德国庄臣作物科学公司。马铃薯品种为超荷兰,由赤峰地生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即使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似乎很难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从衣食住行到行为习惯,再到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其中有多少还是中国传统所固有的?
播种前应有效处理种子。在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种子选择法和拌种法。这能保证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有效提高大豆的总产量。
古籍文献整理涉及面非常广,包括版本、目录(官簿、史志、私录、其他)、校勘。而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包括抄写、注解、翻译、考证、辨伪、辑佚。近年来,四川古籍整理工作首先落实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点位评定制度,做好古籍整理、校点工作,推进重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加强馆藏古籍文献充实开发,完善馆藏古籍的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机制,注重名人典籍收藏,建设古籍文献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实现古籍文献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深入推进振兴四川出版战略,抓好《巴蜀全书》等丛书的编辑出版,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藏“双语”、汉彝“双语”图书出版工作,实施巴蜀民间经典普及计划,整理出版《首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文献丛书》《四川历史名人史料汇编》。
2.对于日常生活用房,这类项目的服务对象比较固定,学生和教师住宿在一定期间是固定的,便于统计核算,成本补偿和分担可以准确核定,同时可以实行适当的商业性开发,运营收入较多,这些项目适用于BOT或者BOO(校医院和学术交流中心),付费机制可以采取使用者付费。
为了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当今人们认识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状,我们开展了实地调研工作和问卷调查。我们的问卷调查对象分为3个群体:公务员、企业职工及学生。针对公务员群体,选取2个市直部门、1个县的公务员开展调查;针对企业职工群体,选取5家重点国有企业开展调查;针对学生群体,选取3所高校、1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的学生开展调查,同时兼顾各学科专业。问卷中的问题围绕调查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掌握情况、传承情况几个方面展开。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97份。
通过以上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以上群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方面有如下情况:
帕金森疾病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在治疗过程还需要患者配合。我院通过对比发现,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以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1.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喜忧参半
目前,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整体评价较高。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方面,72.83%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生活、工作或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1.24%的调查对象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其余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具有一点作用,甚至可有可无。对于礼、义、廉、耻等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91.83%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这些思想对社会和谐、个人修养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精神,84.77%的调查对象非常认同,13.23%的调查对象持比较认同的态度,还有少许调查对象表示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过时,应当抛弃。
STC89C52单片机是宏晶科技推出的新一代高速/低功耗/超强抗干扰的单片机,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8051单片机,12 时钟/机器周期和6时钟/机器周期可以任意选择[1,7-8]。其结构如图3所示,具有缩小系统体积、减低系统成本和增加系统可靠性等特点,能完全满足智能控制系统的要求。
让人忧虑的是,从群体角度看,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一点作用,甚至可有可无的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比较高,其次是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人员;认为礼义廉耻的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基本价值或不清楚其价值的群体中,学生占比也较高,其次是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私营企业工作人员。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人的信仰力度方面,随着年龄的年轻化和文化程度的降低而呈递减数列,也就是说,老年、中年对中华传统文化还有较浓的情愫,而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渐行渐远,不少年轻人甚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抵触和忽视心态,这与他们对一些外来文化的趋之若鹜与盲目推崇形成很大的反差。而文化程度越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和传承力度更弱。
