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议的创新与实践(笔谈)——开放式评价:替代同行评议的新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行论文,笔谈论文,开放式论文,新方案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5)04-0025-09 学术评价的方法很多,但都不尽如人意,现在国内外的主流观点是虽然同行评议存在不少缺陷,但仍然是目前最好的评价方法,应该把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等方法相互补充,完善同行评议方法。笔者则通过揭示同行评议法的根本缺陷,指出存在根本缺陷的方法是无法用完善的方式来解决的,提出开放式评价法作为同行评议的替代方案。本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揭示同行评议法和文献计量法的根本缺陷;二是提出开放式评价法作为替代方案,简要论述其主要特点;三是利用开放式评价甄别前沿学者,结合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职称的统计,使高端人才问题迎刃而解,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同行评议法与文献计量法的根本缺陷 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是目前主要的两种学术评价方法,尤其是同行评议是最主要的学术评价方法,两者存在的缺陷也经常受到批评。同行评议依据“同行承认是学界的‘硬通货’”这一金科玉律,这只是想当然,笔者认为它只说对了一半,其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同行承认”的时效性,即只是从长时间尺度看同行承认才是硬通货,而在短时间内同行承认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任意性和主观性。文献计量评价法也同样存在根本缺陷,从长时间尺度看,用“引用率”来衡量成果的价值有意义,特别是对一个国家、地区、学科进行宏观统计有意义,而在短时间内则意义不大,尤其对于创新成果来说[1]。Science杂志总编唐纳德·肯尼迪在2002年指出“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些优秀论文很少被引用,而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论文却被广泛引用”[2]。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法的根本缺陷都是难以对问世不久的成果做出正确评价,尤其是对问世不久的创新性强的成果,往往得出非共识的评价结论。而在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中,对问世不久的成果进行评价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经费资助、职称晋升、学术带头人的遴选等。学界又不像其他领域有专业评价专家,如文学评论家、乐评人、影评人,他们与作家、作曲家和导演不是同行,可以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而在学术界因学术很专业、深奥,不是同行就无法理解。所以,在学界不是伯乐选千里马,而是成名千里马选未名千里马,自然存在同行之间的利益纠葛。可见,现行的主要评价方法存在根本缺陷,评价者又靠不住。 目前国内外的主流共识是虽然同行评议存在不足,但仍然是目前最好的评价方法,应将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等方法相互补充,完善同行评议法。笔者则认为存在根本缺陷的方法是无法用完善的方式来解决的,应该提出替代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开放式评价法就是笔者突破这一主流共识和现行做法而提出的一个替代方案,适合评价问世不久的成果,尤其是能够对问世不久的创新性成果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 二、开放式评价法:替代同行评议的新方案 开放式评价面向包括同行在内的学术界与社会,规范展示参评成果,由同行专家、评估专家及相关专家共同组成评议组,用规范确认或依据其他程序进行评价,并公开评价程序和结论。开放式评价包括规范展示、规范确认、规范胜出,其核心是“展示”“定位”“查新”“挑错”“荐优”“比较”“综合”七个要素。开放式评价可以做到“通过公开实现客观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它比现行的主要评价方法明显优越,现行的主要评价方法是封闭式评价,与开放式评价的对比列于表1(参见文献[3-4],本文有补充)。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cb9e5746a4292f42a4cb6d1.jpg)
限于篇幅,这里不对表中21项内容逐项对比阐述,只简明阐述胜出标准、评价专家构成、承认推定和规范确认等四项。开放式评价以成果的创新力度为评价的首要标准,也是胜出标准,这比现行的以学术水平为评价标准要容易确认。笔者对何谓学术研究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学术研究是全世界研究者在同一规范和流程的约束下的知识生产和优先权竞争”“规范的研究就是约束条件下的竞争性创意或竞争性创新”“有条理地提出新创见就是战胜或局部战胜或暂时战胜了全世界的同题研究者;问题越重要、参与竞争的优秀学者越多或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提出新创见、做出新推进,如果还能够有条理地提出新创见就说明该学者的研究能力强”,从而揭示出研究的创新性与研究能力之间的直接关系,研究能力越强的学者越会去挑战重要的学术难题,“衡量问题的重要性是高手的惯例。”(张五常语),反之则不是不为而是不能也。以创新力度为评价的首要标准,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成果的学术价值、学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5-6]。 在开放式评价中同行专家主要负责挑颠覆性错误,如果发现有颠覆性错误则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公开地具体指出,并接受回应和修补;如果没有,则查新、定级等其他环节的评价由评估专家等来完成,因此同行专家的主观评价的空间就很小,而评估专家与受评人不是同行,有积极性去发现千里马,加上评估流程规范、公开透明,所以容易实现客观公正。独创性成果问世之后往往是会引起反响的,但是不容易得到公认,“承认推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没被普遍否认、没有发现颠覆性错误,就应被暂时承认。规范确认是开放式评价的核心,它是对成果的各个环节[问题—思路(解法与论证等)—结论]及其新颖性、规范性、重要性进行确认,因为通常学者不会低估自己成果的价值,所以这种确认是合理的。规范确认与现行的主观评价有很大不同,以评价一个品牌的奶粉为例,规范确认是逐项确认厂家在奶粉包装上标识的成分配方,如果比例、成分全部属实,就承认厂家申请的质量等级,而主观评价则是要对比例是否合适、成分是否营养均衡等做出评价,结果会因人而异。显然,规范确认更有效率,因为公开标识的配方通常是合理的,只要表里如一即可。此外,还有同行专家把关,挑颠覆性错误(如果公开的配方不合理也能够及时发现),更能保障这种规范确认是合理有效的。 