其次,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掌握不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第一,中华文化基本典籍的阅读量较低。调查数据显示,仅39.15%的调查对象表示阅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史记》《道德经》《庄子》《孟子》《孙子兵法》《梦溪笔谈》《黄帝内经》《中庸》《大学》十四种文化典籍中的至少四种;6.37%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未阅读过上述任何一种古典。十四种文化典籍中,《诗经》的读者最多,有64.54%的调查对象阅读过,《黄帝内经》的读者最少,仅有10.03%的调查对象阅读过。我们调查了一省会城市图书馆的馆藏古籍,2018年全年仅有212人次的查阅量,2019年1—6月份的查阅量更是只有83人次,数量之小令人触目惊心。第二,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度不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普及度也相对不足。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仅30.17%、44.74%、59.75%、37.39%的小学、高中、本科、硕士及以上的学生熟知中国传统节日;在职工群体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比例仅35.77%、37.01%、38.55%。第三,四川地区的首批十大历史名人、考古发现在生活中的知名度严重不足。了解四川考古发现、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的调查对象集中在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国企员工群体,仅0.18%的学生了解四川考古发现、仅2.22%的学生了解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
2.各地区各行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状况参差不齐
4) 多种因素使得东北航线成本不断降低,如气温升高,航行船队增多,高冰级船舶建造技术改进,我国对北极油气需求的战略实现等。
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10.08%的调查对象表示对所在地区开展的传统优秀文化活动完全不了解。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一些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稍显单一,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7.66%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所在地区曾开设《中华文化》《论语导读》《古诗词鉴赏》等类似课程,41.18%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所在地区曾开展国学知识讲座,39.83%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地区曾举办“孝亲尊师”等传统风格文化活动,39.57%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地区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进一步分析发现,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所在地区曾开展3类以上教育活动的比重仅占16.55%。
3.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服务于自己的私利,大搞“六经注我”,曲解经典,无中生有,对当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误导,传播负能量,形成反作用;
近年来,四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利用实践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该省充分依托和深入挖掘本省厚重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紧紧抓住关键要害,不断夯实政策保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的保护与利用实践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的显著特征
(一)包容开放
四川大多数地方古称巴蜀,巴蜀先民在千百年来创造了极为厚重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虽然是一个内陆盆地,山区和丘陵纵横其间,在漫长的古代素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叹,但高山大河从来没有阻止勤劳智慧的四川先民对外的开放和包容热情。先秦时期,古蜀国就与中原商周文明和南方的荆楚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秦灭蜀后,大量的移民来到蜀地,三国时期,刘备入蜀建立政权;在大唐盛世,四川与南北方丝绸之路保持着密切畅通,四川先民的足迹遍布漫长的丝路,世界各地的民众也来到天府之国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蜀锦作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使者,从四川走向世界,在唐代,四川还是京城长安文人雅士的移居之所,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四川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新中国成立以后,三线建设期间,全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来到四川;改革开放以后,四川更是以崭新的姿态,满腔热情地迎接世界并与国际接轨。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具有浓郁的包容性、开放性特征。
(二)广博精深
应该承认,在汽车行业教会英伟达的同时,我们也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变化。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英伟达如今能够把人工智能嵌入到汽车上,让汽车有了感知和思考的能力。事实上我们所开发的并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系统。也就是说对于一套自动驾驶系统而言,除了软件和硬件的堆栈之外,我们还有数据中心端,有对神经网络的训练,然后才是在实际车上的应用。
(三)开拓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极具开拓性,不守陈规而追求创新,从汉代的司马相如到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再到现代的郭沫若,他们的文风和诗风都是浪漫主义的,他们的作品闪烁着激情与希望,充满着创新和理想,是一个时代社会风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三、四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分布及其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是四川先民在巴蜀大地上世世代代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人们用巴蜀文化来指称中华传统文化四川篇,巴蜀文化的求新求变、博大精深、融会贯通、扎实厚重、崇尚自然、海纳百川、吃苦耐劳,是其鲜明特色,这些特色,直到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人文教化作用和道德引领作用。四川在古代涵盖了巴蜀许多地区,所以,学界普遍把四川文化称之为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一支,直到今天还活跃于长江上游流域。巴蜀文化在四川地区经历了4500年以上连续不断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古蜀文明中的金沙、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和象牙,还是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漆人等,无不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四川篇的灿烂与辉煌。近代以来,四川战乱较少,各类文化遗迹遗存保存状况整体较好。近年来,又有一大批遗迹、遗存得到恢复或再现,载体种类更加丰富,规模日见扩大。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杜甫草堂的“人日”祭拜、广元女儿节、达州元九登高节、江油国际诗歌节(李白)、阆中春节文化系列活动、眉山东坡文学节、自贡灯会、绵竹年画节、凉山火把节竞相争艳。四川民间民俗文化,家训和家书、家谱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工艺,同包括川酒、川菜、川剧、蜀锦等在内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一起,共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的博大与精深。
四、四川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状况和抢救保护措施
文献整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文献编目。如前所述,四川的古籍中,还包括大量的民族文献,特别是藏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就藏文献而言,藏族传统长条文献一般由手工木刻印刷成书,装订松散,大部分无封面夹板,使文献很容易出现漏叶、残叶、缺叶、缺字、模糊等一系列缺陷,即使收集时认真清查核实,也由于时间仓促而无法一一董理,只能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采取各种办法修复补救,以达到完善收藏。对藏文献进行编目,是科学管理藏文文献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编目才能在数量浩繁、内容复杂的书海中查阅文献资料,我们调研了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这里拥有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该馆继承藏族传统文献编目体系,结合现代编目方法,按照文献类型和学科内容分门别类,参照各种文献著录表和不同类型的文献结构,汲取了众多文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多次修订,最终制成藏文献著录表。该著录表包括文献的序号、书目、作者、版本、函数、叶数、章节等二十多个子目录,已经完成了一千多函文献的登录工作,其表内容详实,条理分明,实用性强,具有较为突出的创新和独到之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收藏到藏区各种版本和手抄本的藏文文献近两万函,其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医药典籍、工艺建筑、天文历算、因明逻辑、地理历史、语言文学、绘画艺术、音乐舞蹈等三十多门学科领域;其中哲学类三千五百多函,佛学类一千二百多函,逻辑学类三百多函,工艺类二百多函,医学类五百多函,语言文学类一千五百七十多函,天文历算类七十多函,地理历史类一百六十多函,绘画艺术类一千多函,综合类四千五百多函等等。这些馆藏的文献既有来自国内的传统权威版本,又有流传民间的经典版本,既有藏传佛教寺院的收藏版本,又有流散在民间的私人珍藏版本,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孤本、手抄本,其文献价值可见一斑。同时,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对这些藏文献进行数字化。从2005年开始,该馆收集藏文长条经典文献为主的光盘、磁盘和移动硬盘等为载体的各种电子文献,还包括唐卡为代表的绘画文献,做了以下卓有成效的工作。(1)扫描文献:该馆选择较高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存在濒临灭绝危险的珍贵文献,通过“一面一扫、一扫一审”的方式进行扫描,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清叶、修复、编目等工作程序,制造成文字清晰和边框规范的电子文献。该馆馆藏的电子文献中扫描部分占百分之八十以上。(2)录入文献:藏文文献的目录和编纂史,以及研究藏文经典文献的学术成果,通过扫描无法达到文献的使用效率,便通过“一字一键”地录入,实现文献使用的全部功能,弥补扫描文献在利用上的缺陷。该馆录入的电子文献,经过多次校勘和编辑已经达到正式出版的水平,该馆整理出版的《藏文典籍目录编纂史》和《名家文献研究书系》两套丛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3)音像文献。随着音视技术的使用,口传文献以录制音带的方式得以继承和流传后世。可是,由于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这些音带载体不断更新,现在很少有人使用,尤其MP3和MP4的全面推广,录音磁带保存欠佳,甚至有大量销毁的现象。基于上述原因,从2005年开始,该文献馆把音像文献作为收集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对四川藏区各大寺院、高校、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等单位的采访、收集,取得大量的音像文献信息。从中重点收集已故藏族专家学者的讲义和民间说唱艺人的颂词、藏族音乐等方面的磁带,收集的磁带转换成MP3格式的光盘文献,其内容涉及二十多门不同的课目和二百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磁带,这些资源最终制作成具有视听效果的音像文献。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1)名家录音文献:收集和整理名人录音文献,也是文献收集整理的范围,它直接可以服务于教学工作,同时也抢救了已故名家的原始文献资料。该馆收集了东噶·洛桑陈列、毛尔盖·桑木旦、才旦夏茸、夏尔东·洛桑协珠嘉措、钦饶威色、端智嘉等三十多位已故藏族名家的录音文献。这些收集的磁带转换成MP3格式的光盘文献,其内容涵盖语言文学、地理历史、佛教哲学、因明逻辑、天文历算、生命科学、建筑工艺、绘画艺术、医药学等二十多门现代学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更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丰富了教学资源,还可以直接用于“远程教学”。目前,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仅藏文典籍就拥有600多万页元数据,约有16000余名藏族历史人物论著及其信息。将来还会再次细化著录编目,建立更加高效的搜索门户和检索系统,为来访者提供更加便捷方便的网络服务,从而建成四川省和我国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文献数字化基地。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的抢救、保护与利用,四川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普查、收集工作。包括古蜀文明遗址(遗迹、文物)普查、巴蜀古籍普查、藏羌彝文化资源普查、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传统工艺普查等。四川加强了物质文化资源库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库建设,做好传统文化图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开展旧志典籍、地方戏曲曲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家训、家谱和家书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民族史诗、口头传唱文学以及群众文化的普查整理。四川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建立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收集制度。加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物征集与整理工作。