开放式评价法可以替代同行评议,尤其适合评价问世不久的成果、评价问世不久的创新性成果,让优秀人才和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开放式评价法还可以催生一个新职业:学术评价专家和学术评论家,他们是学术界的伯乐。 三、开放式评价和前沿学者的界定与甄别让高端人才问题迎刃而解 1.何谓前沿学者。笔者界定“前沿学者”是当下在细分的研究领域因做出突破性进展而成为最好或最好之一或至少在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该突破性工作得到公认或规范确认。简言之,前沿学者就是在当下的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学术、科技、智库、设计、策划、创意、创新等各种知识研究领域,所以前沿学者就是前沿专家学者,覆盖各个知识领域[7]。创新要讲创新点,突破也要讲突破点,笔者提出用突破点四要素加以概括,包括:(1)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势/研究范式/现行做法/学术僵局。其中之一或几个);(2)怎么突破的(问题——突破思路);(3)突破的创见(主要结论);(4)突破的前景(开拓新域)[8]。“突破什么”包括6个方面,只要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就是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另辟蹊径也属于突破性进展,因为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有这种可能。突破性进展也有大有小,比如突破现行做法可能就是实现了实质性推进,属于小的突破。前沿学者就是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就是前沿学者,这样就解决了目前国内关于学术带头人的界定比较模糊的问题。科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不宜借用其他领域的经验。国内却常把军事术语用在科技领域,比如,制高点、攻坚战、人才高地等,而且还把军事领域的领导结构用在科研领域,认为应设置先锋和主帅等。在科研领域,先锋与主帅是同一个学者,即前沿学者,因为只有处于最前沿才可能把握方向。战略科学家也是前沿学者,是有大局观的前沿学者,或者是战略规划的前沿学者(一流的软科学专家),总之,在科研领域,学术带头人只有前沿学者才能胜任。 2.前沿学者的快速甄别。用突破点四要素和开放式评价可快速甄别前沿学者。按规范填写突破点四要素的表格进行公开展示和规范确认,对于社科与智库领域的候选人还应要求他们按照突破点四要素为核心做20分钟的学术演讲,然后把视频公开放到网上,就像TED演讲一样,因为是金子就乐于发光,出思想就愿意宣讲。此法立竿见影,原因有四:一是明确要求只有做出突破性进展的学者才有资格人选,与头衔、引用率、刊物等级等无关,对于职业学者来说,如果没有做出新突破,是心知肚明的,而且突破点四要素具体明确,没有做出也确实难以写出;二是在科研上只有想到、做到才能说得清楚周到,所以对于真正做出新突破的学者,很容易填写出四个要素;三是在科研上提出好问题和巧思路是难得易懂的,即提出好问题和巧思路很难,但是理解它们却比较容易,没有提出好问题与巧思路则难以做出新突破;四是“突破什么”就已经对突破性成果进行很好的前沿定位,也就确立了该学者的前沿地位,配合前沿知识图谱的标识,更是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3.开放式评价和前沿学者的界定与甄别让高端人才问题迎刃而解。主要(但不限于)解决四大难题:①明确只有前沿学者才是学术带头人,前沿学者的定义正是学术带头人的应有之意,并据此分配经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②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计划,应明确只引进前沿学者,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极易实施学界及社会的监督;③抓大放小,实现高效合理的科研管理:对前沿学者进行严格的开放式评价,而团队成员则由前沿学者来甄选、考核;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同一个,就是常说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人才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两者都是让高端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前沿学者的甄别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关于院士退休年龄,笔者一贯不赞成一刀切,只要是前沿学者,就与年龄无关。梁立明等统计1901~1960年间世界上共问世1053项重要科学发现,其中33项是61-70岁科学家做出的,6项是71-80岁科学家做出的[9]。就说明老当益壮的情况是存在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让青年才俊及时胜出。笔者提议并主持统计了最近20年(1995-201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经济学奖的共计188位科学家在开始进行诺奖成果研究时的职称情况,将之分为四类,其中院士主要是指各国最重要的科学院院士,如美国科学院、美国科学和艺术科学院、德国科学院、日本学士院、法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如表2所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1e7ecbf247a4e5e4cf1e21d.jpg)
可见,青年学者占60%以上,副教授及以下职称的学者占75%,院士只占2.1%,如果规定只有高端头衔的学者才能领衔重要研究,才能主持大课题、大项目,那么可能大多数诺奖等重大成果都不会问世,所以无论自由研究还是课题研究,都应该只看能力不看头衔。当然,刚开始研究重大突破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人发表阶段成果,发表系列论文;有人等到完全突破后,把核心内容用一篇论文发表,因此刚开始研究重大突破的学者不一定能够及时被认定为前沿学者,但是根据开放式评价的原理和前沿学者甄别的原理仍然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因诺奖成果是重大突破,这些具有超强创造力的杰出学者可以凭借诺奖成果的前期的阶段性突破性进展成为前沿学者,或者凭借诺奖成果之外的其他突破性成果而成为前沿学者,尤其是这种规则可以引导那些杰出学者先做出相对容易的突破性成果赢得前沿学者称号,实现科研上的财务自由,然后再开展重大突破研究。在甄选大项目主持人时,以突破论英雄,用开放式评价对自荐和他荐的候选人在该项目的细分领域或相邻领域的先前成果进行突破点四要素规范展示,以此评价其是否胜任主持人,大突破者优于小突破者,小突破者优于无突破者,同类比较一目了然:谁在该领域的最前沿或谁最接近最前沿,谁就胜出。 综上所述,由发现同行评议法和文献计量法的根本缺陷入手,笔者提出开放式评价法这一高效合理的替代方案,据此还解决了对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前沿学者的界定与甄选问题,使高端人才问题迎刃而解,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新思路。
标签:开放式问题论文;
同侪审查(书面谈话)的创新与实践-公开评价:取代同行审查的新方案_开放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