二是抢救与保护修复工作。四川实施了川剧振兴和地方戏曲曲艺保护工程,抢救出大批川剧及地方戏曲文献资料,编创排演了一批戏曲经典剧目,实施了川剧和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戏曲音像集萃计划,戏曲电影计划,加强了川剧和地方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加强了濒危项目的抢救以及对积聚区的整体性保护。加强了传统工艺整理研究,建立了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充分利用了蜀地源远流长的印刷出版技艺,开展古籍善本再造,加强四川历史名人遗址故居修复保护利用。四川还着力推动藏羌彝文化保护发展工程,推进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等藏羌彝文化走廊保护开发利用,加大四川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加强对巴蜀书画、名家名作的编辑与出版。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馆藏革命文物修复计划,加强对革命文化的研究阐释,推动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加强三星堆、金沙、四川水利古堰等大遗址保护展示,推动四川石刻石窟的保护利用,推进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展示,大力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加快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蜀道、古蜀文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强化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规范藏品管理,推进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四川还加强了藏羌彝民族文物保护及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实施了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人培养计划,传承发展蜀锦、蜀绣、唐卡、竹编、藏羌彝绣和传统服饰、银饰等特色工艺,培养巴蜀工匠精神,加强四川中医药、藏医药、彝医药保护发展工程、四川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
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才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悲戚。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看他黑了,也瘦了。”
三是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四川落实了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完善了珍稀古籍名录,完善了古籍文物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完善了动态复查机制,组织申报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开展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命名工作,加强了地方史志的编纂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广博精深”,四川学者治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经史子集到佛教道教,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无不造诣精湛,从而产生了李冰、落下闳、扬雄、司马相如、苏轼、杨慎、廖平、刘咸炘、蒙文通、郭沫若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匠和学术大师,他们是改造自然的能工巧匠,是慎思明辨的旷世哲人,是语言文字的一代大师,更是文学艺术的领军人物。
四是加强研究工作。研究的本质是求真,只有通过扎实厚重的学术研究,通过一流的文献学功夫将其讲准,通过一流的历史学功夫将其讲透,通过一流的考古学功夫将其讲明,才能回到传统文化的本真上来。尤其是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整理、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而文化整理和文化研究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唯有充满学术底蕴的文化整理和文化研究,才能恢复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才能将传统文化中原本碎片化的内容缀合、断代、定性、识读,才能科学地鉴别传统文化中的真正优秀基因,才能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地使传统文化面向未来。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自于非常遥远的古代,用当时的语言和文字系统写作和记录下来,用当时的物质载体(甲骨、钟鼎、简帛、纸张)记载下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首先用文字、音韵、训诂的方法,用义理、考据、辞章的手段,继承汉代古文经学学派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优良传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每一部文献的字、词、句讲准,才能够明了两千年前的孔子所说的话的真实含义;又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自当时特定的民风、民俗语境,我们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文化大背景下,做一番扎实厚重的普查、识读、校勘、断句、注释和研究工作,才能恢复其本来的上下文意义,让传统的文化恢复生命,让古代的文献重现脉动,让古老的文物活在当下,与新时代的我们实现互动,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实现其当代价值。
四川积极支持在川高校设置中国古典文献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蜀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重视“绝学”的抢救,推动中医药、藏医药、彝医药的研究,加强四川戏剧表演、民族美术、民族服饰等研究力度。四川加强了对古蜀文明源流研究及三国蜀汉文明的断代研究,兴建了一批巴蜀文化学术研究中心、文化传习基地,撰写和出版了一批文献丛书和研究书系、文艺精品力作,深刻阐释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四川篇的独特魅力,挖掘、阐释了古蜀文明、巴蜀文化、藏羌彝文化等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挖掘川版、川茶、川菜、川酒、川医、川药和巴蜀画派、蜀锦蜀绣、民族歌舞、杂技灯会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四川将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学科群列入首批22个四川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目前四川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学科专业覆盖哲学(含宗教学)、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民族学、风景园林学、中医学、中药学等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共19个学位点,分布在川内14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这些科研机构近年来整理出版了《宋会要辑稿》《宋代蜀文辑存校补》《苏轼全集校注》等120种传统文化研究书籍,达5千余万字,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1月13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四川大学申请编纂的《巴蜀全书》纳入全省古籍文献整理规划项目,采取编纂《巴蜀文献精品集萃》的形式进行编纂,《巴蜀全书》整个工程精心整理和重新出版巴蜀精品文献500种(包括校点或注释),编制功能齐全的《巴蜀文献联合目录》,重印约100种左右巴蜀珍本善本文献,极大地推进了四川古籍的整理进程和力度。四川近年来成立了与巴蜀文化研究有关的研究机构120多个,重点建设了“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等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了巴蜀文化、道教与宗教文化、儒学研究,藏羌彝文化及多元文化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川菜、盐文化研究等21个区域特色重要研究基地,打造了建川博物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民间机构,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建立了古文字、汉赋、经学方面的一流博物馆,每个市州建有1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博物馆,每个县至少建有1座特色博物馆、历史名人馆、乡贤名人馆。
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保护传承体系。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方面,四川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促检查机制,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制度,编辑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目录系列丛书和图典。四川一直重视开展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和影像化建设,加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四川库建设,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实施了四川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四川武术文化研究传承工程。同时注重活态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川篇的抢救与保护同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如将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与弘扬亲情、友情、爱家、爱国之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将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并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现在我们以四川古籍保护与整理研究为例,考察四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四川是古籍大省,数千年来,四川人杰地灵,涌现了一批世界级、百科全书式的文人学者,他们的论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近年来启动了《巴蜀全书》编纂工程,由四川大学、巴蜀书社等高校和出版机构完成撰写与出版任务,同时对四川古籍进行了普查,拟定了《四川重要古籍名录》,《名录》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将四川古籍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经部文献(包括儒家经典和小学类,也就是语言文字类)。其中,儒学文献有:(一)易:29种,(二)书:8种,(三)诗:7种,(四)礼:22种,(五)春秋:21种,(六)孝经:4种,(七)四书:10种,(八)群经:18种,(九)小学文献:26种。第二类:史部文献。(一)国史名著:21种,(二)巴蜀史料:史事:21种,山川:9种,游记:26种,金石:8种,民族:11种。第三类:子部文献。(一)思想:28种,(二)科技:19种,(三)笔记:12种,(四)艺术图谱:10种,(五)道书:17种,(六)佛典:8种,(七)教育类文献:6种。第四类:集部文献:(一)汉唐:14种,(二)宋代:32种,(三)元明:38种,(四)清代:30种,(五)诗文评、戏曲、小说:18种,(六)总集文献:17种。
上述分析了毛鸡只重对肉鸡腿、胸、翅三种主要产品的出成影响。除此之外,车间后区还有其他品相产品,均受到毛鸡只重的影响。综合后区所有品相产品,统计数据分析毛鸡只重对肉鸡主产品出成的影响,如图4。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知,四川古籍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各个领域,如果再加上老官山出土汉代医书、各地的碑刻墓志,以及藏文、彝文典籍和藏羌彝口头文献,更是蔚为大观了。四川的古籍主要形成于秦汉以后,唐宋以后达到高峰,这与四川古代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时代分布是相吻合的,古代四川的文化名人的时代分布是,先秦时期6人,秦汉时期14人,魏晋南北朝时期10人,唐宋时期38人,元明清时期76人。而古代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的地域分布是:成都平原55人,川南39人,川东北29人,川西北14人,攀西10人。其中,政治类:53人,文化类:49人,军事类:13人,科技类:11人,教育类:7人,宗教类:11人。
通览古代四川的典籍,在政治理念上是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在行事理念上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立身理念上是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在修身理念上是廉洁清正、克己奉公;在家国理念上是舍身为国、忠厚传家;在教育理念上是隆师重道、崇德向善;在社会理念上是和睦乡邻、慈爱孝悌;在处世理念上是刚正不阿、威武不屈。在人文精神上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的担当意识,不拘一格的豪迈气魄,富于理想的浪漫情怀,出身逆境的达观性格,博学慎思的探索勇气,明辨笃行的奋斗情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对古籍的保护利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古籍整理、古籍研究、古籍传承。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论述近年来四川在古籍整理、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四川古籍整理措施与成效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到今天,只能算得上“不绝如缕”。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必须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3](封底文字),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资源”只有在被认识和使用中才能发挥其价值。我们不禁要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今天在多大程度上被认识和使用?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否被当今中国的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所了解、所认知、所接受?我们的调研结果让人忧思。由于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从童年时期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往往缺乏耳濡目染,在青年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持续性学习和深度浸润,在中年时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扎实修养和躬行实践精神,在老年时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意识,从而导致今天不少领导干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膜与脱节,更谈不上知行合一了。
传统文化资源往往是一种极难再生的珍稀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资源流失、传承乏力的问题,因此,对其抢救和保护极为重要。四川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个,省级文保单位339个,省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3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5处,世界文化遗产5处6地(国内最多),境内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六位。四川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6座,四川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省级非遗项目522项,四川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是佛教传播中心。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地方剧种,唐代蜀戏冠天下,对中古时期敦煌变文的影响深远,川曲有扬琴、金钱版、清音、竹琴等,还有民间歌谣。而蜀工蜀艺,特别是蜀锦、蜀绣(包括麻柳刺绣)、蓝印花布、绵竹年画、自贡龚扇等民间工艺,以及大禹传说、嫘祖传说等民间文学,均享誉世界。成都有道教音乐、竹麻号子、文昌洞经古乐、青林口高台戏,有峨眉武术、青城武术、土家余门拳等武术流派,有都江堰放水节、自贡灯会、新津龙舟会、凉山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有藏语与藏文、格萨尔史诗、康定情歌、藏医药、藏戏锅庄、唐卡绘画、德格藏文书法等藏文化资源,有羌年羌寨、羌绣羌笛、羌寨民歌等羌文化资源,有彝语文、彝药漆器、毕摩文化、彝族太阳历、彝族史诗歌舞等彝文化资源,真是举不胜举,美不胜收。
(二)四川古籍研究措施及成效
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阐释不够,对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当代价值的发掘不够,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不够,权威性不够。近年来,四川彻底扭转了这一格局。四川省近年来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特点,吸收最新考古学成果,依托一百余所驻川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一流的四川古籍研究中心和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施课题项目制度,广泛开展对历史名人作品鉴赏,思想评鉴与价值研讨,不断推出了一批研究深入、思想新颖、学术水平高的研究成果。2017年2月以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意见》,经过调研摸底,市州申报、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定,从全省各地推荐了144名历史名人,然后遴选出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等首批十人。目前,四川省建立了首批十个四川历史名人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形成《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经典研究文丛》、《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经典新论》等阶段性成果。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靠其名篇、名言而千古流芳的,因此,对其留存下来的典籍进行研究,是对名人最好的纪念和传承。四川建设或新创了一批有关四川古籍研究的学术刊物和研究会,吸引并聚集一批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围绕挖掘阐释四川古籍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开展联合攻关,特别是办好《杜甫研究学刊》《李白研究论丛》《苏轼研究》等学术刊物,全力建设巴蜀书社等以出版四川古籍为己任的出版机构,举办有关四川古籍研究的国际研讨会,进一步建设好收藏四川古籍的图书馆、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传承基地、主题教育基地,举办好各类文化节日,如东坡文化节、藏羌彝文化节,积极搭建好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文化醇厚、广接地气的四川古籍研究、普及和传播平台,创办的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四川古籍传承措施及成效
1.古籍内涵的精准解读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改革教育方式,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将原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专门修订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入到其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教育时借助多媒体对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兴趣,以此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培养大学生民族意识。
古籍形成于遥远的古代,往事越千年,由于古代与今天的现实状况不同,这就注定了古籍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永恒的真理也有过时的论述,既有至理名言也有奇谈谬论,所以,在古籍传承过程中,我们做了一番去粗取精、扬长避短的扎实功夫。近年来四川21州市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对四川古籍提倡精准的解读,彻底杜绝古籍理解和传承中的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倾向,同时将一些体现糟粕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甄别,提请大家明辨是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四川古籍的内涵解读中,四川各地注重营造大众氛围,举办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四川经典诵读大赛,尤其注重把典籍中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凸现出来,起到了很好的大众教育作用。
2.古籍菁华的载体转换
将博大精深的四川古籍内容,特别是古籍中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进行载体方面的现代转换,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方式,解读、注解、阐释和弘扬四川古籍菁华。这些传播方式包括文献纪录片、戏剧、音乐、舞蹈、曲艺、书法、摄影、美术作品、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文创产品、游戏、动漫、纪念品、传记历史小说、人物评传、普及读物、名人讲堂等,深入浅出,家喻户晓,教育今人、启迪后人。针对老年和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阅读者,编辑了一批四川古籍普及读物,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四川古籍,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围绕文化展演、影视出版、媒体传播等重点领域,坚持政府推动、媒体传播、市场运作的思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四川古籍传播载体的现代转换格局。
3.古籍精髓的旅游普及
对原始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后,可以获得许多低频信号分量和高频信号分量对应的分解系数[17],假设某一分量的分解系数为c1,c2,…,cN,对分解系数进行如下式所示的计算,可获取对应分量的能量值。
旅游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沟通,旅游是陶冶性情、放飞心情的重要场式,由于旅游景点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旅游也是传播、普及古代文献精髓的重要场所。四川自古及今是旅游大省,近年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各级文化旅游部门将四川古籍的阅读与品鉴同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紧密结合,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古籍内容的古为今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智库支撑、学术研究支撑、精神价值支撑。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和谐、积极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完全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相契合。近年来,四川各地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与立德树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四川优秀古籍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省11320所中小学校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并从校园之内延伸到校园之外,形成了大手牵小手的全社会参与,巴山蜀水间,响彻着对四川古籍的琅琅诵读之风。
5.古籍传播的国际视野
四川古籍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川籍文人学者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人作品在海外广为传播。近年来,四川各地区结合本地古籍资源,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交流活动,组织优势资源赴北美和欧洲以及东南亚,通过高端学术交流(包括与域外汉籍研究学者的交流)、作品展演、文化互动,实现合作共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一直注重用汉语、英语等多种语言翻译、普及和宣传四川古籍,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反响。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课题组全体同志的支持,从文章构思到数据采集,再到文章的修改润色,都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民族文献方面,西南民族大学夏吾李加教授提供了有关数据和资料,在此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3]甘霖.本来的孔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8.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26(2019)10—0001—09
基金项目: 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2018MSJ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献。四川 成都 610041
收稿日期 2019-08-16
责任编辑 吴定勇
标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保护论文; 利用论文; 文化传承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